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3/1306

  中午时分,飞机缓缓降落。
  众人在空姐的指导下调了手表,然后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依次下机。
  领队像是白头鹰似的,用警惕的目光盯着众人,嘴里不停的念叨:“注意国际影响,都把队伍排整齐了,不要让外国友人看了笑话。”
  杨锐也没得选择,规规矩矩的站在队列里鱼贯而出,然后在国际友人议论、微笑与惊诧中,像马戏团的猴子似的,穿过机场大厅。
  确实是难得的体验。
  宋文浩同志也有点小不爽,只能自我安慰道:“至少白落一套西装不是?要不是为了让国际友人看到咱们国人的团结友爱,你想白得一套面料这么好的西装,怎么可能。”
  杨锐低头看看身上的蓝西装,实话实说,这套西装在国内看还挺不错的,因为男人们都是灰蒙蒙的颜色,蓝色既亮眼又大气。
  然而,站在纽约机场,一群人整整齐齐的蓝色西装就显的有些傻缺了。
  国内的裁缝们最多也就是刚到能做西装的水平,还没有驾驭一支时装队的能力,更何况,这支队伍里还老的老,少的少,形体不一,气质不同……
  “不要说话。”领队满脸凝重的回头看了一眼,压低声音,道:“都听我指挥,一二一,一二一……左右左,左右左……”
  众人习惯性的调整左右腿,一会儿就发出“咚咚咚”的整齐声音,气势十足,吸引了更多国际友人的目光。
  杨锐也只能跟着左右左,左右左的,心想:就当是为科学献身,哔了金丝猴了……
  取了行李,大厅内的空间多少有些施展不开“一二一”的技巧,领队此时才不再强调队形,让众人聚拢过来,开始分配酒店道:“众所周知,纽约是国际大都市,物价非常的昂贵,咱们出于为国家节省经费的目的,同时方便大家的出行,分别选择了两家酒店。一家叫做索菲特酒店,这家酒店距离会场10公里,坐车大约15分钟……”
  众人不由自主的发出欢呼声,看起来,不止宋文浩同志有担忧了。
  领队摆摆手:“别急着高兴,索菲特酒店是组委会提供的,他们总共只给我们提供了8个平价房间,经过我们的争取,总共得到了10个房间,能住20个人,一会儿,我叫到名字的人,将入住索菲特酒店。”
  “住这个酒店的标准是什么?”有人立即问了出来,谁都知道,另一间酒店肯定是没这间好的。
  领队木着脸道:“标准是大会组委会决定的,根据的是第一天参加开幕式,也就是第一场报告会的人员名单,我方总共有16人会参加这个报告会,这十六个人住组委会提供的房间,费用也由大会组委会承担。我们争取到的两个额外房间,我是这么考虑的,我们安排四个人入住,但是,这两个房间要作为额外的中转,也就是说,咱们从另一个酒店过来的人,会到这两个房间里休息。我现在先念十六人名单,念完之后,剩下的人里,愿意住这两个房间的人再举手,恩,第一位,张大勇教授;第二位,刘化峰教授……麻烦叫到名字的教授站到我左手边。”
  队伍散乱片刻,就分成了一大一小两团,领队一口一个教授的念下去,直到最后一个,道:“杨锐……同学。”
  光是这个称呼上的差别,就足够令人侧目了。
  一个团几十个人,都是齐齐的看向杨锐。
  领队抢在有人质疑前,忙道:“这个标准不是我们定的,是美国的这个组委会做的决定,因为咱们这个团的人数超编了,所以只能请十六个人出来,参加第一场的报告会。”
  “就是嫌咱水平不够呗。”有人自然而然的说出了怪话。
  领队咳嗽一声,装作没听到。
  人数多的一团人,看向人数少的一团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学者,不管水平怎么样,资历是不弱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杨锐“同学”了。
  比起其他人,杨锐在学术界的力量再弱小不过了,他没有兼任任何一个国家权力机构的职位,他甚至还不是真正的国家干部,除了一个实验室,杨锐手底下没有多少权利,而他在学术界的积累,也远远没有影响到在场任何一个人的能力。
  于是,有人就毫不犹豫的喊了出来:“别人我不管,这个杨锐同学,是怎么进了组委会的编制的?”
