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1306

  “做梦呢,一个人算下来要四五块呢。”大厨挺着大肚子在灶台上蹭了蹭,艰难的弯腰,低声道:“别让人听了去,幸好咱们在学校,要不然,票你都弄不到。要我说,这么吃,可是要败家的。”
  田世昌嘿嘿的笑了两声,道:“等以后日子好起来了,总有一天能天天吃肉。”
  “我估计等不到了。”厨师叹口气:“你们赶上了好时间呐。行了,东西摆出去吧,他们也该回来了。”
  两人一起动手,一会儿就摆出了七八道菜色。
  虽然以冷餐会的标准来看,档次低到没有,但就国内目前的经济状况,至少在乡镇地方,这样的聚会豪华到爆了。
  如果不是杨锐反复说明锐学组的性质,指不定有人要带家里人来聚餐了。
  鸿睿班照例提前一个小时结束自习,一窝蜂的涌入食堂,还有人高喊着“夜宵”的口号,直冲厨房。
  冷餐会自然是随便吃喝的,但总有吃不饱的学生准备先大吃一通,再出去细嚼慢咽。
  杨锐也属于肚子容易饿的一类人,他等了一碗挂面,又给自己配上熏肉,呼噜呼噜的吃光了,才出去坐在椅子上,和锐学组成员一起聊天。
  田世昌借机将捆好的包裹拿过来,道:“今天送到西捷工厂的期刊,另外还有一封信,我顺便拿过来了。”
  “信怎么送到西捷工厂了?”杨锐有点奇怪。
  田世昌摇摇头,道:“是英文的,从伦敦寄过来的,我想是不是什么捷利康寄过来的信。”
  “捷利康寄信过来不如打电话给香港经理。信在包裹里?”
  “是。”
  杨锐将之拿到小桌上,就着灯光拆开,找出了一封大大的信封。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杨锐只扫一眼就认出了上面的长串英文。
  不熟不行呀,他都在上面发表了两篇论文了。
  他最近写的几篇论文中,头两篇也是投寄给了它们。
  按照规律来说,只要论文水平相差不多,投寄给熟悉的期刊是有更高的录取几率的。当然,很多学者都希望自己的论文投寄到更有影响力的期刊,在时间不紧张的时候,他们都会选择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投递,被拒绝以后再投寄给下一级的。
  杨锐的目标是技术本身,发表论文只是为了完善其技术壁垒,自然会优先选择好发的期刊。
  再者说,《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终归是SCI期刊,影响因子低是低了点,也不能说弱。
  而在杨锐最近做的几个实验中,较为重要的论文是发表在几家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的。这也是他自信水平比较高的论文才会如此做。
  毕竟,杨锐两辈子加起来,也没有发表过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即使是照抄,也得有一个适应过程。
  “没问题吧?”田世昌吃着鸡爪问。
  “没问题,应该是论文发表了。”杨锐抽出里面的信纸来看了下回答。
  “哦……”田世昌音没发完,忽然叫了一声:“论文发表,又是发表在外国期刊?”
  “还是以前的期刊,没什么稀奇的。嗯,别传出去,锐学组内知道就行了,闹的人尽皆知,又是麻烦。”杨锐故作镇定。他其实也挺高兴的,这说明后面的一系列文章都会顺利起来。但也正是考虑到后面的一系列论文,他才刻意低调一些,免得引来太多好奇的眼睛。
  田世昌却不觉得这种事情能低调的起来,他哑然道:“您这是发表的第三篇外国期刊了吧。咦,里面是不是还有一张信纸?”
  杨锐倒出来看了一眼,略显意外的挑挑眉毛。
  这次不止田世昌,旁边的刘珊也好奇的问:“是什么?”
  “这家期刊,就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请我做审稿人。”杨锐读了一遍短信,简略回答。
  刘珊问:“审稿人是什么?”
