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3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9/1306

  黄茂却没有杨锐这样的自信,连文献都没心看了,忧心忡忡的道:“理查德一个人也够厉害了,就我看,老唐的凝胶实验室,也是靠他一个人撑起来的,其他助理研究员什么的,也就是助理的水平。”
  杨锐笑了:“你自己也是当助理的,是想说自己没用啊?”
  “我有没有用没关系,要咱们的研究有用才行,否则麻烦可多了。你能承受研究经费全部白费的结果吗?”黄茂压低声音道:“普通的研究,就算没结果,好歹过程是有用的,咱们现在做的,一旦被理查德抢先,中间的过程也是没用了。整个实验做下来,最少要十万元的经费,就算你有分红……”
  “50万。”杨锐打断黄茂的话。
  黄茂不解的问:“什么?”
  “我准备了50万的经费,所以说,我能承受10万元的经费损失,当然,我也能承受50万的经费损失,现在是二月了,到3月末,我还有新一季度的分红。”杨锐之前的分红也没有花完,因此有着相当多的资金。他现在其实处于一个研究员极完美的阶段——有高昂且长期的专利费回报。
  在30年后,大部分的生物系教授,都在追求杨锐所做的事情。为何有那么多的人投身于癌症抗病,或者艾滋病的靶向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这些终身服药的疾病能够提供长期而高昂的专利金。
  如果将教授们的资产排个序,生物和医药系的教授通常是排名前列的,而越是基础学科的教授就越穷。简而言之,能够做出专利的教授是最舒服的,一次投资终生受益的典范,其次是能做出项目的教授,以年赚数百万为标杆,超过标准杆的人数着实不少,收入最低的是做纯学术的教授,即使可以搞一些学术腐败,比如将100万的经费弄走50万,但过程复杂亦有风险,总归不是最完美的途径。
  80年代的中国,教授们还没有开辟相应的商业模式,一度让卖茶叶蛋的超过了,至于黄茂这样的小讲师,几乎可以和穷苦挂边,听着杨锐轻松说起50万,实在是难以执行。
  黄茂担心杨锐是吹牛,不由道:“你还有心说笑啊,这可是严肃的事。”
  “我严肃着呢,50万的经费,我保证。”杨锐停了一下,接着道:“我知道理查德肯定是个厉害人,咱们的水平和经验赶不上人家,就不能在经费上吃亏,否则怎么竞争。”
  “你这是孤注一掷了?”黄茂瞪眼。
  “50万元的经费而已,怎么就是孤注一掷了?”杨锐用炫耀的口吻道。
  黄茂摇头:“你就算有100万,也不能这么花吧,难道以后就不过了?要是这个项目能赚到钱还好,要是一分钱都不能回本,你不心疼?”
  “心疼肯定有,但事情还要做的,咱们做好了,不光能回本,说不定还能赚一笔。”研究了钾通道,再到制药就是一步之遥,这笔专利会有大批的制药公司有兴趣。
  若非如此,理查德也不会想降之昧下来。
  “钱是你的,你来决定。”黄茂其实也愿意经费充足的做研究,他耸耸肩,道:“咱们最好现在就开始,只能赢不能输,否则要被理查德反咬一口的,就像刚才那个学生说的,相信咱们剽窃的人,怕是比相信理查德剽窃的人多的多。”
  “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做自己的就好了。”杨锐指指手边的文献,继续低头看期刊。
  要做这种研究,首先要了解前人的研究。若是20年以后,这就是输入几个关键字,然后查找相关文献的过程。但在1984年的中国,检索关键字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杨锐的脑海中即使有一些论文,也可能全面的无所遗漏,另一方面,钾通道正是现在的研究热点,他们也确实需要知道别人的进度如何,并在别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论点。这是科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你要搞黎曼几何,首先也得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做基础,像是钾通道这种论文,需要依托的地基就更多了。
  没有数据库,没有搜索引擎,杨锐和黄茂就得一本本的翻书翻期刊。
  多亏了北大的条件好,两人的英语水平又高,否则,就是一本成品的论文放在面前,普通人也不敢抄。
  多少确定无疑的研究都要被讨论和争论,没有一点儿水平的抄袭论文都是抄袭不出来的。
  几本期刊看下去,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期间孙汝岳跑了一趟图书馆,帮两人换书,这也是杨锐的银弹攻势得到的额外好处。
  黄茂看完了一篇论文,没有紧接着看下一篇,而是端茶喝了一会儿,问:“你说,如果理查德在国内的实验室就是一个幌子,怎么办?”
