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1306

  ……
  下午,西堡镇派出所的几位民警陆续归来。
  内勤民警等到所长来了,就将管慎的情况给说了。
  所长一听就乐了:“榆木脑袋的,还真跑过来报案,你没给留记录吧?”
  “没留,我都是按您吩咐的说的。”内勤民警连连摇头。
  “好,给你记一功。”所长说着指指桌面上的电话机,说,给我拨杨锐的电话,号码在匣子里。
  内勤民警连忙拨号,口中问:“这个香港人去溪县了,不会让他给告成了。”
  所长笑了:“我儿子就在县刑警队,他要是能立案了,我把手铐吃了!”
  派出所内顿时涌起一阵笑声。
  所长更是没心没肺的笑的最大声,他在西堡镇派出所的所长位置上做了好几年了,身为杨锐的二姑夫,从小没少帮杨锐的帮,今天的事,更是举手之劳。
  当然,对于奔波于外的管慎来说,却是举步维艰。
  杨锐赶在晚饭前,来到了西捷工厂,在检查了重要设备没有损坏之后,杨锐兴奋的直冲王元胜翘大拇指,赞道:“你的工作,比傅作义的投降还重要,你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正规物资……”
  要是有设备损坏的话,再补充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正是杨锐最缺乏的。
  王元胜被他的形容给噎住了,无奈说:“谢谢夸奖。现在问题,就是工人们不太配合,他们喊着要复工,要解释,我说谈一谈,没谈出结果来。”
  “要工人配合,饿着肚子怎么配合,工人又不是罪犯。”杨锐说着挥挥手,喊道:“红烧肉盒饭,一人一份,我请客,咱们先吃饭,再说话。”
  装红烧肉的大锅掀开,里面是满满的一锅红烧肉,只有肉,没有土豆。
  西捷工厂内,反对的声浪,早就换成了吞咽口水的声音。
  杨锐露出轻轻的笑容,有钱任性的地头蛇,给个蛟龙也不换。
第639章
复工
  热乎乎的红烧肉发出喷香的气味,在杨锐端给前排的田世昌以后,慌乱了一天的工人们纷纷涌了上来,大快朵颐。
  王元胜抹了一把汗,对杨锐小声道:“还是你有威信,西捷工厂的工人,从来都不听我们的。”
  说这个话的时候,王元胜是略有些怨气的。
  想想也不奇怪,在西捷工厂建设之初,有编制的工人基本都来自于西堡肉联厂,那个时候,编制是极其重要的,以至于来的人都是为了西捷工厂的高薪,并幻想着国企般的轻松工作,最终,来自西堡肉联厂的工人,基本都被杨锐给清退了回去,还因此闹出不小的风波。
  现在留在西捷工厂的工人们,差不多都接受过杨锐的培训,对杨锐自然有一定的认知,尤其像是田世昌、宁民等人,与杨锐关系密切,要不是站在工友们中间,早就上来打招呼了。
  王元胜等人相对于杨锐来说,他们在西捷工厂的工人们中间,好感度是负值的。
  在建厂之初,西捷工厂的工人们就受过西堡肉联厂的工人们的排斥,比如共用的食堂、洗澡堂,又或者生产用水、用电等等,都经过了多轮称不上愉快的沟通。
  时过境迁,西捷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好,工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大家对于编制的看法也略微的发生了变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捷工厂的工人们再看西堡肉联厂的工人,就有了高高在上的昂然姿态。
  王元胜是西堡肉联厂的人,自然看不惯这一幕,只是以前没什么办法而已,说话有怨气也是正常。
  从内心来说,杨锐是不支持西堡肉联厂的,好好的国营大厂,有政策优势,有渠道有人才,产品供不应求,偏偏就是提不起利润来,人均产值别说与西捷工厂相比了,就是比乡镇企业都低,要说所有人都在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杨锐是不信的。
  不过,杨锐现在与西堡肉联厂又是同一条战壕里的盟友了,所以,杨锐就用王元胜喜欢的话道:“西捷工厂还需要他们来操持,捷利康的人品不行,管理和培训方面倒是很厉害,咱们现在需要他们帮忙恢复生产,再不喜欢也得忍着,以后再说其他的。”
  比起国企的工人,杨锐更喜欢西捷工厂里的技术工。
  没有编制的外企工人更现实,也更努力,所谓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西堡肉联厂太多安乐而太少忧患,光是学习精神,就比不上西捷工厂的工人们。才过去一年时间,西捷工厂的产能就提高了三分之一,十几名工人尽皆变成了熟练工,这样的美事,西堡肉联厂在20年前可能遇到过,如今却是几无可能了。
  王元胜没有察觉到杨锐内心的敷衍,不屑地说道:“捷利康是私企,不懂我们国企的制度和用人方式,一定要用编制外的工人,他们也不想想,培训又要花钱又要费时间,到时候,工人拍拍屁股走了,他们到哪里去找,给我们几个月,我们训练出来的工人更好。”
  “比他们更好?”
