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1306

  就算是发表了《Cell》,有学部委员兼院长的蔡教授出面,面子已经是给的够足了,喊这么多人来开会,那就必然是有开会的内容。
  又或者,正好碰上生物系的全体会议?
  这个念头升起没几秒钟,就被蔡教授发单行本的动作给拉了下来。
  “杨锐新发表的论文,大家都看看。”蔡教授说完,自己拿起原版的《Cell》阅读起来。
  一分钟。
  两分钟。
  五分钟。
  十分钟。
  二十分钟过去,仍然没有人说话,聚集了数十人的会议室,保持着令人惊诧的沉默。
  这样一篇论文,若是粗读或浏览的话,只需要十分钟或者更少。
  事实上,一拿到论文的时候,有一半的人都是如此做的。
  这几乎是一种习惯,对于每天都要看大量文献的学者来说,阅读每一篇重要论文差不多是不可能做到的事,首先进行粗读或浏览,之后再决定是否细读是节省时间所必须的。
  而在十分钟或者十分钟以后,选择了粗读或浏览的老师,又翻到第一页重读起来。
  这显然是一篇值得细度的论文。
  而且,身为北大的教授或副教授,在场的老师,还能看到比常人更多的信息。
  那是没有写在文字中,却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挣扎与拮据。
  拮据并不一定是缺钱的,当然,缺钱一定是拮据的,但在研究过程中,资金充足只是最基础的条件。
  而在充足的资金之上,还要有顺畅的花钱途径,才不至于拮据。
  而在杨锐的论文中,诱变果蝇细胞需要果蝇,若是看着欧美的参考资料做,最好的办法是购买亲代果蝇,然后在专业用具的帮助下,自己培养。
  然而,国内却没有那么方便购买到想要的果蝇和专业用具,于是,自己培养的不止是子代果蝇,还需要确定亲代果蝇的状态,于是,杨锐的参考文献里,出现了中文期刊的文章。
  类似的情况还有克隆突变基因时所需的各种试剂,欧美研究员都是习惯从生物公司购买现成的,就像是后世的国内实验室也一样,这样做最简单,试剂的性质可追踪。
  然而,不是所有的试剂都适合采购和运送回北京的,没有又必须要用的试剂,杨锐就得自己合成出来。这些选择试剂的内容,自然不用发表在正文中,但在参考文献的一栏里,却是添上了有关试剂合成的论文。
  这种拮据不是中国特有的拮据,它是所有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者所面临的问题。
  而杨锐所暴露出来的挣扎,也不是真实的挣扎,而是每一次选择前的自我怀疑。
  在一次实验就可能毁掉几个月成果的科研世界,再成功的学者,也摆脱不了浓郁的自我怀疑。
  而在中国,所有伟大的发现,都是在拮据和挣扎之后创生的。
  老师们默契的坐在椅子上,或者看手里的论文,或者看那些看论文的人。
  这有点像是国旗下的肃静,既有外表的沉静,又有内心的激荡,更多的是尊重与自重,还有同宗同种的自豪。
  ……
第469章
千载难逢
  “虽然不止一次看到这篇论文了,但每一次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也不敢相信,一篇能够开创一个流派的论文,是由一名本科大一的学生写出来的。”蔡教授的声音柔和以至于绵软,轻轻的打破了会议室里的静谧。
  杨锐分明听到明显的呼气声。
  集体沉默的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杨锐轻轻的扭了扭腰,道:“我也不敢相信。”
  几声轻笑响起,在这个严肃的场合,这就算是开玩笑了。
  蔡教授微微点头,笑道:“成功无侥幸,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其实都看在眼里。你刚入学申请学校基金的时候,拿出来的文章还是《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损伤机理》,还有一篇更好一点,记得是《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吧。”
  “是。没想到您还记得。”杨锐都快忘记名字了。
  蔡教授笑笑,道:“我开会前才看了名字。”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论文的题名要求是很明确的,就是用关键字说明你写的是什么,强调的是准确和逻辑性,这让一般人很难记住全名。
  就算是杨锐,现在都记不住自己所有的论文名了,更别说其他人。
  唐集中顺势开口道:“第一次看《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损伤机理》,还觉得知识陈旧了,《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就非常有见解了,咱们学校也抠门,好说歹说,最后才给了2000块的学校基金,还是人家程仕帮忙说项的。”
  被点到名的程仕教授笑了笑。
  杨锐感谢的向他点头,这里面的东西,他以前是不知道的。
  蔡教授掩饰地笑道:“咱们也是经费有限,再说,那个时候,谁能猜得到,杨锐竟然一路把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给杀穿了……”
  “北大赵子龙。”一向看好杨锐的王永教授称赞的很有意思。
  刘院长紧随其后,笑道:“在钠钾坡上杀了个七进七出。”
  三国的典故再次引起轻轻的笑声,让会议室里一片融洽和谐,同时也证明了学者这种东西,笑点确实够低了。没办法,学术段子毕竟是有点门槛的,又缺乏专精于此的段子手,不像是股市段子,一天听上百八十个,很容易就提高了笑点。
  不等杨锐有所反应,蔡教授接着说道:“最让我佩服的……”
  他郑重且加重音的,用了“佩服”两个字,稍停,又重新说道:“杨锐,你最让我佩服的,是能且愿意自筹资金做研究,我本以为你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想到,竟然让你给做成了,你这是猛虎下山啊。”
  杨锐摸着脑袋笑道:“侥幸。”
  “确实侥幸。”蔡教授这一次把表情放严肃了,道:“这一次是让你给做成了,咱们自然可以笑呵呵的回忆一下过程,但你就没想过,自己做失败了会怎么样?”
