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9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4/1306

  杨锐并不反对宣传去铁酮,再怎么说,他也能从赚到几千万美元的。
  他指了一下杜威,道:“可以请绿石角公司考虑你,麻烦给我一张你的名片。”
  “好的,我的病人里,有三人都不到15岁,请一定把我加入到你们的名单中来。”这位递出名片的同时,又用笔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正是说明自己病人的情况。
  杜威接过,肯定的道:“没问题,15岁的患者,的确应该加快治疗了。”
  不知道是他的话,引起了在场诸人的共鸣,还是其他人原本就有这样的想法。
  随着此君的名片落手,又有十几名医生,将自己的名片送了过来,自愿成为去铁酮四期的试水者,这也是业内的常态,制药公司固然是有求于医生的,但是,真正的好药依旧是医生们所推崇的,尤其是一些能够真正治疗疾病的药物,是非常难得的。
  杜威全部接了下来,一会儿就在手里积累了半叠的名片。
  他本人也笑的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的,去铁酮是以里程碑的形式卖断给杨锐的,虽然里程碑的总额极高,不过,只要三期通过,多少钱都是能赚回来的。
  现如今,一款新药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
  记者黄河亦是想到了此点,问道:“杨锐先生,听说去铁酮是您开发的?”
  “是。”
  “这样的话,去铁酮赚到的利润,是归于华锐实验室呢,还是归于您本人呢?”
  “当然是华锐。”
  黄河并不意外的道:“杨先生,能否透漏一下,您和华锐实验室的合同是什么样的?去铁酮的里程碑完成以后,你有奖金吗?”
  他这个问题出来以后,不止是杜威等人好奇,江锦程和韩田路等人一样好奇。
  杨锐觉得是应该给自己发一笔奖金了,于是点点头,道:“应该有吧。”
  “有多少?”黄河一点都没有老外不问工资的禁忌感,就用中文讲了出来。
  杨锐张口想说个几万块,突然醒悟过来,那不是要好几个万元户了?不能给自己找这么大的麻烦。
  于是,杨锐在心里将几万块改成了几千块,等出口的时候,再次发生了变化,道:“总有几百元吧。”
  80年代的中国人发奖金,很少有能发一个月工资的,事实上,如果发半个月的工资做奖金,单位领导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个位数的举报信算是他运气好。为了100元奖金而得到雪片般奖金的领导,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在少数。
  杨锐自觉华锐实验室是私企,私底下也是经常上千元的发着奖金,给自己安排一个几百元的奖金似乎并不过分。
  杜威却是眉头皱了皱,再问:“是几百……千吗?”
  杜威以为杨锐是省略的说法,就像是有的中国人将10万说成10一样,美国人也有将几百千或者几百百万,说成几百的情况。
  考虑到几百千只有几十万,杜威又追问了一句:“是美元吗?”
  杨锐失笑,拍拍杜威的肩膀,道:“就是几百元,不是美元,是人民币。”
  杨锐决定,回去就给自己发个666元人民币,再去找个馆子挥霍一下子。
  杜威望着杨锐的背影,满是怜悯。
  黄河则感慨的道:“这就是社会主义吗?”
  江锦程和韩田路不知怎的,突然觉得满心的骄傲,望着杨锐的背影,追上去之前,当着众多香港医生的面,挺胸抬头道:“这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
  杜威和黄河不由的点点头。
  江锦程和韩田路心情大畅,拔腿就去找杨锐了。
  杜威和黄河互相看看,却是杜威有些迷糊的道:“华锐实验室不是港资私企吗?”
  “是。”
  “那样的话,等于港资的华锐,只要给杨锐付几十美元的奖金,就能拿到去铁酮?”杜威有些不能置信。
  黄河迟疑的点头,却不觉得这是什么美好的新闻题材,这样的题目,他身为驻华记者,采访的多了。
  杜威的眼睛却是忽然瞪的老大:“在中国开公司,真是幸福呀……”
第1158章
专家库
  江锦程和韩田路的兴致很高。
  老实说,他们坐在一群香港人和外国人中间,是有些不自在的。
  86年的香港是极富裕的,弹丸之地所拥有的资金或许没有中国大陆多,可流动资金是绝对比大陆多的。最显眼的例子就是包船王,他一个人所拥有的船队吨位,是全中国的船队吨位的好几倍,而香港医生的收入,与中国公务员之间更是差了上百个大陆学者。
  杨锐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江锦程和韩田路看来,是觉悟很高,很令人振奋的行为。
  他们回去商量了一番,到了下午时间,就再次找上了杨锐,正式邀请他进入医药管理总局和医药工业总公司的专家库。
  杨锐意外之极,问:“咱们现在就有专家库了?”