  “什么意思?”
  “实验室怎么都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布置好吧,理查德本该争分夺秒,难道就浪费一个月的时间,等咱们学校给他建好实验室?”
  “你怀疑他在加州大学,已经开始做实验了?”
  “不是不可能啊,他要是下了命令,那边先开始做也不奇怪吧。”
  “那我们就要加快进度了。”杨锐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他可影响不到美国。
  ……
第340章
分阶段
  华锐实验室。
  黄茂一边对着新买来的低温超速离心机流口水,一边赞叹:“这台比蔡教授实验室里的型号还新,自己的实验室大不一样啊。”
  “只要能做出东西来,我是不怕花钱的。”杨锐将一张离心机的注意事项和时间分配表贴在墙上,道:“现在,咱们实验室里就有两个工作组了。一个是你我组成的工作组,一个是魏振学和涂宪组成的工作组,我们优先使用设备,但也要提前两天申请,紧急任务临时讨论决定,但尽量不干扰其他组的工作。”
  “我明白。”黄茂连连点头道:“我以前工作的实验室里,有七八个工作组,每个星期都要重新分配一次时间,能争取12个小时的连续时间就是撞大运了,对了,我每周大约能用多长时间?这个离心机。”
  “这要和老魏商量一下,最少一半的时间吧,除非他们的实验特别紧张。”杨锐停了一下,出门在院子里喊道:“老魏,你们最近用不用低温离心机?”
  “不用。”魏振学也忙着呢,从隔壁房间喊了一声,又没了声息。
  杨锐回来耸耸肩,道:“看来时间都是我们的了。”
  “想什么时间用,就什么时间用?”
  “是呀,想什么时间用,就什么时间用。”
  黄茂深吸一口气,吐出来笑道:“这简直就是我梦想里的生活,最好的仪器,尽情的使用,没人争抢……”
  黄茂说着说着,颇有些感怀。也是华锐实验室的条件太好了,就80年代的中国来说,一间等同于国家级标准的实验室是相当难得的,通常只有教授级的人物才有可能拥有。事实上,普通的牛牌教授都不一定能得到国家级标准的实验室。
  就中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的分配来说,高端实验室这种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即使经费在增加,实验室的水平在提高,也轮不到黄茂此等小讲师来享受。
  所以,杨锐轻轻松松的就将他诱惑了过来,且笑道:“这也是我梦想的生活啊。研究员最理解研究员的需要,你签署了华锐实验室的协议,就是最正确的决定。我们再给你找两个实验助手,咱们的研究小组就算是齐备了,实验大纲你写好了吗?”
  “我想第一步应用DNA探针技术,只要证实了突变基因,写出论文,我们就算是占据有了有利位置,就算不能拿到所有的原创资格,但继续下去,应该能保持领先……”
  “将整篇大论文分成一个个小论文?”
