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9/1306

  坐好了,再看看前后排,王东明又是一惊。
  “刘老师好。”王东明发现教自己生物化学的老师就在自己侧前方,不由悚然坐直了。
  “你好,下次来早一点,杨主任马上就要上课了。”刘老师不认识王东明是谁,但知道是自己教的班里的学生,于是有模有样的批评了一句。
  王东明乖乖点头,然后低头看看手表:7点55分。离上课还有五分钟。
  王东明不由的心中腹诽:本来晚上的大课多好啊,两个人吃完晚饭一起上课,下课了还能摸黑送女孩子回宿舍……改成早上,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好吧,而且有哪个歌手是晚上12点前睡觉的?早上7点多起床简直要人命嘛。
  再左右看看,一位两位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老师更是让王东明心惊胆战。
  “这是出什么事了?”王东明猜测不透。
  一会儿,杨锐推门而入,看到眼前的场景,也是微微一惊。
  不过,杨锐不知面对摄像机多少次了,很是冷静的开始上课,道:“我们今天以克隆和PCR为重点,介绍一下在前基因组时代,用于研究单个基因的方法。之后,我会着重介绍,专用于基因组的研究方法,课后,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两种方法的不同与优劣,作为课后作业吧,咱们还没有布置过作业吧。”
  “没有。”学生们乖巧的异口同声的回答。
  杨锐乐呵呵的说“好”,觉得新生实在是乖巧的不行,同时,他自觉不自觉的面向镜头,道:“在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家们研究DNA分子所运用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具,虽然经典遗传学方法是研究单个基因的唯一方式,但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基础性发现,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比如说,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理论,该理论描述了某些细菌基因的表达,是如何被调控的,这恐怕是这个时代遗传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就了……但是,经典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直接检测基因,也就是说,所有关于基因结构和活性信息,都是推断出来的……到了60年代晚期,这些间接方式,用来回答分子生物学家所提出的单个基因表达的细节问题时,就显的不够了……这时候,DNA重组技术出现了。”
  杨锐说到这里的时候,许多专家教授都不自觉的抬起头来。
  经典遗传学方法,其实就是现在许多学者们做研究时所用的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国外60年代时的技术,但是,大家要么就只会这种方法,要么,就只有这方面的技术条件。
  此时,杨锐赤裸裸的经典遗传学方法不够用,已经被DNA重组技术淘汰,许多人首先就感情上不能接收。
  甚至有人不免有怨言产生:怎么着,我用旧技术,不见得做不出比你好的成果。
  但是,怨言在眼神触碰到杨锐的瞬间,又悄然消失了。
  经过这么几天的了解,大家对杨锐的研究工作早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就科研本身而言,没有谁敢在此时此刻,敢在基因学领域,对杨锐大放厥词。
  何况,还有摄像机拍着呢。
  教室内,暗流涌动。
  现场,风平浪静。
第730章
不服来辩
  “重组DNA方法学,导致了DNA或基因克隆的发展,到70年代末,将短DNA片段插入到一个质粒或者病毒染色体中,进而在细菌或真核类死猪中复制的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了,之后,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实施基因克隆,以及该技术导致的分子生物学突破性变革的原因。”
  杨锐说到这里,停顿片刻,又道:“我之前所做的一项研究,通过克隆突变基因研究钾离子通道的结构的论文,就是基于此设计的。”
  底下原本有些蠢蠢欲动的专家教授们尽皆默然。
  国内学者在《Cell》上的发表,就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杨锐发表的钾离子通道的论文,到了现在,就国内生物学界可谓是无人不知。
  这样的论文,要是落给一名中年学者,那都是要被当做传奇来膜拜的。
  丢给一名院士,都等于重新刷了一层金身。
  杨锐写出了这篇《Cell》,自然是冲击力更强,只不过,杨锐的身份,稍稍迟滞了它的威力,让它未曾爆炸,而是缓慢的扩散着力量。
  然而,课堂向来是教师们威力全开的地方。
  教授在课堂如此,兼职教师在课堂亦如此。
  杨锐的论文,在这个时候,足以震慑一切的牛鬼蛇神。
  同时,钾离子通道的论文,作为DNA重组技术的高端应用,其学术难度,本身就让人不服不行。
  原本想说话的教师,现在全都低下了头,乖乖的记笔记。
  他们都是看过杨锐的论文的人,一些人甚至知道杨锐与理查德的科研竞赛的事,所以,没人想在DNA重组技术方面质疑杨锐。
  一篇Cell几百几千字,最多再加个位数的图标,其中蕴含的信息,却是普通学者用一辈子都弄不清楚的。当有人第一个做出了成果之后,普通学者唯有顶礼膜拜。
  学者们常年浸淫于其中,完全能够体会到DNA重组技术的难度,而钾离子通道对DNA重组技术的应用,又是顶级的。
  杨锐不提这个茬,大家还能选择性的忽略,而杨锐提出来了,再比较他之前说的话,再强势的人,此时都得在心里承认一句:人家杨锐,是有资格说经典遗传学方法落后了。
  学者们一边记笔记,一边思考,全神贯注如临大敌。
  教室里的气氛,也是一分钟比一分钟凝重。
  学生们虽然听不出厉害,但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也是一个个大气不敢出的模样。
  “简单的说,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今天,基因领域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经典遗传学理论时代,以及重组DNA技术的时代。但我今天还向大家介绍即将到来的第三个时代,也就是PCR的时代!”
