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1306

  杨锐几乎每周都能收到两三封来自外国的信件,与东大的加藤交流以后,还要增加多封电报,忙碌程度不逊色于电子邮件时代的普通人。
  也就是邮包稍微罕见些,多数意味着有好东西寄过来。
  就80年代的状态,外国的坩埚都是好东西。
  杨锐点点头,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等把实验室的工作处理完毕以后,才找地方坐下,摊开纸笔,一封封的粗暴的撕开邮件。
  大部分信件都属于交流性质的,还有母亲的嘘寒问暖,杨锐认真的回了信,然后开始拆邮包。
  来自《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期刊露了出来。
  “我们上一篇论文发表了。”杨锐呵的笑了一声,直接抽出样刊看了起来。
  虽然是一个名字很长的期刊,但它的影响因子并不低,常年在3.5左右徘徊。当然,它的行业内地位要逊色于《JMC》不少,但作为一篇简单的短平快论文,能发表到这样的期刊上,已经非常不错了。
  最重要的是,《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审稿非常快,这也符合短平快的意义。
  孙汝岳、王耀武和叶凯宁全都丢下东西,呼啦一下子围了上来。
  稍远一点,实验室里其他组的学生也都凑上来看。
  “孙汝岳的名字在上面啊!第二作者!”
  “王耀武是第三作者!”
  学生们阵阵惊呼,虽然是第二作者,第三作者,但作为一篇影响因子3.5的SCI期刊,这简直比中大奖还让人兴奋。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在乎影响因子,期刊的抬头是英文的,就已经兴奋的热流满裆了。
  “真的没有我们的名字啊,杨哥说一不二……”叶凯宁半开玩笑的看着这片等离子表面共振的论文,有点不甘心,有点小羡慕,又有点小期待。
  实验工作大部分都是科研狗完成的,贡献最大的是孙汝岳,其次是王耀武,作为新人的叶凯宁,虽然用了同样多的时间,更大量的工作,但是,论文却没有他的名字。
  说起来似乎有些不公平,实际上却非常的公平,因为叶凯宁并没有贡献出足以署名的工作。
  只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在实验室里会得到夸奖,但不会在论文中得到署名。
  当然,叶凯宁早在论文发表以前就知道署名没有自己了,此时虽然免不了失落,但还能维持住情绪。
  杨锐拍拍他的肩膀,道:“继续努力,孙汝岳也做了一年多的新人,才争取到做实验的资格。”
  “我知道。”刚刚进入实验室的叶凯宁,他平日里做的工作,也就是比洗烧瓶多一些,尽管明知道自己没有署名的资格,但人总是会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孙汝岳和王耀武却是高兴的要疯掉了。
  尤其是孙汝岳,现在的兴奋程度,怕是要胜过被女孩子表白。
  “好了,不要围观了,大家别忘了自己的实验啊,酒精灯用完了盖起来,有毒的试剂用完了放回柜子里啊……”杨锐提醒了一下围观群众。
  实验室里的环境可比大街危险多了,爆炸和毒气的出现频率,也就是比好莱坞大片低一些而已。
  “中午我请吃饭,给你们三十分钟高兴一下,然后继续工作,还有别的实验呢,咱们争取再发表一篇高端点的。”杨锐将邮包彻底撕开,裸露出里面的期刊的单行本。
  影响因子并不是一切,《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影响因子虽然比《JMC》就低了0.5,但在业内的地位来说,两者差了三五倍都不止。
  这一方面是因为《JMC》的投稿量大,刊登的论文多,从而拉低了平均值,另一方面,也与刊载的论文性质有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里刊载的多是如等离子表面共振这样的应用型论文。应用新仪器来做实验固然有趣,但它们的实际价值远远及不上综合性的JMC。
  当然,这是二者的横向比较,对于一名研究者来说,尤其是中国研究者来说,总得有一些好发表又不花时间的期刊来刷引用数吧。
  对孙汝岳这样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一篇SCI3.5的期刊的第二作者,几乎能让他们留校北大了。
  最起码,留在北京的高等研究机构,是不成问题的。
  凝胶实验室门口,不停的有人路过和串门,引来了更多羡慕的目光。
  孙汝岳、王耀武和叶凯宁昂首挺胸的做实验,恨不得大喊两声“我是实验室之王”。
  反而是杨锐,稳坐钓鱼台,手里仿佛捏着一根透明的鱼线。
  ……
第496章
短平快
