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5/1306

  杨锐的临时办公室虽然是临时的,面积也不大,但十几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室,只要是在北京,运气不好的地处级干部都配不上。
  刘院长以自己的位置出发,只觉得闻到了浓浓的阴谋的味道。
  这是要挖人的前奏吧!否则,没有领导打招呼,就后勤那群大爷们,会给你好好的弄办公室?
  刘院长一身松弛的肌肉都紧张了起来。
  杨锐最近忙着写《基因组学》这本大部头,整个人的智商都有点不够用,只当刘院长真的是来看望自己,招呼着坐下来,笑道:“就在火炉边烤火吧,现在的天气太冷了,要是不加炉子,估计握笔都握不住。”
  “房间看着是不错,吃的怎么样?”刘院长关心的问。
  “我大部分时间都带饭,食堂的话,和咱们北大也差不多吧。”杨锐正说着,门帘唰的又被拉开了。
  “杨锐,你吃饭了没有?”小白牙的声音清脆爽朗,就像她本人的做派一样,进门见到刘院长也是点点头而已。
  杨锐的临时办公室是用于答疑的,三五不时就有中老年教师进来,小白牙也没当回事。
  杨锐道:“时间还早了点,对了,这位是我们北大生物系的刘院长。刘院长,这位是我朋友,在清华读书……”
  杨锐简略的做了介绍。
  “刘院长好。”小白牙立即显的乖巧许多,眼睛笑的弯弯的道:“刘院长还没吃中午饭吧,一起来吃好了,我带了很多东西,肯定够吃的。”
  说着,小白牙就从身后拿出一只竹篮,竹篮里有小棉被包着的小木箱,小木箱自上而下抽开,又有小碟子大碟子若干,而在小木箱的旁边,则是一只塑料外壳的保温壶,打开来,立即有淡淡的鸡汤香味涌出。
  “刘院长一起吃吧。我从家里带了点糯米饭,还有广州的叉烧,哈尔滨的红肠,青岛的大虾,都是别人送的,另外,我烧了鸡汤,里面加了参汤,应该还热着呢”小白牙很大方的展示自己的百宝箱。
  以84年的标准来看,这顿中午饭基本等于满汉全席的标准了。
  刘院长不自觉的抽动两下鼻子,同时立即明白,这位女生是高干子弟出身,而且家庭条件相当不错。
  北大清华的高干子弟很多,刘院长并不意外,只是说话跟注意了一些,笑道:“我来前吃过饭了,你们吃吧。对了,我这里还有些牛肉和茶叶,牛肉给杨锐补身体,茶叶可以在工作的时候提神,但也不要太累了。”
  杨锐愣愣神,果然看到了刘院长提出来的一大块牛肉。
  “我找了畜牧局的朋友买的,上好的内蒙黄牛肉,一整条里脊都被我拿过来了。蔡教授特别吩咐的。”刘院长对公款送礼没有任何的不适应。
  杨锐看着整块的新鲜牛肉,苦笑:“都知道我的这点爱好了。”
  “吃牛肉可不是一般的爱好,一般人送不起。”刘院长呵呵的笑着,说:“咱们北大的条件一般,但牛肉还是有的,我都给我那个老朋友说好了,你以后再想买肉的时候,都找他,不光肉好,价格也便宜。”
  “那太麻烦了,不用不用。我自己找了肉贩,要肉的时候找他就行了。”杨锐觉得很羞涩,这样谈话感觉不对啊。
  “没关系没关系,这有什么麻烦的,到时候让他写个条子,咱们学校别的弄不上,牛肉还是没问题的。”刘院长尽可能的积极,一门心思的想要做个牛肉场中间人。
  “那多谢刘院长了,咱们先切点牛肉,就烤着吃吧。”杨锐说着在火炉上架起了烤架。
  刘院长还在那里抄联系人的电话,看的有些晕:“你还有这个东西?”