  江锦程更加意外,问:“为啥没有?”
  “那专家怎么从专家库里挑出来?”杨锐知道的专家库,是用电脑随机从库里选人的,而就86年来说,现在还被叫做微机的计算机恐怕还不够普及。
  江锦程猜不透杨锐的想法,只是很自然的回答道:“一般来说,都是看哪些专家的专业更合适吧。”
  “人选出来的?”
  “当然,要不然呢。”
  杨锐这下子就明白了,此专家库与彼专家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韩田路望着杨锐的表情,笑一笑道:“杨主任,你只要进了我们医药管理总局和医药工业总公司的专家库,以后就有机会进入各种临时或长期的委员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他们也是私下里讨论了,觉得杨锐目前大概是不会进入两家单位工作了,就干脆拿出了专家库的法门。
  后世的专家库,主要是用来挑选专家,从而决定一些需要专业决定的事。
  但在86年,领导们显然没有做好让渡权柄的作用,医管总局设立的专家库,其实依旧是以备咨询的意思,只是正好起了一个专家库的名字罢了。
  对此,杨锐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微微点头,道:“如果不麻烦两位的话,我当然是愿意加入的。”
  “不麻烦,是我们要麻烦你的。”江锦程哈哈的笑了起来。
  韩田路亦是松了一口气,道:“我们尽快将聘书送过来。专家库的专家虽然是没有编制的,但是有一笔津贴,金额不多,每月30元左右,你不要嫌弃。”
  “怎么会。”杨锐停顿了一下,问:“通常要做的任务有哪些?”
  “现在的话,GMP就是一个大任务。”江锦程抬眼看了杨锐一下,道:“我们知道你是GMP委员会的委员,加入我们的专家库以后,又可以参与修订咱们中国版的GMP规则,你有实践经验,非常适合这项工作。”
  修订规则并执行规则,杨锐顿时感受到了浓烈的计划经济的味道。
  不过,计划经济也不见得都是不好的,像是医药领域,计划经济对普通民众可是利大于弊的。贫民想在论钱的医药世界里活下来,那是非常无助的一件事。
  杨锐应承了下来,再详细的了解了一番医管总局的专家库的概念,要将江锦程和韩田路给送出去的时间,再想起来似地问道:“这个专家库,目前有多少人?”
  “总数有八名左右吧,应该还会增加一些的。”韩田路道:“这是医管总局和我们医药工业总公司共同的专家库。”
  杨锐不禁愕然。得,总共8个人的专家库,果然是用不着抽选了,弄个大点的委员会,8个人还都不够用呢。
  杨锐在华锐制药厂里搞研讨会没两天,北京就已经因为他对GMP的发言,闹腾了起来。
  美国人60年代就开始做GMP了,80年代初推广以来,效果很好,欧洲日本等等都在学习,属于刷屏级的医药政策和法规,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学者也免不了要了解和学习。
  如果翻看国内的论文的话,到86年,国内发表的有关GMP的论文数量是越来越多了。
  但是,大家都是学习了解,最多最多,就是推动和影响国内机构来做一个符合国内需求的标准,谁能想到,杨锐才坐进国内GMP委员会没多久,竟然就想让美国人改规则了。
  要美国人改规则,美国人听不听?
  美国人如果改了规则,中国人要不要学,要不要改?
  美国人如果不改,我们是该怎么嘲讽杨锐?
  大家想法多多,一时间竟是变成了讨论。
  80年代的讨论是很有时代特色的,因为这个年代没有网络,自然也就没有论坛和群之类的东西了,当面讨论也不合适,当面讨论是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做的事,大家意见不统一,坐下来不就变成吵架了吗?
  单独邮寄书信算是讨论的方式之一,但是,就像是QQ私聊的力度不够一样,单独邮寄书信的力度也不让人满意。
  于是,最终适合80年代讨论的最终方案,就是登报了。
  医药相关领域的学者们,主要选择了《新药通报》,《北京药学通讯》等中小型半学术化的报刊进行论战,这些报纸主要是刊登文章比较容易,另外,相关领域的单位都有订阅。
  后一点也很重要,这就好像后世人在微信群里骂仗,要是骂一次就要发一个一毛钱的红包,骂战怕是打不起来了。
  更不要说,现在买好几份报纸的成本,还超过后世呢。
  当然,论战的报刊也不限于几本小学术化的报刊,有的学者地位比较高的,也有机会在各种时报上发表文章,或者干脆在更专业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