  “比他们更好!”王元胜觉得光是说话,力道有点弱,又加上一块砝码,道:“咱们回去就开大会,精选一批年轻人过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就不信,我们当年条件那么艰苦,都能把厂子建起来,现在就建不起来了?”
  西堡肉联厂的人看着西捷工厂蒸蒸日上,他们是做梦都想将之收回来,当然,西捷工厂以前并不是西堡肉联厂的,现在也不是西堡肉联厂的,但西堡肉联厂的同仁们,是不会在乎这种小事的,说破天去,西捷工厂也是落在西堡肉联厂的土地上。
  杨锐能够体会到王元胜心里的骄横,但在这个时间里,杨锐需要的就是这种骄横。
  “不能开会,西捷工厂的事情要隐秘的进行,你忘记了?”杨锐压低声音,道:“要不是这样,干嘛让你在周围砌高墙?”
  “晓得,晓得,姐夫是叮嘱了我的。”王元胜是杨锐大舅段华的小舅子,在西堡肉联厂内,他自然是旗帜鲜明的跟着姐夫走,以这层姻亲关系,他就是想要跟着别人走也不行。国企是个小社会,更不同的地方在于,国企的这个小社会看起来似乎会连绵下去,就像是一座埋在大山里的小山村,大家的复杂关系将永远的持续,很少有谁会真正的遗忘。
  杨锐看看周围的工人,问:“来的人,你也要负责保密,这些人我不认识,出了事,我就找你,是真的找你,明白吗?”
  王元胜严肃了一些,点头道:“来的人都是我的人,都有编制,这是咱们厂里的事,谁都不敢闹虚的。”
  杨锐点点头。他其实本身就是放心的,国企的封闭性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谓家丑不可外扬的观点不知道延续了几代人了。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也许是记者,问问采访过国企的记者们,但凡是采访负面消息的记者,都要遭遇到种种泥潭般的问题,在国企的大门内,当所有都有相同的看法的时候,记者们想依靠自己的理念获得胜利,是极其困难的,揭国企的盖子,也向来是各级政府的棘手问题。
  对西堡肉联厂这样的传统企业来说,盖子或许会更沉。西堡肉联厂虽然坐落在西堡镇,但它从来都是一座独立王国,西堡镇的镇长不仅没有西堡肉联厂的管辖权,他甚至都不敢触碰西堡肉联厂,溪县的级别稍微高一点,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到南湖市,也是求到西堡肉联厂的时候多,影响西堡肉联厂的时间少。
  作为一家大型肉类加工厂,西堡肉联厂不光在产品方面有社会影响力,它对上游产业的控制也是现在的政府所需要的,这样的企业,只要不要求初夜权,根本就是独立的领地。
  80年代的内地环境就是如此,杨锐从来都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至于应该还是不应该的问题,那是食肉者们的判断。
  制药企业大约都是如此的心态,我做出了伟哥,它的功能很强大,至于你是用来治ED,还是用来治心脏病,又或者一起治,那是医生的决定,不是药企的职责。
  一大锅的红烧肉,短时间内就被吃的汤水都不剩了。
  “都吃好了?咱们坐下来说话吧。王叔,这里留几个人就行了,其他人先回去吧。”杨锐摆出一副谈话的姿态,坐下来问:“你们有什么要求吗?”
