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1306

  苏联与美国的关系,以及苏联最终的发展,对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未来影响更大。
  杨锐作为一名学者,妄图预言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路线图,预言基因组学,预言精准医学……
  这在众人看来,几乎是找死的行为。
  人体基因组计划是开场就要几十亿美元,做下去需要几百几千亿美元的项目。
  它的发展,又怎么是好预言的。
  当然,人体基因组学的发展或许是必然的,因为各方说客的游说,各方利益的交织,最终会得到一个几乎必然的结论,但要猜到这个结论,又实在太难了。
  偏偏杨锐站在台上,信誓旦旦的试图说明:PCR仪的发明,必将决定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发展。
  杨锐没有说谎,PCR仪的发明,确实对人体基因组计划极强的推动力。
  只是现在没有人相信而已。
  主厅内,小声的议论声渐起。
  记者们却是慢慢的变的兴奋起来。
  他们不怕你大言不惭,他们就怕没话题啊!
  随着杨锐的演讲接近尾声,一时间,十数名记者一洗先前的懒散,捏紧了话筒,随时准备冲上去,摄像师的镁光灯也闪的耀眼,乍看起来,仿佛是红毯走秀似的。
  杨锐看着下面的人,亦是越发的自信,表情动作乃至于语法都愈发的舒展了。
  他的演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给现场的学者们听得,剩下的部分,就是以待验证,以及给记者们听的有。
  要争夺PCR的发明权,既需要学术界的声音,也需要社会上的声音。
  当然,杨锐更希望自己是杞人忧天,没有什么发明权的竞争,那是最好的。
  一篇演讲在一个小时里堪堪讲完,杨锐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只要当众完成这次演讲,他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就不亏。
  PCR的发展过程,就与中国历史上的和氏璧一般。它在创生之初所受到的期待,与它最终达到的程度有着千百倍的区别。
  就像是有人准备设计一柄凿子,结果发明了马达似的。
  杨锐并不指望现在就能一跃获得世界瞩目,但这是迟早的事。
  而且,以诺贝尔委员会的尿性,他被压抑的越久,获得报偿的程度也越深。
  学术界归根结底也是人组成的,免不了有排排队吃果果的倾向,只是诺贝尔奖的门槛实在太高,以至于能排队的都非常人罢了。
  杨锐演讲结束,稍微轻松了一些,下面的学者们却是轻松不起来,一个个窃窃私语,乃至于高声谈论。
  不等主持人上台,已经有性急的自己站起来,喊道:“我有问题。”
  有人不甘落后,也高喊:“我也有问题。”
  组织方派来的主持人苦笑着跑上台来,道:“请各位稍等,我们让杨先生先休息一会,再开始提问环节。”
  他不说还好,一说之下,下面的人干脆自己讨论了起来。
  有一个人说句:“基因组学的概念和前段时间卡利亚斯教授的论文有一些交叉。”
  在他旁边,至少有三个人会反驳他的意见,言辞激烈已到了指名道姓的程度。
  站在正门前方,对杨锐很有兴趣的《纽约先锋报》的女记者,不无担心的看向杨锐,觉得他这样的年轻人,不一定受得了如此汹涌的批判。
  岂料,杨锐的动作表情都没有什么变化。
  杨锐反而趁着休息的时间,一边喝水,一边观察着其他人。
  他对现在的局面,也有过考虑。
  再怎么说都是预言,在预言实现之前,任何人都可以对此做出评断,而且,与一般性质的批评不同,批评预言,即使最终预言成立,大家也不用负多少责任。
  再怎么说,都是预言嘛!科学假说被质疑,又有什么奇怪的?
