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4/1306

  经验就是这么一回事,读研的时代,导师一年给杨锐的经费就是几万块人民币,还是通货膨胀时代以后的几万块人民币,杨锐勤勤恳恳的做一年实验,再检视自己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些重复的简单实验来省钱。
  有了离子通道实验室以后就不同了,杨锐这一年花掉的经费没有一千万也有几百万,尽管不能说,用钱浇灌过的花朵就一定更美艳,但浇灌的花朵多了,浇灌手法提升,也是很自然的。
  有钱人家的花园很漂亮,并不是什么离经叛道不可思议的事件。
  就是用后世的标准来看,杨锐这一年的工作,也比后世的普通研究生硕士三年博士三年经历的多,普通人就是再加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站的经历,也不一定能上手这么多实验,独立思考这么多变量。
  更进一步的说,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从研究生开始了解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到博士入门,再到工作五年十年,成为科研骨干,再到四五十岁拥有自己的项目,再到退休,这一生中能有多少经费可供挥霍呢?以21世纪的标准来看,百万是一定有的,千万是很少见的,三千万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杨锐从离子通道的研究到PCR的研究,从辅酶Q10的技术改良到去铁酮的合成,三千万的经费不一定能花到,千万是早就过线了,两千万也是没问题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任何伟大的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应该说,在去铁酮的研究方面,杨锐依然称不上创新,更称不上伟大,但对他个人来说,这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再有任何一种药物放在杨锐面前,杨锐不敢说能开发出崭新的品种,但他敢于做一种全新的仿制药。
  这样的水平,就是回到21世纪,也足够杨锐在产业界找一份年薪数十万的工作了,若是能将80年代的工作经历带回去——仅仅是做了哪些工作的部分,通过跨国制药公司的面试,拿产业界的一流薪水,亦是有可能做到的,在一家国企的仿制药工厂做总工程师,都差不多是够格的。
  而在84年,杨锐的水准自然更是水涨船高。
  蔡教授等人也知道此点,他们不用看什么虚无缥缈的灵感,甚至不用加成去铁酮的意义或者价值,就是独立合成几十种化合物,并且主持多种化合物进行动物实验,这在国内已经是一流的水准了。
  换成去铁屎,去铁尿,这样的研究一样能够展现出杨锐的能力。
  且比干巴巴的数据更给力。
  刘院长在众人的赞叹声中,再次遗憾的道:“可惜去铁酮是华锐实验室做的,要是咱们北大做的,这也是填补国内空白了。”
  “华锐实验室的也算吧,主要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伍洪波说了一句正经话。
  杨锐回答道:“所有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
  “有外国人参与?”
  “从捷利康借了一名制药厂的研究员,了解情况,他没有参加研究。动物实验期间,有一名英国剑桥的教授参与,但她完全没有参与合成过程。”杨锐停了一下,道:“动物实验的主要工作是这位葛瑞丝教授,以及中国的王晓芸研究员完成的。王晓芸以前在咱们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两人的贡献大约是六四开。”
  杨锐说的很认真,别看是私下场合,现在说的话都是有用的。尤其是科研贡献的问题,在国内在国外都不能信口胡说的,如《自然》、《科学》这样的杂志,甚至有专门的机制,要求科研参与者和组织者分别详细的描述自己的贡献。而在各种奖项的评选中,贡献也是评选方重点考量的因素,同一个研究可能有三个人参与,可能有三十个人参与,可能涉及到过去六十年的长期发展,但诺贝尔奖就能给三个人,到时候算给谁,就是贡献说了算。
  几个人点头表示明白,道:“动物实验不能算是去铁酮研究的重点。”
  “动物实验以后,有调整过化合物?”伍洪波问的更细。
  杨锐摇头,道:“没有,动物实验一气呵成,结果非常好。”
  “那我看可以,我建议咱们托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把,最近评奖的话……”
  “评奖不合适,小奖没意义,大奖的话,杨锐还是年轻了些。”蔡教授深谙国内科研界的潜规则,论资排辈这种事,什么时候都少不了。以杨锐学生的身份和20出头的年龄,他要是拿一个大奖,将无数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前辈挤下去,会是什么后果?