  西捷工厂的工人面面相觑,他们的一天是在慌乱中度过的,根本是应激反应,并非是真的有目标。
  杨锐笑笑,道:“英国的捷利康,和中国这边的国医外贸,还有我们捷利康闹翻了,大家知道吗?”
  工人们顿时陷入了茫然。
  “到底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有工人紧张的问了起来。
  “具体情况,是高层在处理,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今天过来,是不希望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西捷工厂,就此倒闭。”杨锐用手轻轻的抚摸着身边的设备,道:“西捷工厂才建立了不到一年时间,机器都是新的,这样停工,我不甘心。”
  工人们纷纷点头。
  杨锐朗声道:“高层的事情,我影响不了,我想,大家估计也难以影响,但我们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我刚才听到有人喊复工,是吗?”
  几名工人迟疑的走了出来。
  “我赞同,不管高层是如何谈判的,我认为,复工是正确选择。我们不仅要复工,我们还要生产的更好,更多,更快!”杨锐握紧拳头,使劲挥舞了两下,很有气势。
  工人们低声议论,脸上很快就有了笑容。
  只要机器开工,工作就不会丢,这是工人们最朴素的情怀,也是多年经验的判断,在下岗潮来临以前,几乎像是真理一般印在大家的脑海中。
第640章
催化剂
  杨锐坐镇管慎曾经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报纸,看起来像是在体验喝茶看报的公务员时间,实际上,他的脑袋里在飞快的搜索文章。
  西捷工厂的设备是非常新没错,但生物领域的发展也是非常的快,只要好好筹划一番,西捷工厂的产率一定还能提高。
  也必须提高。
  杨锐和西堡肉联厂,以及国医外贸的联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是在喊“王八蛋老板黄鹤……我们没有办法,拿着钱包抵工资!原价都是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钱包,现在全部只卖二十块!统统只要二十块!!黄鹤王八蛋!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国医外贸自己的出货渠道有限,找医药掮客的结果,就是要度让大笔的利润,此外,国医外贸经手此时的海处长,会不会趁机多捞一笔,也是很难说的事。
  这些问题是杨锐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像是他不能赤膊上阵去和杜邦集团打官司一样。
  世界各地的医药掮客极多,有的就在纽约或者伦敦的繁华写字楼里进进出出,有的则在战事多发地区穿梭往来,50年代的青霉素,30年代的磺胺,21世纪的叙利亚,20世纪的延安,都少不了医药掮客们的身影,而医药掮客们的目的都是赚钱,不给钱,就别指望西捷工厂生产出来的辅酶Q10卖的好了。
  利润不足产量凑,这是杨锐唯一能够控制的地方。
  要说提高辅酶Q10的产量的方法,杨锐脑海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就西捷工厂目前的生产线往上,半化学合成发都有好几代,半化学合成法往上,还有数代微生物提取法,更强悍的化学合成法是真正让一种药品变成白菜价的方法——不过,哪怕是杨锐脑海中,也没有一篇能够用于工业化的全化学合成法。
  简而言之,辅酶Q10是一种学者们持续做了三四十年研究的产品,文献汗牛充栋,若是让杨锐放开了选,他最多两三年的时间,就能将辅酶Q10的生产水平提高到90年代中期。
  事实上,杨锐已经把捷利康的辅酶Q10的技术提前了好几年,基本将日系制药企业的技术储备给消耗干净了,而要以西捷工厂有限的资源提高产率,却又不同于直接的技术改良,你改良的太多,换设备换管道重新培训工人,动辄就是两三个月,大换代花费一半年的都不稀奇,捷利康显然不能让西捷工厂落在他手里这么长时间。
  必须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改造。
  杨锐沉思良久。
  对他来说,这其实是更难的挑战。
  因为换代或者技术改造直接抄就行了,懒的时候,一个字不改都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