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8/1306

  林登得意的点头,说:“是的,除了向利奥教授送了杨锐先生的专著以外,我们还请了一些学者来评价杨锐先生的书,一般来说,这些评价都是好坏参半的,差评多于好评的也是很常见的,所以,我们正常来说是不会将评论给作者看的,以免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这一次的情况很不寻常,大家的评价普遍是好的,或者是中性的,我们内部讨论以后,决定拿给杨锐先生看一看……”
  林登说着笑了起来。
  然而,中方并没有人笑。
  有的人赞同的点点头,有的人依旧伸着脑袋看杨锐手里的评论,还有的人干脆好奇的问:“为什么将好坏参半的评论给作者看,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因为看到不好的评论,作者会不高兴吧。”林登有些反应不过来,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没有作者看到恶评会开心的吧,那些寄到出版社的信件,为什么需要专人来筛选?不就是因为恶评会影响到作者的积极性,有些倒霉的作者还会受到人身攻击乃至于死亡威胁,那自然是极痛苦的。
  可惜,他的理所当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王永教授就说:“不好的评论也是真实的评论,虽然作者会不高兴,但是,也应该看到真实的评论才对。”
  几个中国人齐齐点头。
  就是外圈的学生们,也是纷纷点头。差评什么的怎么可能被损害心情,大家哪一个不是从小被骂到大的。
  挨骂怎么会损害心情,挨骂是人生的一部分啊!
  林登愣了片刻,总算回忆起这里是中国了,傻傻笑两声,说:“总之,我们以前收到的评论里面,是少见的好评极多,所以,特地编印出来,让杨锐先生高兴一下……唔,看到差评不会不高兴,看到好评至少会高兴吧。”
  “当然。看到好评肯定高兴,另外,我看到差评会不高兴。”杨锐向林登眨眨眼。
  林登瞬间意会,笑了起来,说:“以后再有读者的好评,我们也都想办法转寄给你。”
  “把好评转寄给我就行了。”杨锐笑着说话,翻开其中一页,看了起来。
  卢月萍等人也连忙趴在他的身后,跟着一起阅读。
  文后评论大部分都不长,而且多是字迹潦草的复印件,但是,潦草的字迹配合潦草的署名,在此时此刻却分外显的耀眼。
  “《基因组学》统和了目前的基因学理论,对研究基因组和利用基因有着积极的作用,基因作图和测序的方法发人深省,多种新方法的出现,必然会将基因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以整个基因组为单位分析基因组的功能,相对于目前的基因学研究,是全新的概念,杨锐完成了整套系统的设计,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相信《基因组学》会成为令成功之作……”
  “《基因组学》的提出,将极大的促进基因学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式来研究的课题将大大增加,虽然不能将之预言为基因组学的功劳,但是,基因组学的提出的确令人感到新鲜,并可语言,它将扩展基因学的研究基础,进而扩展生物学的研究基础……假如本书出版,我愿意将之设为华盛顿大学生物系的四年级生的必读课本。”
  美国人向来喜欢夸大其词,无论是夸奖还是批评皆是如此。
  尽管如此,关于《基因组学》的评论,还是令人浮想联翩。
  蔡教授更是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杨锐一页页的翻下去,还是看的很爽。
  尤其是看到某些熟悉的名字的时候,心情更是相当不同。
  诺顿出版社在教育出版社还是耕耘了相当之久的,因此,他们能够恰当的找到相关领域的学者来做评论。
  这里面的许多人,到了杨锐读研的时候,都已经是业内大牛了。
  杨锐心道:我现在把这些评论收起来,到30年后,说不定也能混个什么协会的会长干着。
  “诺顿出版社很用心啊。”杨锐不由的赞扬一声。
  “谢谢杨锐先生。”林登很开心的道:“我们是很用心的想要将杨锐先生的《基因组学》介绍给全世界。对了,达尔贝科教授也看了您的书,评价极好,他说自己也有相关的研究,会在之后整理了资料,发表出来。”
  “那太好了,希望达尔贝科教授能推动基因组学的发展。”杨锐是确实高兴,建立一门学说就像是建设一座城市一样,在城市建立之初,一定是吸引到的人越多越好,吸引来的人水平越高越好。
  如达尔贝科教授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参与哪个学说的讨论,或者深入哪个研究领域,一定会带动大量的跟风者。
  当然,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讲究眼光的,贸贸然的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是很危险的事。达尔贝科会说要做相关研究,也是因为他以前就做了类似的工作,并不是因为杨锐而偏离轨道。
  尽管如此,达尔贝科直接说出来也是很难得的。
  塞西尔站在旁边,无言以对,他的准备太不充分了,又想象的太简单,以至于现在干脆说不出话来。
  “我只有一个要求,书籍定价请尽可能的低,如果诺顿能够做到的话,我们就可以合作愉快了。”杨锐也是毫不意外的倾向于诺顿出版社。
  林登迟疑了一下,道:“《基因组学》是全新的学说,我们希望多配置一些精美的彩页,一味降低书籍定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完美的效果。”
  “你们准备定价多少?”杨锐直接开口问。
  林登想想,道:“现在还不能知道最终的定价。”
  “预计呢?”
