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1306

  梅所长摇摇头,明显不信。
  张书记端起茶杯润了润喉咙,一副准备长篇大论的姿态,道:“小王,我年轻的时候是做军医的,以后就到咱们所来了,我个人是没做过多少研究,但我管过的项目可不少,这么多项目里,你知道我见过多少年轻人?老乔老梅都是做研究出身的,你问问他们,见过这样的实验室负责人没有?”
  他现在也不顾及着杨锐了,只当他是靠着家里面来混的纨绔子弟。
  王晓芸实在担心杨锐的面子上过不去,这时候,杨锐要是把几个人大骂一通,她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到时候,几个人就是不批她的辞职,换工作的事真的会黄掉。
  王晓芸偷看杨锐一眼,赶紧道:“几位领导,你们不能光看年龄说话,杨锐是做出了成绩的,华锐实验室的多篇论文,都是杨锐领衔的……”
  “他署名第一作者?”乔所长的嫌弃的看了杨锐一眼。
  “不是……是,杨锐是第一作者,他是真的参与了研究。”王晓芸解释的慌忙。
  乔所长失笑:“参与了研究?”
  “主持研究,我们即将在《Cell》上发表的文章,就是杨锐主持的项目。”王晓芸说的更紧张了。
  她不提Cell还好,说了Cell,在场的几个人都露出讽刺的笑容,如果说一家没听说过的研究室做出了顶级论文,大家或许会用猜测的语气讨论一番,但是一名20岁的年轻人做出了顶级论文——他以为他是谁?劳伦斯·布拉格(25岁获得诺贝尔奖)还是弗雷德里克·班廷(32岁获得诺贝尔奖)?
  “乔所长,张书记,梅所长还有邓所长……”涂宪也站了出来,他们俩口子即将给杨锐做副手了,怎能让人围攻杨锐,涂宪郑重其事的道:“我们在《Cell》上发表的论文,是由杨锐立项,杨锐筹集资金,杨锐确定方向,杨锐主持研究,杨锐最后修改论文并发表的,他全程参与。”
  “也许吧,或者你们把短讯或者通讯也叫做论文……”乔所长已经有些厌烦了。
  “各位!”杨锐的脸上看不出有多少变化,长的帅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是魅力十足的。
  他的目光扫了一圈,就让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接着,只见杨锐笑着道:“各位,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可好?”
  一名科研人员向另一名同行介绍自己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介绍他的研究。
  科研人员的属性,完全来自于他的科研属性。
  乔所长呵呵的笑了两声,道:“我们恐怕没那么多时间。”
  “一会就要开会了。”李主任轻声说了一句。
  “听一下生物学科的新进展,也不耽搁多少时间,反正你们总要花时间了解。”杨锐的中音稳定,极具说服力。
  或者说,他也没准备给几个人反对的机会,杨锐说完紧跟着道:“我们做的项目是通过克隆突变基因,分析和确定钾通道的功能,如果你们有关注过最近的消息的话,也许听说过我在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上的演讲。”
  就一句话的功夫,杨锐掏出了无数的信息。“克隆”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突变基因”也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钾通道”同样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杨锐能以一名科研新人的身份,向《Cell》投稿并通过,依靠的是全方面的攻势。
  光是这一组项目的名字,就足够吸引《Cell》的编辑与审稿人的瞩目了,当然,它也能吸引理查德的瞩目,与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诸位领导的瞩目。
  除此以外,刚刚结束不久的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也是能让领导们提神的要点。
  北京天天都有国际会议开,80年代更是如此,因为其他城市更没有机会来开办。
  不过,生物体系的国际会议,一年也开不了几场,剩下的功夫,地质学的,天文学的,搞电信的,造钢铁的,玩林业的,闹环境的保护的,也都排着队等开会呢。
  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是今年以来的第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生物专业会议。
  而杨锐登场演讲,本身就证明了他负责人的身份。
  王晓芸佩服的看了杨锐一眼,不用长篇大论,开始就能抓住重点,这就像是写论文用摘要就说服了别人一样,实在难得。
  涂宪则适时的跟了一句:“杨锐是在主会议厅做的报告,得到了在场四百多名中外学者的一致好评,《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做了专题报道。”
  媒体也是证明杨锐主持研究的重要佐证。
  乔所长和张书记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梅所长。作为正职所长和书记,他们两人已然是科研官僚的存在,关心上级好恶多于科研本身。而生物制品研究所内,目前仍在一线的是梅所长,也是多个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此时此刻,梅所长的内心是崩溃的,而他的表情,也是崩溃的。
  “在主会议厅做报告的中国人,听说是北大的,和加州大学的理查德教授做的是相同的项目?”梅所长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仔细看了杨锐片刻,半是解释的道:“咱们所的两个名额,我让给老周了……”
  “重新认识一下,我是北大本科生杨锐,我们不是与加州大学的理查德教授做相同的项目,我们是选择了相同的方向,然后在竞争中获胜的项目,如果你们关注过,也许听说了此事,总而言之,项目一共分成三个部分,诱变基因,克隆基因,然后确定钾通道的功能,我们在第一阶段的论文,就将理查德实验室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杨锐的脸上带着浓浓的自信,炫耀却不使人生厌,钾通道的项目可是实打实的做了半年多,而且冲破重重阻碍,又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做陪衬,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耀眼了。
  同样的项目,如果是唐集中做出来的,现在估计已是全国赞誉一篇了,杨锐以前的声望值不够,但这一篇论文也补的太足,只听的梅所长等人头晕目眩。
  杨锐没有真的去做一个完整的报告,而是怎么简略怎么来,但越是这样,报告就显的越难,因为每一句差不多都代表着一次实验难点。
  若是正常去做的话,这样一篇能上顶级期刊的论文,让十几人乃至二三十人的大中型生物实验室做个五年七年不稀奇,做个三年五年不吃亏,杨锐精炼出几分钟的内容,每一秒代表的都是一名研究员数日乃至数十日的思考。
  梅所长开始还能听的懂,然后就开始半懂不懂,当半懂不懂积累的多了,梅所长也开始有听天书的感觉了。
  当然,大的方向他是明白的,但报告听的不就是细节?当两三分钟的不适应期过去,梅所长忍不住问道:“你们是怎么处理引物的?”
