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6/1306

  “因为PCR是一种复制基因的好办法?”杨锐开了个玩笑。
  麦克米伦想笑又笑不出来,想继续问下去,却是没了兴趣。
  对麦克米伦来说,这可是石破惊天的成果,别看他现在是艾滋病学的权威,可艾滋病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刚刚起步,发现艾滋病都没几年,治愈就更不用说了。
  对麦克米伦这样的研究者来说,艾滋病毒的来源首先就是一个麻烦。因为艾滋病毒的复杂性,现有的基因复制方法根本不能完美的复制艾滋病毒的RNA,这让他们的研究成本大大增加,研究效率大大降低。
  PCR仪因为不同的复制思路,在复制艾滋病毒的RNA方面却没有多少限制,无非是多几个步骤的事。
  无论杨锐的PCR仪还是原版的PCR,都没有考虑过复制艾滋病毒的问题,然而,PCR仪的广泛应用,又何止这么简单。
  它只是在自己广泛的适应区间中划出些微的地方,就解决了艾滋病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然,这原本是需要艾滋病学的研究员们自己尝试的技巧,论起来,艾滋病学的研究员说不定还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的熟悉和练习,才能利用好PCR仪。
  杨锐却是随口就给了他答案。
  对杨锐来说,早一点扩展PCR仪的应用,就早一点扩展PCR的价值。
  而对麦克米伦来说,这会让他的研究快进一步。
  他争取经费也就是为了做研究,如果研究进展的比别人快,他自然会有经费。
  这是一个增益循环,无论得到哪个点都可以。
  麦克米伦已经无心去获得媒体关注了,他现在更想了解PCR。
  如果能领先别的团队几周时间,完成对PCR的了解,他说不定就能在艾滋病研究上领先,说不定,就能治愈艾滋病——84年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还对治愈癌症,以及艾滋病等等疾病报有极大的信心呢。
  “麦克米伦教授,您还有问题吗?”主持人介入其中。
  麦克米伦迟疑了一下,将话筒递还了出去,道:“没有了。”
  观众席上,学者们都纷纷议论了起来。
  大家明白麦克米伦放弃的原因,这明显是相信了杨锐的说法,还想向杨锐了解情况的前奏。
  不过,没人嘲笑麦克米伦,学者们扪心自问,估计也都会做出相似的选择。
  “杨锐先生,您还可以选择一人提问。”主持人继续自己的工作。
  杨锐轻轻一笑,道:“不用了,你来选人吧。”
  “好的,那么,有想要提问的人,请举手示意。”主持人看向下方。
  先前,汹涌的如同涨潮般的手臂,全然不见。
  场内的学者们像是被集体施了暂停术似的,短时间内都陷入了思考。
  记者们不明所以,只能莫名其妙的记录下这短暂的一刻。
  《纽约先锋报》的摄像师机械似的按动快门,在一片闪光灯中抢到了一张清晰的照片,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因为这张照片而获奖,继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杨锐志得意满的看着下方,未来,这里将有无数的人,因为自己的研究而改变人生轨迹。
第612章
了不得的东西
  会议规程正如它所设定的那样,在麦克米伦坐下以后,发挥了极强的示范效应。
  坐在会场内的学者们,经过短暂的失语后,再次有人举手,但接下来提问的人,却不由自主的收起了傲慢的心态。
  原因很简单,杨锐已经证明了PCR的有效。
  尽管并非是杨锐目标中的诺贝尔级的有效——正常人根本就不指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诺贝尔奖级的作品首次在自己面前演讲——但就是能够解决一项重要难题,也是此次会议中难得的成果了。
  80年代初的艾滋病尚未表现出它超强的杀伤性与恐怖,但任何一种疾病的治愈,其实都是世界级难题,就好像人人都会得的感冒,现代医学其实并不能治愈它,各种感冒药物的作用仅仅只是缓解以及加速自愈。
  现代医学能够治愈的疾病其实并不多,而受到专业研究的疾病更少,艾滋病目前所受到的重视,放在医学范围内,其实已经不弱了。
  杨锐的PCR技术能够侧面促进艾滋病的研究,说明它还有可能侧面促进相似的药物研究,乃至于生物学研究。
  “国际遗传学大会”是世界一流的生物学大会,但并非是顶级的大会,就本次三天的会议来说,能达到PCR目前展现出来的水平的科学发现,不到三个。
  这样的技术,这样的科学家,再用轻慢的态度去看待,恐怕杨名的目的未达,首先要被人鄙视的。
  在场的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都乖乖的坐好了,以对待学者的态度,对待年轻的杨锐。
  先前争先恐后举手时,诸人想象的辩驳,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是辩词不正确了,而是场内的气氛发生了变化。
  “杨锐先生你好,我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布兰科,我的小组正在研究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间的RNA序列同源性,随着我们对PVY组病毒的RNA功能结构的研究深入,我们发现其同源性主要存在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外壳蛋白基因和RNA复制酶基因功能区……如果我想提取这样的RNA序列,是否也能使用您的PCR技术?”第二位站起来的人,已经不关心杨锐的预言了。
  没错,攻击演讲者的预言的确没什么责任和负担,说错了也没关系,说的好了,反而能出名,就像是一张免费的高额彩票。
  但是,再好的彩票,又哪里有实实在在的钞票管用。
  杨锐只用了一次问答,就向与会者说明了自己的PCR技术的重要性,或者说,部分重要性。
  可就是这部分重要性,也足以令听众们心驰神往了。
  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有可能飞速前进的研究进展。
  布兰科也是如此,他就像是一名刚刚了解到X光的功能的化学家似的,满心兴奋!
