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6/1306

  事实证明,除非中国全领域制霸,就好像全盛期的美国,全盛期的日不落帝国,否则,现实就是英语依旧是地球通用语。使用中文撰写论文和专著,就好像用土库曼语写唐诗一样,不要妄想得到贺知章的赞赏。
  然而,用英语写一本书和用英语写一篇论文的区别是硕大的。
  英语论文都是有格式的,很多中国学者并不精通英语,依旧能够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尤其是80年代的老派学者,许多人的口语甚至不够聊天的,但你让他们写论文,定语从句谓语从句却是用的无比熟练,制式语言随口就来。
  毕竟,论文的要求就是说清楚事情,除了《科学》和《自然》两家期刊变态的要求一点文笔以外,其他论文都是平铺直叙即可。
  写书的要求却是比写论文给《自然》和《科学》难多了,字里行间的变化,就是普通英语国家的学生都不一定能够满足。
  刘院长愣神道:“出版在国外,行吗?”
  “杨锐在国外可是名人呢,美国的全国电视网,就和咱们的新闻联播一样,都报道过他。”蔡教授吁了一口气,说:“他还做出了PCR,还有离子通道的研究,这样的知名度和基础,他在国外出版著作没有障碍,出版商说不定都会帮他润色。”
  刘院长却没有想到这个,不仅再道:“你觉得内容也足够发表吗?”
  “在国外出版一本书没那么难,外国人很少有书号的。”蔡教授笑笑,又道:“不过,能不能卖掉又是一另一回事了。”
  “要有学校买。”刘院长明白过来,道:“这么说,还是挺有风险的。”
  蔡教授点头。国外的大学购买教科书的方式与国内类似又不同。基本上,各个学校都是自己决定采用哪种教科书的,如果是教授治校的学校的话,自然是各个教授决定购买哪种教科书,有些教授会采用自己的教科书,但并不是每名教授在每个领域都有著作,因此,大部分时间里,那些著名教授的著名著作,是大学的教科书的重头戏。
  在一些不是非常广阔的领域,甚至某些教授的某些教科书,会起到垄断性的效果。
  但是,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读物,即使成为教科书,学术专著的销量也不会太大,600本或者1200本就称得上畅销了,如果没有成为教科书的话,其年销量往往在100本以下,因为书籍的定价很贵,而伟大的美利坚共和国的人民大多并不爱看书,更不会去看学术专著。
  买的少意味着赚的钱少,赚的少意味着出版无价值。
  刘院长想明白了其中关系,不禁愁道:“杨锐怎么老选这么难的选项。”
  “他还年轻嘛,年轻人总是自信。”蔡教授挺能理解的,他要是有条件的话,他也想在国外出版一本期刊。
  “这个,咱能帮上忙不?”
  “联系一两个人是可以,但咱决定不了。”蔡教授是科学院学部委员没错,但中国院士只能影响到中国的一亩三分地,所谓第四阶的学者如是也。
  说着说着,蔡教授心痒难耐起来,道:“我明天正好有时间,我去看看杨锐写的书。”
  “他明天在清华吧。”
  “咱们明天中午吃过饭,骑车过去看,我抽两个小时的空挡出来,等下午三点以后再去实验室。”蔡教授做了决定,就在书桌前的日历上,写下这个项目。
第740章
稳如泰山
  中午。
  蔡教授和刘院长盯着冬日的太阳,优哉游哉的从燕园骑到清华园。
  现在还没有大学校园游这样的旅游项目,所以大学的校门都是敞开的,学生随进随出,只有少数人才会被叫住询问,像是蔡教授和刘院长这样子在校园里长了几十年的老脸,虽然是北大的,那天然也带着骨子大学教师的酸味,门房瞅一眼就放过去了。
  两人一路骑行到杨锐的临时办公室,门前却是铁将军把门。
  “找杨锐的?”在附近伸展腰腿,溜溜达达的老师看到了,主动走过来道:“杨锐去东山玩了,要上班时间才回来,他每天中午都要逛园子,你们怎么来这么早。”
  刘院长笑两声,说:“我们不是清华的,不知道这个事。”
  “哦,怪不得,那等等吧,要不来我屋里坐坐。”这位老师很是热情的道:“外面怪冷的,进来坐吧,最近来找杨锐的人可是不少,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了不得。”
  “有好多外校的人来清华找杨锐?他平时不是在北大的离子通道实验室?”蔡教授发觉这位细长胳膊细长腿的清华老师并不是生物系的,也就不用藏着脸了。
  清华初建生物系,分给杨锐的临时办公室自然是见缝插针,细长胳膊的清华老师是历史系的,完全不懂自然科学,但却与有荣焉的道:“杨锐在北大还是学生,离子通道实验室也不待客不是?所以啊,我看找杨锐的人,都是到我们清华来找他的。”
  上下打量一番蔡教授和刘院长,细长胳膊的清华老师又笑道:“都说北大开放,依我看,我们清华也是很开放的,或许更开放,您说是不。”
  “清华是挺好的。”蔡教授端着人家给的茶杯,只能这么说。
  “是中国最好的。”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很有荣誉感的道:“我们不说教学本身,就说校园,你知道吗,杨锐一周起码有两个中午在清华园里逛,现在有一个月了吧,他还没逛完。”
