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3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5/1306


第360章
炸毛
  “我不用试,谁不知道乳胶手套脱起来麻烦,带两个手套就是方便也不值得……咦,还真的方便。”王晓芸一边说话,一边被魏振学戴上了两层手套,又拖了下来。
  乳胶手套的贴合性好,也使得穿脱它的时候格外麻烦,王晓芸他们以前用乳胶手套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的将乳胶手套脱下来,还要尽量保证手套的形状,以方便下次使用。
  但在乳胶手套里面再戴一个塑料手套,脱穿的时候就方便多了。魏振学都是随手一拉,就将之给蜕了下来。
  王晓芸抢在他前面,捏住乳胶手套,说:“还能用,别浪费。你们老板是外国人也不能这样啊,节省一点不好?”
  涂宪咳嗽两声,说:“晓芸,乳胶手套本来就不扔的。”
  “哦,你们也重复利用的?”王晓芸像是松了一口气似的。
  魏振学粗着嗓子道:“乳胶手套一般用两三次,里面的塑料手套就不要了。”
  接着,就见他将乳胶手套从塑料手套上扯下来,然后将后者扔进垃圾桶。
  王晓芸顿时炸毛了,吼道:“这才用了几秒钟啊。”
  “那也是被污染了。”魏振学接着缩缩脖子,说:“塑料手套便宜的很。”
  “便宜也不能乱丢……算了,你们的实验室,随便你们吧。”王晓芸说着,干脆扭头不去看魏振学和他身边的垃圾桶了。
  追在后面的贺全贵望着王晓芸,莫名的看到了学生会纪律部同学站在食堂里的背影。
  魏振学捻起一只塑料手套,满脸的疑惑。他以前没有在高级实验室里呆过,仅仅以煤科院的水平来幻想北京的高等实验室,自然觉得他们吃饭的碗都是铝合金的,又哪里知道,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日子都过的如此艰难。
  实验室的塑料手套和饭店里吃猪蹄的手套类似,只是稍微精致一些,厚度和材料要好一些,搓起来略有磨砂感,但也是标准的消耗品,买的时候都是几千只起的。
  华锐实验室里买的手套更方便,都是类似抽纸的手套盒,用的时候就抽一只,用完丢掉。
  当然,这种方式方便是方便了,手套的消耗速度也快了,就好像抽纸往往比卷纸用的快一样。
  80年代的工业生产水平毕竟没有先进到21世纪的程度,普通的实验室里,也不会为了方便一下子,就跑去买抽取式的手套盒,毕竟,他们不方便的地方多了。
  倒是杨锐一方面出于习惯,一方面出于理念的不同,最重要的是手里的资金充裕,这让他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现在的华锐实验室的规模并不大,算上何成、李学工这样的兼职助手,也就是不到10人的规模,任何消耗品在这样的实验室里用,都不会显的太贵。
  此外,华锐实验室的预期收益也比国内乃至国外的普通实验室强多了,即使是第一阶段的论文,若是制药公司想以此为基础盈利的话,也要支付上百万美元,仅此一项,就足够华锐实验室以奢侈的方式运行许久。
  投入巨大而少有利润的实验室是研究不出新东西的实验室,但在世界上,除了政府委托官僚们运行的实验室以外,总有一些实验室是盈利的,比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还有借手机市场而繁荣昌盛的高通实验室,更早期的爱迪生的实验,以及诺贝尔的实验室,也都是超盈利实验室的代表。半导体行业和制药业也都是半实验室化的,一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厂往往只有几十上百名员工,其中拥有PHD头衔的数量怕是比一个大学的还多。新锐药品更是完全依靠实验室来开发的,后世的五百强企业中,制药公司的核心几乎都是实验室。