  “胡教授,咱们声音小一点,注意国际影响。”领队重复了一遍重点,并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看向杨锐。
  对他来说,显然不打算替杨锐挡雷。
  杨锐也料到有此一遭,在进攻与退让间考虑了两秒钟,就选择了前者,道:“我猜可能是两点原因吧。”
  “哦?还有两点?”胡教授见杨锐是解释而非谦让,表情很是不耐烦。他都是60岁的人了,还要随车颠簸,本身就是极不愿意的,看着年纪比自己小的学者得到了更好待遇,却是更不平衡。
  对其他人,胡教授不好当面得罪,可对杨锐,胡教授就不在乎了。他转眼间就是要退休的人了,此次出来,本身是福利多于工作,也不担心杨锐能对自己怎么样。
  杨锐很熟悉这样的状况,坦然道:“第一点,可能是我寄送给组委会的论文发挥了作用,对方觉得有价值,我就入围了。”
  学术会议不像是奥运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譬如理论物理,一次全世界规模的盛会往往就是三五十人的规模。生物学的学者人数很多,或许是理论物理学的几百几千倍,但规模同样不会无限制的扩大,尤其是各场报告会,组委会并不会为了多赛点人进去,就搞很大的报告厅。
  正常的学术会议往往就是租多大的报告厅,就塞多少人,但愿意报名参加的学者的数量并不做限定。
  换言之,一次生物类的国际会议可以有3000人参加,但报告厅就能塞300人,那组委会就筛选300人出来,请他们参加第一场报告会——至于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报告会,组委会就不管了,都属于先到先得的状态。
  这种状况通常是因为各种国际会议的组委会都很穷,大家不能为了开幕式盛大一点,就不过日子了。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必要,学术报告会,有一两百人听,就算是广而告之了,反正报告会之前,大家就会人手一份的先拿到报告内容,自个回家研究,也是一样的,现场参加会议,无非是得到一个当面质疑的机会罢了,若是学术水平不够,这个机会拿到了也没什么意义。
  其次,除了首场报告会,以后的报告会都是此起彼伏乃至于并列进行的,就像是杨锐曾经参加过的“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大会”那样,万众瞩目的独场报告会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做,就像是新闻联播一样,其他的报告会等于是互相竞争的关系,组委会弄一个超大的报告厅,那除了开幕式也没有其他用了,对穷苦的学者们来说,这属于极大的浪费。
  不过,能够参加首场报告会,还是很能说明一个学者的地位。
  因此,大家都把参加首场报告会叫做入围。
  杨锐入围了,证明他的地位,所以他轻松自如。
  胡教授却是脸色难看,觉得受到了讽刺,禁不住道:“自说自话,还对方觉得你有价值,你的论文里,都是自卖自夸吧。”
  “这正好是我说的第二点。”杨锐此时确实是语带讽刺了,声音放轻,且略带舒缓的道:“我毕竟是发表了一篇Cell,组委会大概觉得,我发表这样的论文,还是值得夸奖吧。胡教授,您觉得呢?”
  胡教授当然是不可能发表Cell了,以他的年纪和资历,如果发表过Cell,或者相当水平的论文,不说一场国际会议入围,头上少说要顶三五个国内的高级头衔,弄不好还能拿到院士。
  事实上,胡教授别说发表Cell,最近几年,他做的最多的也就是跑项目,然后在手下的论文上写自己的名字。
  赚年轻学者的劳动力自然轻松,但年轻学者的水平往往有所欠缺,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者,大部分都是不年轻的,也不会给他打工。胡教授自己不写论文,只依靠手下的年轻人,自然是缺乏成就。
  杨锐的话,险险刺到胡教授的痛处,让他的表情都暴怒了起来。
  当着众多学者的面,胡教授只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脸色涨红,首先想到的竟是冲上去打人。
  领队看的心惊胆战,也对杨锐的性格有所了解了,他先是一个箭步上去,拦住胡教授,嘴上劝着,又对其他人道:“你们先上车,都上车去。”
  “你松开我,我要打死这小子,Cell了不起啊?Cell了不起啊。”胡教授声如洪钟,展现出健康的体魄。
  杨锐叹口气,却是站定了,环视一周,当着众多学者的面,道:“这个话我得回一句,不然对不起我们实验室的同仁。发表《Cell》其实真的挺了不起的,我们一共筹措了差不多60万美元的经费,大家应当能够想象其中的艰难。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与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进行竞争,最终首先解决了‘如何确定钾离子通道功能性’的问题,我们做的很努力,我的同事,黄仁、涂宪、王晓芸和魏振学,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我们的成果,是美国最好的高校,用数倍的资金都没有做出来的成果,我认为,非常了不起。”
  杨锐的语气平淡,内容却是充实而热血。
  在学术界浸淫一辈子的学者们,在脑海中品咂着杨锐的话,齐齐失语。
  领队死死拉着双目赤红的胡教授,不停重复:“注意国际影响,注意国际影响……”
  ……
第597章
无题
