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6/1306

  “两万四又不是白给的,这不是租了房子,再说,还有这么多东西呢。”史贵笑道:“我出的钱,刚好再买点锅具什么的,再请人开薪,就够了。我本来想要这些锅具的,老李说是食堂的,不肯给……”
  看他确实满意,杨锐点点头,道:“李章镇是华锐的经理,让他和你签约,再成立一个新公司吧,你决定名字……”
  “就叫罗马时代怎么样?”史贵和李章镇早就讨论好了。
  “没问题。”杨锐笑笑,又道:“你的出版社可别落下了,我还准备在你那里出专著呢。”
  “尽管来,尽管来。”史贵的脑袋点的飞快。
  “杨锐先生写了书?那我可要好好的拜读一番。”又是一位端着盘子路过的说话了。
  李章镇一直在跟前察言观色,小心伺候着呢,此刻连忙上来,道:“这位是咱们科委的贾主任。贾主任特别关照咱们华锐实验室!”
  他是用半京腔的粤语说的,偏偏大家就非常吃这一套,贾主任就一点都不着急,等着李章镇把一句话说的像是八句话那么长,然后才笑着摆摆手,说:“没有什么特别关照的,我们科委就是要支持科学技术,这就是我们科委的工作嘛,你们的实验室搞的好,我们也有面子。”
  “多谢领导支持。”杨锐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华锐实验室的所有人,但他负责华锐实验室的工作是确定的,缓了一口气,他又连忙回答刚才的问题:“我是说有史老板的出版社,以后出专著就简单了。我现在可没资格出书。”
  实际上,任何人只要愿意出钱,都有办法出书,国内的出版管制看似严格,书号却是半公开出售的,给钱就卖。而有了书号,剩下的就是印刷和宣传成本了。对于学术专著来说,宣传成本都可以省下来,厉害一点的直接卖给学校里的学生,甚至塞到本校的教科书采购计划里,影响力不够的就少印一点,塞到自己的床底下见人就送。
  这种事情在80年代还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书号和印刷成本,相对于教师们的工资来说比较高,不是虚荣心爆棚的,不一定会这样做。到了2000年以后,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时候,很多学校评教授都要求学术专著了,没办法正常出版专著的副教授们,为了评教授,硬着头皮借钱也要自己出书了。
  杨锐还没到有资格出书的江湖地位,更无此必要,自然不会去花这个冤枉钱。
  贾主任却显的有些失望,反而道:“有机会出书,就要抓住机会,咱们区今年评奖的书还没有凑够呢。”
  说了这么一句,贾主任摇摇晃晃的寻肉去了。
  杨锐没什么表示,却见身后的李文强等人亦是摇摇晃晃的,一脸激动。
  “怎么了?”杨锐奇怪的问。
  “我听贾主任的意思,是不是咱们出了书,就能获奖?”李文强低声问。
  “大概是吧,你写了书?简历里没说啊。”
  “我写了,没发表,因为以前也没钱,书稿就在家里堆着。”李文强说着脸色一红,又道:“我现在不是有钱了……”
  “那是给你的安家费……算了,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杨锐劝了一半,觉的没必要再说。
  李文强的老婆此时站了出来,道:“我支持文强,文强想出书很久了,我们以前是没办法,现在要是能出了书,再得一个奖,家里钱花光都乐意。”
  后面的段波和张学通亦是大为心动,不过,他们都没有完成的书稿,此时只在心里绕着念头,然后听李文强与史贵低声讨论。
  ……
第555章
心痒难耐
  史贵的出版社挂靠在中丝公司的出版社下面的,严格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图书公司。
  像是后世的许多图书公司一样,这间公司也是依靠教育刊物来盈利的,当然,他也从大流的出了一些名著小说什么的。
  80年代初是知识匮乏的季节,如果再早两年的话,大家想找一本书来读都难,北大的流动售书点刚开的时候,根本是人山人海,想买书的人是挤都挤不进去。
  然而,经过两年的发展,到了84年的当下,书籍的匮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大家再也不是见到什么都想买了,史贵的图书公司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积压。
  好在杨锐给他做的几套试卷还很好卖,另外,史贵时不时的还能拿到一些中丝的订单,才算是小有收益。
  可是,他的这些收益和同时代的其他行业比起来,实在太少太少了。
  不说倒卖批文的赚的有多少,就是其他下海经商的人,无论是卖家具的,卖电器的,卖衣服的,一个个都比他赚的多的多,至于做家具的,做衣服的,做电器的,那就赚的更多了,这真正是一个实业兴邦的年代。
  而在所有产业中,唯独出版赚钱很难。一方面,他们要付版权费,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受新华书店系统的挤压,除此以外,印刷所需的纸张,也属于控制物资,想拿到合适的价格,并不容易。
  最后,盗版对出版社和图书公司造成的压力是全面性的。80年代人太穷了,每一分钱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如果想买的书有盗版的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省下那几毛钱来,给家里大人小孩割一小块肉煮汤也好呀,至于盗版书的纸张不好,字迹不清,早就习惯了忍耐的国人也无所谓。
  这样的生意,史贵自然是越做越没有滋味。
  当然,要说放弃了也可惜,毕竟,做文化产业的走出门去,头也能抬的高一点,再者,这公司毕竟也是盈利的,要是亏损了,史贵弄不好就要想办法将之关张,但在盈利的情况下,史贵还得继续维持着这个生意。
  他刚刚试水成功,而且比普通的图书公司还多了自己的印刷厂,他也舍不得丢掉这一摊子。