  会议室里重新陷入了沉默。
  混日子的科研可以很轻松,渴望成功的科研却可以变的很残酷。
  某些时候,向着成功奔跑,意味着进入残酷到令人无力的世界。
  而最普遍的残酷,就是科研经费的残酷。
  没有科研经费是做不了科研的,这一点,经历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心里都清楚。当然,在政府的宣传中,的确是有一些科研人员,用很少的经费,做出了很大的成果,但那就像是彩票中奖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是有可能的,却永远是无法保证的。
  10年前,北大的陶其敏教授,之所以在自己身上试打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无非是弄不到几十万一只的大猩猩。而之所以需要试打,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出了乙肝疫苗,只需要最后一步的试验,就能制造出当时中国最需要的疫苗。
  然而,他们终究没有得到那只大猩猩。
  很难想象,陶其敏教授是在何种心情之下,选择了给自己注射。绝望?也许太沉重了,但希望,又实在太轻松。
  这或许不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但也肯定不是一时冲动。因为陶其敏有两个孩子,她将此事告诉了两个孩子,只是“两个孩子还小,啥也不懂”。
  不是别无选择,没有人会冒着终身传染病的风险,给自己来一针的。
  至于当时的管理层,没有给陶其敏所需的大猩猩,或许也是理由充沛的。也许是忙于他顾,也许是能力不足,也许是不信任陶其敏的临门一脚……
  既然世界顶级球星也可能踢飞点球,研究员临门一脚失败,也不足为奇。
  失败的理由千千万,却只有成功才会得到赞誉。
  成功的杨锐,会得到发表论文到《细胞》的机会,失败的杨锐呢?
  “提供给你资金的这家华锐实验室,有没有提出什么要求?”蔡教授理所当然的做出猜测,并道:“有什么难题,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帮你解决。”
  会议室内诸人纷纷点头看向杨锐。
  “只是正常的科研合同,对方看中了我做的辅酶Q10的技术,于是提供资金给我,所幸做的不错,于是有了第二笔资金。”杨锐毕竟年轻,又处于成功的兴奋中,与蔡教授等人的感触并不相同。
  唐集中以为他是抹不开面子,忙道:“杨锐,蔡教授是学部委员,就算是商业合同,他也能帮得上忙,你有困难就说出来。”
  王永也道:“我们都说,不能流血又流泪,你做出了成果,这是好事,对方也是投资,不要觉得亏欠他们。”
  他们觉得杨锐是轻描淡写。科研竞争岂是请客吃饭,看看理查德就知道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全球前10的大学,在生物方面的排名几近顶峰,但就是这种顶级名校中的教授,亏掉上百万美元以后,也彻底消沉了下去。
  对于杨锐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任何资金提供方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例。失败了固然惨不忍睹,有时候胜利了都会惨不忍睹。
  好像鸩酒一般的资金提供方案,普通国人尚不了解,在座的教授们又怎么会不了解。
  蔡教授再道:“你不要有顾虑,你是我们北大的人,北大不会让你吃亏的。”
  “谢谢蔡教授,确实是不错的合作方案,而且现在是成功了,没有后遗症。”杨锐略有些感动。
  蔡教授能当着大家的面这样说,确实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虽然在《Cell》的论文发表以前,各种难题依旧存在,而北大并没有如此郑重其事的提出来,稍显势利眼,但杨锐却很能理解。
  因为在论文发表以前,在研究成功以前,有的人明知道是毒酒,也宁愿喝下去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