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7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5/1306

  良久,也没有人在旁边的本子上做记号。
  蒋同化也不再问,默默的打开下一页。
  一群人就默默的看,依旧没有人说话。
  房间内的压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的升高了。
  越升越高。
  蒋同化等了十分钟,静静的翻页。
  再过了八分钟,静静的翻页。
  再过了五分钟,静静的翻页。
  “这里差不多有25种实验方法,所有人都没见过?”蒋同化声调都升起来了。
  没人敢说话。
  “这部分是最新研究方法,总不能全是杨锐开发的实验方法吧?”蒋同化的声音几近训斥,道:“实验方法是那么好开发的吗?一群人搞了几十年的药效学研究,有几个人开发出全新的实验方法的?”
  “杨锐可不是专业的药物学或者生理学的研究员!”
  “杨锐前段时间才写了一本基因学的书,他哪里有时间做药效学的研究?他是有三头六臂不成?”
  蒋同化越问越怒,都要不能抑制了。
  “咱们分派人来查吧。”张泽宇小生建议。
  蒋同化胸部起伏数次,点头道:“分开来查,再把后面的看完。”
  他也不去翻书了,转身站到窗口,吹着凉风,期待着身后能有惊喜发生。
  身后只有沉默与安静。
  等到下班时间,张广路等人陆续返回,带来的依然不是好消息。
  “暂时没找到”是老黄的回答。“没有”是张广路的回答。
  蒋同化说不清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有点怅然,有点不解,有点释然?
  唯独没有的是愤怒。
  人家写了一本书出来,准确的说,是又写了一本书出来,自己却想找茬都找不出来……
  同一时间,杨锐则在审阅自己的第二本书。
  有自己的文化公司或者出版社的好处,就在于出书的节奏无比的快,而且,不用像是普通的作者那样,被审稿来,审稿去。
  史贵有杨锐的支持,将自己的文化公司建的有声有色,以至于杨锐想出书的时候,他甚至能安排多个出版社让其挑选。
  挑来挑去,最后还是北大的出版社将书要去了。
  学术专著本来就是不赚钱的,被大学出版社拿去的一桩好处,是有可能变成教材。
  当然,杨锐的第三本书,本期用来刷脸的第二本书,《实验药理方法学》是难了一点,以现在的教学水平,要当教材是有些折腾人的。
  这本书,也让蔡教授一系的人马彻底服气了。
  蔡教授强力推荐杨锐补位,多多少少是碍着一些人的路了,特别是就杨锐的年龄来说,总有喜欢论资排辈的人不高兴。
  要说之前的《基因组学》是更高端的东西,但那是纯生物学的东西,与GMP委员会的要求并不重叠,《实验药理方法学》就不一样了,这东西稳稳的站在医学界的一流水平上,谁看了都是一脸懵逼。
  “用了一个多月就写出来了?”蔡教授看了杨锐的样书,亦是目瞪口呆。
  “五六个星期吧。”杨锐稍微说长了一点。
  “那就说两个月吧,一个月实在没人信。”蔡教授停顿了一下,道:“我看这样,学校给你办个报告会,你去将GMP委员会的人都请过来,算是露个脸。”
  杨锐问:“会不会太张扬。”
  蔡教授牙都笑出来了,道:“你连写两本书,其中一本还是《实验药理方法学》,这个要是得到大家承认了,是要医学界的教授们重写教案的,你说是不是太张扬了?”
