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2/1306

  杨锐用来做冰激凌的材料都是请人从美国带过来的,香草味应该算是美国冰激凌中最平常的组分了,在很多美国的冰激凌店,香草味甚至被默认为PLAIN(无添加的口味),而在香草味之上,再添加朗姆酒、咖啡、绿茶之类的味道,就形成了冰激凌的品种,比如朗姆酒冰激凌就等于朗姆酒香草冰激凌。
  大辫子女生对酒味并不敏感,却被香草味刺激的味蕾活跃起来。
  冰激凌中富含的蛋白质和糖分,像是诱惑的精灵似的,不停的搔首弄姿,勾引女孩子的关注。
  “你就是为了用公家的钱给自己做雪糕,同样的雪糕,五羊最多卖一块五。”大辫子女生拿着蛋糕抵抗着。
  杨锐呵呵一笑,说:“值不值一块五,你尝了再说。”
  大辫子女生自觉找到了台阶,这才小心翼翼的拿药勺舀了一块冰激凌,放到嘴里。
  浓郁的香气与滑嫩的滋味,瞬间征服了大辫子女生。
  只见她的眼睛轻轻的眯了一下,又迅速的舀起一勺,紧接着,眼睛整个闭起来两秒钟,等到再睁开来,却是再也说不出话来。
  她不愿意表扬杨锐,但也不愿意违心的说谎。
  杨锐微笑道:“液氮冰激凌美味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液氮的温度极低,所以能以更快的速度给糖奶混合液降温。众所周知,降温的速度越快,水和脂肪的结晶就越小,结晶越小,口感就越细嫩,说起来,人的舌头,也是堪比八级工的仔细呢。”
  他这么一说,众人都在笑容之外,理解了液氮冰激凌的原理。
  刘院长更是配合的道:“归根结底,这就是结晶化的问题,和你做的辅酶Q10的研究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宽泛来说,是有些关系,辅酶Q10的结晶是越大越好,冰激凌里存在的结晶是越小越好。不过,冰激凌的结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做的。”杨锐说着指指姚悦道:“我主要是指导实验室里的同学做研究,刚开始搞科研,不用找太难的题目,现在,国外关于分子料理的研究也刚刚兴起,优势是很容易就能抢占到一块高地,劣势是发表文章的速度比较慢,但我觉得,让有兴趣的学生做这个项目,还是利大于弊的。”
  “这个思想很正确。”蔡院士立即赞同。所谓发表文章的速度慢,那是相对于杨锐的文章通过速度,不说他发表了《Cell》以后地位不同了,就是当年发表了JMC以后,他再写自荐信什么的都容易许多,相比之下,新崭崭的学生想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等待半年算得了什么。
  旁边一位副校长则和蔼的问姚悦:“这位同学,说说你的理解?食品方面的研究,你觉得要点在哪里?”