  “明炉烤肉,以后想吃到可麻烦了,趁着有,我就让人打了一副架子。”杨锐对于吃是没什么难为情的,他说话的同时拿出了调料架子,开始往切的薄薄的牛肉上撒调料。
  小白牙也熟练的抽出盘子来,将烤好的牛肉顺次摆盘。
  两个人的动作说明,他们明显不是第一次吃的样子了。
  刘院长呵呵,呵呵的笑了几声,顺从的拿起了筷子。
  房间内一阵烟雾弥漫,香味扑鼻,不得不打开窗户放气。
  刘院长也是吃的满嘴流油。
  吃饱喝足,刘院长再次说起此来的目的,道:“杨锐,听说你课讲的很好,不如也回北大继续讲课?”
  “我回北大讲课,没资格吧。我自己都是学生。”杨锐继续烤牛肉。
  “现在的研究生,偶尔也是可以帮导师代课的,你虽然是学生,但比普通的研究生强了不知多少。”刘院长笑眯眯的道:“蔡教授都说了,要给你安排一个好时间,直接代课。”
  “我觉得清华一周两节的课程已经很紧张了,再代课的话,恐怕有些力有未逮。”杨锐想想还是婉拒了,他来清华授课有多重目的,但增加课时并没有必要。
  这个答案显然不在刘院长的预计当中,他不禁有些紧张道:“杨锐,清华的老徐是不是给你许了什么条件?”
  “条件?没有啊。”杨锐声音缓缓的,偎着炉子,很舒服的感觉。
  “杨锐,我看,你毕业了以后就直接留校好了,别胡思乱想啊。”刘院长是生怕杨锐给人叼走了。
  杨锐讶然而笑,说:“没什么问题的话,我肯定是首选北大的。”
  这是杨锐第一次就留校表态,刘院长颇为高兴,站起来在房间里快步走了两圈,然后来到杨锐的书桌前,看着他整理的文稿,问:“这是你的教案?”
  “算是吧,我讲义早就写完了,现在是准备根据讲义写一本书出来。”
  杨锐有心出书并不是秘密,事实上,大学里的老师,没有谁是不准备出书的,刘院长之前也没有太过于在意。
  但是,现在看着书桌上中英两种文字的文稿,再看文稿的厚度,再回想蔡教授的态度,刘院长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问:“你准备写多少字?找出版社了吗?”
  “字数还不清楚,刚寄了6章给出版社。”
  “到北大的出版社来出版好了,我帮你联系。”刘院长再次丢下一个许诺。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都是五脏俱全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的高等级学报,而且有自己的出版社,这就意味着学校的老师不仅能以更低的成本发表论文,还能出版更多自己的书籍,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也是一所大学的生存之道。
  杨锐却是准备出版国外的,而且,这事不好明说,以免出了纰漏的话,引人嘲笑。因此,杨锐再次婉拒了刘院长,说:“我想自己联系出版社为好,而且,对方出版社并没有回复我,等有了结果,我再找您好了。”
  最终,刘院长离开的时候,是捂着受伤的心,以及浓浓的不安走的。
第739章
英文着作
  “杨锐在清华不光带课,他还有一间临时办公室,临时办公室的条件还很不错。”刘院长回想一下自己的办公室,又说:“比我的办公室小一点,但很暖和,空间也不小了,有一扇大窗户,门前还有一个小花坛。”
  刘院长在蔡教授的办公室里比划着,道:“杨锐摆了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另外还有一张行军床,房间中间还空了不少地方,哦,中间是火炉,周围有几把椅子,他还用火炉烤牛肉,说是明炉烤肉更好吃,调料都是全活的,装在小瓶子里……”
  蔡教授在刘院长生动的描述下,瞬间在脑海中形成了杨锐的临时办公室的景象:不大的办公室,但是舒服的办公室……还是能烤肉的办公室。
  “离子通道实验室呢?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不差吧,杨锐不在里面办公吗?”
