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6/1306

  “多出来的专科生,就有可能读本科?”邵工惊讶万分。
  邵亮摇头:“不是这么简单,但按杨锐的意思,这时候,是会有些学校申请内部调整名额,或者加考,或者择优录取直接转院的,而且,一般只给分数线接近录取线的学生这个机会……”
  恢复高考之初,各种政策都在尝试之中,远没有政策成熟以后的严格。在此期间,总有些人占便宜了,也总有些人吃亏了。
  大部分情况下,当事人都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
  除了杨锐这种情况以外,专科向本科的名额调整,根本是无法控制的。
  相比邵亮,邵工考虑的更多,更担心的道:“要是简单些还好说,这么复杂的事,哪是咱们能弄下来的。”
  他显然以为杨锐是准备让他们自己运作了。
  如果能读本科,邵工倾家荡产的运作也是愿意的,奈何杨锐提供的思路,太考究运气,根本不是能够运作的,至少,不是他们这种普通家庭能够运作的。
  邵亮同样担心,但还是秉承着对杨锐一贯的认识,道:“先去听听他怎么说吧,要我说,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成功也还是读专科,又不损失什么。”
  “怎么不损失?你一直都想去南方的,去南方读书多好?留在河东省,难道以后还回西堡肉联厂不成?”
  “我回西堡肉联厂不行吗?”
  “行,行啊,你愿意就行。”邵工叹口气,又道:“你没有见过人家外省的学校,校园也漂亮,技术也好,思想也先进,总而言之,能去南方的大学,总比留在河东省的好。”
  邵亮不相信,笑了两声,说:“杨锐给选的学校,总归有本科有专科,比纯粹的专科学校好吧。”
  “你是本科生就好了,如果没转成本科,专科生和本科生读一个学校,你觉得会不会有负担?”
  “那会有什么负担。”邵亮不承认。
  邵工也是读过大学的,哼了一声,道:“同在一个学校,教室紧缺了,就要紧着本科生用,宿舍紧缺了,也要紧着本科生用,毕业实习的时候,本科生去好单位,专科生去歹单位……”
  “我要是不试一下,不是只能读专科了?”邵亮立即反驳。
  邵工笑了:“脑子挺灵活地。这个你要我怎么说,读本科当然好了,有本科有专科的学校,和只有专科的学校怎么选,只能看你自己了。你要是觉得自己无所谓,试试也就试试了,就是不要太看重这个,能读最好,不能读也没关系,你能考上大专,我和你妈就高兴得很了。”
  邵工四十多的人了,早就不相信运气了。
  不过,他倒是不反对邵亮去试一试。
  如果不试一下的话,反而会有所遗憾吧。
  邵工是抱着这么一个念头,同意杨锐的方案的。
  实际上,这也是杨锐选择给邵亮介绍的原因之一。高风险的基础是高的承受能力,邵家的条件较好,邵工对邵亮的要求并不高,可以说,邵亮跳线成功或失败,都不会伤筋动骨。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几年前就想着卖牛仔裤的邵亮,心理承受能力也比其他人要强,更能适应这大起大落的活动。
  几分钟后,杨锐将写好的志愿交给了邵工,道:“按照这个上面的报,我觉得有三五成的机会,能跳线成功。”
  “平江工业学院?”
  “是。”杨锐接着解释道:“恢复高考的时候,平江工业学院将以前的工业高专给合并了,每年招收的专科人数很多。另外,平江工业学院也是个老牌大学了,冶金系和有色金属系的计划招收人数都很多,不过,他们最近几年的分数波动比较大,今年如果波动继续加大的话,本科和专科的招生工作都会出现问题的。”
  “那也不是一定会从专科选人吧。”
  “招生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研究了一下平江工业学院最近几年的政策文件,他们是有这个趋势的。”杨锐是从答案逆推文件,算是找到了几篇线索。
  邵工却是惊呆了,问:“你怎么会想到去看平江工业学院的政策文件的?”