  “啊……”姚悦看到这么多中老年男人,还是有些紧张,随便想到一点东西,赶紧道:“我觉得主要是能够通过这些研究,来指导生产。比如,通过我们的实验就知道了,冰激凌的口感主要与结晶有关,而结晶主要与原料和结晶温度有关,在原料不变的前提下,温度越低,口感越好,由此就知道,家庭用的冰箱自制的冰激凌,之所以没有市售的冰激凌口感好,主要是因为温度,而市售的冰激凌没有液氮冰激凌的口感好,也是这个原因,我觉得,以后的雪糕厂,可以向低温冷冻方面多发展……”
  她紧张起来,说了两句废话,但很快也就说的顺畅了。
  得到这样的答案,在场的领导纷纷表示满意,当然,一切功劳归于杨锐。
  “离子通道实验室能有今天的成果,与杨主任的知道是分不开的。”
  “杨锐不光实验方面有悟性,教学也很不错啊。”
  “凡是就怕钻研,前人所谓的冶学精神,就要如此薪火传承下去才好。”
  表扬的话不要钱的往杨锐身上堆,杨锐用膝盖想也知道是提名的事暴露了。
  他本来也没准备隐瞒,轻松的笑着,让姚悦给领导们倒水,顺便将吃完的烧杯收回来。
  用来倒水的当然也是烧杯。
  摆放水杯的过程稍微有点混乱,刘院长趁机赶人,将学生们都从实验室里逐了出去。
  溜边进来的本来就不多的学生,畏于刘院长的严肃,一个个低头走了。
  大辫子女生恋恋不舍的放下空空如也的烧杯,也疾步离开。
  胥岸青同样被刘院长扫地出门,回望杨锐在一群领导中谈笑风生的模样,不禁对自己的未来迷茫不已。
  实验室内,杨锐的头脑却是无比的清晰。
  最近几天,他其实也在等国内的反应。
  诺贝尔奖提名这种事儿,说有意义就有意义,说没意义,也没意义,因为它毕竟没拿到奖,而人们记得的,永远是最闪耀的那一个。
  要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国内,那不用说,西南联大出身,一个45年出国读研,一个46年出国读研,拿诺奖的时候也都是中国籍,一个31岁,一个35岁,都年轻的不要不要的,三十年的宣传早把他们捧成神了。杨锐一个诺贝尔奖提名,实在算不得什么。
  然而,趋利避害是人类本性,两人选择了一条远离中国政治的道路,中国的政治荣誉自然不会加诸其身。
  这也就给了杨锐以机会。80年代的中国,面对陌生的国际环境,自尊混合着自卑,使得一切国外产品都有金身加持,国外名奖更不用说。
  相比找一群人寄签名申请,就能拿到提名的文学奖,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还是很有些含金量的,尤其是能进入最后短名单的名字,随便揪出来一个,都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
  杨锐能与之并列,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
  看美国媒体的反应就知道,诺奖的名气是一定能带来高关注度的。
  当然,做学术的人,还是要稍微有点矜持的,若是自己巴巴的冲上去说,怕是找个合适说话的领导都不容易。
  最近几天,杨锐就是一边玩分子料理,一边等着学校来找自己。
  而从学校领导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机会也实在难得。
  杨锐可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杨锐的爷爷是红小鬼出身的游击队长,在艰难的岁月里坚持了何止八年,前半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我党的革命事业。杨锐的父亲作为革命的后代,作为根红苗正的一代人,出身于基层,扎根于基层,奋斗于基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的典范。
  杨锐本人的经历更具有代表性,他小学在西寨子乡读书,至高中才去了稍好一些的西堡中学,但也就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乡镇中学,杨锐甚至还复读了一年!
  复读之后的杨锐,努力学习,进而成为恢复高考后的最后一名全国理科状元,这样的经历,简直是中国学生的典范,而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学生的典范。
  这样的学生,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意义迥然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备受压力,在激荡中前进的时代,更加不同。
  校长用女人看钻石一样的表情看着杨锐,笑道:“杨锐同学可能还不知道,美国的达尔贝科教授准备推荐你角逐1985年的诺贝尔奖,美国的媒体都已经在报道了。”
第708章
向着第二阶
  “香港华锐公司有告知我此事,但我知道的不是很详细。”杨锐没必要撒谎演戏。
  校长有所猜测,但杨锐的表情和情绪却令人诧异,他重申道:“这可是诺贝尔奖提名,你不激动吗?”
  “激动,怎么能不激动,这不是激动过了嘛。”杨锐嘿嘿的笑两声,道:“再说了,提名还是明年的事,获奖更是没谱的事,也不好太激动。”
  校长被他给说笑了,摇头道:“获奖还真说不上,你确实年轻些,但年轻也是资本呀,明年不能得奖,后年大后年还是有机会的,最起码,诺奖级的成果,你是做出来了。”
  他说的最后一点确实很重要,学者归根结底是看成果的。
  就全世界范围来说,第一阶的学者是诺贝尔奖级的学者,从1900年到2000年,总共也就只有800多名,活着的诺奖学者,数量自然更少,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是杨振宁那样,31岁得奖,90岁高寿依旧健康的。
  而在诺奖学者往下,第二阶的就是有诺奖级成果,等着拿奖的学者了。
  当然,大多数做出了诺奖级成果的学者,不一定会拿到诺奖,尤其是一些做前沿科学的学者,若是活的不够久,往往成果显现出超卓的意义的时候,身体熬不住了,那只给活人颁发的诺奖,自然就领不到了。
  但不管是第一阶还是第二阶的学者,中国目前都是没有的。
  诺贝尔奖提名的短名单总共就几个人,长名单也就十几个人,这些人只要不死,不被证明造假或者错误,那都是常年驻守的,虽然不是每年都相同,但相似性还是很高,这么点人数,撒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或者洒在全世界40多个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又能分配几个?一个学科又能分配几个?
