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3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8/1306

  这里既有能容纳数百人的主会议室,也有散落在四周的小会议室,每间会议室的外面,都贴着大大的海报,写着这间会议室未来几天时间的安排,通常是上午一两场报告会,下午一两场报告会,晚上自由活动的模式。
  和中国式的大会不同,这种学术大会喜欢闭幕式,而非开幕式。
  本届会议,更是干脆取消了开幕式,到场的学者一人一本时间表和论文目录列表。时间表就是各个报告会的时间,论文目录列表就是各个报告会将演讲的论文。
  对某个报告会感兴趣的,就可以去服务站要该篇论文,当然,也可以在演讲的时候,再去现场领取。
  这种模式自由度有余,集中度不够,让很多中国人有些无所适从。
  黄茂也不禁评价道:“这实在是不能突出重点呀。”
  “我觉得挺好,大家喜欢哪个领域的,就去听哪个领域的报告会,节省时间。”杨锐其实习惯了这种报告会了。
  “那不是有的房间里坐不下人,有的房间里没有人了?”
  “总比一定要听不想听的报告好吧。”别看大家都是搞生物的,但这个领域是很庞大的,一部分人听不懂另一部分人讲什么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我是觉得太紧张了,完全可以延长几天时间,也不至于一个个报告会安排的这么紧凑,同一时间至少都有四五场报告会,怎么听都听不完吧。”黄茂很珍惜这次机会,对主办方的安排很是不爽。他是以来访者的身份进入的,组委会不给安排房间,也不给他安排固定的位置,当然,也不用他参加固定的节目。这是黄茂通过北大申请来的,也是因为他是演讲论文的第二作者,才能得到这样的铭牌,但对刷资历来说,来访者的身份就没什么用了。
  杨锐拉着黄茂进了走廊,问:“你不是出国留学过?没有参加过国外的国际大会?”
  “哪里能轮的上我呀,国外的实验室竞争更激烈。”黄茂好奇的打量着四周,然后继续低头寻找感兴趣的报告。
  ……
  杨锐的报告被安排在了第二天的下午。
  这不能说是一个好时间,会议厅的位置也偏于狭小,只有50个座位,比一间教室稍大而已。
  同一时间举行报告会的,大概有5组人,名头最大的来自耶鲁,这位老先生会做3个小时的报告,然后预留两个小时的提问时间。
  杨锐则总共得到了2个小时的时间,黄茂提前半个小时到门口,看着里面结束了,开始将带来的论文对在外面的桌子上,随便来来往往的学者取看。
  整个国际会议邀请了数百人,在会场里闲逛的研究员人数不少,但在相关领域的却不一定有多少,也不是人人愿意听报告。
  正常情况下,不是特别知名的学者,50人的会场也就够用了。至于特别知名的学者,自然会分配到更大的会场。
  黄茂略有些忐忑不安的站在那里,担心的看着四周。
  一会儿,杨锐也抱着准备好的论文过来了,看着黄茂笑问:“怎么了?”
  “我就怕没有人来。”黄茂吸着气,青涩之气顿显,说起来,他也不过大学毕业两年而已。
  杨锐哈哈一笑,道:“你管那么多,首先,咱们只要在会议上演讲了论文,到时候集结出版,这就是资历。其次,钾通道是生物学的热点啊,怎么可能没有人来听。最起码,理查德教授得来听一下吧。”
  黄茂前面还挺正经的,听到后面就忍不住笑了出来。
  事实上,理查德还真的等在外面。
  当然,理查德现在是不好意思过去的,他找了人帮自己去取杨锐的论文,准备蹲在一间会议室里细看,方便一会儿报告会开场,抓住机会提问。
  如果论文本身不值得一提,说不定提问都可以省去了,尽管这种几率很低,理查德还是存着一丝期望。
  毕竟,他做了两个多月的实验,而且是日做夜做的,也没有能写出成型的论文的结果出来,杨锐还回家过年了,回来就一下子拿出了论文,理查德觉得,重复性的,或者低开创性的还是很有可能的。
  过了阵子,约定的论文就给送了过来。
  理查德拿在手里就是一沉,脸色也是一变:“这么厚?”
  “20多页,前后是背景介绍。”来人小声道。
  理查德稍微放心了一些,问:“拿论文的人多吗?”
  “好像不少。”
  “他们准备了多少本论文?”