  “我觉得,也许是清华的临时办公室更安静。看起来,挺适合写作的。”
  蔡教授本来想说离子通道实验室也很安静,但是想想现在膨胀到接近30人的规模,他就不好这么说了。同样是实验室主任,蔡教授可是知道几个实验组忙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如果老板在实验室里的话,会不停的有人来询问如何如何。
  实验室的工作就是这样,事无巨细的需要老板的参与,许多时候,蔡教授也得亲自操作显微镜,或者拿起移液管。
  想要做一名甩手掌柜不是不行,但实验室的进度往往会落后的厉害,如果实验室里的副手有能力单独其他实验室竞争,或者达到实验室主任的水平,他多数也要独立出去了。而在实验室里,数量最多的科研汪和头犬们的人生目标并不是为实验室添砖加瓦,他们在实验室里努力工作的目标,是想尽办法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方法,以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因此,实验室主任出现在实验室里的时候,科研汪们会将多日积累的疑问放出来。
  这时候,实验室主任的工作就是回答各种疑问了,就像是给科研汪的薪水一样。长期不出现在实验室里的实验室负责人,就像是长期欠薪的包工头,不仅不受欢迎,而且有道德隐忧。
  当然,经常性出现在实验室里,并不代表要永远呆在实验室里。蔡教授在实验室以外有自己的办公室,当他要做行政性工作的时候,就会到这里来。
  “咱们也给杨锐找一间办公室?楼里还有房间吗?”蔡教授问。
  “怎么可能有。”刘院长摇头道:“现在的办公室都排不开了,再说了,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人家清华给的是临时办公室,临时用一下,谁都不好说什么。再说了,杨锐在清华又没有实验室,咱们已经分配了实验室,再分配办公室的话,肯定不合适。”
  “这是个麻烦。”
  “是呀……要是别的老师来找我要办公室,我肯定说尽力克服一下,偏偏杨锐并没有要求办公室。”刘院长的表情很无奈,给人送东西向来是最麻烦的。
  蔡教授沉吟片刻,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说下去,转而问:“杨锐写的怎么样了,他写到多少章了?”
  “十几章吧,因为是英文的,我没有仔细看文稿,你知道的,我读英文的文章慢的很,也累……”刘院士说着笑笑。
  蔡教授的眼睛眯了起来:“你看到的《基因组学》是英文的?”
  “对。”
  “基因组学是他上课的内容吧……他是以自己的教案为蓝本写的这本书,他上课的时候,用的肯定是中文吧。”
  “当然,当然是中文。”刘院长回答。
  “所以说,他写了中文的教案,又整理了一份英文的?”蔡教授的逻辑很清晰。
  刘院长也发觉了问题,迟疑着说:“大概是这样……我看到他桌子上的英文版,当时没多想。我还提出让咱们北大的出版社帮他出版讲义,然后,杨锐说已经联系了出版社,想先等他们的消息。”刘院长顿了一下,又道:“我联络了清华的朋友,杨锐也没有在清华出版。”
  “他当然不会在清华出版了,他是想在国外出版。”身为高阶学者,蔡教授很能理解杨锐的想法。
  在第三世界国家出版的专著,世界主流学术界根本不关心。
  就好像某埃及著名学者以阿拉伯语发表的专著,除非是民族学著作,否则,根本不会有剑桥或者斯坦福的教授去阅读它,想阅读也没有条件,自然就泯灭于众人了。
  所以,在这个英语占据世界主流的世界里,论文要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专著也一定是要以英文的形式在英语国家出版,才能受到可能的广泛的关注。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二战前的德语,达尔文时代的拉丁文。
  中国六十年代做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论文都是一篇中文一篇英文的发表,中文的发表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上,英文的发表在国内唯一的西文科学期刊《scientia
sinina》(《中国科学》)上。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在二战后,将大量的论文以本国语言发表——苏联和日本。苏联是世界一极的时候自然不用说,苏联完蛋后,俄文期刊也就算是完蛋了。日本则是另类典型,在日本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那个日本人可以说不的时代,日本的论文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以至于一些英语国家的学者在日本人占上风的领域,不得不找人翻译日文论文。
  听起来很爽是没错,然而,现实是不会向精神屈服的,有时候,人们以为现实屈服了,但很快,现实就会像是永不弯折的竹子似的,飞快的反弹回来,重重的打在你的脸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能跟上时代的日本学术界,衰退的比经济还厉害。虽然还是有很多日本人以日文发表论文,并被中国人冠以爱国的名义,但在日本全领域紧缩的时代,日文期刊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弱了。新时代的日本学者,也早就开始玩一篇日文一篇英文的勾当,且以英文为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