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306

  “是我问了,然后你说了。”董军师嘴上功夫了得,扭头笑道:“杨锐,兄弟们都听说了,谁都没想到啊,咱学校里还有个大文豪,得嘞,把稿费拿出来,让咱长长见识呗。”
  杨锐深深的看了史贵一眼,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
  这里面,史贵固然是大嘴巴,其他人的心思也不难猜。
  “行。让你们看看。”杨锐快速浏览了一遍信件的来源,心中笃定的拆开其中一封,心想:亮下你的氪金狗眼。
  校门口的一群人,都围了上来,在场这些个人,还都没见过稿费是什么样的。
  胡燕山脚底下搓了搓,也悄悄站到了外圈。他个头不低,稍微点一点脚,就能看到杨锐在里面的动作。
  只见一封写着《科学生活》杂志社的信件,被杨锐从边缘撕开。
  里面不是汇款单,而是一页折叠起来的短信。
  杨锐慢悠悠的展开,果然是他撰写的《生物圈》被科普杂志《科学画报》刊登的通知。
  和那些理科小论文不同,这篇《生物圈》是杨锐自己写的科普文章,取材于美国即将开始的生物圈二号实验,也就是试图模拟地球环境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生物圈二号实验非常有名,也非常有意义,它是为了试验人类是否能够离开地球生存。
  如果可以,所谓的月球移民,所谓的火星移民,都有了最起码的生物基础。
  如果不行,那再先进的火箭和宇宙飞船,也不能让人类移民火星。
  换言之,移民外太空的首要条件,就是生物圈实验成功,80年代如此,90年代如此,21世纪亦如此。
  没有生物圈实验成功的前提,所有移民外太空的报导,都是无知记者耍流氓。
  遗憾的是,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了。
  不过,在1982年,人们对于尚未开始的生物圈二号实验还充满了期待,许多美妙的宇宙畅想,充斥于全球各地。
  这是再好不过的科普题材了。
  最重要的是,这种科普文章可以写的很长,也不需要太出色的文笔,仅仅依靠严密的推理来证明生物圈二号的必然失败,就已经是一篇漂亮的科普文章了。
  于是,杨锐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所学的部分知识,再加上一些资料,毫不犹豫的撰写了一篇3万字的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寄给了《科学画报》。
  这也是杨锐所知稿费最高的科普杂志,千字65元,三万三千字的报酬共计2145元,比杨书记两年的工资还多,足可买下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高的简直令人不忍直视。
  现在,刊登通知来了,杨锐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着浪费时间做文抄公了。
  用自己的文章终结自己的抄袭,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倒是董军师等人,陷入了深深的震惊。
  这可是《科学画报》啊。
  西堡中学的学生,也许不知道《科学画报》此时的单期发行量有百万份之多,也许不明白百万份发行量是何等恐怖的概念,也许猜不到这是创造记录的年代里的创造记录的杂志。
  但是,谁没看过《科学画报》?
  “杨锐,你的文章,会刊在《科学画报》上?”史贵比其他人更早说话。虽然年届三十,又忙碌的经营着饭店,但在这个全民文青的年代里,史贵偶尔也会看看《科学画报》。
  住在镇子里的人,怎么能不看《科学画报》!
  杨锐微微点头,道:“应该就是下一期了,好像插队了。”
  “呀!”董军师突然叫了一声:“不管你刊在哪个杂志上了,稿费呢?稿费多少?”
  他实在太想要证明杨锐有其他来钱的路子了。
  “应该在另一封信里。”杨锐镇定的找出另一封写着《科学画报》的信封。他没有准备隐藏自己的收入,至少现在的收入用不着隐藏,否则,他现在和接下来的大额花销,更无法解释了。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稿费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再干净不过的收入,公布出来,利大于弊。
  薄薄的信封被轻轻的裁开。
  杨锐直接抽出里面的汇款单,大大方方的将之展现在众人面前。
  2037.40元。
  几个简简单单的阿拉伯数字,像是吸音器似的,让周围寂静无声。
  艰涩的大写数字,更是看的董军师眼晕。
  ……
第19章
卖教材
  “看够了,各位就请回吧。史老板,借一步说话?”杨锐的声音不大,可还是把董军师等人给惊醒了。
  胡燕山的心情更不好。自从读了高中以后,他就在西堡中学横着走了,结果,好似是一夜之间,天就变了。不再是最有名的学生没关系,拼爹失败没关系,拼兄弟失败没关系……这好像天上掉下来的2000块算是什么?
