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1306

  涂宪也没有要隐藏的意思,笑着举了一下,道:“就是交流一下,我问了几个问题,人家给答了。”
  “这人厉害?”
  “在《ACS化学生物学》上发表过文章。”他要是说个别的名字,别人可能还摸不准脉,ACS作为美国化学学会的简称,化工系的老师哪有不知道的。
  几乎是立刻,就有人吸着气叫了起来:“SCI的期刊?”
  “影响因子有四点多吧。”
  “去年快5了,今年说不定还高。”影响因子是一年算一次的,算的就是过去两年该期刊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与发表的论文的比值。
  被引用,就说明有人以此为基础,有了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自然证明了文章的价值。毕竟,人家一个研究团队,研究组,或者研究员个人,用大量的经费和时间做研究,而且做出了成果,被其他SCI期刊收录,不可能是闹着玩的,其引用的论文,显然也不能是闹着玩的。
  像是《ACS化学生物学》这样的期刊,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约是中端到高端的水平,而在刚刚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中国来说,已经高端的不能再高端了。
  几年以前,这样的期刊还是内部刊物,在普通大学都看不到呢。
  这些年,大学里学英语的气氛很浓厚,学生们在学,期望能公费留学海外,老师们也在学,同样想要留学海外,或者做个访问学者。
  然而,他们学习的时间终究不多,即使是北京的学校里,能达到后世英语六级程度的老师也不多,《ACS化学生物学》足以仰望。
  涂宪与有荣焉的笑了,说:“我昨天看了,比4.5还多点,人家发表了两篇文章了。”
  “两篇ACS,厉害呀。”这位用错了简写,也没人在意。
  大家尽情的表达着羡慕,一会儿散了开去。
  涂宪回到办公室里,拿出杨锐的回信,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他目前选定的研究方向是植物提取,难度适中,实验条件也比较符合化工系,成果也比较有价值,与他从期刊中见到的杨锐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相近。
  杨锐做的茄尼醇提取,可以来自烟叶,也可以来自马铃薯叶片,前者是成熟的研究,后者是看似更有经济价值的研究。常见的还有毛地黄,它的提取物能用于心脏病的治疗,著名的莫如紫杉醇,从杉树的树皮中提取,号称是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能有效的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只是价格昂贵,每公斤要200万人民币以上,真正的用钱换命。
  从熟悉的方向来看,任何一种中药,或者说,任何一种植物都可以提取出有效成分,但进一步的研究只会更难。
  比如茄尼醇到辅酶Q10的生产路线,就自然而然的增加了茄尼醇的价值,可是这一步,却是很多人尝试,都没有走通的路线。
  涂宪的基础很好,但在植物提取这个领域,只能说是入门,因此,寄给杨锐的第一封信,涂宪就以谦卑的语气,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附带上了一些问题。
  杨锐的回信,全是对问题的解答。
  可以说是,帮助巨大!
  涂宪已经是讲师了,在高校体系中,这个职位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是中青年教师的过渡阶段,如果是本科毕业生,通常只要5年时间就可以进步,大专生要再加三四年,但不管是什么职称,涂宪已经脱离了学生的范畴,也脱离了新人的范畴,再想继续学习,反而更讲究机会了。
  高水平的教授,人家还得愿意教你,同时,研究范围还相近和重叠,这种好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涂宪如果加入一个团队,那还能得到团队领导的帮助——当然,这也是不能保证的,如果团队领导很忙碌的话,手下人几个月见不到他都是常有的。
  身在钢铁学院的化工系,涂宪就是想找一个团队都找不到。
  杨锐的回答,对涂宪来说,意义非凡。
  他贪婪的看着信封上的每一个字,仔细的品咂着其中的含义,像是嚼骨头似的,希望将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吸出来。
  晚间,涂宪没有像往常那样去食堂吃饭,而是请人帮忙带饭以后,继续呆在实验室里,开始做验证实验。
  杨锐写的信并不长,涉及的内容却不少。如此一来,他写的也就不会太详细,涂宪想了解所有的内容,就必须自己做实验。
  涂宪做的无比兴奋。
  三天后。
  涂宪又写了一封信,将自己验证试验时碰到的问题给写了出来。
  寄出信件以后,涂宪灵感爆棚,迫不及待的开始撰写新论文。
