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1306

  原版的PCR是非常复杂的实验室实验方法,它不需要特别的仪器,但它需要熟练的操作和精确的控制。
  事实证明,做一个时间精确到秒的麻辣烫店老板是很不容易的,原版的PCR,至多也就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第一版的PCR仪,却已经达到了能用的程度。
  作为一种跨时代的产品,当它达到能用的程度的时候,伟大就已经显现了。
  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堪称是一日千里。
  一台仪器,从购买到淘汰,往往连10年的时间都熬不过。
  越是尖端的仪器越是如此。
  总有更新的仪器淘汰它。
  最可怕的却是实验方法。
  PCR仪的出现,就改变了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改变了,实验室里的一切都改变了。
  不用到30年后,最多十几年的时间,全世界的生物实验室里,PCR仪都变成了标配。不配是不行的,对大多数生物实验室来说,没有PCR仪还做什么实验。
  不等到千禧年,没有PCR仪的实验室,就只能做千里,看着别的实验室一骑绝尘了。
  杨锐相信,只要伊文思用了PCR仪,他就会给自己最大的机会。
  这是杨锐所具备的最大优势。
  历史上,西斯特公司为了推介PCR技术,先是用了两年的时间,讲述“麻辣烫的制作工艺”,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学者们都是大忙人,也都是懒货,很少会有人愿意学习这种麻烦的实验方法。
  最终,西斯特公司不得不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将PC仪给弄了出来,推广才相对顺畅起来。
  算算时间,那都是80年代末的事了,而成品PCR仪,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遍布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生物实验室,其中的利润与动力,不望可知。
  杨锐没有西斯特公司的资源,于是采用了技术领先。
  伊斯特果然听的有些心动,道:“这比你的论文更直观。”
  “实验更直观,如果现在有实验室的话,我们几个小时就能得到结论。”杨锐进一步的推销,拿出当年开补习学校时的劲头。
  可惜,伊文思并没有心动到不管不顾的程度,他笑着道:“轻松点,轻松点,我们用不着现在就做实验,大会也没有提供实验室给大家,恩,你还有这个机器吗?我可以拿去别的实验室做。”
  “当然,我做了好几台,您可以把它拿去。”杨锐有些失望,但还是迅速的将手里的PCR仪装箱送给伊文思。”
  “谢谢你。我们先听开场的演讲,等我试用以后,再告诉你感想。
  “好的,没问题。”杨锐目送伊文思离开,叹了口气。
  总的来说,这是件好事,只是并没有达到杨锐想要的程度。
  他希望的是在此次大会上发言,做报告,甚至做演讲。这次机会错过,他就必须回国了,回国再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且不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两次出国,要被多少人指责,就是几个月时间再短,被杨锐刺激到的西斯特公司也随时可能拿出半成品出来和他竞争。
  到时候,专利权,署名权之类的竞争,不知道要有多麻烦。
  专利和署名都是讲究先到先得的,杨锐如果一炮成名也就罢了,如果这一次失败了,回去再来,那变数就太多了。
  尽管他已经发表了论文,申请了专利,但在美国法庭上,这些都是可以争执的。
  除此以外,伊文思回去会不会真的试用他的PCR仪也是很难说的事。他如果有时间,顺手做个实验,还要看他是否能体会到PCR仪的价值;他如果没时间,转头给忘记了,这种事情也是再平常不过了。
  第三台阶的学者,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寄送资料和论文给他。
  同样的论文,杨锐寄送了几十份,如今收到回音的也就几份而已,略有希望的伊文思,说不定还是因为大会委员的原因,不得不看杨锐寄送的论文,继而才有了兴趣。
  杨锐不由自主的看向伊文思的背影,再叹一声:哪怕自己确定无疑的做出了世界级的研究,竟然还这么难,也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换目四顾,满满的主厅里,却有数百名头发稀疏之人来来往往,繁盛有若赶集。
  “杨锐,打起精神来,刚才那位是伊文思教授吧,能让他感兴趣,很不容易了。”张大勇年过半百,瞅着杨锐的表情,就能猜到他三分心思。
  杨锐苦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间才是真的感兴趣。”
  ……
第599章
无题
  “别灰心,他既然花了这么长时间来了解,总归是要试试的,要不然,刚才的时间不是浪费了。”张大勇教授知道杨锐的心情,拍拍他以示安慰。
  在国内,张大勇教授其实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三五不时的就会有学生拿论文或者实验记录来找他,有的人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做出了惊世成就,只等着权威认可,就能一举成名天下知。有的人忐忑不安,却是凭着勇气和期待过来的,既希望得到认可,又缺乏自信……
  然而,不论是哪种,大部分研究都是没什么意义的。要么是前人研究过的,要么是研究出现错误的,要么是实验不够严谨的。
  这就好像用肯德基的冰块和马桶水做比较一样,外行人或许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极其神妙的实验,然而,当肯德基的冰块被放在非纯净器皿中,置于室温半个小时以后,一切比较的基础都消失了,无非又是一个自鸣得意而毫无意义的短片罢了。
  张大勇教授不确定杨锐的论文是哪种形式的,但此时也只能安慰了。
  就他自己的经验来说,像是杨锐这样科班出身的学生送来的文章,他至少都是会看的。
  但什么时候看,就决定于当时的条件了。要是他自己实验正忙着,顾不上也是没办法。要是正好有时间,看的快些也正常。
  当然,很多时候,张大勇也会讲别人送来的论文诶自己的学生看,算是寓教于乐的一部分,效果如何,张大勇并不关心。
  张大勇对杨锐的状态颇有些感同身受,人在异乡,不免多愁善感道:“伊文思教授肯定是大忙人,你请他试用,这一步走的好,但这种事情急不得的,你要耐心一点。对不对?”