  不过,和其他行业的金字塔比起来,科技行业的金字塔更尖锐更残酷,一家实验室是超盈利的,那与之相对的,同一个领域的研究机构自然都是负盈利的,在科研竞赛中失败一次还可以,失败两次三次的,要么争取更多的冤大头的投入,要么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活,继续竞争下去,若是还不能翻身,多数就此死掉了。
  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死掉的实验室都比活下来的多。
  想象研究同一个领域的实验室汇集起来,就等于是一个班级,假如一个班级只有第一名能得到表扬,而连续两年不能受到表扬就要被淘汰,这样的班级将会是何等的残酷。
  更残酷的是班级里的成员还在不停的轮换,不断的有名校学生转学进来,或者有新人申请入学……
  80年代的中国实验室能幸存下来,也多亏了勤俭持家的传统,以及较低的人员流动率。否则,优秀的研究员被挖走,科研竞争无以为继,实验室很快就会衰败掉。
  而在杨锐读研的时代,科研人员的流动率加大,所谓的千人计划,或者长江学者等等,都等于是不得已的反挖人计划……
  王晓芸没有经历过残酷的科研竞争,或者说,她和同时代的中国科研人员都没有经历过高流动性的科研时代,这使得国内科研机构,也从来没有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意识,落在30年以后,高端科研精英才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去分离一双手套,如果是研究正在紧张阶段,他们宁愿自己贴钱去买各种消耗品,但是,一旦研究完成,不能提供补偿和补贴的研究结构会被立刻踢开,各地有的是挥舞着金元的实验室嗷嗷待哺。
  涂宪向魏振学和贺全贵笑了笑,三步并做两步的追上王晓芸,笑道:“别生气嘛,他们也是被惯坏了。杨锐还是个年轻人,用香港老板的钱,花钱如流水,但他的确有做出东西来,比如这一次的论文,算起来,总共也就花了几十万,国内的实验室,一年下来,什么成果都没有,也要花个十几万不是?”
  “每个人都这么用实验耗材?”王晓芸低头问。
  涂宪想了一下,不安的道:“差不多吧。”
  “一天用一百多个枪头这么浪费也没人管?”
  “没这么夸张,一般情况,一个人一天也就用几十个。”
  “手套一次戴两个,用了就扔,不限制?”
  “也不能随便浪费,今天是给你做演示,平时的时候,该换的时候换,不节俭是有点,浪费还是不多的。老魏刚才也不是说了,乳胶手套比较贵,能多用两次就多用两次。”
  “但也是想扔就扔?”
  “这个,根据实验的需要呗。他们一盒手套用完还是要去申请拿新的,用的太费肯定要被说。”涂宪解释的乏力,杨锐在实验室里只管总账,连财务处这样的机构都没有,没有谁真的去管别人怎么用手套。
  王晓芸又问:“我刚才看到打印机和复印机了,能用?”
  “能用。”
  “用多少张纸,管吗?”
  “这个……要求还是尽量两面复印的,也不能随便浪费,大家都是有重要文献什么的,才去复印的。”
  “那像是口罩、香皂什么的,也都是随便用了?”
  “香皂肯定是随便用了,口罩的话,用了再取吧……”涂宪小声道:“大家人都很好的,基本没有刻意浪费的现象,好了,你不喜欢,咱们就先回家……”
  “谁说我不喜欢了。”王晓芸抬起头来,却是笑逐颜开,说:“我早就想每天换手套,天天戴口罩,想怎么洗手就怎么洗手了,你以为我爱从垃圾桶里捞枪头?”
  “啊……”
  “啊什么啊,涂宪!”
