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5/1306

  但在80年代,巴掌大的笔记本,是人手必备的。
  亲朋好友,故交旧时的联系方式,都要认真的记录在本子上,否则,真的会失去联络。
  而且,不像是以后的人,经常只记一个电话号码,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单位名称,找到单位,总能找到这个人,即使该人调走了,跟着档案,也总能寻到人,反而是电话号码不够妥帖,因为都是座机,电信局脑袋抽抽一下,或者单位的领导脑袋抽抽一下,就没用了。
  一辆大巴车上几十号人,半数以上来自北京各大农林渔牧系列的研究所,许多名号都是杨锐第一次听说的。
  这些人,也被杨锐给排除了。
  无他,农林渔牧系列的研究所太穷,即使是中科院下属的亦不例外。
  做自然科学的,没钱可以,有本事筹资就行,但穷是一定不行的。
  现在的研究所都穷,农林渔牧之流的研究所就更穷了,因为打秋风都没地方去,也就是可口可乐这种财大气粗的外企,急切的扩大中国市场,才会无限的扩大邀请面,他们要的是声援,不是真的需要学界。
  就杨锐目前粗浅的了解,农林渔牧方面的研究所,许多已经穷到发不起工资,报不起医药费的程度了,这意味着,一旦有合作项目,不仅参与的研究员会有伸手的冲动,其所在的研究所也会有伸手的冲动,而且理直气壮。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老婆孩子都到了看不起病,吃不起肉的程度,如果出门去,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还要对研究经费保持敬畏和远离的态度,实在是太高的要求了,如果研究所的领导以集体的名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那对道德的要求就更高了。
  杨锐不是来做救世主的,所以干脆远离这些名义上是研究机构,实际上已经变成吃饭机构的组织。
  在剩下的十几个人力,杨锐选了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学院里的五个人,然后拿去询问唐集中教授。
  北京林学院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211但无985,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学院不久后会合并成中国农业大学,211且985,虽然就差三个数字,但后两者比前者厉害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用后世的数据看,一年的经费多出两三个亿是轻而易举的,对学生们来说,经费多的学校,自然是宿舍好一点,教学楼好一点,食堂好一点,运动场好一点,运动器械好一点,教学设备好一点,校园面积大一点,教师水平高一点,学习机会多一些……
  而对杨锐来说,合作的院校厉害些,对方能拿出来的经费和机会也就多一点,这正好和倒霉的研究所相反,连工资都发布出来的研究所,又哪里有钱搞研究。
  首都的科研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唐集中认识杨锐选定的五个人中的三个。
  他先指着最上面的名字,道:“这个人水平不行。”
  接着,他又用指甲在另两个人下面划线,道:“这两个人水平一般吧,另外两个不认识。”
  杨锐点头:“两个人就够了,您说水平一般,是多一般,和黄茂比怎么样?”
  “黄茂……还是年轻了些,经验不足。”
  “那就行了。”这说明两个人现在的水平比黄茂还强些。当然,唐集中的认识可能与杨锐不一样,杨锐知道以后的黄茂是大牛,又选择了他擅长的领域,表现出的实力自然要比平日里强一些。
  不过,黄茂也就是才毕业几年,是杨锐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研究者,但放在全国范围内,未来大牛还是比不上现役小牛。
  唐集中则略表示担心,问道:“再开一个项目,忙的过来吗?”
  牛掰的科研员都是同时做着多个项目的,一方面是有团队帮忙,另一方面是项目周期长,多个项目也能分担风险,不至于一脸数年一无所成,进而影响到了后续的项目经费。
  而从政府或机构负责人的角度来说,将项目交给成熟的团队,或者牛系研究员,总比交给新人好。
  种种因素叠加,让科研金字塔的落差越来越大。
  不过,杨锐进入北大还不到一年,不管是谁,对他能否管理多个项目,还是有所担心的。
  杨锐也拿不出什么证据来,只能说“还行”,又道:“要是忙不过来,就要请您出面了,再怎么说,我也是在唐集中实验室。”
  老唐同志顿感惊喜,问:“这个合作项目还放我的实验室?”
  “为什么不放啊,蔡教授说要给我一个独立实验室,结果也没有眉目了,继续挂靠您的实验室,您不烦吧。”杨锐卖了萌,长的帅了,卖什么都好卖。
  老唐连声地笑道:“不烦不烦,你烦死我才好。这样子,两校合作的手续比较麻烦,我来帮你跑,你安心准备项目就行了,有什么要帮忙的,你再来找我。对了,你要做的项目是什么?”
