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2/1306

  杨锐是在为美国的会议做准备,到时候,他是少不了要参与此类探讨的。
  等杨锐认真的听了两个小时以后,开始有学者觉得:这个年轻人还不错,谦虚守礼。
  当然,谦虚的前提是他们知道杨锐做出的成绩。
  正如杨锐担心自己的表现及不上钾离子通道的档次一样,学者们看着完成了钾离子通道的研究的杨锐,也是观察多于评价。
  从学术角度来讲,钾离子通道的研究亦是可赞可畏,时至今日,即使人人都知道采用相似的方法做研究,能刊登论文上CNS,可国内敢做这个的项目组,仍然不超过两位数。
  面对创始者,如果杨锐是个七老八十的学者,大家或许会表示一番崇敬,如果杨锐是个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大家或许会表示赞赏,可杨锐甚至连青年学者都不是。
  这就让主动找他聊天的学者几乎没有。
  直到上了飞机,座位在杨锐身边的学者,才一边给杨锐递烟,一边打量着杨锐,和他缓慢的聊了起来。
  杨锐从空姐递送的托盘里抽了一支中华烟,抽起了过嘴眼,不一会儿,机舱里就充满了浓浓的烟味。
  而巡游于机舱内的空姐,依旧是面带微笑的为各位客人奉上香烟。
  杨锐入乡随俗,在一手烟和二手烟的浸润中,思考着如何获得会议演讲的资格。
  他将参加的国际遗传学大会规格不低,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三日,有价值的演讲基本集中在首日和最后一天的前半天,能做大会演讲的没几个人,杨锐也着实有些信心不足。
第595章
后舱
  宋文浩从后舱抽烟回来,先是好奇的打量了杨锐一番,接着坐在他侧前方的空位处,顺手递出一根烟给杨锐,笑道:“怎么不到后面聊天?大家刚才还说起你呢。”
  “因为还不熟悉。”杨锐说着大实话。
  “熟悉不熟悉有什么关系,抽两支烟也就熟悉了,年轻人别想太多。”宋文浩哈哈的笑了两声,他在这架飞机里的年纪不算大,也就是四十岁刚出头的样子,以国内学术界的评判标准,说是中青年学者也行,说是青年学者都勉强够数。
  搞科研的,博士毕业三十五六乃至三十七八岁的一抓一大把,四十岁就把人家说成中年学者,那人家不是要说青年时代都奉献给科研了?科研哪里承受得了如此的怨念,所以必须把四十岁的男人当做是青年学者,甚至四十五岁的学者,也可以伪装自己是青年学者随处晃荡。至于四十五岁以上还在读书的,那就爱莫能助了。
  总而言之,作为青年学者的宋文浩是比较欢迎杨锐的,就像是公司里的老么很高兴有新人入职一样。
  宋文浩在一群老年学者眼中资历太浅,在杨锐面前就变成了资深人士,用过来人的语气,板着手指道:“抽烟、喝酒、吃饭,这三样,你是一定要学会的。不管是谁,他总要吃饭,总要喝酒,总要抽烟的,你说对不对,一起吃饭,喝酒,抽烟以后,这不是就熟悉了?恩,要是有点个人爱好也不错,咱们这个圈子里,喜欢篮球和乒乓球的不少,打排球和羽毛球的人也比较多了,再就是书法绘画,这个要求比较高了,你懂不懂?”
  杨锐摇头。
  “不懂没关系,你个子高,以后学着打打篮球就好了,走,我帮你介绍几个人,都是咱们北大毕业的,你要是没话说,就说点北大的近况,他们就很高兴了。”宋文浩说着再递一支烟给杨锐,还在掏火柴,就有空姐笑着上前,帮他们把烟点上了。
  杨锐说了声谢谢,看的空姐面色微红,才跟着宋文浩往后舱去。
  飞机后舱是约定俗成的抽烟之地,主要是空间略微大些,能容多人聚拢了聊天,同时走动走动,舒展一下筋骨,这是现代飞机的头等舱也难有的享受。
  中国是最早在飞机上禁烟的国家,还因此得过联合国的奖状,原因就是80年代初,有旅客在飞机上抽烟造成火灾,最终导致飞机坠毁。
  不过,中国只在国内航班上禁烟了,国际航班却是与世界保持同步,到了90年代中期方才禁烟。而在80年代,打火机、火柴和特制的中华烟,都有航空特供的赠品,一些烟民飞一趟下来,能抽十几根免费香烟,颇有些自助餐般的努力。
  宋文浩隔着半个飞机,给杨锐介绍北大毕业的校友,总有十个以上,以至于杨锐都记不住名字。
  北大生物是国内最早的生物院系,前辈学长不知多少,杨锐一一问好,算是混了个脸熟。
  已在后舱聊了一会的众人,自然而然的将话题转向了钾离子通道的项目,这是最近半年来最热门的话题,早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虽然是北大校友,但留在北大的实在不多。北大每年的留校名额稀少,一个院系充其量也就是一两人而已,剩下的学生也不是都能留在北京。
  在场的人有一多半都在地方院校或科研机构任职,尽管待遇不错,但就信息敏感度和科研氛围来说,是完全比不上北京的。
  事实上,在场的颇有几个人,甚至不知道钾离子通道的研究是杨锐做的。
  毕竟,身在异地,他们看文献遇到熟悉的名字会顺便记一下,遇到陌生的名字就不一定了。
  杨锐说起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是很轻松的,大致描述几句,就吸引了多人的注意。
  “这么说,你当初也是一次次试出来的?这样的话,成本很高啊……”在场某人思考着问了出来。
  杨锐点头,又道:“刚开始的时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只能用穷举法了,其实现在用结果逆推,倒是不用完全采用试的方法,可以减轻些负担。”
  “哦?”几个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杨锐笑了一下,说:“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首先是归纳法,我们已经知道有几种方式是没用的,如果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这几种方式就省下了……”
  杨锐随口而谈,将几名后舱烟民牢牢吸引住了。
