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6/1306

  而国家超发的货币,此时也要想方设法的花出去,银行贷款就是一条主要渠道。
  可以说,82年83年直到84年的年中,各级银行都在为贷款挠头,杨锐也是因此才有得到贷款的机会。
  等到年末,中央发现货币超发的祸害以后,又会想方设法让银行回笼资金,那个时候,自然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史贵没有杨锐的先知先觉,仍然是一脸的担心,不过,他总算是比较信任杨锐的判断,等了等,道:“这样好了,我们有了钱可以先把印刷厂给弄出来,我们可以先多买几台机器,再多储备一些印刷纸,我原本计划先小打小闹的做起出版社,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呀。”
  “规模化是好事,咱们还是初级工业国家,规模大一点,才好和盗版商竞争呀。”
  “是呀,盗版始终是个问题。”出版人史贵一个劲的摇头。
  “可以想办法再申请一个杂志,咱们可以让杂志和出版物互动起来,都是做学生市场,不同的解法,同类型题,还有我们的出版物的最新信息,恩,还可以在各地方办知名教师的讲课班……”杨锐将后世的考研市场方式随意选两条出来,就听的史贵两眼放光。
  80年代的盗版多数是家庭作坊似的小打小闹,和杨锐等人在锐学组时的做法差不多,这样的盗版商是没有生态链的,自然也难以与新华书店体系竞争。
  相比之下,2000年以后的考研机构还面临着网络生态的威胁,那时候的考研机构都能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80年代的学生市场就更有可为了。
  事实上,这个年代,一些著名的教材已经卖到了数百万的销量,只是此时的作者收不到多少钱,使得市场生态体系一度萎缩了。
  而在80年代,高考比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加起来还重要,却没有专业出版社参与竞争。
  史贵终于从每年2万元利息的沉重压力下挺了过来,再见到杨锐请来的学生处处长,已是有了些老板派头。
  有35万元傍身,没有派头也照出了派头。
  杨锐在席上绕了一圈,只当自己是个介绍人,猛吃一通即离开,留下史贵和他们谈论细节。
  杨锐回到实验室继续做实验,写论文。
  他对分子机理本身的兴趣一般,并没有想要深入研究的意思,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学术方面的东西,哪怕是一条岔路,也够人走一辈子了,除了基础学术,大部分的路线,都只能浅尝辄止了。
  除此以外,杨锐也在做着基因组学的重复实验,然后写成论文,一篇篇的投出去。
  到了北大,杨锐的眼界也拓宽了。
  在西堡中学的时候,杨锐还总是担心实验室的条件不能完成实验,更担心自己的论文数量和实验速度超过了常人。
  但在北大,这里原本就是超过常人的地方。
  虽然同学中不免有正常人,有喜欢玩耍或者喜欢诗歌的家伙,可在实验研究方面,这里的正常本身就是超常态的。
  就杨锐所知,已经有大三学生一个月就发表了四篇论文的事例,而就世界范围来说,一年发表上百篇,十年发表上千篇论文的狂人亦是大有人在。
  三篇一天论文,其实和写作业写实验报告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即使是身为老板,手下有多名实验员驱策,那也是相当不易的。
  杨锐因为省去了设计实验方案这个最难步骤,总是一口气做多个实验,鲜少顾及别人的想法。
  当然,其实也没有多少人盯着他看,除了一些人好奇杨锐怎么得到2000元的项目经费以外,大家并不知道他做着什么实验,或者做到哪一步。
  杨锐连做数个实验,除非他自己给出实验结果,否则,大家也都是当之一个实验的数个重复实验的,甚至做实验助手的孙汝岳都弄不太明白,还问杨锐:“咱们连做这么多实验,会不会太浪费了。”
  杨锐也不多做解释,收集了数据,直奔图书馆去写论文。
  现在不比以后,没有网络文献可查,找资料都得在图书馆,所以,80年代的学生泡图书馆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离不开的所在。
  杨锐的脑海中虽然有相关的文献,但80年代或以前的毕竟不多,而他的论文涉及到的东西,又不得不去查已有的文献。
  一篇论文,实验算一半,文字算一半,而杨锐在图书管里泡的时间更久。
  好在图书管理员已经被糖衣腐蚀,去书库还是期刊阅览室都很方便。
  安静的写了一个星期的论文,杨锐几乎是以两天一篇的速度,将论文寄往国外。
  他本以为这种闲适的日子会持续许久,却没有预料到,才寄了四篇论文出去,就在书库里意外遇到了李鑫。
  “李博士?你来北大了?”杨锐不得不表达惊讶。这位曾经在景语兰家里遇到的东华大学的博士生,按说是进入中丝总公司了,在北大图书馆里遇到,实在令人意想不到。
  李鑫也是一眼看到杨锐,更加惊讶的问:“你不是才大一?怎么就进了书库?这书库的管理也太松懈了。”
