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1306

  喝下毒酒至少有了资金,至少能破釜沉舟,胜或苟延残喘,败或死得其所,总好过浑浑噩噩的任项目从手缝里溜走。
  过去那些年,大部分的中国研究员都不分享研究成功的红利,比如著名的钱学森,造出了原子弹,获得的奖金总额是10元人民币,换言之,研究失败,他的奖金也就少10元而已。也就是进入了80年代以后,科研人员的下海潮,才给研究人员带来了胜利红包。
  正因为如此,80年代初期的资本毒药并不受人排斥。
  杨锐愿意喝下毒酒,是杨锐自己的事,北大管不着,也没必要管,甚至可以说,杨锐有本事找到毒酒,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多少人想找毒酒还找不到呢。
  而杨锐现在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成绩,蔡教授主动递上解药,不仅难得,而且称得上尊重他的选择。
  唐集中又仔细问了杨锐有关合同的细节,都被杨锐一一作答,当然,他的版本是参照自己与黄茂等人签署的合同来说的,属于后世略显苛刻,现在略显宽厚的合同范本。
  蔡教授等人仔细听着,几名与老外打过交道的教授也提了建议。
  这一段说完,会议室又渐渐安静下来。
  杨锐打量着两侧,心想:看来是要解开谜底了,不知道蔡教授集合了众人,是想做什么。
  最可能的是合作再做克隆突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项目,杨锐他们做出来了一个,但决定钾通道的基因又何止十个百个,头几个做下来的,十有八九还能上顶级期刊。
  这也是杨锐的论文能在同一期占最多的篇幅的主要原因,虽然顶级期刊都要求开创性的研究,但像是杨锐这种开创性,也差不多算是一流了。
  接下来能做到查遗补缺的研究者,再能登上《Cell》,待遇也会不同于杨锐的论文待遇,再之后做钾通道分析的论文,想上《Cell》就非常困难了。
  当然,等到大多数的钾通道基因都被折腾和发现出来了,花费更多时间和经费做出来的论文,也可能重登顶级期刊,这就好像时尚界的复古风一样,似有规律又无规律。
  其实,什么样的研究算是开创性的研究,进而登上顶级期刊,本身就有点像是时尚界。杨锐的论文在正式发表以前,大家都觉得有机会,但谁也不能肯定的说,他的论文就一定会发表。
  这就如同是一名设计师,做出了许多人都喜欢的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可他能不能在巴黎米兰秀出来,谁也说不上。
  可另一方面,一旦设计师在巴黎米兰秀出来了,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就是毫无疑问的新时尚,就像是开创性论文一旦在顶级期刊发表,就确立了开创性的研究。
  在这个阶段,是后者决定前者,而且,后来的跟风者,只要速度够快,质量不错,反而能够确定的登上顶级舞台。
  然而,在五年十年过去以后,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跟风者往往随风消逝,原创者却会以自己的作品重新确立地位。
  对论文来说,高额引用数将会是最基础的褒奖。
  现在,杨锐的论文刚发表,各国研究者在钾通道的研究方面,基本都处于相同的程度,北大如果也想跟风混两篇顶级论文,找杨锐是最简单的途径。
  毕竟,杨锐的论文并非是事无巨细的进行描述和说明,期间的复杂过程,还是会耗去后进者大笔的资金和时间。
  如果与杨锐继续合作钾通道的研究的话,他们甚至有可能赶在第一个跟风者出现以前,再抢发一篇论文。
  在此之前,黄茂和涂宪都有类似的心思,只是手里没有资金罢了。
  但在这间会议室里,有独立实验室的教授可不在少数,甚至有了杨锐的论文,他们拿着去申请经费还更容易,这多少也是有些幽默。
  就在杨锐胡思乱想的时间,蔡教授却是看看众人,出其意料的道:“杨锐,你愿不愿意领导一个独立的实验室?”
  “什么!”杨锐转了十多分钟的脑袋,还真没想到这个结果。
  大学里的独立实验室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真的独立,尤其是2000年以前,制度尚不完善,拥有独立实验室,简直如同获得了封地一般,除了政治权利不完全以外,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除非是天降雷霆,否则就是学校内的一方小王国。
  可以说,拥有一间独立实验室,是中国研究员毕生的追求。
  通常来说,追求一辈子,能领导一间独立研究室,已经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
  蔡教授只是笑笑,并不解释独立实验室的意义,转而道:“今天在座的教授和副教授,要么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要么在某个独立实验室里工作,你可以挑选一到两个人,加入到你的实验室里。当然,你挑选别人,别人也挑选你,你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吸引别人加入。”
  是的,不仅是大部分的副教授都没有独立实验室,大部分的教授也没有独立实验室,只不过,副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准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而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此外,总有一些混日子的教授和副教授游离在科研圈子以外,现在也都睁大了眼睛,看有没有好运撞上。
  杨锐来不及震惊,尽量平复心情,问:“教授和副教授都可以?”