  不管有没有想要做钾离子通道的重复实验的,学者们对于这样的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的,这就相当于专业级大师讲解具体的实验,哪怕是教授级的人物,其实也不容易遇到这样的机会了。
  恰恰相反,越是位高权重的学者,往往进步越慢,就是因为学习的时间少了,而自我钻研的速度又过慢。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这样的词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偶尔玩一下礼贤下士的把戏也就算了,什么实验都要和别人学,也会威信堪忧的。
  然而,大部分实验都有无数个关键点,不依靠学习的方式,只是依靠以往的积累,以及自己的钻研,实在是困难中的困难。
  这种跨学校跨机构的会议,能够受到学者们的欢迎,也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间接的学习机会,说不定哪位觉得习以为常的方法,就能为吸纳某人提供突破的灵感。
  完整的实验方法就更难得了。
  论文都是薄薄的几张纸,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得了诺贝尔奖,总共也不过占了半页的位置,区区几百字,又如何能体现数年时间,数个实验室,十数名顶级科学家的竞争与拼搏。
  屠呦呦做的青蒿素,最终论文亦不过一页纸,上百万人因此活了下来,并得到更少的副作用,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在它的背后,是数十家科研机构,数百名科研人员用数年,从2000多种中药试剂中筛选一种药物的过程。
  对普通人来说,自然是结果更重要。
  而对科研人员来说,却是过程更引人入胜。
  许多学者总还是不免有敝帚自珍的念头的,杨锐相对来说就开放不少,除了非常重要的核心关键点,杨锐并不介意告诉其他人自己实验的关键点。
  不过是80年代中期,某一个领域的领先技术而已,还是杨锐已经做出来的研究,分享一些非关键点,杨锐毫不在意。
  他的这种态度,开始时还被人看做是年少轻狂,随着探讨的深入,却是不自觉的感染了其他人。
  很快,后舱的烟民区,讨论的内容就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实用了。
  大部分学者只是不愿意廉价或免费的送出自己的研究,但基本的分享精神,大家其实都是不缺乏的。
  杨锐不其然间做了一个好的表率,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中。
  这个时候,就轮到他听取中老年学者们的经验了。
  不得不说,对杨锐来说,这样的经验也是非常稀缺的。他的脑海中有的是论文,也有不少的资料乃至于学者笔记,但和其他人一样,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许多时候,这样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口述。
  十多人加起来几百年的经验,随手拈来,亦让杨锐受益匪浅。
  旁人亦有同感,宋文浩带着引荐成功的得意,对杨锐好感大增,临回位置,还道:“到了地方,有什么问题尽管找我。领队没什么用的,最多帮你解决一点生活问题。”
  杨锐道谢,半开玩笑的道:“我还真有问题,咱们有在大会上发言的名额吗?”
  “那哪里能有。”宋文浩笑着摇头:“这次估计总共就有六七个发言人吧,童第周来了还差不多。”
  童第周的辉煌在民国时代,也是胚胎学和早期克隆学方面的权威人物,属于教科书里的科学家,还做过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算是早期中国生物学的代表人物了。
  杨锐只能无奈一笑,他离这种小领域的世界权威还差得远呢。
  ……
第596章
了不起
  在轰隆隆的飞机上勉强睡了一觉,洗漱完毕以后,旅客们得到了一顿西餐的补偿。
  西餐颇为纯正,有两道前菜,两份汤和两份主菜可选,虽然分量都不多,但在空姐铺上白色的桌布,分发锃亮的金属餐具之后,倒也像模像样。
  杨锐手握短柄餐刀,略微有些吃惊,在他的印象里,飞机上别说是金属刀具了,螺丝刀之类的物品都不能带上来,却是没想到现在的飞机如此开放。
  宋文浩睡的不好,吊着黑眼袋,先和空姐要了一杯红酒喝了,再看杨锐似在发呆,笑了,问:“没吃过西餐?来,我教你,最基础的,左手叉子右手刀,用老外的话说,就是用惯用手抓刀,因为要不停的切割……”
  宋文浩好为人师,杨锐不好不学,于是跟着比划了一会。不过,中国人西餐,统共就是那么几个步骤,还没有一个小学生的实验复杂,宋文浩说了几句,就无话可说了。
  “竟然还没到,坐的都人困马乏了。”杨锐赶快结束这个对话,顺便将数量不多的食物喂入口中,比起他记忆里的飞机餐,现在的味道似乎更好。
  宋文浩点头应是,随口道:“估计也快到了,不知道代表团这次将酒店定在了哪里,如果太远的话,可就辛苦了。”
  “一般都在会场跟前吧。”杨锐说的是以前的概念。他跟着导师去参加国内的某些会议的时候,就近订房理所当然。
  宋文浩苦笑:“咱们经费紧张呀,要是上面觉得钱不够了,那就只能想办法省钱呀,我是听去年来的人说,他们住在郊区,每天坐车过去三个小时,回来又是三四个小时,受罪受的多了。”
  杨锐心有戚戚焉:“我坐三个小时也就算了,让六七十岁的老教授也每天坐六七个小时的车?那还参加什么会议呀,累都累趴下来了。”
  “谁说不是,有几位运气比较好,组委会给就近安排了地方,像我们这样的,就没得选了,哎……我宁愿他们省钱省到吃的上面去。”
  “估计吃的经费本来就不高。”杨锐也是有些担心,酒店住的远了,这个还真不好更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