  如果是饥肠辘辘的边缘学者,蛋糕送到嘴边,不管带毒不带毒,自然都要咬一口,但杨锐前胸贴着《Cell》的论文,后背挂着《Nature》的超水平引用,早就吃的饱腹了,自然不值得为了一块肉再舍命拼搏。
  蔡教授看了杨锐一眼,干脆道:“杨锐,你有什么想法,要不提出来?”
  大家都看向杨锐。
  杨锐瞬间意识到,蔡教授给了自己一个极好的机会。
  这可是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在场的学者,光是学部委员就有两位,安林海和沈兴德也是准学部委员的水平,业内声望高企,而且,大家还来自不同的单位,蔡教授是北大生物系的制高点,安林海是北大项目申请委员会的主席,沈兴德是清华生物学的中流砥柱,伍洪波和庆志勇则是中科院在生物学方面的大山头。
  这么多成员,虽然都是蔡教授邀请而来的圈子成员,但他们现在做出的决定,可比蔡教授一个人倡导所能爆发出的能量大的多。
  杨锐的小心脏再次怦怦的快跳起来。
  “我想请国家,咱们国家的科研界,认可我在PCR技术上的贡献。”杨锐说出目前对自己最重要的成果。
  沈兴德问:“PCR不是做了成果鉴定?”
  “是,但我希望能以比较权威的方式,在美国的法庭上,说明我们鉴定的事实。”杨锐道:“华锐公司目前正在美国与杜邦打官司,美国法庭比较看重在法庭上讲出事实,就是一切证据都要通过法庭,如果国内的权威机构能派代表到美国,在法庭上证明我在PCR技术上的贡献,这是最有用的。”
  如果当初没做成果鉴定,杨锐现在提出的就是无理要求。
  但是,已经做过成果鉴定的话,只是阐述这个事实,就变的简单起来了。
  蔡教授的目光随着杨锐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打转,重点看向伍洪波。后者同样是学部委员,就相当于美国的院士,身份地位都是最合适的。而且,他与杨锐没有师生的关系,也因此更有说服力。
  伍洪波有些犹豫,不管是代表中科院还是什么,都不算是件小事,起码是要出文件的。
  杨锐道:“不会耽搁太多时间的,法庭安排好时间,我们再过去,少则三天,多则一周,就能完成。法庭作证的时间最多半天。”
  伍洪波眼神一亮:“呦呵,作证半天,不是有七天时间旅游?”
  杨锐笑道:“想出去玩是不影响,就是没公费旅游的补助。”
  “华锐管饭管住不?”
  “那肯定管。”
  “得,那我去了。”伍洪波啪的一拍大腿,道:“还有谁去?杨锐,要几个人?”
  “肯定越多越好。”杨锐笑容满面。这些可都是国际上也拿得出手的科学家,而对杨锐来说,他们现在帮杨锐作证,不仅能帮助PCR在法庭上获得认可,更能帮助杨锐和PCR在国内获得认可。
  日后要评诺贝尔奖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认可!