  对他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国内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论文,能发表世界级水平论文的研究员不是没有,梅所长平日里却难以接触到,那都是各个大学的高层和核心了,等他放下了面子,不再考虑王晓芸的事情的时候,梅所长再感受到的就是机会了。
  “我说不定也能循着这个热点做些什么。”对研究员来说,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了。
  杨锐随口回答,表情丝毫不变。
  乔所长等人的表情就变化多端了。他们听得懂的听杨锐说话,听不懂的看梅所长的表情,这时候才发现王晓芸所言非虚,杨锐竟然真的是个少见的天才!
  天才也是分等级的,在学校里考第一名的学生也许就被老师叫天才了,但在科研院所,读书时期不是学霸的反而是少数,他们当年或许享受过天才的待遇,开始工作以后,要想在科研领域表现出天才,成功者寥寥。
  杨锐这种一跃拥有顶尖实力的天才,那就更稀罕了。
  再由此推断华锐实验室的水平,各人的想法已然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吱嘎。
  办公室门再次被推开了。
  正越说越快的杨锐停了下来,让梅所长等人松了一口气,讲太快,后面听不懂,可就浪费机会了。
  现在,没人觉得自己有本事让杨锐再讲一遍。
  进来的是李章镇,他用大舌头普通话道:“不好意思,杨先生,车在外面等了。”
  “再等一会,我就出去。”杨锐向其他人笑笑,道:“准备去实验室看看,顺路过来的,恩,我们继续?”
  “继续继续。”梅所长抢在乔所长之前说话了,他已经不关心王晓芸是走是留了,他现在对钾通道的研究更有兴趣。虽然被杨锐喝了头羹汤,还吃掉了鱼身肉,但这毕竟是世界顶级的生物前沿研究,顺着它走,就意味着站在了生物世界的前线,放眼看去,满是机会。
  李章镇笑笑出去了。
  须臾,李章镇回来了,这一次,身边站了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向众人友好的笑。
  乔所长等人心下疑惑,但杨锐还在讲话,也就没人打断他来打招呼。
  又过了一会,办公室门再次“嘎吱”一声被推开了。
  乔所长拍拍额头,皱眉看去。
  这次进来的去是一名中国人,五六十岁的年纪,有点眼熟,安静的站在了李章镇的另一边。
  ……
第463章
等发表
  梅所长听着杨锐节奏紧凑的语调,越听越是心惊,越听越是兴奋。
  乔所长、张书记和邓所长属于听不大懂的,他们看着杨锐身边站着的人,越琢磨越是心惊,越琢磨越是兴奋。
  梅所长的惊讶和兴奋,半数来自于杨锐的讲述,半数来自于提问。
  除了一对一的学术讨论,其他的所有场合,包括学术会议,都不会给他无限的发问权的。
  而一对一的学术讨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跨单位发生了。因为科研资金的竞争越来越惨烈,跨单位的学术讨论很容易制造对手,而非伙伴。
  如果是中科院这种庞大机构还好,它们下属有无数个科研院和科研所,内部讨论机制尚算流畅。生物制品研究所这样的小所就比较惨了,属于姥姥不疼股舅舅不爱的角色,梅所长不知道多久没找到高水平的学者互相交流了。
  乔所长、张书记和邓所长的惊讶和兴奋,半数来自于杨锐的自信,半数来自于杨锐身边的人。
  江湖传说“不打不相识”。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杨锐可没有打起来,至不济有些小矛盾罢了。
  乔所长不放王晓芸走,原本是因为分配来的大学生少,培养出来的青年学者更少。就像是杨锐希望雇佣熟悉的涂宪和王晓芸一样,生物制品研究所内也希望用熟悉的王晓芸来干活。
  哪怕是做实验狗,也是训练了好几年的实验狗,怎么舍得轻易送走。
  现如今,再看杨锐和杨锐身边的人,乔所长更希望结识他们。
  华锐实验室明显不是一个幌子,不仅不是幌子,还可能是非常强悍的实验室。
  在中国,能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实验室,那就是妥妥的一流实验室,若是经常性的发表顶级论文,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顶级的实验室。
  像是当年的人造胰岛素实验组,就是一年数篇的发表顶级论文在顶级期刊,造成了世界级的轰动,由此受益者不知凡几。
  而杨锐身边的香港人,外国人,还有一名老年干部的组成,让乔所长觉得极不寻常。
  “这几位是?”乔所长待杨锐说完了,终于问出了自己最想问的这句话。
  “华锐实验室的经理李章镇,捷利康中国区的经理杜克,还有文化部的周厅长。”杨锐一个个的介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