  杨锐咬咬牙,道:“我没灰心,灰心有什么用啊,黑心和红心还好点。”
  张大勇笑了:“能开玩笑就好。”
  杨锐报以一笑,心里却想:我是一点没开玩笑。
  面对极大的收获和极大的纠纷之间,杨锐颇有些孤注一掷的感觉。
  现在,如果能贿赂哪个教授,让自己拿到主题报告的资格,杨锐绝对不会舍不得钱。
  然而,杨锐连贿赂都不知道该去找谁。
  黑心之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走通的。所谓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大概就是杨锐目前的状态了。
  “别想了,坐下听讲座吧。”张大勇拉着杨锐坐了下来。
  杨锐屁股挨到板凳,再抬头看前面做报告的教授,脑海中不可抑制的升起了一个想法:
  我要是能驳倒今天做报告的拉斯古尔教授,大家肯定会对我本人和我做的研究感兴趣。
  有了这个想法,杨锐不禁坐直了身子,一边低头看讲座论文,一边悄然的准备起来。
  他的准备,自然是从脑海中调阅相关论文,并与手头的,大批量的查询,以确定矛盾点。
  今天的开场报告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斯古尔教授,从他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主要就是在汇报自己在叶绿体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对外行人来说,这有点枯燥,但对内行人来说,这却是如同编年体一样简单的叙述,很合一些人的胃口。
  杨锐却是不可避免的失望了。
  人家在描述自己的工作与研究,他就没有什么好推翻的了。
  就算说“你做的有问题”,在这种正在研究的项目中,其实也属于找茬性质——就是因为做的项目有很多问题,所以才需要研究,若是什么都清楚了,又有什么研究的意义?
  杨锐希望是正确而稳健的辩驳。
  这在其他学科中或许不常见,但在生物学中实际上很常见,主要是因为生物学更新的快。
  不说是研究领域,就是生物教科书,每隔几年都要换一茬才行,等于说很多现在听起来极有价值的论点,再过几年就会不靠谱了。
  杨锐原本觉得,自己是很有希望站起来争鸣一下的,但拉斯古尔教授却是说的四平八稳,人家就专注于自己的项目和研究,这种情况下,杨锐就是想找茬都难。最起码的,他拿不到对方的数据。
  几个小时的讲座一闪而过,张大勇等人随着众人退出,同时,也有一些人围上去,向拉斯古尔教授表示祝贺。
  本有些颓然的杨锐突然眼前一亮。
  他也跟着几个人,挤到了拉斯古尔教授身边。
  “拉斯古尔教授,这是我做的PCR仪,它能够用来复制DNA,只要控制内切酶,您的实验室将就此成为顶级实验室。”杨锐用着朴素的销售话语,将PCR仪塞给了拉斯古尔教授。
  他的包里塞了三个PCR仪,就是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
  拉斯古尔教授来不及拒绝,就被PCR仪给塞到了手里。
  “我的论文,还有仪器的说明书都在这里……”杨锐说着话,就被人给挤开了。
  拉斯古尔教授也没当回事,将PCR仪放在讲台上,一副不准备理会的样子。
  杨锐没有办法,回房间补充了新的PCR仪,继续在会场内飘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