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3/1306

  作为东大的教授,加藤不知道欺负了多少人,又被多少人欺负,才能坐上这个位置。
  哪怕只看他前面的抬头,杨锐也相信他是不会犯低级错误的。
  和这样的人讨论问题,至少不会白浪费时间。
  杨锐和他有一封没一封的发着信件,讨论的问题局限在细胞膜方向,但也并不固定。
  直到第二周,加藤送来一封电报,他们的对话频率才加快了。
  发现杨锐不在乎电报费,对加藤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他发现杨锐的回答往往具有指导性,而且能直接用在实验当中,虽然少不了辛苦的工作和巨量的经费支出,但有交流总比没有交流好。
  一来二去,加藤发电报的频率,简直如同过新年的小媳妇似的,一日三篇五篇的过来。
  杨锐虽然不至于每封皆回,但他倒是每天都有回信,因为每次送来电报的,不是刘院长,就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人家都是看着他写好了回信才走,杨锐也不好意思继续矫情。
  另一方面,加藤也是个很聪明的家伙,主动提出帮华锐实验室采购仪器和设备。
  相比国内或者香港的仪器设备公司来说,日本公司的选择会更多,而且更加的价廉物美。
  对于正在积极为PCR这个大项目做准备的华锐实验室来说,能够有东大教授帮忙筛选仪器设备,不仅能够节省下时间和经费,还能买到更好的东西。
  别看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正在逐步走入蜜月期,但实际上,高端仪器的买卖始终不是那么容易的。
  加藤毛遂自荐做了不要钱的中介,帮助也着实不少。如果一件仪器是中方研究所买不到的,由东大购买,再转过来,就简单的多了。
  对一名东大教授来说,他只要不通过这种方式盈利,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东大教授的地位,几乎让他们能拿到相当于中国警察的豁免权。
  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加藤修改了他投给JMC的论文,转而递给了一家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
  这时候,加藤再次提出了合作的想法。
  杨锐没什么表示,刘院长简直是欣喜若狂。
  “答应他,答应他,答应他……”刘院长一天三遍的在杨锐身边转,笑的像是圣诞节的活鸡似的。
  “我们身处两地,合作也只能做前期合作,没什么意义。”杨锐勉力解释。
  刘院长一脸沉痛的道:“那不是最好吗?你管它前期合作,后期合作,合作了,这就可以拿出来宣传了。你想想看,中日合作的实验室。”
  “我的实验室才不挂这样的牌子呢。”杨锐撇撇嘴。
  “那就想宣传的时候这么宣传,不想宣传的时候,随他去。”刘院长一副开明人士的姿态。
  杨锐沉思片刻,道:“和他准备一个实验的前期工作也没什么,要适合宣传,您就宣传。不过……”
  刘院长正听的抓耳挠腮,被一个不过打断了,急道:“不过什么?”
  “我和他不认识,也不想给他做贡献,署名权方面,我希望您能帮我争取一下。”
  “我?”
  “以北大的名义,您不是想搞这个北大和东大的联合吗?署名也应该联合起来,并列第一作者至少吧。北大唐集中实验室杨锐吧,以这个名义,争取的到并列第一作者,我就参与,争取不到,我还是做自己的。”
  “只参与前期准备就拿一个并列第一作者?”刘院长顿时为难了起来。
  “主要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后期也是可以参与咨询的呗。”杨锐将问题留给刘院长,自个回去了。
  刘院长无可奈何,只好单方面联络东大方面,以学校的名义沟通。
  按道理来说,杨锐的要求是高于标准的,除非他的知名度很高,是大犇级的人物,否则,像是东大教授这样地位的研究者,完全没必要将自己的署名权丢出来。
  也只有高一级的学校谈合作,才会释放一个高顺位的署名权。
  然而,学校间的合作,即使是临时合作,又哪有容易的,尤其是跨国的学校间合作,比两个人自己研究麻烦十倍百倍。
  但杨锐坚持,刘院长就没办法了。
  大学就是这样子,有能力的学者,虽然没有行政权力,权力却胜似行政干部。当然,能力是必须要表现出来的,在80年代的大学,最凸显能力的首先就是经费,其次是声望。
  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所,自从科研改革以后,就全是靠着学者们申请的项目基金活着了,可以说,包括刘院长的奖金在内,都来自于一重重的项目奖金。
  在这一点上,杨锐已初显实力,蔡教授给的60万元,只相当于内部的签字费,接下来的项目,则被众人期待已久。
  发表过Cell的学者申请国家级基金,又是北大人,大家关心的只是能批下来多少的问题。
  而在声望方面,杨锐固然是比老教授们逊色,但也是韧性十足。
  除此以外,刘院长最怕的是杨锐离开。
  哪怕是在人员流动近乎凝固的时代,高端学者的流动也是不受限制的。
  普通的小讲师小助教,自然是谈不上流动的,他们就像是医院里的住院医师一样,经验未满,水平不足,到哪里都要耗费资源来学习,谈不上价值。
  但是,有水平的副教授,特别是有水平又年富力强的富教授以上的学者,那就是全国各地任我行了。
  若是带上几十万几百万的项目,要学校领导倒履相迎都没问题。
  其实,就是30年后,一年30岁的副教授带上130万的项目,顶级大学以下也都是随便去了。
  如刘院长这样的行政干部,对待这样的学者,只有一条路,只有一个字:哄!
