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1306

  杨锐暗自一笑,每个女人都是室内设计师,只是许多人现在还没有被启蒙罢了。
  别看只是几十平米的房间,聊起家居设计,一个白天根本不够用,仅仅是一个房间,就可以讨论八种方案,四种安排,两室一厅外加厨房和卫生间,尽可以无限发挥。
  杨锐尽情的享受着浪费时间的快感。
  直到日头偏西,景语兰才忽然意识到时间,不好意思的道:“都到了这个时间了……”
  “正好去吃饭,附近有饭店吗?”杨锐打断她的话。
  景语兰犹豫了一下,道:“饭店太贵了,要不然,我们买些东西,在家里做吧。”
  “在家里做?好啊好啊。”杨锐头点的像是啄食的鸡仔似的。
  景语兰小脸微红,也没有多说什么。
  两人在附近的菜市场采购了鱼和肉,还有一布袋的蔬菜,骑着自行车回来。
  景语兰做了西红柿炒鸡蛋、爆炒牛肉和鱼香肉丝。当然,那条鱼仍然留在了厨房里,它和取名鱼香肉丝的菜没有直接关系。
  接下来几天,杨锐晚上都没有回宿舍,而是夜宿景语兰的房子,虽然景语兰下班以后,辅导了他英语就会离开,杨锐还是觉得生活变的多彩起来。
  至于学校里的查寝,杨锐既有实验室的身份,又有王亚平这个盟友,自然是夷然无惧。
  周末。
  杨锐再次前往人行分理处取钱,准备投资给史贵做出版社。
  银行主任热情的接待了他,还有小陈同志,颠颠的端茶倒水送果盘瓜子,比伺候老丈人还殷勤。
  杨锐坐在主任办公室里将手续完成了,主任照例做邮票掮客,顺便推销国债。
  做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位主任阁下竟在邮票圈子里有了名声,很多时候票友干脆将邮票存在银行里寄售,而主任自然是等着杨锐到了转售,再把他看不上的,或退还给票友,或出售给他人,等于充当了中介。这也就是80年代了,银行分理处的主任还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人面亦广,几乎是无声无息的开展了新业务。
  杨锐也照例只买邮票,不要国债。
  不用和其他的投资项目比较,仅仅是邮票的回报率,就比国债高了不知多少倍。在1984年,同样的钱放在邮票市场里,或者放在国债市场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不止杨锐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除了杨百万之流做国债投机的选手,普通人就没有主动购买国债的。
  而国家的做法也是强制推广,许多地方甚至给吃财政饭的职工直接按比例发放国债,因为不到期不能取回钱来,急用钱的人不得不到黑市上以七折乃至五折的价格出售国债,和曾经的宝钞差不多。
  这也让国债的价值进一步降低。
  可以说,杨锐如果想买国债,都不用走远,找个银行附近的小巷子,看到神神秘秘的年轻人,就可以走过去问一句:“有国债吗?”
  哪怕人家现在手里没有,用不了两个小时,他就能拿到七折八折的国债,而且数量不限。现如今的中国人,谁的手里没有两张不能买油不能买米的国债啊。
  在小一些的城市,城隍庙和邮局附近,都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一个人就可以是一个黑市,换国债换外汇换电视票……
  事实上,如果买五折国债,回报率还是可观的,毕竟,过不了两年,国家就会开放国债市场,允许国债自由交易,大大增加了国债的流动性,使得国债至少恢复了本身的价值,五折购买,就等于两三年后得到翻倍的收益。
  而若是购买七折国债,相较其他投资,就没有什么优势了,或者说,有赚也不多。
  全价购买国债,在现在人看来是有些傻帽的,银行主任也知道此点,所以,杨锐屡次不买,他也只能空自遗憾——你不能指望有钱人都是傻瓜,这种几率还是比较低的。
  看着杨锐将几万块钱的邮票扫了个七七八八,银行主任还是颇为高兴的,一边将剩下的收起来,一边没话找话地赞道:“杨先生的眼光是越来越好了,普通的邮票有点看不上了?”
  “您这里的邮票也越来越好了呀。”杨锐是由衷的叹了声,他都没想到,就自己这么一个大客户,甚至没有对外宣传和任何营销工作,银行主任竟然每周都能拿出几万块钱的珍惜邮品。
  要知道,现在的整版整票也就过千罢了,全套军邮这种未来会达到数百万元的邮票,现在也才卖六七千元,在80年代也属于珍品,即使如此,这小小的银行主任,却也给他凑了两套外加两张单独的蓝军邮,可以说,杨锐在邮票上的投资,光是军邮的涨幅,就差不多能赚回来了。
  他如今总共买了价值30万左右的邮票,就80年代的涨幅,一年翻倍都是少的。
  这让清华分理处渐渐的变成了杨锐常来的一个固定据点,收集邮票本身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事,90年代以前的中国,多多少少都有接触过,不过,能从中赚到钱的,多数还是资金充沛的大客户。
  像是杨锐这样,可以说是既玩到了,又赚到了,他不仅不用像是普通人那样到城隍庙淘宝,甚至可以坐等别人送票上门。
  当然,对票友来说,能有杨锐或者银行主任这样一个固定的变现渠道也是很好的。邮票毕竟不是现金,人们总有要用钱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一个只看品相和邮票本身,压价不厉害的固定收购者,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银行主任无心插柳间成了票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颇为得意地笑道:“我是做一行爱一行,邮票这个东西,我以前有玩过,玩的不深,现在接触的多了,我也认真学习啊,尤其是如何判断真假,区分品相,那是必修课。”
  “假的没看到,品相区分的确实不错。”杨锐毫不吝啬于赞扬。他给银行主任留了一些集邮册,后者就将收来的邮票按照珍稀程度和品相给区分了开来,大大方便了价格确定,节省了购买时间,这也是吸引杨锐的服务要素之一。
  小陈此时抓住了机会,凑趣的上来,笑道:“我们主任每天都有学习呢,别人送来的邮票,每张都有仔细看,生怕给您送来了假货。”
  “这厉害的人,不管是做什么,都厉害。”杨锐好话随便丢,让银行主任也乐呵了起来。
  说了几句,杨锐又约定了下次取款的时间和金额,就准备离开。
  银行主任和小陈再次殷勤的送出来,引的柜台后的郝玉连连扁嘴。
  “杨先生有空就来转转,没事喝杯茶也好,当然,也欢迎您来买国债,贷现款……”银行主任打趣似的说。
  杨锐眉毛一挑,说:“你们贷款也有问题?”