  “你如果选教授,就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你的项目,要教授满意才行。如果选副教授的话,要么是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要么是他辅助你,也要看你的项目如何了。”蔡教授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设计。
  这时候,不光要拼胆量,还要拼杨锐的积累,他如果拿得出《Cell》级的项目,自然有人愿意屈尊降贵,他如果拿不出来,最起码也能再做几组钾通道的项目,刷几篇顶级期刊的论文。
  就国内的科研水平来说,一间独立实验室,三五年能刷一篇顶级期刊,也就够本了。
  而杨锐本身的实力,也会决定他是真的领导实验室,还是做实验室领导的傀儡,或者,干脆变成实验室吉祥物。
  会议室内,诸人言笑盈盈。
  杨锐的小心脏“怦怦”的跳: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470章
选项
  北大的独立实验室要比普通学校来的多,但获取独立实验室的难度却是倍增,因为牛人更多。
  例如杨锐挂靠的唐集中实验室,这是早期的省级实验室,目前正奔着第一批的国家级实验室去,一旦成功,这就是全国都数得着的高级实验室,别说大部分的二本学校没有,运气差点的一本学校也可能申请不到首批的国家级实验室。
  这样的实验室,每年几十上百万的经费且不说,光是实实在在的行政级别,就是现如今很难解决的问题。
  比唐集中弱一点的王永教授,他的独立实验室也是省部级的实验室,他虽然没有申请第一批的国家级实验室,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也就是最近三五年的事了。
  即使是王永的实验室,放在二本学校,都可以扩建成一个实验楼了。
  实验室级别再低一些的,通常也会获得某些市级或部门级的名称,但在学校里,这些最普通的校级实验室,依然不是任何一名教授想得就能得的,没有一篇影响因子8.0以上的论文,在北大根本混不下去。
  影响因子8.0的论文,比杨锐之前发表的《JMC》都要高一倍了,这样的论文,在海外留学的博士生能发出来,国内的学者就很辛苦了,有的人甚至为此一刷七八年,生生从副教授刷到了教授,然后努力的排队。
  每名研究员都想要自己的独立实验室。
  因为一间实验室里首先有大几十万的仪器设备,其次有实验室编制,特别是固定的实验经费。
  相比每年都要申请的独立个体,独立实验室的固定经费,至少可以给研究员很足的底气。
  当一个项目进行到中途,没人愿意体会无米下锅的煎熬。
  最重要的是,拥有独立实验室,也就拥有独立的署名权了。
  杨锐的独立科研小组挂靠在唐集中实验室的名下,他的多篇论文就要挂唐集中实验室的名字。
  而他以唐集中实验室的名义写的论文,按理还需要将唐集中写做通讯作者,也就是实验室老板。也是因为杨锐自己有钱,才能保住这个署名权,因为他自己给自己提供资金,所以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如果再过几年,各校的国家级实验室纷纷成立,资源集中之下,再想有独立的实验室,那就更难了。别说杨锐这样一个学生,就是教授们都要遭遇各种麻烦。
  “我要先说自己想做的项目,是吗?”杨锐摸着下巴,有种想将嗜热菌的耐热聚合酶拿出来的冲动。当然,也就是这么一股子冲动罢了。
  独享PCR的全部利益,是杨锐既定的计划。
  不过,就短期利益来说,北大的独立实验室的诱惑性也是极大的。
  蔡教授微微点头,道:“我们可以给你30分钟,你想做什么都可以,不过,有没人认可,这就是大家的决定了。如果想不到也没关系,直说就行了。”
  做科研的,手里做着一个项目,脑袋里一定还想着十个八个的项目。
  创意这种东西,成功的自然珍贵,尚未验证的至少应该有数量优势。
  如果杨锐说自己想不到,那再给他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去想,也是没太大意义的,对教授团来说,这也等于是一个决定。
  杨锐能够察觉到蔡教授话里的含义,笑了一下,道:“我先考虑几分钟时间。”
  “好,我们先喝茶。”蔡教授笑着招呼起来。
  给予杨锐一个独立实验室,自然是一个褒奖。别的不说,杨锐以后要是留学海外,就这么一条,基本是想去哪个学校就能去哪个学校了。
  不过,杨锐能不能撑起一个独立实验室,那是另一桩考虑。
  杨锐也猜得到,大多数来此的教授和副教授,眼睛里放的多数是钾通道的项目。
  屈尊与杨锐合作,很可能刷出一个顶级期刊的论文出来,这是最有驱动力的事情。
  换言之,如果杨锐提出的新项目,不能达到获取顶级期刊的水平的话,很可能被人拒绝。
  蔡教授的考验,不可谓不艰难。
  但是,再艰难的事,也艰难不过科研竞争。
  为了一个独立实验室,还是很值得费脑筋的。
  会议室纵向全南,暴露在阳光下的地面满是耀眼的亮斑,令人不自觉的思绪纷乱。
  杨锐一边思考,一边又想到了华锐实验室的分割问题,继而问了出来:“蔡教授,我和华锐签署了合同,如果我再组建一个独立实验室的话,北大和华锐估计也要重签合同,划分权限。”
  “没问题,我让人去和他们谈。”蔡教授一口应承,院士与候补院士在学术水平方面,或许没有太大的差距,但社会能力就差太多了,这原本就是一项社会职务。
  杨锐放下心来,仔细思考,还是决定从钾通道入手。
  因为这等于是一次双向选择会,信任是第一位的,在场的数十名教授和副教授为什么坐在这里,首先是因为他《克隆突变基因以分析钾通道的功能》的论文写的够好,大家信任他能有最基本的学术能力。
  一名学者,终身奋斗于一个狭窄的领域是很常见的,相反,一名学者涉猎广泛,反而很罕见。
  20岁的杨锐,要想赢得信任,就应该在已成功的领域内选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