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1306

  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黄茂等人也要提出自己的假设,这也是对他们的自我训练,做的越好的研究员,也就能越快独立出来。
  就自然科学来说,设想和假说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前置研究成果已经有了才行。
  当然,有多牢固,有多置,其实也看提出者的水平。
  水平低的,你就乖乖的站在稳固的基础上,做伸手能完成的工作,给人类文明一个向前的微不可察的力。
  水平高的,对前置研究成果的要求就低了。
  经典的例子,比如是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当时奥本海默的水平,他都没有资格提出这个设想和假说,领头写信给罗斯福是爱因斯坦,也必须是爱因斯坦,才可以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连一点实验证明的情况下,启动这样的项目。
  实际上,奔走推动此项目的是来自欧洲的科学家,是他们说服了爱因斯坦,才有了给罗斯福的信件。
  否则,按照正常的研究模式,曼哈顿计划完全可以慢悠悠的先等二十年的前置研究,至少要等有人把浓缩铀做出来,才有做核弹的基础。
  但因为是战争状态,也是因为爱因斯坦的出面,曼哈顿计划的前置要求就变低了。
  取而代之的是项目变大了。
  杨锐正在考虑的,也是自己的新项目做多大,能做多大的问题。
  他现在最想做的是PCR技术。
  按照时间线来说,PCR的原作者穆里斯,现在应该开始考虑到PCR的相关构想了。
  不过,穆里斯是出了名的懒鬼,用较好的说法,就是自由率性。
  所以,虽然有了相关构想,PCR的开发也不算困难,穆里奇还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到86年前后,才算是部分完成,彻底完成则要到87年。
  现在动手做PCR会比较安全,不过,杨锐现在只有一篇尚未发表的《细胞》,立刻进军PCR,做出来是没问题,他却不能肯定是否能得到相应的声誉。
  科学界虽然是个用成果说话的地方,但科学界毕竟是以人组成的集合,获得了过多赞誉,或者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的科研人员不在少数,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接下来的一些年里陆续得到了承认,甚至得到了补偿,但有些人,也许就彻底埋葬在了故纸堆中。
  穆里斯本人确实懒散的够呛,但他身后的公司却并非如此,相反,到明年,该公司确定了PCR的确定性以后,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其中就包括多名优秀的研究员给穆里斯做副手。
  杨锐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抢占有利位置。
  虽然自己没有相应的声望,很可能拿不到诺贝尔奖——但是,诺贝尔奖这种东西,又有谁确定能拿到呢。
  爱因斯坦当年都因为相对论尚未证实,险些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最终不得不用光电效应发了奖。
  杨锐这样的小身板,或者说,穆里斯这样的小身板,能不能拿奖,还真得靠命。
  既然是靠命,苦挨就没有意思了。
  杨锐想到这里,开始在纸上,慢慢的写出PCR的几个关键点。
  同样是做PCR项目,杨锐却不准备重复穆里斯当年的步骤,准确的说,他也是不能重复穆里斯当年的步骤。
  因为PCR说到底,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容易,撕干净不容易。
  杨锐可不想捅开一个洞,然后引来一群狼。
  虽然很可能会再次陷入科研竞争中,但从杨锐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科研竞争发生的越晚越好。
  他背后可没有一家资产上亿的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支持。
  最理想的方式,是杨锐已经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优势的时候,后来的竞争者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不会出现大型实验室参与竞争。至于那些永远盯着热点做实验的科研猿是无法杜绝的,这些科研猿都是食腐的,但也不影响主实验室的工作也就是了。
  “那么,就从耐热聚合酶开始吧。”杨锐的眼光放在了最后一步。
  虽然是最后一步,但是,耐热聚合酶是实用PCR技术的前置技术,也是必须的材料,提前做出来,能够加快后面的研发,而且减少花费。
  另一方面,这又是很关键的技术,而且早在73年,就有了相关的研究。
  在PCR技术出笼以前,该技术并不受重视,因为人们也不知道能用来做什么,研究者本身也是出于兴趣才做的——1973年,来自台湾的女留学生在指导老师的要求下,以黄石公园的热泉中发现的嗜热菌为研究对象,成功分离出了该细菌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杨锐甚至不知道她是否申请了专利。
  在当时看来,这或许也是挺没有必要的事情,没有人能想到,这最终会成为一项价值3亿美元的技术的关键部分。
  然而,对方即使没有注册专利,但有论文在手,也是不容抢注的,杨锐的脑筋转的飞快,顷刻间想到了新办法:找一个新的嗜热菌做研究对象,用新的方法,分离耐高温的聚合酶。
  两名研究者独立的完成各自的研究,是可以独立申请专利的,这也是绕过专利壁垒的常规手段。
  杨锐接着在脑海中翻找相关的论文。
  嗜热菌是生活在高温中的微生物,种类极多,也有专门的研究员和实验室做相关研究,杨锐如果不加准备的投身其中,很可能玩一辈子还钻不出来。
  他必须找一种研究比较透彻的嗜热菌,确定它能用于高温聚合酶的分离,再启动相关的项目。
  就华锐实验室目前的规模,可没有资格像顶级实验室那样,做狂放而烧钱的试错法。
  十几分钟后,杨锐在笔记上重重的写下“腾冲”两个字。
  字迹又黑又粗。
  腾冲热泉里的嗜热厌氧菌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极端嗜热菌,98年被发现以后,就被中国科学家做了全基因组DNA测序,也因此成了中国首次破译了遗传密码的微生物。
  在中国生物界,腾冲嗜热菌算是一只名菌了,杨锐脑海中有该微生物的各种研究,如古菌染色体蛋白,细菌芽孢形成的新机制,分离得到的极端酶……
  用它来分离耐高温聚合酶,再自然不过了。
  “我们去泡温泉吧。”杨锐突然抬头,眼神都在发亮。
  ……
第449章
子项目
  “泡温泉?为什么要泡温泉?”黄茂用奇怪的语气问出更奇怪的话。
  杨锐一时间真没答上来,泡温泉这种事情还能有为什么?不都是抢着去的?
