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7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3/1306

  “二一个,我考虑咱们能不能集中几名学者,将杨锐的论文从头到尾的捋一遍。”
  梁策皱眉:“这可是个大工程。”
  “我知道,所以要你支持。”蒋同化总算把腰给直起来了。
  梁策想了一会,道:“好,我来找人,你来组织。”
  两个人秘议已定,立即执行。
  几天的功夫,蒋同化就在自己的研究所里,弄了一个小组,开始研究杨锐的论文,还特别邀请了几名顾问。
  看别人的文章本来就是研究的一部分,集中研究某个学者的文章也是很正常的。不过,80年代的国内科研界很少这样做,主要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价值低于国外,而集中研究国外学者的文章,又受限于资料和信息的难以获取。
  相比之下,杨锐的论文既有国际一流的水准,又容易获得,蒋同化还真的就正大光明的给研究了起来。
  这一次,也是蒋同化第一次认真的阅读杨锐的文章。
  看论文是很累的工作,不是像看消遣类书籍那样,读过就算的。
  如果真的只是读一遍,那除非是有逻辑性的问题,否则,文章是读不出问题的。一篇论文几百千把字,有时候要写一年两年,就是快的不行的,也得写一个月左右,想有逻辑性问题,实在不容易。
  所以,真正的读论文有两种,一种是不做检查的读懂,通常需要反复阅读,有时候还要阅读文章涉及到的参考文献。
  一种就是有检查性质的读论文,要做重复试验,要考虑各种实验因素的适用范围。
  前者是学习形式的,后者一般是为自己的实验做准备,比如要用到某篇论文的结论,那做重复实验也是有可能的。
  像是蒋同化这种找茬型的读论文,自然得做重复论文,读也得细致的读。
  蒋同化由此也设定了几个课题,装模作样的要做项目,就循着杨锐的论文的后续而去。
  这一读,就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蒋同化是闷头苦读,几乎就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直到一个周三的早晨,他实验室的副手张泽宇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来,递给蒋同化一本新鲜出炉的书,道:“您说要杨锐的资料,情报所刚给送过来的。”
  “什么东西?”蒋同化一路审查杨锐的文章,然后看到钾离子通道的项目的时候卡住了。
  不管是以21世纪的标准,还是20世纪的标准来看,钾离子通道的研究都是极难的。
  在85年的当前,它更是纯纯的理论性研究,要读懂都是很不容易的,重复实验几乎不可能——不是说蒋同化做不出来,而是因为钾离子通道的实验本身有一定的几率性,重复成功,本身就意味着能够发现一种新的离子功能,这是能发表到Cell上的成果了,此门仍然大大的敞开着,说明受限制条件很多,首先受限制的,就是经费先。
  蒋同化不会为了检查杨锐的论文,而大动干戈的开一个大项目。
  这让他的读论文之路格外不顺。
  张泽宇也知道蒋同化心情不好,如果可能,他会换一个蒋同化心情好的时间来报信,然而,蒋同化最近就没有心情好的时间啊。
  “杨锐出了一本药效学实验方法。”张泽宇用手点了点书皮的右下角。
  蒋同化顺势看过去,杨锐两个大字,刺的人眼疼。
第899章
打钩
  “杨锐出书了?”实验室里陪蒋同化读书的研究员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咱们要不要先检查书?”
  “怎么是药效学实验方法,这是GMP的项目吧。”
  “杨锐做过多少药效学的实验,就敢大言不惭的写实验方法了?”