  正常学者写一篇CNS级的顶级期刊是非常难的,如果没有极佳的创意,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撰写论文,六七年能发表一篇论文到顶级期刊,就算是天皇老子保佑了。
  更多的情况,是一名学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灵光一现,狗屎运爆棚,撰写了一篇灵气十足的论文,顺利的发表在CNS级期刊上,仅此而已。他的人生顶峰就截止于这个时间了,而他的后半生,要么教育学生,要么虚度年华。
  当然,也有一些方法是有很高几率发表论文在顶级期刊的,比如生物医学中的跟踪记录法:选择一个样本,对其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记录。
  比如说,对4000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四十年的跟踪记录,并分析撰写论文,若是内容详实,结论有意义,这就很有可能将论文发表在CNS之流的顶级期刊上,最起码也能发表在顶级的专业期刊上,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或者著名的《柳叶刀》,它们的影响因子甚至比CNS还要高,整体影响力略弱,但对学者的学术生涯具有相同乃至更强的积极性。
  不过,大样本和长时间是关键,最后的分析有价值也不容易,有时候天不如人愿,二三十年愣是没有得到好的结论,多年跟踪亦是枉然。
  但要是满足以上要求,通常来说,25年以上的跟踪研究,就很有希望发表顶级期刊了,40年当然更稳当。原因很简单,一名学者到独立拥有自己的项目组,基本要在30岁以上,大部分得到35乃至40岁,他们若是从一开始就踏踏实实的做记录,做30年的记录,也到60岁或者70岁了,就是在瑞典这样的国家,可以69岁退休,30年的记录也很难得了。
  至于长达四十年的记录,仅仅是这个样本就很具有研究价值,科学家也是人,期刊社也是人组成的,哪怕是顶级期刊,看到这样认认真真,用一辈子的辛劳做出来的成果,也会尽可能的将之发表出来的。
  跟踪记录法,可以说是一名普通研究者最容易发表顶级论文的方法了,然而,愿意选择这种方法,并坚持下来的普通研究者,其实很少很少,因为真的坚持了下来,他们也就不普通了。
  总而言之,能够发表一篇顶级论文,发表两篇顶级论文,或者三篇顶级论文,都是质的不同。采用最普通的项目推进法,一点时间都别浪费,发表三篇论文也得15年的时间,三十多岁毕业的PHD,拿到自己的第三篇顶级论文,差不多都要五十岁了,到了这个岁数的学者,发表三篇顶级论文,差不多就算是国际大牛了。
  落在中国就是妥妥的院士了。
  然而,80年代的中国学者,最稀缺的就是时间了,当然,大部分的中国学者是不用读书读到博士,但那并不是真的节省时间,该学的东西一样少不了,不说数学物理这样积累数百年的学科,就是生物学相对较新,没有五年以上的学习,也没什么机会发表SCI级的论文,没有十年时间,尝试顶级论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杨锐这样的特例,在正常情况下是极难发生的,在80年代的中国就更难发生了,以至于杨锐说起《Cell》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杨锐原来是发表了顶级论文的杨锐!
  “杨锐,来来来,我们先上车,到了酒店休息一下再说。老胡有点老糊涂了,这有什么好争的,睡哪里不是睡啊。”张大勇教授笑着将杨锐拉了过来。
  “我不是为了酒店的位置争,我是觉得,我们这么多人,费尽心思的做出了钾通道的项目,大家付出的努力,不应该受到诋毁。”杨锐毫不犹豫的以集体的名义为自己争取利益。
  当然,刷脸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他之前在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大会上刷了脸,又在可口可乐刷了脸,算是给北京的高校同仁留下了一个名字,现在的机会更难得,能到美国参加国际遗传大会的,都是各地的大牛,杨锐自然要尽可能的增加存在感。
  也只有刷脸刷到质变,才能避免胡教授这种情况。
  张大勇教授并没有意识到杨锐的目的,兀自点头道:“说的有道理,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非常完美,极其难得,你们是为中国学术界做出突出贡献的。”
  他似乎是想了一下表述,接着很有政委气质的道:“做项目不容易,做出成功的项目,赢得竞争更不容易,小杨同志,我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学术大家庭,即使你还没有毕业。”
  张大勇被自己逗笑了,哈哈的笑了两声,又道:“北大是有水平的,希望我们中科大的学生没有被落下来啊。”
  “谢谢。中科大的学生肯定没被落下,再过几年,中科大的毕业生再想开同学会,估计都得在国外进行了。”杨锐半开玩笑的恭维了一句。
  中科大是出国比例最高的学校了,以80年代的学生出路来说,中科大目前的状态使得它极受欢迎。
  张大勇教授得意的点头,又道:“小杨,我昨天就没有想起来问你,你这个项目,筹集资金筹集的很凶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3/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