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7/1306

  每介绍一个,乔所长的眼神就亮一些。
  介绍到周厅长的时候,乔所长更是笑容满面了。
  周厅长是景存诚介绍给杨锐的,他虽然不是从德令农场回来的,却是几位老朋友的老朋友,帮杨锐站个位,也属于举手之劳。
  尽管他与生物制品研究所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也证明了华锐实验室是有背景的。
  再看看来自香港的同胞,来自英国的白种人,乔所长已然没有要卡着王晓芸的意思了。
  他笑呵呵的道:“咱们两个所,以后应该多交流。”
  “有机会的。”杨锐向王晓芸使了一个眼色。
  王晓芸连忙道:“乔所长,能不能先把我的手续办了?”
  乔所长咳嗽一声道:“小王还是这么着急啊,咱们所留不住人呐。”
  “乔所长,我们也是急着开始项目了。”杨锐顺势解释了一句。
  “哎,这样子如何?小王的关系还留在我们所,派到华锐实验室工作。你们实验室是外企,也不能存档案不是?”乔所长迅速想了一个好主意。
  王晓芸心里一动,如果能把组织关系留下来,对她自然更好,也就相当于兼职了。
  这一次,不用杨锐说,理解意图的李章镇断然否决道:“华锐实验室的母公司有要求,实验室核心部门的雇员必须签署多项协议,留在贵所是不行的。”
  “这样子,那我们做一个合作项目怎么样?”乔所长完全可以决定所内的项目,虽然不免要花些钱,感觉上却是值得的。
  李章镇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看向杨锐。
  乔所长以为有戏,又道:“我们这边由梅所长牵头怎么样?项目的话,咱们双方商议着来,杨同志你看如何?”
  杨锐打了个哈哈,拖长音道:“做项目啊……”
  “对,我们生物制品研究所也是有光辉历史的。”乔所长说笑的道。
  张书记看着杨锐等人,突然咳嗽了一声,道:“当然,等你们之前的论文发表了,我们再合作,时间上也来得及。”
  他是做官僚的,不懂得技术,但懂得判断技术的标准。比如说,在大学校报上发表论文的是一个水平,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又是一个水平,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则是较高的水平,而在《Cell》上发表论文的团队,自然是高的不能再高了。
  然而,发表和即将发表是两回事。
  听了几个人的对话,张书记也说不上相信不相信,他不懂专业,在乎的就是结果。
  就他的经验来说,结果没有出来以前,发生任何改变都不奇怪。
  比如说,万一有一篇更好的文章要刊登呢?万一有哪个牛人突然邮寄了论文过去呢?万一编辑突然死了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得防着年轻小伙子骗人。
  张书记望了杨锐一眼,心想:我得帮所里把着关。
  杨锐却是愣了片刻,继而心中冷笑:这家伙还是担心他的论文不能发表啊。
  不过,现在论文尚未发表,他都不想与对方合作,等论文发表了,这些家伙又哪里来的自信,肯定他愿意合作?
  钾通道的论文花费了几十万美元,大半年的时间,那是杨锐卡住了方向,解决了多个难题,就像是一脚油门踩到底的跑车,在高速公路狂飙一样。
  如果是正常的面向顶级期刊的项目,几百万美元,几年的时间都不多,就像是漏油的破皮卡跑山路一样,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实力,最大几率是中途抛锚。
  “等论文发表了,我们再谈。”杨锐笑着点点头,像是同意了张书记的要求。
  李章镇会意过来,再道:“要是方便的话,现在给王女士办手续可以吗?”
  梅所长不满的瞥了张书记一眼,道:“我陪小王过去吧。”
  比起两位不在一线的领导,他自然更在乎杨锐和王晓芸的想法。
  乔所长迟疑了一下,也没驳梅所长的面子。
  王晓芸捏了一下拳头,心情有些复杂。毕竟是毕业以后就分配到的单位,也忙忙碌碌的工作了好几年。
  其他人鱼贯而出,杨锐走在后面,悄声对李章镇道:“你陪着王晓芸去办手续,准备些红包什么的。”
  “我一般都是送烟的,大陆同胞好像不太愿意收我送的红包。”李章镇笑的有点像是吃了辣椒的老狐狸,嘴角都是歪的。
  ……
第464章
聚拢
  “有没有杨锐的信?”刘院长端着茶杯进房以前,先到隔壁办公室溜达兼询问。
  这已经变成他的例行工作了。
  正在门口倒水的科长直起腰来,亦是例行认真道:“我早上来的时候问过了,没有国外的信。”
  “嗯,来了第一时间通知我。”刘院长目无表情的从门口过去,回自己办公室看报去了。
  科长看着他的背影消失,才端着茶回座位上,使劲的吸溜了一口。
  “咱们刘院长,这几天都来问杨锐的信,也不烦。他们俩有亲戚?”坐他右边的女老师是去年毕业的新人,一边忙着擦桌子,一边忙着八卦。
  科长呵呵笑了两声,道:“亲戚才不会天天来问呢。”
  “那是为啥?”