  “汇款单是真的吗?”另两人说着悄悄话。
  “别丢人了,是真的。”董军师勾着头,直直的往回走。
  胡燕山也不想下山吃饭了,招呼了一声,跟着即将狗头化的军师返回了宿舍。
  史贵怀着惊诧和担忧来到偏门的位置,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不是有意要告诉他们稿费的事……我以为他们就是你同学什么的,猜他们都知道了……”
  “其实我本来是想给你一条发财的门路的,现在……”杨锐没听他的解释,将手里的信封装到口袋里,声音拉的长长的。
  史贵连忙挤出一张笑脸,说:“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这个……您说是什么门路?”
  要是昨天,史贵或许不会那么重视杨锐的意见,但在看到了2000元的稿酬汇款以后,他不可能不重视了。
  能一口气赚他一年收入的人,没有发财的门路才奇怪吧。
  杨锐认真的看了他一会,才道:“你能想出外卖的主意,说明你是真的有商业脑瓜的,而且敢付诸实践,这点比其他人强。”
  “也不是什么好主意,自始至终,就你订了外卖。”史贵呵呵的笑了两声,并不觉得骄傲。
  杨锐莞尔道:“那是你超前了。超前是好事,证明你能抓住别人抓不住的机会,就像我现在给你的这个。”
  史贵挺直了腰,做洗耳恭听状。
  此时,在外人看来,一名中学生对一个大人耳提面命,似乎有点古怪。然而,两名当事人都觉得再正常不过。
  杨锐的心理年龄和史贵差不多,加上重生的优越感,姿态自然不同。史贵是个渴望认同的后叛逆青年,他不愿像父辈那样按部就班的生活,自己开了小饭馆以后,却又没有太多的盈利,一次改变的机会弥足珍贵。
  “去过省城吗?”杨锐找了个路边的大石块坐下了。
  史贵也赶紧跟着坐下,小声道:“去过几次。”
  “有认识的人吗?”
  史贵冥思苦想,道:“有两个同学在省城做事,好久没联系了。”
  “愿意去省城打拼吗?”
  “愿意。”听了一连串的问句,史贵也猜到了一些,又接着问:“要我做什么?”
  “卖教材。高考教材。”
  “高考教材?”
  “你看到那边的学生了吗?他们就是来这里抄教材的。”杨锐指了一下校门边的小树林。那里有几条长凳,以前是文艺青年们读诗的交流场所,现在却被外校的学生所占领了。
  史贵以前来送外卖,光见到人了,却不知道是外地的学生,听了杨锐的解释,方才明白了一些,低声道:“你的意思是要印教材出来,卖到省城去?”
  “先从周边开始做,但肯定是要往省城里去。你看看,这么多学生大老远的跑过来,要花路费不说,还浪费时间。你如果直接到他们学校里去卖,效果是不是更好?”
  “那他们要是只买一份,互相抄怎么办?”
  “用不着人人都买,但也不可能人人都抄。你一天跑一个地方,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买了,收入就不少了,如果能卖到市里省里,那就更多了。而且,我们可以不停的推出新版本,给出新答案,拿出新解法……总之,卷子方面你不用管,我保证始终有吸引力。你呢,自己跑熟了以后,还可以雇人来跑。”
  “那怎么印刷呢?”史贵问出了关键问题。
  “前期……我们就用油印的。”
  “油印?卖油印的卷子?”80年代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油印的。但凡有点名字的单位,不管是乡政府,学校还是村委会,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油印机,效果也相差不大。一版蜡纸刻十多分钟,却最多只能印几十张纸就作废,字迹还不够清晰,油墨也容易脏手……
  杨锐点头,他当然不是开玩笑的。
  史贵低头想了半天,才道:“我晚上能刻几个小时,不过,估计做的不太快……”
  杨锐笑了:“没人让你油印。”
  “那谁来印?”
  “我在学校里找人来印。”杨锐说着笑笑,道:“初中部和高中部都有愿意兼职的学生,设备齐全的话,每天印刷几百份试卷或者再多一点都不难。到时候装订成册,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出售,也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道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