  “暂时决定是碳酸饮料的一些性质分析,还要和合作方商量一下。”
  “对,是要商量一下,恩,我也打几个电话去。”
  杨锐赶紧道谢,不管是谁跑这种合作项目都麻烦,唐集中愿意承担了,确实能省下多少时间。
  这种待遇,也是杨锐一直不着急独立出去的原因之一,上面有一颗大树,确实要好乘凉的多。
  杨锐慢悠悠的选人,选项目,谈合作,可口可乐公司却是要疯掉了。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危机,尽管在过去几年里,他们遇到了多次危机,但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需要全力应付,否则,之前的努力也就浪费了。
  ……
第510章
鱼头
  折腾了几天以后,杨锐与北京林业学院的副教授梁锦荣达成了共识,两人准备合作几组实验,把他们曾经讨论过的小白鼠设计给完成了。
  杨锐当日说的粗略,现在负责完善具体的实验步骤,并且提供实验的启动资金,另外,还会借出几条实验狗,梁锦荣副教授负责具体实验,等于是小老板的存在。
  自然的,杨锐也会成为通讯作者,并共同署名第一作者,实验产生的衍生利益,也全归杨锐所有,这主要是因为他提供了启动资金的缘故,这样的项目,在延续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启动资金往往就是全部资金,后续的经费若是能找到外部支持是最好的,要是找不到,同样要杨锐来支付。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实验合作都会有种种谈判,但归根结底,要么是掌握技术的占优势,要么是掌握资金的占优势。
  杨锐既掌握资金又掌握技术,若非是学生的身份,随便找谁,都能拿回通讯作者的署名。
  相比北京农大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矜持,北京林业学院的人就好说话的多了,梁锦荣副教授的目标是教授职称,在其他条件逐渐齐备的情况下,论文就是他的第一要务了。
  不过,梁锦荣同志和这一时期的许多学者一样,遇到了经费问题。不管是杨锐的实验,还是自己的实验,他都拿不出启动资金来,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也就缺少经费积累,而以正常的手续来等待资金的话,就现在的机构效率,没有半年时间休想。
  因此,虽然让出通讯作者的位置很不乐意,梁锦荣还是同意了杨锐的要求。
  这与参与杨锐的实验室不一样,仅仅是临时合作的性质,项目做得下去就做,合不来就分开,没有太多纠结的地方。
  为了让双方有一个好的开始,杨锐则主动提出请吃饭,并问梁锦荣喜欢什么。
  梁锦荣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的客气“不用不用”。
  杨锐提出吃川菜吧,梁锦荣客气的说不用不用。
  杨锐提出吃牛肉吧,梁锦荣客气的说不用不用。
  杨锐提出吃排骨猪脚吧,梁锦荣客气的说不用不用。
  为了不将时间全部耗费在客气上,杨锐干脆道:“那就吃鱼吧,我知道一家鱼头店极好,你多带几个人,我到时候派车去接你,就这么定了。”
  放下电话,杨锐开始安排地方。
  梁锦荣拿着电话愣了半天,不禁摇头:“请客就请吃鱼头,穷大方!”
  这年月,鱼头自然是不能与肉类相提并论的。
  下午放学,涂宪代表杨锐去接梁锦荣。
  捷利康的皇冠车大气好用,随叫随到,稍微扭转了一下梁锦荣的想法。
  “看起来,杨锐和捷利康的关系还挺不错的……杨锐挺擅长和外国公司打交道啊。”梁锦荣对此颇为赞赏。
  涂宪笑笑说:“是有这方面的天赋。”
  “看他弄可口可乐就知道了。”梁锦荣笑道:“可口可乐的经理当时都傻了。”
  进到杨锐选定的小饭馆,梁锦荣与他同行的学生则傻掉了。
  “好大的鱼头!”梁锦荣想了一些词语,还是只能用这个简单的形容词。
  杨锐笑着招呼他们坐下,道:“我让老板准备一条最大的鱼,没想到最大的鱼头竟然有这么大。”
  老板笑呵呵的道:“密云出的水库鱼,以前最大的有70斤,今天的小点,刚好30斤,鱼头是12斤,没有合适的盘子,只能用这个了,不好意思……”
  “嗯,我也没想到整只会装不下。”杨锐看着足够让小孩子洗澡的铝盆,表情耸动。
  等到千禧年以后,这么大的鱼买都买不到了,到2015年,密云水库每年拍卖的鱼王,也就是30斤左右,卖价常在数万元。
  而在1984年的北京城,这么大的鱼不说是随处可见,但要是有心的话,总不至于买不到,价格也不会升高到多少,一份鱼头泡饼的主要成本,更多的在油和调料上面。
  “今天的主菜就是这个了。”杨锐笑道:“有什么想要的,你们再点。”杨锐又要了两瓶酒,再满桌发烟。
  他这边坐着黄茂、涂宪夫妇、魏振学,以及汪颖等多名学生,再加上梁锦荣的人,将近15人。
  然而,15人对付一份12斤重的鱼头泡饼,依旧是力有未逮。
  最终,梁锦荣是仰着肚子坐的。
  “老梁选的好,要是选排骨猪脚的话,就吃不到这么大的鱼头了。”杨锐也抱着肚子,说:“我来这里吃鱼不下十次了,这次的最大。”
  “今天确实是运气好,我侄子他们刚从水库把这条鱼弄上来,你要是晚点打电话,鱼就进他们食堂了。”饭店老板正好来添水,笑呵呵的说话。
  “这个鱼被食堂大锅炖了再分开,可就浪费了。”
  “谁说不是,水库的人,早都吃鱼吃腻了,再说了,现在买点油也不容易,鱼要是没油,做出来也不香。”
  “老板说的对,下次再有这么大的鱼,直接给我打电话,我招呼人来吃。”杨锐一副吃货的嘴脸,准备埋单。
  店老板笑着摆手,道:“人家把钱付过了。烟酒都是人家拿过来的。你们的还在柜台放着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