  “我们认为……16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或许是较为合适的定价。”
  “160美元……”在场的中国人都是倒吸一口凉气,国内何曾见过这么贵的书啊。
第757章
合同确定
  “160美元太贵了,没有几个学生能买得起。”杨锐不乐意的道:“不说精美图册的成本要多少,但完全没必要定价到一百美元以上吧。”
  林登连忙解释道:“您的书可是一本大部头,如果再多一点的话,都要分成上下两册了……而且,配图是请非常有名的画师完成的,每页的版权费用都要数百到两千美元之多,定价太低的话,出版社是要亏本的。”
  “你们不是保证2000册以上的销售量吗,分摊一下的话,总不至于收不回成本吧。”杨锐用怀疑的眼神道:“除非你的承诺不能兑现。”
  “杨锐先生,就是卖2000册,码洋也只有32万美元呀。书店方要抽成,政府要收税,还有宣传和销售的成本,印刷成本已经压的很低了,再降价的话,就没有利润空间了。”林登在书籍定价方面咬的很紧,这是传统出版业的固有领域,即使作者名气再大,也很难撼动。
  事实上,若非杨锐是一名中国作者,林登根本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和他谈这个问题。
  杨锐撇撇嘴,坚持道:“你们降低定价,书店方的抽成就会降低,缴税额也会降低啊,宣传和销售的成本应该是相对灵活的,甚至印刷成本,我觉得也可以想办法压低一点,不用印的像是儿童读物一样,无聊的图片少一点没关系……”
  “杨锐先生,这不符合我们的销售策略,您可能不熟悉我们美国的国情,彩页比较少的书,或者说,印刷不精美的教科书,是很难卖得出去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教授,都会因为外观少省钱,而认为出版社不看好这本书……到时候,别说2000本了,或许200本都卖不出去。”
  “美国国情啊……”杨锐失笑道:“你们的销售策略,不是通过二手书店来回收利润吗?教科书的首印,你们原本的目标就不是盈利吧。”
  “二手书店的利润是二手书店的,我们出版部门也希望能尽可能的有所收获……”林登继续争辩。
  刘院长找了个空当,插话道:“杨锐,定价高一点,对你也有好处吧。”
  “怎么会有。”杨锐摇头:“定价这么高,学生根本买不起吧。”
  “美国人很有钱的,你能多拿一些稿费不是也挺不错的。”刘院长心道,这可不是多了一些,30万码洋的书,杨锐若是按照林登之前说的15%拿稿费,是要足足拿到四万五千美元的。
  这么多钱,在现在的国人看来,差不多都能养老了。学者自然也是需要钱和养老的。
  杨锐只能倍感无奈:“美国人也没有钱到能轻松买160美元的书的程度。”
  美国出版社做的自然科学专著确实非常精美,全铜版纸印刷什么的根本不算一回事,有很多教科书打开来看,每页都能当海报贴在墙上。
  但就像杨锐说的,160美元也实在昂贵的过分,就是普通教师买起来都会很吃力。1984年的美国人均收入中位数是10417美元,平均收入也不过14400美元,换言之,普通中小学教师,还有蓝领工人家庭的孩子,买一本160美元的书,要花去一年收入的六十之一。
  这意味着,普通的美国人家庭,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如果收入只是全美中间水平的话,买一本《基因组学》的教科书,要花去月收入的五分之一。
  想想中国人如果要花收入的五分之一买一本书,会是什么情景。
  在一门课需要三本书的美国大学,160美元的书显然是超过标准了。
  除非是大牛著作,或者是领域内绕不过去的重要书籍,否则,学生们的购买意愿会无限低。
  当然,现在的美国教育出版业就是这样,买不起书的学生大有人在。
  但是,出版社还是宁愿赚买得起书的学生的钱。穷学生基本处于被抛弃状态,这是行业形势所决定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能改变的。
  塞西尔终于看到了机会,站出来道:“杨锐先生,纽约大学出版社的定价机制相对灵活,或许我们可以谈谈。”
  出版社基本都是保守派,塞西尔说他们的定价机制灵活,实际上是因为还没有定价,自然可以多谈谈。
  林登对此嗤之以鼻,道:“大学出版社的书籍定价是出了名的高,我们做160美元的定价,纽约大学出版社起码要做200美元出来……”
  “想办法降低成本的话,我们有把握将价格降低很多。”塞西尔也不敢说大话。
  林登笑道:“你们用厕纸印刷,定价也要30美元吧。”
  “能降价到30美元倒是不错。”和其他出版专著的学者一样,杨锐对于版税没太多的兴趣,宣扬自己的学说才是最重要的。
  “降价到100美元以下,我还是有把握的。”塞西尔不想自己的中国之行无功而返,尽可能的拿出好条件来,而就目前来说,他也只能在定价方面下功夫了。
  林登无可奈何的参与其中,勉强竞争道:“我可以和国内谈一谈,降低一点定价也还是能做到的。”
  “能做到就好。”杨锐笑呵呵的拍拍林登的肩膀,道:“尽量降低一点,增加销量,不是也很好。”
  “也是一种策略。”林登苦笑两声,心道:美国市场又岂是如此简单的。
  两名美国人再说了一会闲话,各自归去,留下北大诸人,像是哑剧演员似的,你看我来一个奇怪的表情,我看你露一个诡异的笑容。
  “杨锐,恭喜你啊。”蔡教授越众而出,握着杨锐的手掌摇啊摇的。
  杨锐腼腆的道:“还没签合同,就不算定下来。”
  “这怎么可能是还没定下来,这就是定下来了。”蔡教授一边说一边忍不住道:“你这家伙,在学术界是真露脸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8/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