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9/1306

  蔡教授多稳重的人,都用“这家伙”来称呼杨锐了,也是心情太过于激动。
  杨锐憨厚的笑着,向周围老师和同学拱手致敬。他心里也是挺爽的,第一篇著作对于学者来说,差不多就相当于艺人出道了,以后再做个讲学什么的,至少有签名的地方了。
  “杨锐,你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什么打算,我的意思是从现在到毕业,还有毕业以后。”蔡教授拉着杨锐出了食堂,拉开了一段距离以后,很谨慎的问了起来。
  杨锐想了想,道:“老实说,还不太确定。不过,应该还会继续做研究吧。”
  蔡教授没得到答案,只能道:“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成绩斐然,我们都支持你继续研究……”
  他其实更想将杨锐确定的留下来,但是,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事,在没有集体决议之前,他也不能这样说。
  “我会继续就目前的研究进度进行下去的。”杨锐同样说的很谨慎,到了现在的程度,实验室的研究速度已经不能再加快了,即使杨锐招募到更多的科研汪,也只能并行更大的科研组,而非推进目前的实验深度,或加快速度。
  归根结底,现在的科学研究,仍然是很私人的行为,资金和研究设备的作用大于人多的作用,而资金和研究设备的边际效益同样会递减的很快,最后,一个科研组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工作。
  蔡教授听到研究进度,自然而然的就与杨锐谈论起了研究,随行的教授和学生也就散了大半……与自己不相关的研究,听起来通常都是枯燥的。
  第二天,塞西尔和林登再次邀约杨锐,分别谈新的条件。
  但是,正如杨锐所知的那样,书籍的定价是出版社不愿意他人染指的部分,美国出版社顽固也不是一名外国学者所能打破的。
  最终,杨锐得到了130美元定价的《基因组学》的出版合同,在15%的版税下,感觉还是颇有前景。
  前提是,它们确实能卖出一大批,就像是杨锐前世所知的那样。
第758章
出版日
  杨锐签订了出版合同的消息,像风一样的传了出去,从北大传到清华,从北京传到全国。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杨锐办公室里的电话都被打爆了,甚至有从昆明打来的祝贺电话——云(不让用)南大学的年轻副教授康弘在杨锐去腾(改起来好麻烦)冲找嗜热菌的时候变的熟悉,但专门打电话还是第一次。
  对此时的国内学术界来说,出书,特别是在国外出书的重要性显然更容易理解,相比之下,尚未得到的诺贝尔奖提名,反而不容易去道贺——总不能说,恭喜你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吧,这里面的可能性太多,也太不符合理科生的思维模式了。
  当然,也可以说,杨锐现在得到的部分庆贺声,多数来自于可能的诺奖提名,人们是将不好庆贺的部分,叠加进了好庆祝的部分,以至于签订了出版合同以后,杨锐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接待量增加了十倍以上。
  杨锐有些享受,又有些矫情的烦闷。
  被庆贺自然是一件享受的事,虽然庆贺的人多了,有一点点的麻烦,但实际上,他的内心仍然是渴望有人庆贺的,所以,所谓的烦闷终究是一种矫情罢了。
  做科研的,一辈子值得庆贺的事并不多,第一篇论文,第一篇SCI,差不多就是普通科研人一生中能庆贺的所有成果了,强行说来,结婚生子这种人人都能庆贺的事儿,他们也能开开心心的庆贺一番。
  至于第一篇学术专著,自然更值得庆贺,但有资格庆贺的,也就不算是普通科研人了。
  杨锐如此痛并快乐着,在实验室里呆了几天,觉得庆贺的没有新意了以后,方才回到宿舍。
  学生宿舍里,虽然有很多人也知道杨锐出书了,但对此已经麻木的同学们的关注点,却并不在杨锐身上。
  大家现在每天最喜欢讨论的,仍然是“小平你好”的故事。
  “小平你好”是今年十一的群众活动中,北大学生打出的标语,它不是设计好的标语,但却占据了大量的新闻版面,可以说是这一年最重要的政治故事之一。
  用新闻里的话说,就是朴实无华的称呼,体现了中国人与中国领导层的变迁。
  而作为“小平你好”的标语的始作俑者,1981级生物系细胞生物与遗传学专业的学生们,自然有理由骄傲。
  生物系的同仁,更准确的说,是北大的学生们,都对此兴致勃勃。
  杨锐回到宿舍,同寝的动力系的蔡桂农向他表达了10秒钟的庆贺以后,就兴奋的谈起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我要了一笔字。”
  “啥子?”杨锐刚进宿舍,一口水都没喝到,有些发懵。
  “我让常生重新帮我写了一笔字,就是‘小平你好’四个字,我准备收藏起来。”蔡桂农很认真的道:“我觉得收藏邮票没意思,这个更好玩。”
  “常生写的?”杨锐也见过他,但涉及到熟悉又陌生的历史,突然觉得有些神奇。
  蔡桂农点头,道:“他们头天晚上写了条幅,从咱们二楼的卫生间里劈了一根拖把棒子就走了,第二天就是十一……我觉得老常的字写的不错,我收藏一副。”
  “小平你好的条幅,是用拖把棒子举起来的?”