  ……
第312章
伐开心
  北大的书库是允许教师和研究生进入的,当然,是自己的教师和研究生。
  对于习惯了网络,习惯了开放式书库的后世学生们来说,他们每次去图书馆,都等于去了书库,事实上,比书库还好,因为书库里的书摆的密密麻麻,书柜间距往往只容一人通过,有些还要登梯子才能取到,室内昏暗而气味浓重,而开放式书库却考虑到了就地阅读的便利,室内往往明亮而舒适,有合适的桌椅和宽敞的空间。
  但在1984年,开放式书库还只是期刊中的一段话,最多只在讨论外国月亮的杂志里,放一张照片,引人羡慕。
  这时候,进入书库是足以令人得意的一件事。
  如果翻阅后人的回忆录,曾经的北大研究生,十个里总有一两个,会将研究生能够进入书库的往事拿出来,以示自己与本科生的区别。
  同样的,对于习惯了开放式书库的杨锐来说,他宁愿在北京饭店请客,成为伟大的图书管理员并承担义务,也希望进入书库。
  与在索引室里看卡片相比,进入书库像是方便了两万倍似的。
  可以想象一下,在索引室里看书,要先从浩如烟海的索引中找到想要的索引卡,再填写借书单,递给收单老师,等收单老师集齐XX张,再转交给书库,再等书库找到书,送书过来,然后领回书——运气好的话,这个过程要花费20分钟,接着翻开书一看,丫的!不是我想要的那本。
  如果不是悠闲的看什么书都行的家伙,到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想死了。
  重复上面的过程,再等好运的20分钟,或者不好运的40分钟,拿到第二本书。再翻开一看,什么!还不是我想要的那本?
  可以死了吗?可以了吗?
  还有机会,可以再重复一遍?开玩笑,一个人只能借两本书的,请先还书。
  如此再来一次大周天循环,就算不想死的人,也该累的半死了。
  书库本身不是设计来做阅览室的,因此,能够进入书库的特权也就很是稀少,同一时间,书库里往往只有两三个人,这其实也是书库比较舒服的承载量了。
  杨锐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这里遇到李鑫,而且连累书库挂上“管理松懈”的牌子。
  “我是书库的管理员,当然能进入书库。”杨锐为自己的学生职务辩解了一次,旋即又问:“你怎么能进书库了?”
  “这不用告诉你吧。”李鑫表情一变,颇有些不屑的仰头看了杨锐一眼。他读完博士已经三十有加,心理上就比杨锐有优势。
  “我是书库的管理员来着。”杨锐微微一笑,俯视李鑫,又道:“管理书库,算是我的分内事。”
  二人的高度差,让李鑫颇有些不舒服,脑筋一转,道:“整理书库才是你的分内事吧。”
  杨锐的气势顿时一滞。他是学生义工,虽然用糖衣炮弹腐蚀了伟大的图书管理员,于是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但学生义工终究是学生义工,他的职责还真的是整理书库。
  “看来,李博士以前也是常泡图书馆啊,不过,你东华大学的博士生,按说不能进我们北大的图书馆吧。”杨锐喘了一句,算是把话带了过去。
  李鑫的眼角抽了抽,道:“你不用拿话挤兑我,弄不好,咱们还真能做同学。”
  “什么意思?”
  李鑫未答,却道:“行了,你好好整理书库吧,让我先过去。”
  两人狭路相逢,都挡着对方的路呢。
  杨锐迟疑了一下,还是把地方给让了出来,总得讲究一点绅士风度吧。
  李鑫与杨锐擦身而过,又是奇怪的回眸一笑,自去前方找书去了。
  杨锐凭着记忆想了一下,猜他是在化学门类找东西。
  李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的,学的多半是轻工业,在化学门类找资料也很正常。
  杨锐暗忖,如果自己新入职中丝总公司,估计也会用一篇论文打开局面,这是将自己和其他新员工区分开的最好方式。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了以后,都有能力和水平写出论文的,而不论领导是不是大老粗,是否能明白博士生的意义,一篇论文至少能说明点什么……
  转瞬,杨锐又突然回想起来,李鑫这家伙好像不是博士生!
  杨锐站在书柜前面,重新就当时的场景回忆了一遍,忽然明白李鑫的态度为何如此奇怪。
  因为他自己记错了。
  李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并非博士生,只是准备考取在职博士。
  而杨锐开口就叫“李博士”,怕是当场就将人给得罪了。
  “得罪就得罪了,不过,这位估计是要考北大的博士生?”杨锐想到李鑫说的,不用拿话挤兑,弄不好两人就是同学,不由的皱皱眉头。
  最麻烦的就是玻璃心的高材生了。
  古代人最喜欢的才子故事,就是一群玻璃心的高材生折腾人的故事。
  一会的功夫,李鑫也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
  杨锐摇摇头,却是很快将其抛之脑后了。
  找到想要的几本书,杨锐出门在管理员处登记,准备拿去期刊阅览室阅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