  “去铁酮的时候应该没少做。”
  “总共几个月的时间,又能做多少。”
  实验室里的研究员议论纷纷,他们还都是倾向于蒋同化的。
  蒋同化的表情阴晴不定。
  他想到了杨锐之前在GMP委员会的委员们面前说的话,所谓将之前的论文结集出版,骗鬼去吧!你之前的论文和药效学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蒋同化这些天的工作就是看杨锐的论文,虽然才查到钾离子通道的部分,但之前之后的论文,蒋同化都已通读过了。他敢用便秘十天打赌,里面绝对没有药效学的论文。
  如此一来,却有可能推导出一个更可怕的结论,杨锐的确是用了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本新书。
  或许时间用的更久一点,比如他在GMP委员会组建之前就开始写这本书了,但这仍然不能掩饰其飞快的速度的事实。
  正常人写一本学术专著,怎么都得三五年时间吧。
  蒋同化一边想着,一边打开杨锐的《药效学实验方法》阅读起来,期望看到一本粗制滥造的学术专著。
  然而,这种情况的几率之低,连蒋同化都知道不可能。
  杨锐怎么可能出一本粗制滥造的书,诋毁自己的名声呢。
  “还真的是实验方法。”蒋同化翻了几页,就诧异起来。
  在学术专著中,这种编撰形式的产品的逼格是最低的,实验方法也不例外。
  但是,它毕竟是一本书,逼格比论文又高了许多倍。
  另外,要原创一种实验方法,也不是容易的事。
  实验室里的实验方法,说起来比工厂里的工艺流程简单,可也简单不到哪里去。
  如果说,改进辅酶Q10的生产方法是一件困难的事的话,改变辅酶Q10的实验方法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杨锐这本书里,会有多少种原创的实验方法?
  蒋同化心想:以杨锐的年龄和经验,能有三种大概就不错了。
  不过,考虑到杨锐毕竟是写了一本书,蒋同化将原创实验方法的数量,默默翻倍,增加到了六种。
  用六种原创的实验方法写一本书,也是够划算了,只能说是勉强不丢分的书。
  但究竟有多少种,还得仔细看一遍。
  蒋同化心里这么想着,就呼喊着手底下人过来,道:“大家一起过来,有见过的实验方法就喊一声,咱们对一下杨锐的这本书。”
  书只有一本,再复印又很贵,大家就头挤着头的在一起看。
  蒋同化一页一页的翻,开始翻的很快,因为都是常见常用的实验方法。80年代的书都是这样,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此类编纂式的书籍都是越全越好的。
  尽管受限于篇幅和编者的精力,各种编撰类的书籍不可能无限膨胀,但较新和较经典的方式,还是要集中其上的,至于如何撰写和决定篇幅比例,取决于书籍的类型。
  杨锐的书是冲着GMP去的。蒋同化看了一会就看明白了,书如其名,这是一本纯粹的,专业的,专注于药效学的书籍。
  而GMP委员会成立以后,不可避免的还会涉及到新药审核的问题。
  药效学的高地,代表着新药审核的权利。
  蒋同化更是心生警惕,心想:杨锐是想要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成为权威吧?
  想一想,蒋同化更是心生无奈,杨锐做出来的去铁酮,虽然还没有完成临床实验,但它却是最近些年,国内最出名的新药开发了,若是以欧美标准看的话,说是唯一的新药开发都不为过。
  而国内的GMP委员会,又或者新药审核制度,原本就是学习欧美的。
  杨锐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的影响力,还真不是蒋同化所能企及的。
  当然,中国的新药审核没有欧美的那般严格,其价值亦不能与美国FDA相提并论,尽管如此,蒋同化还是一阵的不爽。
  “有没有见过的原创方法吗?”蒋同化将书的三分之一的翻了过去,这些都是烂熟的经典药效学方法,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
  众人亦是纷纷摇头。
  “从这里开始就是有比较多变化的了。”蒋同化注意到了杨锐的分章,《药效学实验方法》总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药效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常用药效学方法,第三部分是最新药效学方法。
  即使是21世纪以后出版的书籍,其实也差不多是类似的分类方法,经典药效学方法的确是能在网络上查到的,但一个实验几万乃至几十万元的成本,真的要相信百度吗?万一搜到的是莆田药效学方法怎么办。
  蒋同化快速通过了《经典药效学方法》的章节,就拿出一个本子,放在面前,道:“咱们从第一个方子看起,有确定看过的就打钩,不是特别确定的,说先不要划勾,最后,有不确定的,咱们就分开来查,小刘,你来标个数字。”
  “哦。”实验室的老么蹲下来,哼哧哼哧的在本子上,纵向标注“1、2、3、4、5……”
  蒋同化郑重的翻页。
  “看过。”凑在他脑袋旁边的研究员迅速抢答。
  蒋同化再翻页。
  “看过。”旁边的旁边的研究员抢答成功。
  蒋同化继续翻页。
  “看过。”
  “看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3/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