  而PCR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
  作为一种单纯的复制基因的方法,PCR没什么出奇的,但它对整个科学界的推动,是极其强大的,就与当年的诺贝尔奖X光的发现别无二致。
  简单的技术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因为技术的简单,而是因为这项技术对科学界的推动力。
  杨锐在演讲的时候,说多少令人神往的陈词滥调都没有用,学者们已经习惯了忽略掉各种报告和演讲中的夸张,并不以为错,反而是在问答环节,能够展现出大部分的真实。
  杨锐对布兰科的回答,同样简洁的令观众骚动。
  只见杨锐稍作思索,就回答布兰科道:“没有问题,只要设计正确的引物,你需要提取多种病毒的基因,根据它们的保守序列进行设计。这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但并不会太难。我准备了一些小册子,专门介绍如何提取设计和制作PCR的引物,稍后我会发给有兴趣的朋友。”
  如果换成是原版PCR的设计者,现在还真回答不出布兰科的问题。
  因为PCR最初发明,并不是用来干这些事的,西斯科公司也不知道它能干这些事。
  想当年,他们甚至为了应用PCR技术,而不得不专门开发试剂盒子。
  但对杨锐来说,PCR能做什么太清楚了,原本可能需要几个月乃至大半年时间去设计的引物,他随便搜索一下就知道原理了。
  布兰科却是不能置信,道:“我们小组受困于此有好几个月了,不怕大家笑话,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花费不菲,成果却不多……”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设计的PCR技术,就是为了解决生物学目前面临的瓷器活。这将是一种通用技术,不是单单为了解决艾滋病毒的复制,或者马铃薯病毒的复制,它的功能还很宽泛,因为演讲的时间有限,我没有多做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离开的时候领取小册子阅读。”
  杨锐没有多做PCR功能的解释的原因,其实是他的目的所决定的。他做演讲的目的是为了证明PCR技术是自己发明的,至于PCR技术能做多少事,技术就放在那里,大家慢慢试慢慢研究就好了。
  他就好像是发明了振动器,至于厂家是生产来挖混凝土也好,挖闺房也罢,都是专利申请以后的工作。
  布兰科并没有轻易相信的说明,而是连续发问起来。
  他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浸淫多年,又在马铃薯病毒领域做了十多年的努力,几乎不用思考,就一口气提出三四个问题,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有所规劝。
  杨锐回答的很慢,而且只回答PCR相关的问题,即使如此,也让布兰科凝神默立。
  “布兰科教授,您还有问题吗?”主持人提醒了他一句。
  布兰科“哦”的一声,缓缓摇头,道:“我要回去试试才知道有没有问题。”
  周围传来轻轻的笑声,布兰科不以为杵,刚刚坐下,又连忙站起,道:“杨锐先生,你刚才说的小册子,现在能给我看一下吗?”
  “当然,请稍等。”杨锐从讲桌下的背包里取出一本白皮小册子。
  他正准备递给布兰科教授,下面有人又喊了起来:“能给我一本吗?”
  “我也要。”
  “同要。”
  大家都喊了起来,包括媒体记者。媒体记者们是因为好奇,以及第一时间发新闻,学者们的心思就复杂的多了,有的是想了解,有的是好奇,更多的人还存了一丝先人一步的念头。
  参加学术会议的好处之一,就是能提前获得业内咨询。做科研的,三五不时的就要卡壳,这时候,第一优先的方法就是查询文献,看看有没人解决过问题,或者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即使没有,若是能从文献中得到思路也是好的。这条路走不通以后,才会考虑自己开发新的方法,但就像是本身的研究一样,谁知道开发新方法又会遇到多少疑难,一些经费不充裕,或者不紧急的项目,往往就此停滞,然后等待世面上有新技术出现。
  有的人一等待就是十年八年,手里做着新项目,脑袋里继续存着原有的项目,然后瞅着有没有机会继续以前的项目。
  但不管是以前的项目,还是现在的项目,凡是生物体系内的,与PCR毫无关联的实在不多。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世界生物科技就开始向基因世界蔓延了,如今还没有进入基因体系的生物学屈指可数,PCR的出现,可谓是因时而动。
  随着讨要小册的学者数量多起来,剩下的人也不免受到影响,蠢蠢欲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