  “你不知道?”科长卖了个关子。
  女老师好奇心狂升,桌子都不擦了,直起腰来,眼睛闪着光问:“为啥?我真不知道。”
  “杨锐的论文是寄给《Cell》的,明白?”科长微笑了两声,就揭开了谜底。
  女老师却是一脸困惑,拼了好几秒,才似懂非懂问:“寄给细胞了?啥意思?”
  “《细胞》和《自然》,还有《科学》齐名呀。”
  “哦,你说它们啊。”女老师的声音小了。
  科长一下子没了聊天的兴趣,最近分配来的几个人,说是这个那个大学的毕业生,实际上是什么都不懂,办公室的工作不会做,学生工作也不会做,现在连《Cell》都不知道。虽然说,各个大学也不要求本科生做科研,但你至少也应该知道一点吧。
  不过,人家不知道你也没办法,只能以后慢慢了解了。
  女老师自己却按捺不住,明知道漏了怯,一会儿却是抬起头来,又问道:“你说刘院长和杨锐没关系,那杨锐的论文寄给细胞了,他紧张什么?”
  “《细胞》是咱们生物学方面最厉害的期刊,排名第一?这下子明白了?”科长没有了聊天的兴趣,就当是普及知识的说了起来。对方分配到了他的办公室里了,迟早都是他的麻烦。
  女老师微微点头,道:“就是说,论文在《细胞》上发表了,对刘院长好?”
  “不是一般的好。”
  “怪不得……”女老师这么说着,又去擦桌子了,一会儿,整个办公室的桌子都擦干净了,她又回来问:“有多好?”
  “《细胞》是全世界最好的期刊,一个月就那么几十篇,一个国家都轮不到一篇,你说有多好。”
  “我是说对刘院长,刘院长不是管党建的吗?”
  “学风建设不也是党建?本科生能做出这样的论文,对全院上下都有好处。”科长见她态度还好,语气也放缓了,道:“就咱们生物系来说,发表在细胞上的论文就是最好的,其他学校我不清楚,就北大来说,最近几年……其实都不说最近几年,往前十几年,就没有学生发表论文到这种期刊的例子,这要是成了,咱们北大生物系可是真的要风光了。”
  “那不应该是院长最……那个啥?”
  “哪个啥。”科长笑了,道:“蔡院长都学部委员了,不稀罕。行了,你这几天注意一下信函,有杨锐的,第一时间取回来,别拆开了。”
  “不拆开怎么知道里面是啥?”
  “拆也轮不到咱们拆,要让杨锐拆,知道刘院长为什么每天都来问?要是直接拆开看,问我们不就完了。”
  女教师缓缓点头,笑着道:“你们还挺有心的,要是拆开了,人家肯定不高兴。”
  “对啊,这也是蔡院长的要求。要是别的学生,说拆就拆了。”科长突然觉得对方也挺顺眼了,目光都温和了许多。
  ……
  教室。
  杨锐像是正常学生似的上课,像是正常学生似的安静,像是正常学生似的走神,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脑海中始终翻腾着无数的论文。
  阅读期刊是做研究的重要一步,对实验室的负责人来说,也是仅次于管理的主要工作,确定科研方向,确定实验方式等等,首先需要阅读文献。
  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学和大学教育,是系统性的教授了前人的知识体系,但之后的细致研究,就不是统一教学能够涵盖的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科研领域的教学,又渐渐的回归到了师徒传承的模式,尤其是顶级实验室,往往都有着较为清晰的传承线,比如著名的哥本哈根实验室,其所进行的研究可谓是一脉相承。
  实验室里很多说不出来的东西,其实就存在实验室负责人的脑袋里,就像是杨锐的脑袋里,现在就考虑着PCR的路线:第一步,完成嗜热菌的分解;第二部,找到耐高温的聚合酶;第三部,设计DNA复制时的引物……
  就理论来说,杨锐其实已经完成了整个PCR的开发计划,但这部分内容,在他的论文发表以前,没有人会全部了解,包括华锐实验室内的诸位助手,也永远只能了解片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7/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