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9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2/1306

  在世界范围内,学者们基本公认杨锐是第二阶的学者,生物学内部更是如此。
  第一阶要么就是拿到诺奖的,要么就是声望高隆的著名学者,第二阶,则是做出了诺奖成果,等着拿诺奖的学者了。
  大部分的第二阶学者,拿不到诺奖的主要原因都是年龄太大,活的不够久,以至于等不到诺奖。
  当然,诺奖的数量有限,每年都有新的成果涌现,能等到诺奖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但像是杨锐这么年轻的,起码还能等个四五十年,要是再能活一点,等到八十岁的时候,诺奖是不给他都不行的。
  在大中华区的范围内,杨锐就生物学内部的号召力是无与伦比的。
  许多人对讲解员说什么,是不怎么关心的,但杨锐开口,他截然不同了。
  王博士也是立即就竖起了耳朵。
  诺奖级的学者讲话,一辈子能听多少次?
  杨锐没有像是王君慧那样使用话筒,而是用洪亮的中文,朗声道:“大家现在看到的同样是卫生三级区,是经过我亲自核检的区域,我特别要求由我本人来讲,是因为我希望,日后的GMP规范修改的时候,能够做出相应的修订。”
  杨锐开口就要修GMP规范,但在场的学者和医生们没一个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GMP规范的确是美国做的医疗和卫生行业的规范,的确是欧美通行的规范,的确是经过了多名行政人员、学者和法律人士考察过的规范。
  但那又如何?
  一名世界第二阶的学者,开口要修你的规范,你只有侧耳倾听的份。
  更不要说,杨锐还有独抗律博定而证明正确的事例。
  就这一件事,杨锐就能吃一辈子。FDA或者任何一个国家的GMP管理机构,都得注意听他说的话。
  当然,并不是杨锐说修改,GMP规范就会修改,但是,为此将之列入会议讨论,并给出一整套的文件以确定是修改还是不修改,那也是理所应当的。
  事实上,GMP规范原本就是6名美国教授在60年代搞出来的。
  它的通行,是在70年代末,美国人以法律的形式将之确定,强制各大制药企业采用才风靡全球的。就学术上来说,杨锐太有资格质疑它了。
  再者,GMP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两种变化方式。
  一种是复杂而困难的,也就是发布或修改更新的法令。
  另一种则是相对简单,而且被FDA常用的,就是颁布指导性文件。
  更改法令是相对少见的,几年乃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指导性文件就简单了,当然,后者的效力是不如前者的,而且容易被法庭推翻,但是,鉴于FDA在医疗行业内,是类似中国的强力型政府部门,制药企业直接逆反的几率不大,他们要做手脚,通常都是在文件颁布以前做。
  一群人都竖着耳朵,听杨锐说话。
  尤其是华锐、绿石角和捷利康请来的随行记者,更是举起了摄像机和录音机,一副认真的模样。
  杨锐左右看看,很有范儿的指向玻璃另一边的车间,道:“我们现在的GMP规范,对车间做了多种无菌要求,但是,灌装期间的无菌程度,依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确,百万分之一的细菌指标,的确是够低的了,但对于病人来说,一颗细菌就有可能是致命,因为我们的输液产品,最终是应用在虚弱的病人体内的。”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泰乐胶囊。”
  “就因为一个无意中打开的封口,致使胶囊被污染,结果导致了7人死亡的泰勒胶囊事件,采取正确的生产方式,是应当可以避免的。FDA关于防干扰包装的规定很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有预见性的看到,输液产品的危险性是高于普通片剂产品的。”
  看着众人,杨锐直接说出答案,道:“封闭层流装置,必须全面的应用于GMP级的药厂中,从而保证药液始终处于氮气的保护下,既要避免氧化接触,也要避免车间内的消毒不严。同样,药瓶也应该进行抽空充氮,保证含氧量降低到万分之一以下,并且直接进行包装……”
  杨锐说的,其实就是90年代初版的GMP规范,而这份规范,自然也是用死人提炼出来的——就像是航空业一样,医疗行业的每一份繁复的规范,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而以80年代的生产水平来说,卫生三级车间内进行氮气保护,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
  效果却是极其的突出。
  记者和某些学者,都飞快的做起了记录。
  这可不光是提出问题了,还给出解决方案了,只要消息传出去,任何一国的药品管理机构,都不能等闲视之。
  包括中国的。
  一些对药厂生产有所了解的人,更听的连连点头,甚至有些心驰神往。
  如此恰当的切入点,正是高阶学者们影响世界的正确步伐。
  学者不像是政客或者商人,他们影响世界向来是潜移默化的,是凭借着至少是当时正确的思想来做支点的。杨锐如果要以命令的形式,或者大撒金钱来影响美国人的FDA和GMP,那是很难做到的事。
  但是,他如果是以正确的思想为蓝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论点,美国的FDA就是想不受影响都难。对一名学者先来说,这也是发挥影响力与价值的意义所在了。
  进一步来说,如果美国的FDA受到了影响,中国的药品管理机构,又应该作何反应呢?