  “我时间比较多,瞎看。”杨锐根本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不过,也用不着解释了。文件是真实的,至于怎么找到的,总不会有人深究。
  邵工却是看着杨锐,赞道:“聪明人就是聪明人,你看我一个做家长的,都不知道去看人家学校的文件……哎,你看了文件,帮同学复习,还能准备高考,还考这么高分……”
  黑板上挂着的650分,尽管与其他数字大小一致,但在这样一间教室里,“650”就是比数字更显眼。
  简直像是闪着金光似的。
  “650分呀,总共就扣了40分?”邵工有点不可思议的说。
  高考是杨锐自己考的,虽然多了几年的补习老师的经验,但是和那些考了五六七八年的老红军们比起来,杨锐在时间上并不占优势,因此,他还是挺自豪的道:“说不定扣的还回少点。”
  邵工哑然,650分已经超出他得想象了,分数再高,他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
  同样想不出眼前状况的还有西堡中学的老师们。
  在杨锐的主持下,鸿睿班各生的志愿都填的相对激进,虽然都有保底的学校,但在整体分配上,仍然超出了他们的认识。
  但是,杨锐上有赵丹年的绝对信任,下有学生和家长们的支持,其他老师即使有不同意见,声音也不够大。
  曾经是声音最大的刘康,被赵丹年调去管杂物,就已经足够震慑人了。学校老师的上升渠道很窄,管杂物的老师更不用说,连评职称都会很麻烦,有此前车之鉴,学生们的志愿表都很顺利地递交了上去。
  于是,学生们期待已久的假期终于来临。
  直到分数线和录取通知书出现以前,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个月。
第243章
耳朵飘起来
  学生们填了志愿表,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学校,接下来的时间,对于最终成功通过高考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快乐的时间,尽情的玩耍,还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心中还存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满腔的热血抱负,委实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快乐时光。
  对于最终依旧要复读,或者干脆辍学的学生来说,高考后的一个月却是酸楚的。
  鸿睿班同样十几名学生的估分,连大专线都没有达到,所有人都选择了学车,使得学车组的人数又稍稍增加。
  分不够就只能指望着学会了开车来找工作了。如今满街都是待业人口,即使是家里有背景的,找一份工作也不容易,如果连城市户口都没有,找工作就是全然不可能的事,即使南下深圳广州,做一个民工也是不容易的。
  会开车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技能,即使找不到正式工作,做一名临时工也比回乡种地有希望的多,如果能借到一笔钱的话,自己买车,或者出一部分钱给运输公司,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卡车司机,在这个年代,堪称高薪阶层。
  相比之下,回到农村是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的。80年代的农村,也就是刚刚吃饱饭,吃肉喝酒都需要找个节庆的理由,对心思活跃的学生们来说,不是生活逼到角落里,没有人愿意扛着锄头过一辈子。
  尤其是看着同学们商量讨论去哪里读大学时候,这种不甘心就更强烈了。
  大学生徜徉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坐在漂亮的女同学身边,嗅着清晨的花香,听中国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讲述世界与真理,每个月都能拿到十到二十元不等的补助。
  而在农村,一家三口努力工作,一名壮劳力的平均年收入也不过是310元,月均仅25元。
  放在河东省这种要被平均的省份,其实20元都是一个大数字了。
  如此大的差距,又如何令人心安。
  在估分结束以后,牛安等人练车练的更努力了。
  同在学车组的,也有几名学生达到了大中专线,分别报考了汽车修理、道路工程,以及平江市交管局下属的汽车驾驶职业学校。
  如今,这些学校的分数还不低,分配的工作也是大家喜欢的。简而言之,凡是和机械有关的专业,在80年代都很受欢迎,大工业的魅力几乎折服了所有的中国人,能读机械类专业或学校的,都是很令人羡慕的。
  大中专比大专和本科自然是千般不如万般差,比起考不上学的学生却又好了千百倍,毕竟,高中生是没有户口没有分配的,这也是初中生考得小中专一度无比流行的原因之一。
  考不上大学,高中就白上了。
  在80年代,这是一笔沉重的成本。
  西堡中学的学生们大都离开,姚悦和姚乐却留下了。
  姚乐的志愿表还没填,这两天听了杨锐的分析,她也有点心动,等人都快走完了,才通过姐姐,找到杨锐,不好意思的请他帮自己选个学校。
  之所以不好意思,是因为杨锐几次主动帮忙,她都没怎么领情,姚乐的脸皮子太薄,再主动找上门,就觉得略有尴尬。
  杨锐倒是无所谓,对他来说,帮忙填写志愿表就是举手之劳,无非是核对以下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而已。
  一些生僻的学校,杨锐脑海中还没什么记忆,姚乐的估分高达506,将要报考的大学却是怎么都生僻不起来,因此,杨锐在吃饭时间,将两人约到小食堂里,边吃饭边问:“姚乐的意向是什么,你自己想读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想去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他问得挺随意地,就像是做补习老师的时候,被朋友请去帮忙估分和订分数线。
  做了七年的补习老师,杨锐到自己创业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实力了,帮人估分什么的常做。
  然而,姚悦却没有觉得轻松和随意。
  对她来说,杨锐既像是朋友,又像是师长。因为他的学术实力,太令人惊叹,而他的考试能力,又完全超脱了学生的范畴。
  另外,杨锐送给她的钢笔,自从知道了价格之后,也变成了某种负担。
  麻烦杨锐帮妹妹填志愿,实在是因为高考太重要,志愿太重要,姚悦再负担也不得不提出来。
  相比之下,姚乐就自然许多,放下碗,边想边说道:“我以前想读河东大学,和姐姐一起上学,但我想考化学系,河东大学的化学系。”
  “哦,河东大学的化学系是国家重点学科。”杨锐点头。
  “是,往年比重点线高三四十分呢。”姚乐得意地看了一眼姐姐。
  姚悦没好气的嘟嘟嘴,传递着姐妹间才知道的小秘密,接着道:“河东大学化学系是个挺稳当的选择,就是有点浪费了分数,这一次,就想问问你,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专业最好还是化学。”姚乐抢着说了一句。
  “你怎么就想学化学了?”杨锐有点好气,化学专业虽然不像是机械那样是纯粹的男人专业,但主动愿意去读的女生也是不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