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1306

  至于纯木的粗细致密等方面的要求,相距三十年的差距就更大了,甚至只要比家具店出高一点的价格,在潘家园之类的地方,甚至能够买到老紫檀木的家具,如果不是60平米的房子太小,摆不开那些老式家具,杨锐早就直奔过去了。
  当然,若是出于投资的目的,83年购买紫檀木还是太早了一些,它们的价格攀升是从90年代开始的,到了90年代中后期,当市场上的紫檀木被大肆收藏以后,才开始了飙升的过程,而且,与差不多同时起步的房价,更早起步的邮票以及前后数代的股市疯狂相比,紫檀木的流动性和回报率并不尽如人意,不能说是一种最佳的投资模式。
  杨锐出于实用的角度考虑,还是陪着景语兰逛店。
  在他身后不远处,郝玉默默的跟着两人。
  郝玉不是有意要跟踪他们的,她原本只是心情不好,所以提前下班逛街而已。
  她也没想到,会在街头碰见杨锐和景语兰。
  遇见了,要想发现不了这两个人是很难的。
  杨锐和景语兰的身高都超过了普通人,体型身材更是健美醒目,即使只是背影,也令人一见难忘。
  郝玉不知怎么的,就跟了上去。
  那或许是好奇,或许是无聊,或许是为了主任强行摊派的任务……
  郝玉也因此看着杨锐和景语兰说说笑笑的买家具,最后竟而买了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
  郝玉同学毫无疑问的震惊了!
  现在的电影都讲艰苦朴素,万恶的资本主义浪费金钱的片段是要被一刀剪掉的,所以,普通人也就看不到资本家是怎么花钱的了。
  郝玉只记得,自家表姐买家具,足足用了半年时间,他们从婚前开始买家具,一直买到婚后,差不多是凑够钱了就买,发了工资就去逛,倒也开心。
  至于电器,普通人结婚买几盏灯,买一个缝纫机,就算是电器齐全了,条件好点才会尝试买电视机和洗衣机,买电冰箱的更少。
  仅仅是电视券等电器券就很难弄到,有的单位只给结婚的职工,而且要对方单位开出没有发放电器券的证明。
  杨锐买电器用的都是外汇券,买的也是外国电器,比在国外购买贵了三分之一都不止。
  这也是没办法的,景语兰即使能弄来电器券,也不可能弄来三张,而对杨锐来说,电视机没有可以,冰箱和洗衣机没有就遭罪了。
  一台电视机800元的价格,就杨锐来说,也实在谈不上心理承受。他当年也是经历了创业的男人,在花钱如流水的痛苦时光中坚持了很久,现在享受花钱如流水的快乐时光,一点负担都无。
  郝玉就看的有负担了。
  她一方面羡慕景语兰的漂亮大方,一方面又惊诧于杨锐手里的资金充沛——这么多钱,要是买了国库券,全所的人都不用均摊了,不光今年用不着均摊了,明年说不定都省下了,这样一来,每个月得多出十几块的现金。
  要不是脸皮太薄下,郝玉现在就想冲上去偶遇了。
  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杨锐在景语兰的小意埋怨下,将她送回了家,自己返回宿舍。
  他回到房间的时候,203寝室的卧谈会刚刚开始。
  “杨锐回来了。”上铺的毛启明从窗口探出头来,上下扫了杨锐一遍,说:“图书馆早关门了吧,手上也没拿东西,你干什么去了?”
  “瞎逛。”杨锐笑着脱了上衣,先整理明天上课的东西,又看了一圈,问道:“邱夏和蔡桂农不在?”
  “邱夏去自习室了,估计要一两点才回来,老蔡去选去了实验室,你不知道?”毛启明擅长钻营,在每个系都认识人,消息也最是灵通。
  杨锐摇头,说:“邱夏爱去自习我知道,老蔡去了实验室。”
  “他们动力系的什么实验室,具体不清楚,就前两天的事了,你们说说,老蔡这命,真好,大一就进实验室了。”毛启明啧啧赞叹,他是真的羡慕,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分配由学校一手掌握,而学校的分配原则就是按照成绩和户口所在地,简单的说,好学生先分到好的单位,也尽量按照学生志愿来做决定。
  当然,毕业分配的学生志愿是比较模糊的,好坏单位也较为模糊,所以有比较大的挪移空间,但总的思路是不会变的,对于无权无势的家庭,学习就是好分配的唯一路子。
  到实验室工作了,意味着目前的成绩和学习态度受到了某位或多位老师的认可——在有些院系,进入实验室也是要经过讨论的,其结果就是分配的时候会占便宜。
  对北京的大学的学生来说,最大的便宜就是留京工作了。
  北大学生,如果留京,即使不去国务院军委这样的超牛单位,部委和直属机构还是装的下的,但如果不能留京的话,再强也不过是某省的省委,落差还是相当大的。
  有点腼腆的侯兵也翻了一个身,叹道:“老蔡确实命好,哎,他们搞动力的还有实验室,我们学数学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数学多好啊,像陈景润那样,一个人就撑起一片天。”毛启明笑着说。
  侯兵笑的苦涩:“我们还学微积分呢,老师说了,到毕业的时候,要把微积分计算练的像四则运算,就算我们出师了,接着还有什么拓扑学、微分几何、数值代数、概率论、复变函数……总之,学前人的东西就够我学到死了,更别说做研究了。”
  “不会吧。”
  “怎么不会,我们系的董昊,入学的时候就自学完微积分了,现在都不用听课了,天天去老师办公室开小灶,等大学毕业,人家说不定把该学的都学完了,我们还学人家当年自学的东西呢……”侯兵声声颓然,确实是受到打击了。
  董志成此时从上面露出大脑袋来,道:“自学了微积分又怎么样,咱们这届的高考状元可是杨锐。”
  “我可没有自学微积分的精神。”杨锐连忙摆手,数学这种东西吃的是天赋饭,一脑袋的资料也是闲的,水平不够的,和高水平的数学家聊天半个小时就得扑街。
  侯兵却是振奋起精神了,道:“杨锐,我得批评你,你太得过且过了,你的成绩这么好,基础这么好,就该积极加入老师的实验室,别再耽搁了,这眼看着一个学期都过半了,再耽搁下去,明年的新生都要入学了。”
  “老候的话实在。杨锐,你还不知道吧,你们系的胥岸青也进了实验室了,他是咱们这届的高考第二吧,也挺厉害的。”毛启明又说了一条消息。
  “我再想想。”杨锐一笑。
  毛启明奇怪道:“想什么?”