  “啊……哦,是。”被叫到全名的涂宪菊花一紧。
  只见王晓芸表情认真的道:“你最好把我也弄到华锐实验室来,否则……”
  “啊……是,晓芸~”涂宪膝盖一软,胸都湿了。
  ……
第361章
切蛋糕
  “最后一组,我看看……多了30,合格,这个多21,也合格,合格,第四个也合格,好,全部合格。”黄茂在表格上打上最后一个对号,宣布道:“实验操作很熟练,通过。”
  一排掌声响起,魏振学还吹了一个半晌不响的口哨。
  “谢谢,多谢大家。”王晓芸像是谢幕的舞蹈家似的,既振奋又羞涩。
  杨锐也笑道:“很好,以后这就是咱们吸收人才的标准了,只要严格审查,就能维护双方的利益,也欢迎大家推荐人来实验室,所谓举贤不避亲,我不能保证会收下你们推荐的每一个人选,但我能保证给予公平的考核条件。好了,老魏切蛋糕,吃完了咱们就继续做实验。”
  “好嘞,看我的。”魏振学举起一柄小刀,斩了下去,将面前诱人的蛋糕给分成了小块。
  每个人都很稀罕的拿到一块蛋糕,小口品尝起来。
  杨锐今天买的蛋糕是没有奶油的,就像是一块大大的松糕,有浓浓的奶香味,吃到嘴里亦是松软的,还有微微的甜味。
  尽管远远没有奶油蛋糕的豪华,但在1984年的中国,这样的蛋糕仍然是用于送礼的高档品,普通人根本舍不得买来吃,即使是用来送礼,蛋糕也往往出现在拜见老丈人之类的活动中,是向邻里炫耀的至高品。
  小孩子过生日就不用想着吃蛋糕了,这玩意不光能顶普通人小半个月的工资,关键要消耗不少的票证,至于拿蛋糕涂脸的熊孩子,在80年代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当然他们也不会这种奢侈运动,但要是谁熊到这种程度,距离被家长打成熊也就差零点零一秒了。
  王晓芸吃完蛋糕,洗干净手,穿上实验服,就对杨锐笑道:“你来安排工作吧。”
  杨锐也不客气的道:“你先从助手做起,先给黄茂打下手。”
  见王晓芸脸色未变,杨锐继续道:“你现在对我们的实验内容还不熟悉,首先应该尽可能的了解情况。你的独立任务是写一篇相关的综述,最好发表在SCI期刊上,如果不行,就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文章发表以后,你就可以独立成立小组了,补贴也会增加。”
  王晓芸的眼睛稍微瞪大了一些,然后答应了下来。
  等杨锐出了房间,王晓芸才扯着涂宪,低声道:“发表一篇SCI的综述?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综述本身就是针对某个领域,综合大量的原始论文,进行的归纳整理,分析精炼,再高级一点,要就从中分析出来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一篇有关于钾通道的综述写出来,即使是完全不了解这个领域的人,也会变成熟悉,所以,写综述是最好的科研锻炼方式之一。
  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像是华锐实验室过去半年的工作,若是全部写出来,都能凑成一本不薄的书看,许多大学教授开的课程或撰写的著作,其实也是这样的最新研究。如《蛋白质结构》一类的书籍,经常就是30年前的热门题材。
  而写综述,就相当于一堂开卷考试,SCI的综述要求,就相当于考满分,国内期刊的综述要求,就相当于70分。
  除了牛级选手,厉害的研究员也就是发表一篇入门级的SCI期刊。
  涂宪也没试过发表综述在SCI,只能劝老婆道:“不是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也行?你写好了放你们研究所的期刊上,不是也一样。”
  “这又不是评职称,糊弄谁呢,这是测试我能力呢。”王晓芸咬咬牙,道:“我要是写一篇SCI的综述,肯定受重视,我要是写我们研究所的期刊上,能分到的课题也差了吧。”
  涂宪也猜是如此,想来想去,笑道:“咱们先写,写成啥样是啥样,你说对不对?”
  王晓芸“嗯”了一声,低头思考起来。
  和涂宪一样,她也没有辞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工作,但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王晓芸决定将事业的重心放在华锐实验室,如此一来,她能具有何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自己在华锐实验室的受重视程度了。
  对王晓芸来说,要在国内期刊发表综述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国内期刊,根本就是综述满天飞,一本月刊上面,翻译的论文占四分之一,所谓原创的论文占四分之一,剩下一半全是综述。
  放在国外,这样的期刊直接可以删减成半年刊或者年刊,但中国有中国的潜规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