  想到此点的人,尤其是想到此点的中国人,都不禁看向杨锐。
  原本以为只是简简单单,吃吃喝喝的医学贿赂会,竟然真的开成了研讨会,还提出这么大的一个命题。
  记者们多数对学术界的事不够了解,或不够关心,但此时联系到FDA,甚至更多国家的药品管理机构,一个个的都兴奋起来。
  有人看着杨锐说完话,就举手道:“杨锐先生,您的意思,是不是说FDA等药品管理机构,应该以华锐制药厂为标准来建设制药工厂?”
  杨锐看了一眼,发现是名随捷利康而来的英国记者,就没有太多顾忌的道:“华锐制药厂是高于GMP标准的,但各国制定GMP规范的时候,是应该向高标准来看齐。”
  “您的意思是说,美国和英国的制药厂,应该向建设于中国的华锐制药厂看齐?”记者明显进入了挑事模式。
  杨锐却不在乎他挑事,毫不犹豫的用英语道:“中国华锐制药厂执行的规范更严格,也更加有效,如果美国和英国的制药厂能这样做,我认为是可以挽救更多生命的。”
  挽救生命这个命题出来,英国记者还真的不好接了。
  中国记者却是奋笔疾书了起来。
第1156章
邀请
  《世界第一流的制药厂落户中国河东》
  《杨锐怒斥美国FDA》
  《医药卫生标准要改改了——杨锐于华锐研讨会上的讲话》
  《欧美学者服输,称中国人的药厂标准走在了前列》
  杨锐坐在平江饭店的早餐厅里,展开几张报纸,都有报道华锐和自己的。
  要是平常的科技新闻,其实是不怎么受媒体欢迎的。
  但是,新闻一旦涉外,一旦与美国有关,一旦能牵扯到欧美标准的时候,新闻价值就大大增涨了。
  尤其是杨锐说的话,还很是尖锐,又有些道理,那就更受媒体记者的欢迎了。
  当然,昨天发生的事,今天就上了早报,多半是有河东省的宣传机构的认可,算是他们对华东制药厂的一分支持。
  但是,光看耸人听闻的新闻,杨锐就能想到,报道一定会走出河东,走向全国的。
  对此,杨锐自然乐见其成,哪怕新闻有些夸张,他也无所谓。
  研讨会就是给学者们发表意见的场合,也是学者发表意见的最佳场合。
  对于高端学者来说,在研讨会上的发言,进可影响国家乃至世界政策,退可明哲保身。
  像是能源危机,全球变暖,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全都是学者们在研讨会期间提出的,成功与否且不论,因为是研讨会上提出的,学者们也很有退让的空间。
  而在生物学方面,克隆、转基因之类的话题异常敏感,学者们想要发声,也就必须要通过研讨会来达成。
  有效果了,就会从研讨会传播到社会,没有效果,也不会传导危险。
  杨锐慢悠悠的吃着早餐,就像是立了一杆旗帜似的,一会儿就引来了其他学者的注意。
  “杨主任,你好。”一人看着杨锐放下报纸,立即走了上来。
  “你好。”杨锐笑了一下,抬头看向对方。
  这位戴着眼镜,有点偏瘦,浑身的书卷气,一副典型的学者模样,开口却是令人惊诧的道:“杨主任,我是医药管理总局的江锦程。”
  杨锐不由的向两边看看,问:“卫生部的医药管理总局吗?”
  “是,我昨晚刚从北京飞过来。”江锦程说着,掏出了自己的证件。
  要不是这本证件,杨锐真的是要当对方是骗子了。
  医药管理总局如其名,就是国家药政系统的负责机构了,华锐制药厂的一场研讨会,自然不会费心的邀请对方,正常情况下,对方也不可能来呀。
  至于说昨天晚上特意飞到平江,更是令杨锐疑虑丛生。
  江锦程等杨锐看过了自己的证件,才笑一笑,道:“杨总不要担心,我是奉我们局长的命令,了解一下您对GMP的看法,另外,我想再参观一下华锐制药厂。”
  杨锐心道,不担心才有鬼呢。
  不过,仔细想想,他也确实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杨锐一边想着,一边缓缓开口道:“参观华锐制药厂是没有问题,关于GMP的话,不知道你们想了解哪方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