  “就是判断其他投稿人的论文是否合乎要求的人。”
  “就像是考试阅卷老师?”田世昌瞪大眼睛,觉得杨锐身上的光环闪亮无比。
  ……
第146章
预选
  “一篇论文一般有两三名审稿人看,有的期刊是要多数同意就刊载,有的期刊是要全部同意才刊载的。所以说,审稿人不能完全决定期刊发表与否。”杨锐挺认真的说明了一下。
  田世昌等人才不管那么多呢,不管英语学的好还是坏,都抢着看那封信纸。
  杨锐有点小得意,瞬间又压了下来,因为他清楚,做外国期刊的审稿人是颇为容易的。到他读研的时候,任何一人在一篇外国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对方就有可能邀请你来做审稿人,发表三篇论文,几率就会很大。这是一种义务工作,也是提高研究水平的一种方式,同样可以拒绝。
  从期刊社的角度来说,他们不可能招聘数量众多的研究员给自己审稿,期刊编辑通常只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最多是在某方面有较多的了解。
  审稿人制度保证期刊的风格和水平。但正因为是义务工作,期刊往往需要数量众多的审稿人,才能保证稿件被按时审阅。邀请曾经在本期刊发表文章的研究者做自己期刊的审稿人,是长年积累的经验。
  越是高水平的期刊,就越需要高水平的审稿人,《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不能说是很牛的期刊,但能在这里发表论文的作者,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说是多数。
  当然,期刊也不全靠审稿人打天下,他们也会邀请业界知名的专家做本期刊的编委。
  和审稿人比起来,编委的数量要少的多,权力也大的多。
  在很多期刊,编委和主编是一篇论文能不能刊登的最终决定人。在网络时代,当论文评审状态随时可以查询的时候,就经常能见到“编委审核”的状态,那通常也意味着该论文处于终审状态。
  而在国内,由于国情的不同,高级别的期刊往往能够邀请道高级别的研究者,至少是高行政级别的研究者,所以,国内早期的期刊可以说是编委和编辑审核制度。
  少了审稿人的环节,加上难以抑制的行政干预,使得国内期刊肆无忌惮的作弊,到了21世纪,除了少数实力强横的期刊,大部分的中文期刊已经没有学术阅读价值了。研究者也不会向那些坏了名声的期刊投稿,除非本身就是为了混职称的烂论文。
  不过,也正是因为国内是编委和编辑制的,“审稿人”这个名头变的很有光彩。
  即使到了2014年,也经常能够看到某些教授专家,在自己的简介里,加上某某期刊“特邀审稿人”或“审稿人”的字样。
  实际上,审稿人是无所谓特邀与否的。能够成为某某期刊的审稿人,只是说明某某人在该期刊发表了数篇论文罢了。
  当然,用审稿人来形容这种行为,确实是比“在某某期刊发表了某某论文”有说头一些。
  《自然》杂志审稿人这样的名称,也确实算得上是高端的牛人,若是某某杂志的编委,大约还能再加一个牛。
  杨锐准备说明一下,又觉得无从说起,冷餐会不一定是由他来组织的,大家自发的聊自己喜欢的话题。而学生们,显然更愿意将审稿人和编委混淆起来讨论。
  “我们有一天也能发表论文吧。”常做实验助手的何成与姚尺凑到杨锐旁边,一脸的兴奋。
  杨锐耸耸肩:“等你们读到大二大三的时候,可以试试。”
  “到时候,你能审到我们的稿子吗?”何成激动的好像现在就要发表论文了似的。
  杨锐展了展腰,笑了:“有可能。你们,任何人都可以将我推荐为你们的审稿人,但是,一般是研究领域比较相近的做推荐比较好,以保证被推荐人能看懂你们的论文。编辑是否按照推荐安排审稿人也不一定。另外,一篇文章通常有3个审稿人给意见。”
  “外国期刊这么严格?”
  “这不算严格,实际上,如果真的做了审稿人,还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间的,至少不会直接被退稿,要是提一些易于修改的小问题,还可能增加修改后通过的几率。”
  何成听的云里雾里,只是连连点头:“以后我就把你写成推荐审稿人。”
  “如果你以后写生物类的论文,倒是可以。”杨锐笑笑,又道:“接下来就是预选了,你们时间也少了,平时可以减少来实验室的次数。”
  预选就是高考前的选拔考试。从80年开始,全国有7个省区采取了预选制度,81年扩大到了13个。
  预选考试的目的就是减少参加高考的人数,从而将全国绝大多数的考场都集中在县以上地区,加强管理,并实行单人单桌单行。
  简而言之,预选就是为了减少参加高考的人数,减轻组织高考的压力。
  就全国来说,只有二分之一的考生能够通过预选,而就西堡中学往年的情况来说,回炉班能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通过预选就不错了。高二的应届毕业生,有可能预选全军覆没。
  也是从80年81年开始,预选变成了学生是否复读的一个标志。通过了预选的学生,若是高考没有通过,就会考虑是否复读,而连预选都没通过的学生,通常会放弃继续复读。
  毕竟,一个连高考报名都不被允许的学生,继续复读实在有些浪费时间。
  也是因为预选政策,在查阅恢复高考以后的大学录取率的时候,会发现自81年以来,大学录取率得到了相当的提高,很快超过了10%,一度达到20%。
  但是,若是考虑到预选的存在,就知道大学录取率里的水份有多大,就83年来说,全国大约有四五百万名适龄高中生,通过预选参加高考的只有187万人,录取人数32万,所谓的录取率17%,其实是用录取人数和预选后人数计算的。
  因为预选也是一考否决制,各个高中对此都很重视,杨锐亦不例外。
  即使锐学组学生的潜力再大,不能通过预选就不能参加高考,后半年的努力也就失去意义了。
  杨锐也不能确定有多少名锐学组成员能通过预选,现在只能尽量减少锐学组成员的非学习负担。
  何成虽然喜欢实验室,但高考显然更重要,挠挠头道:“我们去实验室的时间少了,实验室里忙不过来怎么办?”
  “我前两天不是拐了一个大学的女生?过两天再找一两个做实验助手,也就差不多了,你们安心复习。”做实验助手对理科学习是个不错的体验,但一直做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
  何成听到“拐”字,眼神变了数遍,尽管经常听到杨锐的特别说法,他还是不那么适应。
  黄仁听他们谈到预选,抓着一块熏肉跑了过来,问:“锐哥,好多人都问什么时候准备预选,咱们什么时候准备预选?”
  “需要准备吗?”杨锐反问:“咱们学校的回炉班,去年有一半的人通过预选,以现在的成绩,我觉得正常复习,应该就能通过预选了。”
  黄仁犹豫了一下,反对道:“我们去年专门复习了两个月,才有那么多人通过预选,现在的成绩是好了不少,但要是不复习,万一有人考砸了,就麻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