  在众人的瞬间恍惚中,杨锐继续道:“PCR的全称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单词我写在黑板上了,这是我本人发明的一种聚合酶式反应,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同行的认同和支持,截止上周,我就此技术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引用数超过了2000……”
  说出这句话的,杨锐的感觉是极好的:我创造了生物学的一个时代,就是这样!
  不服来辩!
  没人敢来辩。
  所有的专家教授,年轻或年老的教师,无论抬头的低头的,在短暂的愕然、惊诧和了然中,再次低下了头。
  引用数超过2000是什么概念呢?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用前两年的文章的总引用数,除以前两年的文章的总数。换言之,影响因子就是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数。
  而一份影响因子1.0的期刊,就意味着这本期刊上的论文,在过去两年里,平均被引用的数量是1。
  在SCI索引中,影响因子1.0并不是底线,影响因子0.5的期刊都有大把,而且,这些期刊就期刊世界来说,都算是不错的期刊了。
  至于令人悠然神往的顶级期刊CNS的影响因子是多少呢?通常来说,也就是30以上,40不满。
  换算一下,就是在通常情况下,发表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平均被引用数是30以上,40以下。
  而不通常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情况?就是杨锐这样的论文出炉的情况。
  作为一篇注定要改写生物学历史,以及人类科学史的技术,短短的几个月间,获得2000篇论文引用就是所谓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
  而它就引用方面的价值,现在已经相当于50篇CNS级论文,2000篇乃至4000篇普通的sci级论文了。
  就是与同类优秀的超顶级论文相比,PCR也是创纪录的优秀。
  同样发表在《自然》上的超顶级论文,它们中较高引用数的,一般也就是200到300,很少有听说400甚至500引用数的,在科学领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倍问题了,全球的生物学实验室就那些,大家各有各的领域,不是涉及范围非常广的学说,达到100的引用数,就已经算是红遍全球了。
  但PCR的终点,远不是2000篇引用。
  这是注定要改写历史的技术,全球的生物实验室,即将不分领域的去了解它,使用它,引用它。
  杨锐极有自信的站在讲台上,面对“吱吱嘎嘎”的摄像机,等着有人来与自己辩论。
  他足足等待了一分钟。
  漫长的一分钟,教室内寂静无声。
  “没人有异议吗?”杨锐清朗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以中国人的谦逊,杨锐将自己的PCR技术,与经典遗传学理论,以及重组DNA技术并列,称之为第三代技术,本应该是有人高呼“狂妄”的。
  然而,一分钟后,并没有人这样做。
  杨锐于是又等待了一分钟,依然没有人这样做。
  杨锐遗憾乃至于怅然的叹了一口气。
  虽然携2000引用,足以碾碎任何学术界敌人,但是,一个敌人都没有的长驱直入,未免还是有些令人寂寞了。
  孤独求败?还不至于。
  毕竟,这里是讲堂,讲课的人可以任意的讲述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它并没有权威性。
  如果是一次国际会议的话,举手的人大概会突破天际吧。
  但是,讲堂尽管没有国际会议的庄严肃穆,依旧是一个正式场合。
  杨锐更愿意自己的基因组学,以更全面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著书立说,立说需要一本书那么厚的信息,才能证明自己。
  “既然没有反对,那我就以此为基础,来讲一讲专用于基因组的研究方法。”杨锐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几个字,瞬间引爆全场。
  比起杨锐为PCR插起的大旗,直接的技术指导,显然更令学者们兴奋。
  当然,学生们就完全不明白周围的专家教授兴奋个什么劲了,一个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望着黑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