  好在新人孙汝岳伸着脑袋举手,问了句“我能去吗”,打破了僵局。
  杨锐一摸脑门,笑道:“实验室的都能去,就当是咱们做完了钾通道项目的奖励,哎呀,还以为都是实验宅呢,总算有不那么宅的。”
  “宅?”孙汝岳理解不能。
  “没事,去就有位置,还有谁报名?”
  黄茂咳嗽一声,打断道:“咱们的论文还没写完呢。”
  “小改很快就能完成的。”
  黄茂谨慎的道:“万一再被要求修改呢?”
  “不会的……”杨锐稍微有点心虚,小改两三次,或者小改变成大改,大改变成拒绝的情况还是会出现的,如果不是因为PCR项目太具有诱惑性,杨锐也不会现在说泡温泉。
  黄茂虽然是第二作者,但第二作者的《Cell》也是Cell,他毫不犹豫的道:“要泡你们去泡,我有空去泡浴池就行了,我留下写论文,还要再多一个实验助手。”
  “我也留下。”实验室小能手汪颖同学道:“我快毕业了,先做论文最紧要,温泉以后有机会再泡。”
  “那黄茂和汪颖留下,我回来带特产给你。”杨锐也觉得黄茂留下放心,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所有人里最强的,比涂宪还要强上一筹不止,最重要的是,黄茂对钾通道的研究是最清楚的。
  有黄茂统筹,汪颖在实验室里的操作功底也能充分发挥,两人组合,只是处理小改,应该没什么问题。
  黄茂一门心思的做研究,笑笑道:“特产就不用带了,明年能给我开个子项目,我就满足了。”
  “我们争取今年就开一个大项目,到时候,大家人人都有项目做。”杨锐是实验室的负责人,占有实验室最大的利益,能尽情的剥削实验猿和实验狗,代价就是必须不断的做大实验室,找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的项目。
  实验室负责人的终极形态就是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在中国就是袁隆平,他们手底下的项目,足够多个顶级实验室吃饱,而一个顶级实验室下面,还能满足多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的项目,都要比钾通道的项目还要大。
  正因为如此,这些高能实验室负责人才能吸引众多人才在自己麾下,进而完成正常情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
  当然,就国内80年代的状况,钾通道的项目算是厉害了,只是项目体量不够,总共也就诞生了个位数的论文,顶级论文也只有一篇,不够全实验室分润。
  如果杨锐有一天能揽来大型项目,足够多个研究小组齐头并进,撰写多篇论文,他也就算得上是国内的学霸级人物了。
  不过,发展到明年,杨锐虽然不一定会有大型项目,但中型项目肯定会有的,做不完的子项目,分也该分到黄茂头上了。
  到时候,杨锐招募新的实验狗或实验员,将相对独立的任务划分出来,一个大项目同时出多篇论文,多个专利,积累声望的速度又会加快。
  黄茂却没有杨锐这么乐观,笑两声道:“能开就开,不能开也没关系,我今年还不到三十,等得起。”
  王晓芸是女士,说话就随意的多了,放下手里的表格,道:“要我说,不如趁现在还有点钱,再开一个钾通道的项目,争取申请国家基金,如果做的快一点,应该能趁着热点,再做两轮。泡温泉,不如等以后空下来再泡。”
  “做两轮钾通道项目得多久啊。”
  “到年底就能做出来了。”
  杨锐叹口气道:“你也不想去泡温泉?”
  “泡温泉我当然想了,但太浪费钱了,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温泉泡……钱先用来开项目吧。”
  杨锐松一口气,道:“你要是担心缺钱就不必了,泡温泉不影响开新项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