  同样是一个星期,仍然是特快专递,抵达了北京钢铁学院,信封里还附带了一些邮票,并让涂宪采用特快专递的方式,来往稿件。
  在网络时代以前,信息传输的低效令人发指,打往北京的电话是长期占线的,电报更不适合非语言信息的传送,快递业也是不存在的,特快专递相对昂贵的价格,也只能保证三天内从省会到北京,杨锐寄的特快专递,都是请史贵带到平江再寄的。
  涂宪不知道杨锐为何如此讲究时间,但还是随着他的要求,紧接着寄出了新的信件,问题也更难了。
  杨锐再寄回来,这一次,他也像是考试似的,问起了涂宪问题。
  涂宪像是个小学生似的,无比恭敬的回答。
  两人如同笔友似的,信件往来不断。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涂宪就变的不满足了。
  他现在也明白杨锐要他用特快专递的心理了。
  每次来往一次信件,就要耗费一周的时间,实在是太浪费了。
  尽管妥善安排时间,能够提高一些效率,但总归没有面对面的说话来的方便。
  邀请杨锐来北京钢铁学院的想法,再次萌生了。
  不像是一个多月以前,这一次,涂宪越想越觉得靠谱。
  杨锐的水平,他是绝对认可的,而有这一点,就现在的学术界来说,就是长坂坡的赵云,足以杀进杀出。
  问题的关键,在于杨锐的想法。
  除此以外,几乎是天时地利人和。
  再一次信件往来以后,涂宪没有忍住,寄信给杨锐,说出了自己想要前往河东省,亲自拜会的要求。
  他也不等杨锐的回信,当天就找了朋友,买了前往平江市的火车票,准备到那里再转车去南湖西堡镇。
  坐在火车上,涂宪更是按下决心:不管杨锐提出什么要求,都要想尽办法,将他请到北京钢铁学院来。即使不能挖到人,也要请他来讲学。
  北京钢铁学院想做北京科学大学,正是求贤若渴的阶段,一名够份量的生物系教授,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涂宪只等了解了杨锐的情况,就向系主任报告。
  ……
第214章
东风尚幼
  涂宪一路顺利的来到南湖市,想到要去的是下面的乡镇,出于各种考虑,干脆找到了南湖市科委,询问当地的情况。
  涂宪拿出了北京钢铁学院的工作证,立刻得到了南湖市科委的热情接待。
  这不是南湖市科委的服务态度好,纯粹是因为涂宪的地位使然。
  80年代的大学教师还是非常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因为他所在的学校和掌握的专业知识而有所不同。
  但一般来说,大学教师通常都掌握着其他单位和企业急缺的知识。
  比如西堡肉联厂去年玩不转的排骨罐头生产线,你想要不赔钱,领导不想被上级批评,职工干部不想少奖金,你就只能找掌握技术知识的人帮你忙。
  在21世纪,大部分的公开技术都有很多人掌握,即使是比较高端的技术,掌握它的专家学者也不止一个,同领域开会,怎么都能装满一家酒店。国内实在找不到人了,去外国请人也可以,专业的技术咨询公司满街都是。
  若是要求不高,像是杨锐那样的研究生,凑吧凑吧,查查资料,也能对付着用。
  但在1983年,甭管公开技术还是非公开技术,掌握的人都非常少,大部分技术,放在那里也没人看得懂,更多的是找资料都不知道怎么找的人,稍微高端一点的东西,搜遍全国,也就一两个人能做。
  但反过来说又不同了,懂技术的人,往往不止掌握着一门技术,而是掌握着多门技术,找他们帮忙的人很多,而他们的时间又有限。
  这个年代为什么那么多发明达人,为什么那么多技术革新能手,那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自学成才者,也是当前中国解决技术问题的无奈小路。
  等到20年以后,当国家培养出上千万大学生的时候,类似的新闻报导就很少了。工人改进了技术是新闻,大学生改进了技术就不是新闻了。
  稀缺的知识,在80年代的中国,完全可以当做是一种异能般的存在。
  涂宪作为北京钢铁学院的讲师,相当于一名刚入门的科学魔法师,南湖市科委的人不见得现在能用得上他,可也不必吝啬笑容。
  一名年轻的办公室文员被派了出来,不光给涂宪介绍当地情况和注意事项,还专门陪着涂宪上车,帮他买票,并给司机嘱咐了之后,才最后离开。
  涂宪舒舒服服的坐在前排靠窗的位置,就等着发车。
  旁边的老汉既是无聊,也是好奇的问:“你是省里的干部吧,是去西堡中学的?”
  这次轮到涂宪好奇了,问:“您怎么知道?”
  “你这衣服,我在南湖市就没见过,鞋也是,新崭崭的,在咱们南湖市,可没人这么穿。”老汉很有福尔摩斯的潜质,倒也是现在的商品少。
  不止是南湖市,平江市也没有什么成规模的衣服市场,普通人买衣服都是去百货公司,而百货公司的商品,都是放在那里很多年了,有的型号,从60年代开始卖,卖到80年代末还在卖,工厂也毫不放弃的继续生产,连生产线都不用换,省钱是真的省钱。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不同了,虽然不至于像二三十年后那样色彩缤纷,人们的选择总是要多一些,百货公司也不至于只有一个。
  涂宪尽管是一般教师,但他或者老婆排排队,总能买到不错的物件,这是河东省人比不了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