  “小孙,发表了论文以后,是什么心情啊?”午休时间,谭助教坐到了学生们的圈子里。
  圈子的中心是孙汝岳,他今年才是大二,是唐集中实验室倒数第二批新人。
  然而,今天的论文署名,却是让孙汝岳大出了风头。
  换成是美国学生,这就是大吹大擂的时间了。
  孙汝岳虽然得意,还是尽量收着,笑道:“谭老师,论文不是我发表的,我就是个助手。”
  “我还是助教呢。”谭助教呵呵的笑着,外表还算阳光,内心是真苦。
  他给唐集中做头犬也有一年多了,总共也就捞了两篇中文期刊的第二和第三作者,与同龄人比是小有成就,但下现在有了孙汝岳做对比,谭助教就高兴不起来了。
  然而,谭助教也不能埋怨唐集中。唐集中拥有两个实验室,现在虽然为了争取国家级实验室而将之合并,但两个实验室的班底依然在,如此一来,就有两名讲师两名助教在编制内。除此以外,如唐集中招的研究生,如汪颖等人,也要分润项目和署名。
  事实上,大学里的助教都是本科毕业,而研究生毕业以后就是讲师,所以,谭助教的竞争力并不强,能捞到两篇中文期刊的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在学校的各大实验室里,不算是顶尖,亦不能算少了。
  只能说,孙汝岳的运气比他更好。
  “你这毕业了以后,是想去哪里去哪里了。”谭助教啧啧赞叹两声,又道:“就靠等离子表面共振技术,你就能端一个铁饭碗了。”
  “哪里有那么容易学啊,数据处理还转包给人家外面的公司呢,我们做的时候,也是试了好多次,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是孙汝岳拿到第二作者的主要原因,杨锐以前做的等离子表面共振技术是很简单的,80年代哪里能和那时候比。
  谭助教笑了两声,又道:“你们选的方向也好,一样是做等离子表面共振,不是人人都能发表到这个期刊上去的。”
  “其实也不难,这家期刊就喜欢刊发新技术的文章,找对了点再投递,成功率会高不少。”杨锐端着盘子,从后面走了过来。
  “杨哥。”
  “杨哥。”
  “小杨哥。”
  一阵问好声把谭助教听的直愣。现在,实验室里年纪小的就直接叫杨锐杨哥了,年纪大点的就叫小杨哥。
  杨锐因为复读了一次的原因,今年刚过20岁,比一些年轻的大三大四学生都要大点——讨人厌的聪明孩子在80年代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说跳级这种事,2010以后就很少发生了,但在80年代,几乎每年每个乡镇中学都要申请好几个名额,生怕辖区内的天才儿童的进度受损。
  谭助教也就是大学毕业两年的样子,只比杨锐大了三岁,他以前有老师的心理优势,现在却是越来越心虚了。
  “杨锐来了。”谭助教打了个招呼。
  “早啊。”杨锐回了一个招呼,坐在了实验室同学让出来的位置上。
  一堆的问题倾巢而去,却是轮不到谭助教说话了。
  这时候,大家也不怎么在乎谭助教的身份了,大家都忙着谈论新的课题,还有了解孙汝岳的实验过程。
  等离子表面共振算不得什么大实验,但任何一个实验中的过程都是复杂的,孙汝岳的经历对大家都有帮助作用。
  杨锐也趁着聊天,了解各人的水平,实验室里的表现是一回事,实验室外的聊天又是另一回事,随着项目的扩大,他未来可能需要多一些的人手。
  谭助教直到人群散去以后,才和杨锐说上话,道:“我最近不太忙,你要是有什么用得上的,可以叫我。”
  他还是有点不太好意思,虽然有种种虽然,但是又有种种但是,归根结底,不好意思是不能当饭吃的,而论文署名是可以当饭吃的。
  杨锐的华锐实验室有黄茂,有涂宪,有魏振学,设在唐集中实验室里的实验组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
  不过,杨锐并不是很喜欢谭助教的性格,于是只当听不懂似地笑道:“没问题,我们要是忙不过来的话,一定找你。”
  “我对细胞膜的研究,应该正好与你的研究方向关联,上手会很快。”
  “那我相信。”杨锐敷衍的笑着。
  谭助教还没有锻炼出厚脸皮来,在杨锐的笑声中败退:“有需要一定找我。”
  两人一前一后的回了实验室。谭助教想了一路,考虑着在实验室内,再追问一轮,然而,出现在实验室里的许正平副教授,却是将谭助教到了嘴边的话给逼了回去。
  “许教授来了?”谭助教打了声招呼,连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剩下杨锐,自如的笑了笑,招呼着许正平教授坐下。
  “恭喜你又发表了一篇重量级论文。”许正平用恭维的语调说话,与之前见面又有不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算不得重量级论文。”
  “那也是有分量的。”
  “分量更多的体现在时间上,是吧。”杨锐笑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