  可以说,除了天选之美利坚大运国,每个第一阶或者第二阶学者,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国宝级的。
  中国作为40多个发达国家以外的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全国搜一搜,甚至都找不到几个第三阶的学者——这种学者,放在美国起码要掌握一个一流实验室,做顶级大学的讲座教授,身兼好几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不在话下,如伊文思教授、拉斯古尔教授,若是现在到中国来,中科院还真找不到几个完全对等的人去陪聊。
  电视台的人不懂学术界的事,以至于还在那里认真的分析录像,确认诺奖提名的几率,搜寻达尔贝科的资料,判断他的分量和提名的价值……北大的领导们就不同了,他们只要确认一件事:有提名这回事,那攻略就算是确定了。
  因为杨锐同学,起码是摸到世界第二阶学者的边了!
  诺奖的成果在手,可谓是天下我有。
  要说哪里有差,也就是实验室的水平还不够,资历还不深,但到了这个层次,熬钱和熬时间的麻烦,也能算是麻烦?放出风去,美国的一流大学,直接就砸钱挖人了。
  21岁是年轻了些,但在科学界,20多岁的骄傲人物多了去了。
  后世的中国有钱了,搞各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等,对第三阶学者的开价,研究经费的单位都是亿美元的,就是这样,还不一定能拉人家回来做专职。
  而且,越是年轻的越值钱。
  这与80年代的日本,2000年的沙特极其相似,不差钱的国家和机构满地都是,但第三阶往上的学者就稀罕了,而且是多多益善。
  因此,校长只要确认杨锐的成果有诺奖资格,这就足够他将整个班子拉出来了。
  至于得奖?咱都把整个班子深夜拉出来了,还要怎么样!
  比起校长,杨锐反而对自己的提名的价值估计不足。毕竟,他做PCR就是为了诺奖做准备的,提名距离得奖还有相当的距离,也就有些缺乏惊喜地笑道:“做出成果是一回事,推广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同是另一回事……”
  见杨锐不是装出来的镇定,领导们也是一阵无语。
  校长转瞬笑道:“你不激动,我们却是非常激动的,应该说,我本人是有些愧疚的,离子通道实验室新成立,我对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了解不多,支持不够,我要向杨锐主任致歉。在这样的条件下,杨锐主任还能做出PCR这样的成果……”
  “PCR的成果是在华锐实验室里做出来的。”杨锐时刻谨记成果归属,适时提醒一句。
  校长一愣,看向蔡教授。
  蔡教授无奈点头,道:“杨锐还受聘于香港华锐公司,是香港华锐公司设立于北京的实验室的负责人,PCR的技术,是香港华锐公司立项并完成的。”
  “我本人是北大的人,但成果是香港华锐的,这里面牵扯到不小的利益关系,为此,香港华锐还在美国与杜邦财团打官司。为此搜集的证据要装好几个房间。”杨锐状似随意的说了一句。
  在PCR的所有权方面,杨锐做的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杜邦仗着有钱还能试一试,他们若是也失败了,其他人就不用尝试了。
  “这样子……”校长心里的遗憾夹杂着其他情绪,并未表露出来,想了想道:“这还是我们对杨锐同志的关心不够,我看这样好了,离子通道实验室,就比照着华锐实验室的规模来做,可好?”
  杨锐一怔:“华锐实验室的规格可不低,而且用的外汇很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