  而从听众们的角度来讲,他们也实在有太多的理由来向杨锐提问了——所谓槽点太多是也。
  甚至还有人担心提问不及。是人总有虚荣心,眼瞅着这么多的长枪短炮,许多还是出身纽约的大媒体,若是能问的杨锐痛哭流涕,岂不是声名远播。
  就连中国代表团这边,都有学者跃跃欲试。当着这么多学者和媒体的面,要是能将杨锐问垮掉,指不定就能捞一个美国大学的客座教授,过几年再回国,还不知要牛到什么境界。
  领队张洪军也看出了危险,一边在心里埋怨杨锐,一边劝说众人:“咱们中国人不要打中国人啊,注意国际影响……”
  胡教授就忍不住笑:“杨锐自己要找打,我们不打,总会有人打的。”
  “总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大家出门在外,要为国家为人民考虑。”张洪军焦头烂额的当政委,眼睛的余光还在找加尼卡,生怕这位美国人不高兴了,放弃了购买。
  ……
第611章
提问
  “杨锐先生,您可以先选择回答两个人的问题,剩下的会由我来挑选。”主持人在台上,拿着话筒说出规则。
  让演讲者先挑选两个人,其实也是为了有助于听众和演讲者辩难,另外,演讲者可以先找比较温和的观众来提问和回答,给整个提问环节定下一个基调。
  当然,所谓的基调做的再好,若是演讲者确实出了纰漏,还是很容易被指摘出来。
  这样的场合,一举成名天下知并不容易,一举成名天下臭的情况却不少见。
  演讲人被驳倒了,丢脸指数是极高的。
  这时候,领队张洪军比谁都紧张,一个劲的向杨锐示意,让他点中国代表团的成员。
  同为中国人,总不至于让杨锐下不来台。
  杨锐却是看都不看张洪军一眼,他有自己的想法。
  点名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固然简单,但那也不过是将导火线延长了一些罢了,等到自由提问的时间,炸药桶照旧会爆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震慑住众人。
  杨锐的目光从人群中扫过,拼命的寻找着熟悉的面孔。
  他需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非常需要PCR仪的学者——PCR仪的作用,会让他们震惊,同样也会让其他人震惊。
  学者们的反对,在杨锐看来,仍然是对PCR的不熟悉。
  放在21世纪的生物学实验室里,没有PCR仪的话,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实验了。
  同样是复制DNA的方法,PCR仪不知要方便多少,准确多少。
  不过,要找一名相关领域的学者,也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杨锐回忆着自己看过的与会专家的宣传册子,好悬才找到一位。
  “麦克米伦教授。我看到您刚才也举手了?”杨锐点名的此人年约五十,是个瘦小的男人。
  麦克米伦没想到自己会优先被点名,有些诧异的站起来问:“你认识我?”
  “我希望这不是您的问题,要不然,您可浪费了我的名额。”杨锐笑了一下,道:“我看过您的介绍,在学会的宣传册,您是艾滋病专家吧。”
  “没错。”麦克米伦一下子精神起来。与30年后的状况不同,80年代初的艾滋病属于尖端而特殊的疾病,刚刚开始受到关注,但并不是一种传播广泛的疾病,与癌症的受重视程度相差几个级别,相应的,80年代的艾滋病专家也就只是普通学者的水平了。
  换在21世纪,谁要是能做到艾滋病学的顶尖水准,起码都是第二阶的学者,也不可能坐在台下举手了。
  但在84年的当下,麦克米伦就和研究黄热病的学者差不多,仍然连第三阶第四阶都达不到,还有点想借杨锐的东风,在媒体面前露脸的意思。
  被点到了名字和领域方向,麦克米伦大为振奋,先是介绍自己所在的医学院和专业,觉得不够,又将支持他的基因会给说了出来,然后才冲着摄像头,道:“你刚才说到PCR仪会在人体基因组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据我所知,现有的DNA复制方法比你的PCR仪成本更低,这让我对你的研究进展的推论产生疑问……据我所知……据我所知……”
  他连着说了好几点,都说的比较通俗易懂,因为麦克米伦教授面对的目标明显是媒体而非杨锐。
  杨锐笑盈盈的听着,一方面是展现风度,一方面也是意料之中。
  麦克米伦这样的教授,生存压力其实是非常大的,他要尽可能的引起社会对自己的关注度,从而方能拿到更多的经费。
  中国是请客吃饭游说官员,美国就是公关作秀游说机构,目标一致,方向不同而已。
  杨锐放麦克米伦说的爽快了,拿起话筒,轻轻的道:“关于你说现有的DNA复制方法的成本更低,我不知道你是采用了什么数据,从我自己测算来说,如果进行商品化的生产,PCR仪的价格和测试成本都会大幅下降。另外,PCR仪的好处不止如此,麦克米伦先生,我只说一点,你就明白他的价值了。”
  “哦?那我想听一听。”麦克米伦最喜欢自己的名字在摄像头前出现了。
  “PCR仪能完美复制艾滋病毒的RNA。”杨锐没有多做解释,说完就放下了话筒。
  果不其然,麦克米伦第一时间是瞪大眼睛,“不相信”都到嘴边了,才忍下来。
  国际遗传学大会的现场,杨锐是不会撒这样的弥天大谎的。
  “PCR仪能复制艾滋病毒的RNA?为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