  “我知道,我知道,如果我们能用克隆突变基因的方式来确定钾通道的某些作用,这篇论文或许能登上顶级期刊,但这不是科研竞赛吗?我们得先确定拿到这个原创成果,既然如此,分散发表论文,也就不可避免了吧。”黄茂担心杨锐不同意,极力劝说。
  能够登上顶级期刊的论文,大都是长期研究,极具价值的论文。一个研究小组用三年,五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研究出来的成果,撰写于一篇文章,然后发表在Science之类的顶级期刊上是很常见的。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做了20年的研究,结果根本登不上顶级期刊。
  虽然也有一些人的一些论文,是用很短的时间写成,并刊登于顶级期刊的,但这种文章的水平却是不会逊色,自然对论文撰写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过克隆突变基因研究钾通道,这是很有机会登上的顶级期刊的创意,然而,顶级期刊是不要半成品的,他们会要求得到答案,也就是整个系列的实验全部完成,并分析得到了结果。
  若是以正常的研究进度来说,此项目耗费一两年的时间都很正常。
  然而,理查德假如放不下该项目的诱惑,执意也要研究,那正常的研究进度是不够看的。
  阶段性的研究,阶段性的发表文章,通常是此时最好的选择。
  而被黄茂担心是好大喜功的杨锐,仅仅笑了一笑,道:“我同意。”
  “你……你同意,太好了。”黄茂双手合十,松了一大口气。
  下午时间,杨锐就将孙汝岳和何成拉到了自己的实验室。
  孙汝岳是他在北大的实验助手,而像是钾通道这种以提高逼格为主,兼有专利的实验,杨锐是准备在两个实验室随时做的,也算是测试一下学校的反应。
  何成所在的北京化工学院考试的时间较早,现在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让他能够抽出时间来参与杨锐的实验。
  这样两名大学本科的学生做实验助手,自然比不上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实验助手。
  不过,杨锐因为对实验有着相当的信心,倒是不在意实验助手本身的知识水平了。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除了考试,杨锐都将所有的时间用在了华锐实验室里,偶尔去唐集中的实验室里点卯,也是看文献,写提纲的,或者做一些相关的独立实验。
  唐集中的电泳实验室原本研究的就是分子生物学,DNA探针之类的东西也算是范围之内。
  当然,哪怕不在范围,唐集中也不会管他,且不说杨锐近期连续发表了数篇有水准的论文,就他坚贞不屈,贫贱不移的作风,也值得唐集中鼓励。
  若不是要与学院的政策保持一致,对于挖角的理查德,唐集中早就扑上去撕碎他了。
  杨锐能够坚持留下来,唐集中要说没有一点点触动也是不可能的。
  无形之中,杨锐在唐集中实验室里的地位都得以提高。
  到了月末,即将放假的李学工和许静也短暂的加入了华锐实验室。不过,许静对实验室的工作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只呆了两天时间,又主动退出了。
  刘珊也不是很喜欢枯燥的实验室,但她愿意呆在实验室里。
  84年的中关村荒凉的能逮到兔子,刘珊来了两次就改变了初衷,第三次来的时候,带来了满满的一个食盒。
  手工木制的食盒比小笼包的笼屉还要大点,一共有四层高,像是两个电脑机箱并到了一起。
  看着刘珊将这个巨大的食盒搬进实验室,正在做实验的杨锐和黄茂都呆住了。
  “我找同学做的,然后给你们做了点吃的。我看你们在外面买的东西都不太干净,应该少吃点。”刘珊稍微有点脸红。
  “你在对外经贸大学,又不是在蓝……篮子技校,怎么能做这么大一个盒子?”杨锐首先围着硕大的食盒转悠。
  刘珊将食盒一层层的取下来,说:“我们宿舍一个女生的爸爸是木匠,她跟着学的。我不知道你们有几个人,就按照5人份来做了,有西红柿鸡蛋、木须肉、炒白菜、拌萝卜……”
  “五人份的饭菜要花多少钱?太破费了,我给钱你。”李学工主动掏口袋。
  80年代不比后世,个人的工资很低,物价相对于工资其实很贵。一两毛钱一斤的米面,尽管只有后世十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价格,但在40元每月的工资水平下,大部分公务员的生活条件是及不上后世1200元月薪的。
  正因为如此,请客吃饭在80年代是件大事,往往是要开家庭会议才能决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