  不过,要说将赚到的资金重新投入出版业,扩大生产,增加书籍品种的开发,史贵又很不乐意了。
  对他来说,这个出版社能保持目前的盈利状况也就罢了,剩下的钱,还不如做些更赚钱的生意,比如他熟悉的餐饮业。
  史贵现在还记得,他在镇上的小餐馆,生意好的时候,盈利是多令人欣喜。
  而今,不管是图书公司,还是自助餐厅,史贵都有赖于杨锐的帮忙,被杨锐同志嘘寒问暖的小牛自然也是受保护对象。
  李文强的书号,史贵一毛钱都没多收,多少钱买来的,多少钱卖给他。
  不过,印刷和销售就没办法了,史贵的图书公司还没有卖过学术专著,事实上,大部分的图书公司都不卖学术专著,这种东西能赚钱的极少,就算能赚,也赚的不多。
  如果是在发达国家,各地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还会订购一些学术专著,定价再弄高一点,这个生意也勉强做得。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除了专门的出版社,新华书店也不进这样学术专著,如李文强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学者,就只能自负盈亏了。
  简而言之,就是史贵给他印几百本书,李文强自己想办法拿去卖,卖多少都是他自己赚的。
  之所以要印几百本,则是印刷厂有最小印刷册数的要求,在这方面,史贵也给了李文强优惠条件,最低印刷300本就行。
  尽管各方面都有优惠,最后算下来也有小一万块了。
  李文强拍胸脯的时候任性,掏钱的时候就觉得肉疼了,回到实验室来,一个劲的长吁短叹:“我老婆之前说是买个房子的,我挡着说攒点钱再买,这下子好了,不用想了。”
  “剩下一万多还不够买房子?”杨锐在实验室里晃悠,这些天是磨合的重要时间,采用哪种方式做实验,实验室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是需要互相了解的。
  学校里的研究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之所以喜欢自己的学生,就是因为可以减少磨合的时间,增加配合度。
  同样做一个实验,不同的导师教出来的学生的做法很可能不能,如果是一个学校里的,因为实验室互相之间交流,方式方法还相近,不同的学校的差距就大了,尤其是一些土办法,在南京大学用着或许还行,到复旦大学估计就够呛了,再到南开大学的话,老师估计直接就开骂:有你这样做实验的吗?实验材料是这么着糟蹋的吗?谁给你教的这么做实验?你把他给我叫来!
  杨锐需要现成的研究员,就不能像是学校导师那么挑剔了,尤其是眼下几位,来自天南海北,有大连的,有厦门的,各自做实验的方法都不同,而且,李文强等人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只能是互相熟悉,互相理解,再让他们学用其他的方法,基本不太可能,即使是更好的方法也是如此。
  这种事情,让互不相识的研究员们自己磨合要不少时间,这一屋子都是低情商的品种,与其等他们不高兴了找爸爸,杨锐不如直接出现。
  而在展现研究水平以外,杨锐最主要的工作也是聊天,兼具解决问题。
  李文强做实验比涂宪还熟练一些,几天下来,与黄茂配合的还算不错,手里给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添加物料,口中道:“我们还外债还了几千块,算是把前几年的账给结清了,剩下的钱留了一些,再想买一套院子就不够了。”
  “多大的院子不够?”
  “就是小四合院,都不算四合院,只有两厢房是全活的,南边没有房,西边半扇,就这样的房子,都要近万块。”李文强说到这里摇摇头:“北京房子真贵,放我们那里,三千块钱买一大院墙了。”
  张学通是整个实验室里年纪最大的,笑笑道:“你们那里哪能和北京市比啊,光是人口一项,就多了不知多少。”
  “我们也不是一定要住到北京市里,学校跟前也可以,就是没房子。”李文强说着看向杨锐,笑道:“老板,咱们实验室有没有房子分?”
  “把你的薪水降到150块,就有房子分。”杨锐利落的道:“就按北大的规矩,任职超过五年的都能分房,双职工加分。”
  几个人都嘿嘿的笑了起来。他们现在的薪水都要破千元,即使北京市的房子再贵,也都买得起,只是时间长久的问题而已。
  王晓芸更是羡慕嫉妒恨的道:“老李,你的书都要出版了,还在乎房子什么?我住的房子要是能换一本书,我心甘情愿的。”
  李文强咧嘴笑两声,接着继续叫苦:“出版还要有人要才行,新华书店不收,我也不知道卖哪里去……”
  “卖不掉送我,我帮你收藏着,哎呀,我啥时候才能出本书呀,老板!”
  杨锐撇撇嘴:“你先得写本书呀。”
  “写了就给出?”
  “老李是自费的,你要是每个月拿150的工资,我给你出。”
  “那算了,我自己想办法。”王晓芸低头了,心里却是突然涌起了自费出书的念头。
  其实,不止是他,实验室里的其他人,也都有了出书的心思。
  中国人将“立言”看的很重,如果是地方厂矿,能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豆腐块文章,都要兴奋的炫耀好几天。学校里稍微矜持一点,但谁要是写了书,那也一定是大鸣大放的炫耀了。
  就84年的当下,除了杨锐的实验室能开出几百上千元的工资,普通的研究所都要吃不起饭了,自费出书根本不流行,人们也不分这个。
  因此,当几个人算到,他们只要几个月的工资就能出一本书的时候,顿时一个个心痒难耐起来。
  相对于他们以前几十一百多块的工资,杨锐开出的薪水,他们根本花不完,除了买房,他们的钱也只能存在银行了。
  不过,要出书,首先要写本书出来。
  而且,这本书之后是炫耀的资本,是要给人看的。
  这么一想,几个人手底下不自觉的都动了起来。
  想到就做,这几乎是所有小牛们的特质了。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