第803章
装的技术
  说动了伍洪波,杨锐的计划就再顺利不过了。
  国内生物界往下看的话,人数是多的不行,光是普通中小学校的生物老师就不知道要多少人,但进入科研界,尤其是往上看的时候,金字塔顶的人数是极少的。
  伍洪波起头出面,又有美国旅游这样美妙的报酬,华锐实验室很快的发出了六张邀请函。
  与此同时,杨锐继续与几家制药企业沟通,并积极的与本杰明律师事务所沟通。
  他沟通的内容,主要是PCR的官司,也免不了涉及去铁酮的价格谈判。
  本杰明以知名律师事务所命名合伙人的身份为华锐公司与杜邦打官司,不仅仅是为了每小时2000美元的律师费,还是为了承揽更多的生意。
  里程碑式的对赌协议这种高额合同,向来律师们最喜欢的东西。
  里程碑式的合同极其复杂,再加上对赌协议的存在,稍微不注意就要被人坑。制药公司和金融公司一样,都是生来邪恶,永不可信的存在,律师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几天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制药公司公司都接受了里程碑式的对赌协议的模式,继而开始了漫长的细节讨论,一些公司还要按照杨锐的要求,考虑是否成立合资的子公司,来承担此项工作。
  实在也是开发新药的成本太高,有些中型制药公司难以独立承担。
  临床一期的平均开发成本是100万美元,里程碑的要求是1美元到5500万美元,这意味着制药公司可能要为此准备5600万美元以上的预算——虽然他们不可能杨锐要多少就给多少,但预算还是要准备出来,才有竞争的资格。
  临床二期的平均开发成本是2000万美元,里程碑的要求是2000万美元到6000万美元,也就是意味着制药公司可能要为此准备8000万美元以上的预算。
  临床三期的平均开发成本是1亿美元,杨锐要求的里程碑是3000万美元到9000万美元,也就是意味着制药公司公司可能要为此准备1.9亿美元。
  作为一个里程碑项目,整个项目的最高预算可能达到3.3亿美元,无论如何都说不上便宜了。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最多也就是砍掉三分之一的预算,最后的成本依然要2亿美元。
  这其实也就是一种普通药物的平均开发成本而已。
  当然,制药公司的成本2亿美元是阶段性支出的,这也意味着杨锐的收入,也将是阶段性的。
  他最容易得钱的地方是临床一期的里程碑,只要安全性临床试验通过,他少则拿到一两千万美元,多则拿到四五千万美元。只要合同签订,这笔钱几乎确定能在半年内拿到。
  至于临床二期和三期拖的时间就长了,若是制药公司做完一期以后,决定直接卖掉去铁酮,可能花费的时间更久。而其收入也不见得比二期多,事实上,就杨锐所知的既定事实,二期得到的钱可能要比一期还要少。
  因为从二期开始,大量的风险和成本,其实是聚集在了制药公司身上。而杨锐截止动物实验所做出的付出,则主要是兑现在了临床一期。
  按照制药公司的通常流程,临床二期完成经常要三四年时间,做的慢一些,五六年也不奇怪,做的快的话,也很少缩短到两年以内。
  临床三期更是遥遥无期。1亿美元的开发成本主要是两万人的规模所造成的,平均每人5000美元的成本,实在不能说是足够。这两万人也不是四处奔波的随便找来的,而是通通需要医生认可甚至介绍,并且签署复杂的合同以后,才能分批进行。其困难程度,比推销一款上市药物还要艰难,只有那些最大型的营销型制药公司,才能轻松的进行此类工作,规模稍微小一点的制药公司就得全体动员,做再次创业的努力才行。
  杨锐的目光主要也是盯着临床一期去的。临床一期七种化合物全部通过,他能拿到最多的部分,运气好说不定就有四五千万。至于二期和三期,他最多也就是拿两个三千万美元。
  当然,最终上市也会给他一笔丰厚的奖金式里程碑,或许能谈到千万美元的规模,只是时间就得更久了,说不定得十年都不一定。
  “时间真是最不耐用的商品呀。”杨锐看着本杰明律师事务所列给自己的进度表,也是忍不住感慨。
  “对你来说,往后的日子,等着数钱就可以了。哎,早知道做科研这么赚钱,我就不读法学院了。”香港律师岳庭渐渐的取代了华锐公司以前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律师,正式成为华锐的公司律师,他也因此知道一些华锐公司和杨锐的关系,此时看着本杰明律师事务所送来的文件,更是大为感慨。
  600美元一个小时的收费固然贵的飞起,但要赚到1000万美元依旧是遥不可及。
  想想杨锐轻松拿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千万美元,竟然只有20岁出头,而且还是身处依旧封闭的大陆,岳庭也是感慨万千。
  杨锐却只是笑笑,道:“比起数钱,我更在乎钱到手里,你要尽快做好与捷利康的合同,先把辅酶Q10的催化剂卖掉。”
  “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