  “总得想一个研究方向吧。”杨锐要把校内和校外的研究彻底分开,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校内的实验干扰到校外的实验。如果校内的实验室的仪器都和校外是两个系统,总不能说校内外的实验有关系吧。
  杨锐想着想着,慢慢的睡了过去。
  ……
第287章
新论文
  马哲课上,杨锐奋笔疾书。
  他现在已经有一个研究方向了,也就是为了在几年后参与人体基因图谱这个世纪大项目,而截胡PCR这个诺贝尔级的“简单发现”。而为了截胡PCR,他又要在基因研究方面积累一定的论文和影响力。
  这是一条很清晰的研究方向,但是,为了完整的获得这条研究方向上的利益,杨锐发现,自己不得不重开一个方向,因为他不想每周都按时上马克思哲学原理。
  80年代的大学,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尤其是对大一学生来说,考勤必不可少。杨锐选择的北大算是顶宽松的大学了,从学生会到班干部,还是每天盯着学生,点名不到的次数多了,就会主动来做思想工作,而所谓的次数多了,对杨锐这个高考状元来说,其实也就是每周三四次罢了,按照每天最少两门课程的进度,这连半个星期的额度都不够。
  但是,被做思想工作也是很烦人的事。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人家来热心的帮助“后进”,你也不能冷面相对,一来二去,杨锐就要被迫来参加这些无聊的课程。
  想要不参加这些课程的同时,又不被做思想工作,那就需要特权了。
  事实上,杨锐同宿舍的老蔡就获得了特权,因为他获准参加了实验室工作,虽然是连科研民工都算不上的底层岗位,但这也让他被默许不必每堂课都点名签到。
  简而言之,老蔡获得的不上课豁免额度,至少是杨锐的两倍以上。
  而杨锐要想获得更多的豁免额度,就得成为更重要的实验室角色,至少是一名合格的科研民工。
  而为了将校内和校外的科研方向分开,杨锐就需要一个另一个科研方向了。
  简单而不费神的。
  杨锐想来想去,决定还是从综述入手。
  就像他曾经做综述遇到的问题一样,综述本身是适合大牛来撰写,但大牛又不屑于撰写的东西。初入行的科研狗都觉得综述好写,可真的写起来了,又总是拾人牙慧,显得不够分量。
  当然,最重要的是低级科研狗本身没有分量,人家期刊也不爱登载。
  就80年代的环境来说,反而是老老实实的做实验,然后发表实验结果的论文,更好在国外期刊上刊登。
  普通的中国人写综述,即使不谈国籍歧视,受限于眼界和科研环境的影响,也很难写出好综述来。
  杨锐倒是不同,他满脑子装得都是资料,写综述既简单,又容易得到认可。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切入点了。
  杨锐最终决定,讨论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损伤机理。氧自由基直到30年后,仍然是很多保健药会提及的东西,在应用方面,它和杨锐曾经涉足的辅酶Q10等产品有共同之处,而在原理方面,分子机理什么的,属于逼格较高的研究方向了。
  当然,综述是不需要实验设备的,也能省下许多的时间。
  最终,使杨锐最方便的,是他可以随便找出一篇脑海中存有的文章,对照目前的研究进度,改改就能写好。
  “这样应该能够决定自己在校内的研究方向吧。”杨锐如此考虑,趴在课桌上是越写越快。
  一节马哲课转瞬即过,杨锐的综述也写了有三分之一,这让杨锐自己也不由的感慨连连。
  就他做研究生的时候的水平,那时候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哪怕是同样的抄袭方式,一天时间也就能完成这么多。
  这多少有些熟能生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杨锐撰写论文的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应用,也是非常熟练了。
  对于高水平论文来说,论文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Science》之类的论文,它不仅要求论文的观点新颖,还要求语言有趣味,用中文的要求来说,就是能够做到引人入胜。所以,如果看《Science》的论文作者的自述,往往能够发现,有的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执笔。
  换言之,你论文的语言水平高,你甚至有可能混一个Science的第一作者的名头。
  普通的中国研究者,在论文写作方面显然是有所欠缺的,而改善的办法也就是杨锐这样,多学英语多写论文,自然就所有提高。
  杨锐收拾好东西,随着人群出教室的时候,对此也是颇为得意。
  “杨锐,你写什么呢?看你忙活一个早上了。”文娱委员白玲从后面赶上来,和杨锐并排而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