第901章
高端了
  杨锐承认,将《实验药理方法学》这种书弄出来,确实是有些太过于张扬了。
  这是一本大型参考书,何谓大型,就是三五名主编配置多名科研汪,也要用好几年时间,才能整理和撰写出这么一本超过400页的大部头,字数超过80万字。再所谓好几年,根据每日工作时间的限定来说,也有可能是十好几年。
  杨锐就这样子弄出了《实验药理方法学》,还在此之前,先出版了一本《药效学实验方法》,就是在大讲人定胜天的年代里,也是足以令人侧目了。
  不过,对现在的杨锐来说,侧目不是件坏事。
  和写一本书的张扬比起来,他的年轻本身其实更张扬。
  GMP委员会在中国来说,是很高端的委员会了,说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顶尖委员会都不为过,这么重要的委员会,甚至可以说是普通学者一生的奋斗目标。事实上,许多学者奋斗一生,也与各种委员会无缘,更别说是一个行业顶尖的委员会了。
  即使在全国范围内,数量众多的委员会中间,GMP委员会都是一流的。
  最重要的是,GMP委员会代表着卫生部在药品质量管理中的最高地位,等于做到了这个领域的顶尖。
  当然,杨锐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成绩也是顶尖的,但他的年轻,实在是乍眼的不行。
  要不是年龄的问题,他也用不着等补选了,正式评选的时候,就应该排名靠前的进入了。
  然而,中国终究是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尤其是80年代,中央虽然高喊着干部年轻化,但现实中,干部年轻化是在干部老年化的背景下喊出来,而干部老年化的背景,又是在平反的背景下出现的,像是景存诚这样的干部,经过十年蹉跎,好不容易平反,自然要安排相应的岗位,有些政府部门,实在安排不下这么多老干部,就只好可劲的安排副职,以至于有些地方的副县长,副厅长能有二十人之多。
  科研岗位也是一样的,僧多肉少的情况下,一个个委员都有超编的倾向,许多为国奉献,为党尽忠的学者,到退休了都安排不到好位置,杨锐以20岁的年纪进入如此重要的委员会,要不是有一个干部年轻化的帽子护着,早就被人顶翻了。
  杨锐太需要一件分散火力,防御力顶尖的装备了。
  《实验药理方法学》是他选定的法宝之一。
  它也确实很能吸引火力。
  因为相比《基因组学》这种超越了国内学术水平的著作,它的现实意义并不强,就像是搞宇宙学的,你弄明白了黑洞是怎么回事,也不会立即对现实造成影响。
  但是,《实验药理方法学》就非常现实了。
  正如蔡教授所言,杨锐的这本书是有可能让医学界的教授们重写教案的。
  对于曾经和现在权威们来说,杨锐的出现,等于是利益冲突的出现。
  只是不同于商界和政界,学术界的利益纠缠更隐蔽和绵长,利益冲突也更加的隐蔽和绵长。
  ……
  蔡教授将消息传了出去,不用两天的功夫,就连景语兰都听说了。
  景语兰在北师范做英语老师,按说北师范的生物学并不兴盛,但她向来注意生物界的动向,在学校里听说了老师们的议论,就到西苑小区来,问杨锐:“你是不是写了一本书,很有争议?”
  “书我是写了一本,有没有争议就不知道了。”杨锐一边品尝着景语兰带回来的小吃,一边回答。
  景语兰坐下来问:“就是看你前些天写的?”
  “是。”
  “出版了吗?”
  “嗯,我在写字台上放了一本。”杨锐继续吃带回来的卤煮,专心致志。
  景语兰不由笑了一下,起身进书房。
  过了好一会,景语兰才回到客厅里来,手里抱着一薄一厚的两本书,吃惊的看着杨锐,道:“你写了这么多?”
  “是啊。”杨锐最近被人问这样的话问太多了,多少有些荣辱不惊。
  景语兰就太惊讶了,她望着杨锐的,嘴唇微微张开,形成一个可爱的圆形,道:“你什么时候写的书?”
  杨锐看着她的表情,心里一动,推开了诱人的卤煮,笑道:“就是最近呀。”
  “那怎么能写这么多。”
  杨锐摊开手,道:“这就是为啥有争议了。”
  “啊?”
  “大家都在问这个问题呀,就是怎么能写这么多。”
  “是呀,你怎么做到的?”
  “年轻,聪明,储备充分。”杨锐指指自己的脑壳,道:“他们如果像我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储备,估计也能写出一大本厚书了。”
  景语兰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紧张消失了许多,又问:“这样说,就是没什么问题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