  “一百本肯定是有的。”
  “心还不小。”理查德嗤之以鼻,这种国际会场,能参与的人本来就不多,有空来听报告的就更少了。当然,来拿论文的人会比来听报告的人多一些,但一百多本论文的话,通常还是发不完的。
  来人耸耸肩,道:“诱变基因分析钾离子通道,听名字还是挺吸引人的,你的实验室竞赛,也能增加热度。”
  理查德的脸一红。在生物界,他和中国实验室的科研竞赛失败,也算不是不大不小的一条新闻了。
  “我先看看论文再说。”理查德没了说话的兴趣。
  而在不远处的3号厅,杨锐和黄茂跟前,渐渐的开始有人停留。
  不像是理查德这样,大部分的研究员拿到论文之后的第一时间,会选择与论文的作者交流,这也是国际会议的好处之一,你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来自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能够让双方获取更先进的信息。
  钾离子通道,或者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等通道技术方面,杨锐是走在了最前面的。
  关心该领域的学者,至少有一半人,是瞅着论文目录和报告时间过来的。
  而他们之所以真人过来,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与杨锐交流一番。
  而这些人的聚集,也慢慢的开始吸引其他学者的注意。
  ……
第421章
论文册发完了
  “这篇论文的后半部分怎么变成提要了?”一名最快时间看完论文的学者,来到杨锐的侧面,整张脸都像是被欺骗了似的。
  杨锐镇定自若的道:“会议的时间比较短,我认为诱变基因的部分用来做报告就足够了,剩下的部分,我已经寄送了出去,准备公开发表,因此,也不方便在会议期间进行讨论。”
  “一篇论文,一半在会议期间做报告,一半公开发表,怎么能这样?”老外做出不爽的表情。
  “准确的说是两篇论文,一篇将在会议期间做报告,另一篇将会公开发表。”杨锐说的振振有词。
  整个钾离子相关的论文的确是有三部分的,第一部分已经发表在了《JMC》上,给杨锐带来大量的经验值,第二部分就是诱变基因的部分了,杨锐写了20多页的文章,配合上图标和数字,绝对是此次会议中的诚意之作。
  至于第三部分的分子机理,杨锐虽然做完了实验,也整理了出来,但写论文的时间却是没有了。
  杨锐干脆也就省去了这部分的论文,反正,作为一次国际会议,仅仅诱变基因的部分,已经够干货了。
  若是20年后的国际会议,中国学者等闲都不会在上面发表重量级的论文。
  当然,顶级的国际会议又不一样了,期间发表的论文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惜“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并非是顶级的国际会议,虽然在80年代,它的调调在中国还是很高的,杨锐也觉得没必要将研究一股脑的都拿出来。
  一个项目做几年时间是很常见得,像是钾离子通道的相关项目,随便扯一个出来,都能骗两三年的经费,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项目组难道就一篇论文都不写了?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项目组要是一篇论文都不写,明年的经费都找不到,更别说把项目继续做下去。
  别说是80年代了,早在70年代乃至60年代,科学界就不得不变的浮夸了。
  能发表三篇论文的项目绝不发表两篇,能拆开发表的论文绝不合并……
  杨锐从30年后回来,这种习惯更是根深蒂固,将本来就是三个部分的项目写成三篇论文算得了什么,把本来是一个部分的项目拆成三篇论文的事情他都做过。
  同样的事情,走在科学前沿的欧美学者也做的很顺手,最快看完杨锐论文的学者其实也就是抱怨两句,见杨锐如此回答,也只能咂咂嘴,道:“这两部联系的非常紧密,这是一个很好地场合,你应该完整的阐述你的观点,这能方便大家的交流。”
  杨锐呵呵一笑,问:“就论文而言,您目前有什么建议?”
  “这个……我还没有看完,哈哈,还不好说,恩恩,我要再仔细读一下。”老外稍微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么大的论文,粗略的看完二十多页就很厉害了,给出建议却不是一下子的事。
  而且,不像是其他人的论文,杨锐可是站在30年高的巨人肩膀上,写的这篇论文,别说是明显的谬误了,即使生物科学再发展30年,也只能完善他的论点,不可能证明他的论文有错误。
  论点论据环环相扣,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这样的论文是很难找出毛病的。
  “非常完美的工作。”旁边的一名澳大利亚学者,却是翘起拇指向杨锐示意,又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哪个主意?”
  “诱导基因突变,我知道,现在看起来,理由是很充分的,但你怎么就决定要用这种方法了?”
  杨锐轻笑两声:“我觉得是个好办法,没有多想。”
  “用这种方法的话,你得到哪种突变基因,就要就某种突变基因研究下去了,对吗?”澳大利亚人层层深入。
  杨锐点头:“是这样没错。”
  “还是有一定的可能会研究不下去吧,你会不会诱导了突变基因,但是无法做下去,而选择了其他的突变基因?”
  澳大利人一下子问到了关键问题。
  附近的几个人都看向杨锐。
  基因的突变是随机性行为,而被突变的基因却不一定好研究出分子机理。以30年后的技术,还有无数的基因研究不出分子机理,作为一门刚刚开创的方法,澳大利亚人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推理了:
  杨锐一定是诱变了多个突变基因,然后选择了其中最容易研究的,分析了分子机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8/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