  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指了一下窗外,道:“你比如说杨锐今天去的东山。东山在近春园,近春园又是熙春园的西半部分,东半部分呢,清代就叫清华园了,现在的清华,是既包括了清华园,又包括了近春园。再说近春园的东山,东山有什么?东山有荷塘月色亭,就是朱自清先生当年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前年吧,82年,清华为了纪念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特意在东山立了一个亭子,当年的清华园,1927年吧,是没有这个荷塘月色亭的,但荷塘是很漂亮的,这种用文章名而制匾建厅的事儿,也是很罕见的,你比如北大,他们有钱穆,有胡适,却是踪迹全无,气度不够。”
  蔡教授气结,他看的出来,这位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是位老牛棚,不仅未曾好好的改造思想,说话还不经大脑,原本置之不理是最好的选择,可涉及北大的名声,蔡教授不得不多说一句:“不宣传钱穆和胡适,是因为政治,不是因为气度。建荷塘月色亭不是因为气度,而是近春园重建,适逢其会。”
  “学术就是学术,政治就是政治。钱穆一代国学大师,乃是宗师的地位,现在的书里竟是提都不提,令人痛心……”这位历史老师已是自怜自伤起来。
  蔡教授懒得和他去说。钱穆自然是一代宗师,但他本人在49年后去了香港,且多次赴台,是常凯申的座上宾。胡适更不用说,他抗日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其后又是台湾研究员的院长,以建国后的政治环境,又如何宣传。
  蔡教授是搞自然科学的,向来不喜欢搞人文的自怜自伤,放下手里的茶杯,道:“我还是出去等杨锐吧,房间里面闷得慌。”
  “好。”刘院长更不喜欢这种气氛,立即推门出去。
  细长胳膊的历史老师愣了愣神,见两人转眼间就出去了,也只是摇头:“这些人啊,都没有耐心……”
  没多久,杨锐和小白牙骑着自行车回来。
  远远的看到两人说说笑笑,到了跟前,杨锐瞅见蔡院士和刘院长,连忙跳下来打招呼。
  小白牙自然而然的将杨锐的自行车接管了,她一手推一只自行车,到了停车棚跟前,又同时举起两辆自行车,越过狭小的单车栅栏,并将之轻轻的放在离门不远的位置。
  蔡教授和刘院长默默对视片刻,默契的转过目光。
  “我是来看你写的《基因组学》,老刘说你写了一个英文版的,你想在国外出版?”蔡教授见面就问。
  蔡教授猜到了,杨锐自觉不用掩饰,遂道:“有这个想法,我放在房间里了。”
  开门进房,杨锐将写了大半的《基因组学》交给蔡教授,然后捣开火炉烧水。
  水开,刘院长安心的坐旁边喝茶,三五不时的看看表,与杨锐聊聊天,状态悠闲。
  但很快,刘院长就悠闲不起来了。
  “两点钟了。”刘院长来到蔡教授身边,轻轻的提醒。
  “再看一会,再看一会。”蔡教授揉揉脖子,看了一下手表,道:“你打个电话回去,就说我晚点到,让实验室里先自己做起来。”
  “好吧……”刘院长迟疑的去打电话。
  随后又是漫长的等待时间。
  三点钟,在已经超过了预定返回的时间后,刘院长再次提醒蔡教授。
  蔡教授不得不抬起头道:“我的时间不够了,恩,杨锐,你写的英文很不错嘛。”
  “但还不够出版的水平。”杨锐耸耸肩道:“我改了很久,最多只是这个水平了。”
  “你有考虑找人帮你润色吗?”
  “我计划是等写完了一起弄。”
  “嗯,也可以,要找一个水平高的,另外,出版商也要多加考虑,我听说外国人的合同限制很多,你要注意。”
  “是。”
  “不要太着急,出书不像是发文章,欲速则不达,写的越扎实越好。”
  “是。”
  刘院长越听越着急,两个人说了这么多,都没有讨论到内容,出书不是应该先讨论内容吗?
  “你还有备份吗?我想拿些回去看。”蔡教授一边说一边翻:“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也先拿给我。”
  他并没有急着要前面的章节,因为前面的章节并不是太新颖的内容,可后面的内容的新颖性就太过分了,以至于蔡教授都看的心里发虚。
  作为一本书,或者说,是一门新诞生的学问,基因组学并不是84年11月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就像是杨锐讲课时所涉及到的那样。
  但是,就像是任何一门学说的诞生过程一样,基因组学的初期发展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发展是越来越快的,到了现在,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其核心论点已经零散的暴露出了一多半,而剩下的一少半,却很有可能瞬间爆出来。
  蔡教授看到的许多内容都是旧有的内容,并非创新,这是大部头整合性的学术专著难免的,但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机制,这种结构和组织方法,却是全新的。
  而在熟悉的文字背后,完全的创新更是发人深省。
  “老刘,你载我。”蔡教授拿了三章基因组学的复印件,边走边看,到了停车棚,仍然不想放下,干脆坐在了刘院长的自行车后座上。
  刘院长艰难的扶正自行车,发愁的望着坐如松的蔡教授,脚底不禁有些发软,道:“这么骑回去,得三四十分钟呢。”
  “不着急,骑稳一点。”蔡院士的注意力全在手里的复印件上,半只胳膊搭在座椅后面,就算是稳住了。
  刘院长使出吃奶的劲,勉强蹬起自行车。
  这一天,号称最美的清华园里,就有一名中老年干部,驮着另一名中老年干部的美景出现。
  蔡院士却是毫不关心这些,坐的稳如泰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