  “是啊,就那边的厕所里的劈的。对了,你想要副字不?要我说,你想要就现在要,等明年就是明年写的字了,不是84年的了。”蔡桂农说的挺认真的。
  “我就算了,别让人家太忙了。”杨锐顺势躺到自己的床上,眼睛一闭,就休息了起来。
  如今的学校寝室,反而能让他轻松休息。
  杨锐仍然很享受现在的大学生活,北大的环境条件不错,后世再昂贵的小区,也找不出北大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北大的同学也很不错,虽然有年轻和时代的局限,但若是纯粹聊天的话,杨锐这样的理科生,想要在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的混谈中出头,也很不容易。
  杨锐更喜欢的是北大宿舍里的理想的气息。
  理想从来都是没有错的,为了理想而努力的年轻人,更是令人羡慕的生活。
  与后世年轻人理想更不同的是,80年代的青年们,最终践行了他们的理想。
  是否成功,是否正确是一回事,但践行理想本身,就是很不同的体验。
  后世的年轻人,又有几个人,有机会践行自己的理想。
  后世的年轻人,又有几个人,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会影响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
  改变世界这种事,到了21世纪,几乎变成了硅谷人的专属名词了。
  而在84年的大学寝室里,学生们却是认认真真的读书学习谈理想……
  不过,杨锐并不准备加入这些理想当中,他就躺在床上,看其他人的理想,听其他人讨论理想……
  周末。
  杨锐休息的精神充沛,走出宿舍楼,就看到笑成花的林登。
  “杨锐先生,您的书印刷出来了。”林登很是骄傲的道:“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印刷工作,现在……”
  林登看看表,道:“应该说,几个小时前,它们就在美国上市了。”
  “这么快……卖的好吗?”
  “哦……这个……还不清楚,但应该很不错,我带了几本给您,更多的样书要过阵子才能寄过来。”林登说着将一本花花绿绿的《基因组学》拿给杨锐。
  杨锐第一时间就在封面看到了大大的“ruiyang”的署名。
  杨锐不自觉的笑了笑,接着才向里翻。
  不得不说,130美元售价的书,精美程度是不用怀疑的,诺顿出版社更是提前完成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点时间,都不一定够你们排版吧。”杨锐拿着沉重的彩色《基因组学》,开始阅读里面的字。
  林登笑道:“这就是诺顿的优势了,我们总是能比别人更快做出成果来。”
  说完,林登又道:“我们想为您开一个出版介绍会,就在北大可以吗?”
  “你们要在北大出版介绍我的英文版的书?”
  “日本和新加坡的学生也直接读英文版的教材,我想没什么问题。”林登笑笑,说:“您如果不反对的话,让我去申请就可以了。”
第759章
出版介绍会
  “那就麻烦林登先生了,如果有需要的话,你再来找我。”杨锐脑袋稍微转了转,就答应了林登的话。
  林登明白地笑道:“好的,我一定想办法给您办一个盛大的出版介绍会。”
  杨锐笑着和林登握手。
  学者出风头,那不叫炫耀,叫汇报工作。
  学者要是连风头都出不了,那还怎么混的下去,就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也是依靠北大的经费支撑的,杨锐要是不能出风头,这实验室要么支撑不下去,要么就要换人来做了。
  当然,美国人的学术界对名气的要求更高,出版社大约也是习惯了给作者各种揽名声的工作,林登熟门熟路的找了酒店,做了布置,然后才去找了学校和学院。
  北大自无不可。
  原本,出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很名誉的事。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岁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能出书,在中国人看来,就是立言了。
  而在80年代的中国,在这个自卑自信又骚动的年代,能在美国出书,其中明面上的含义,以及暗地里的韵味,更是足以令人回味无穷。
  北一京电视台的记者们再次出动,带着照相机和摄影机,一边给杨锐拍照,一边为纪录片摄下难得的素材。
  按照北一京电视台的计划,杨锐的纪录片其实已经算是基本完工了,王导演甚至都开始了后期的剪辑,只等明年的诺贝尔奖提名以后,再行放送。那个时候,也应当是杨锐的新闻价值最高的时候。
  可惜杨锐并不按照王导演或者电视台的剧本生活,所以,王导演只能一边架设摄影机,一边哀叹自己浪费的那些剪辑时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