  杨锐尚未毕业,连个职称都没有,要去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所确实难了一些,否则,北大现在就能给他待遇。但是,国外大学的待遇就不一定了。
  同样是做学生,就杨锐的这一篇Cell,去哈弗申请一个全奖留学,根本算不上事。
  在刘院长看来,如杨锐这么聪明的学生,依旧留在北大,除了感情因素,就是因为北大能够提供更多的特权。
  去哈弗,杨锐固然可以旷课不写作业,但招募学生直接做研究,还是有种种障碍的。
  刘院长对如何哄学者还是有心得的,加上北大东大的合作也是他所期待的,工作量再大,也只能默默承受。
  ……
第495章
论文钓鱼
  周一。
  杨锐过了一个闲适的周末,才不紧不慢的回到学校。
  他手里的活其实并不少,几个项目正在推进且不去说,保龄球馆的审批也有了眉目,另外,史贵在做的出版社也慢慢的运转了起来,三五不时的送来一些印刷品给杨锐看,还要杨锐撰写几份模拟试卷。
  不过,杨锐却没有把周末用在这些事情上,而是舒舒服服的躺了一天多,吃饱喝足,看了本小说。
  对科研猿来说,没有压力的日子并不多,所以,有休息的时间就要好好休息,否则,一旦进入科研竞争的状态,再矫情只会损害自己的前程。
  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机会,越牛的人物做的项目越大,在科研领域,三振出局的牛人漫山遍野。
  没有人可以拿着几百上千万的资金不当回事,高考失利尚可复读,项目失败了,也许就意味着人生失败了。
  许多大犇级人物不是自己想退休,而是被迫退休而已。
  从这一点上来说,那些在重要项目中作弊的研究者,有时候并不是追求虚名而自己作死,只是项目做不出来,死中求活,苟延残喘而已。
  穿过绿树成荫的小路,杨锐脚步悠闲的来到实验室门前,然后看着学生在那里叮叮当当的敲钉子。
  “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实验室合作试验项目处?”杨锐看着中英日三种语言的牌子,有点好笑。
  如果是合作实验室,或者共建实验室,那都是有明确标准的,最起码有一个明确的基础要求。但是,实验室合作试验项目处又是什么鬼?
  “刘院长让挂的牌子吗?”杨锐问钉钉子的学生。
  后者骑着梯子点头,道:“里面也有个牌子,一样的。”
  进到里面的走廊,正面的一排铜牌中,果然出现了字数极多的《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实验室合作试验项目处》,放在下面一层,字迹偏小——当然,这么多字,字体当然要小了。
  “刘院长真厉害。”杨锐摇摇头,进到了实验室里。
  孙汝岳等人已经开始做实验了。
  不管是什么狗,通常都要起的早,做的多,科研狗也不例外,杨锐毫无同情心的检查他们的工作,然后听报告,解答问题,布置更多的任务……
  科研狗的生活在大部分时间,就是如此的无趣繁忙。
  但是,给他们放假从来是最糟的选择。就像是艺术家会有创作高峰期一样,科研员也有自己的科研高峰期,而在此之前的铺垫,永远都是无穷无尽的练习。
  当然,如果放弃科研进入社会,那科研狗的大部分练习都是毫无作用的,就好像浪费了时间一样。
  但这种风险,却是想要做科研的学生所必须承担的。
  “杨哥,你的信取过来了,有外国的邮包。”新新人叶凯宁提醒了杨锐一句,但不再像是以前那样大呼小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3/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