  “问题是没有,就是不好做。现在的银行业务,什么都不好做,上面还有任务压下来,今年也是,这不是年末了,还有几十万的任务没完成。”现在的银行系统和后世的银行系统不一样,因为储蓄多,资金多的缘故,对取钱都不设限制,也没有拉存款的意识,各种专家也总是拿外国的例子出来,阐述储蓄高企的危害。相较而言,贷款的计划性质很强,国企不多的地方,派出贷款就可能有麻烦。
  杨锐却是来了兴趣,问:“几十万,多少万?”
  “35万。”银行主任目光闪烁,又道:“杨先生有单位合适接收贷款吗?”
  现在的银行还是很高冷的,别看贷款弄不出去,储蓄白白放在银行里出利息,他们也不会给个人和私人企业贷款。
  杨锐曾经通过表哥贷过款,此时想了一下,便道:“我有个学校的课题组,这个行不行?”
  ……
第311章
加速度
  杨锐这个大客户,银行主任是眼馋了许久的。
  他坚持不买国债,银行主任也是没有办法,但贷款也是极好的变现策略,见杨锐确实有兴致,主任立刻尽心尽力的介绍,并重新邀请道:“咱们坐回去谈吧,外面风冷,说话都冻舌头。”
  杨锐哈哈一笑,道:“就在房间里谈吧,不进去了。”
  “好。小陈,倒茶。”主任又重新将杨锐带入分理处,两人又要了椅子,就在大厅的角落里谈话。
  柜台后的郝玉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却是怎么猜也猜不出两人在说什么。
  小陈跑前跑后的搬了椅子和小桌子,重新泡了茶水,拿来了瓜子点心,倒是让偶尔进来的两三位小市民惊讶不已,不知道银行竟然还有如此人性化的一面。
  杨锐和银行主任倒是谈的渐渐热络起来。
  一会儿工夫,当贷款利率定作5%以后,两人的表情就更开心了。
  银行主任开心是因为终于有机会解决贷款问题了。而且,利率还比普通的国企利率高。
  现在的贷款都是计划性的贷款,国企需要贷款了,就向银行或者地方政府提出来,前者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由地方政府协调。后者为了减少自己的企业负担,往往会压低贷款利率,3%或者2%的低息贷款在这一时期是普遍存在的。
  事实上,到了80年代末期,许多企业都是摆明车马要死的,银行还在不断的贷款,让他们能给工人发工资,这样的政策性贷款,别说是收回利息了,本金都是注定收不回来的烂账,可有必要的时候,银行还是得贷出去。
  健康的贷款在此时是很少见的,抢着贷的银行也很多,有些银行内部也在竞争。
  像是人行清华分理处这样的地方,如今周围并没有太多的大企业,跨区跑贷款的难度就增加了。
  杨锐许诺以学校内的项目组来贷款,对银行主任来说是毫无疑问的好消息。
  杨锐开心则是贷到款了,虽然不像是之前表哥拿到的无息贷款那么夸张,但5%的利息也不多。事实上,现在的定期存款利息都比5%多,也就是说,用5%的利息贷款出来,转存银行,都能赚到一笔小钱。
  而若是以30年后的思维来看,能借鸡生蛋就够开心了,你管鸡肥是不肥。
  离开银行,杨锐找了唐集中和王亚平帮忙,又请学生处的领导去北京饭店聊天吃饭,一通简易的糖衣炮弹打出去,才将史贵喊出来陪客。
  坐在皇冠车里赴宴的史贵,听到35万元的贷款,却是粗胆都给吓细了,说:“百分之五的年息,一年利息不是要快两万块了?”
  杨锐反问:“一年只要给两万块,35万就尽你用了,你一年还赚不到2万块?”
  “按说是能赚到的,可也不好说啊,万一赚不到呢,到时候,咱们拿什么给人家。”史贵的心情不定,舒服的皇冠车似乎也不舒服了。
  杨锐叹口气,道:“你在河东的时候,一年难道赚不到2万块?这35万,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暂存起来,总不会吃亏……”
  “怎么不会吃亏,你不知道市面上都在说物价要涨了。”史贵罕见的反驳了杨锐。
  杨锐苦笑:“我怎么不知道,实在不行,咱们也抢购好了。”
  “抢购?”
  “买东西,你说的对,暂存起来是不行的。”杨锐停了一下,又道:“危机也是机会,要不是货币超发,咱们也贷不到这么多钱不是。”
  1984年10月,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零售品价格上涨28.8%,用后世人熟悉的解释来说,假如猪肉原价12元,上涨后的价格将是16元,所有的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都如此涨价,冲击力可想而知。
  当然,抢购和通货膨胀不是一天发生的。从1982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而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弥补财政赤字,中央货币超量发行——全国流通的货币因此增加了50%,在这场和宝钞差不多的强制税收活动中,好不容易存下点钱的国人,自然要采取各种措施保卫自己的财富。
  抢购也就必不可少的发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