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0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38/2322

  刘彻点点头。
  西匈奴这次送来的阏氏,据说貌美如花,有沉鱼落雁之姿。
  但这无所谓,刘彻真正的关注的是,这位阏氏嫁过来的时候,还带来了皋兰山!
  是的,按照刘彻与西匈奴的协议,皋兰山地域,应当在这位阏氏嫁来的同时,交割给汉室!
  皋兰山在哪里?
  打开地图,你就能看到。
  这是扼守着进出河西咽喉要道的战略重地!
  历史上,霍去病曾经在这里与匈奴展开了血战,据说战斗打的非常惨烈,打到最后,汉匈双方的士兵白刃相接,鲜血汇聚成血河,灌满了整个峡谷!
  而如今,这个战略要地,没费中国一兵一卒,匈奴人甚至搭上了一个妹子。
  这买卖值不值?
  对汉室来说是值的。
  对西匈奴来说也是值的。
  唯有北匈奴破口大骂,说且渠且雕难“弃祖宗之地,奴颜婢膝,诚为贼奴也!”
  但且渠且雕难却非常满意。
  因为,这个地区,不过百余里,而且在西匈奴也算不得什么经济命脉和生死之地——现在假若汉军要攻击西匈奴,哪怕皋兰山再险要一百倍,也是白搭,连高阙都被汉军硬攻了下来,没有坚城依凭的皋兰山怎么挡得住汉军的攻势?
  而将此地作为和亲的礼物,送给汉室后,且渠且雕难换到了刘彻承诺加大供应“逍遥散”以及准许西匈奴于汉室在边境榷市的许可。
  这无疑是救命的承诺!
  有了这个承诺,西匈奴的小政权,总算可以喘一口气,且渠且雕难也不需要再担心半夜被人割了脑袋了。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皋兰山,不是后世的那个皋兰山。
  后世的皋兰山在宁夏的兰州城外。
  而如今的皋兰山,则在甘肃境内,后世称之为合黎山,海拔约在一千三百米左右,是中国进出河西的咽喉要道,历史上张骞出塞,最先翻越的就是这座山,他也是在这里被匈奴人俘虏的。
  而汉室得到皋兰山的控制后,等于将领土向河西方向延伸了两三百里,直至历史上的张掖郡附近。
  再向前数百里,就可以见到浩瀚的居延泽了。
  西匈奴的这个决定,与战国时期,魏国对秦国割让河西地区是一样的性质。
  等而言之,实际上,现在汉军已经拿到了控制和宰割河西走廊的门票。
  刘彻已经计划好了,在当地建城、移民,同时封镇两位宗室和几个列侯,为将来全有河西做准备。
  至于且渠且雕难和他的西匈奴小政权,就姑且让他再逍遥几年好了。
  反正,刘彻一时半会,也不急于去拯救和解救自己的小舅子于单。
  想了想,刘彻就吩咐左右:“传朕的命令,遣宗正前往太原,迎接来嫁之公主,封其安义夫人!”
  “再遣大鸿胪及太常有司,前往皋兰山,代朕祭皋兰山山神……”刘彻又补充道。
  皋兰山既然已经是汉室疆域,那么,自然要按照传统去祭祀当地的山神。
  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和习惯,从三王五帝开始,祭祀天下名川大泽就是统治者标识自己的领土的方式。
  “不知何时可祀昆仑啊……”刘彻悠悠的长叹一声。
  对帝王而言,毫无疑问,最高的荣誉,就是亲自封禅泰山和拜祭昆仑。
  封禅泰山是为了向天地表功,而拜祭昆仑,则是为了与三王五帝争辉。
  传说,三王五帝,都曾经踏足昆仑。
  神话之中,昆仑山更有着西王母的传说。
  假如封禅泰山,那是劳民伤财的话,那么拜祭昆仑,则毫无疑问是刘彻对全世界宣告,自己已经恢复了三王五帝威权的象征!
  更是寓意汉室登顶世界霸主,主宰地球的象征!
第1442章
行动力爆表的商贾(一)
  归义单于夏义于元德七年春二月乙卯(十四日)受诏从长安出发,前往龙城。
  在经过了一个半月的跋涉后,这位归义单于在两千汉骑的保护下,进入了龙城。
  夏义的阵势非常庞大而威严。
  整个就国队伍,除了有两千骑兵之外,还有五千步卒,其中包括了三千陌刀兵。
  一路上寒光凌厉,军容鼎盛。
  沿途各部,闻者变色,见者惊心。
  纷纷心悦诚服的跪到草原两侧,恭迎伟大的单于入主他忠诚的龙城。
  一进入龙城,夏义首先就进驻了早就为他准备好的单于宫。
  所谓单于宫,乃是汉军占领了龙城后,将原先龙城之内的中央建筑群(旧匈奴的祭天台和年老贵族赡养的穹庐群)改造为接近中原诸侯王王宫的宫殿。
  当然,这个宫殿现在还简陋的很。
  拢共就那么三五百间屋舍,没有花园,也没有画室、藏书阁和档案馆。
  整个单于宫,也没有什么人。
  除了几十个汉军从龙城找到的曾经服侍匈奴贵族的侍女外,连个宦官也无。
  可谓是一穷二白。
  但夏义却依然兴奋不已的将整个单于宫里里外外的看了一遍,然后坐在为他设计好的单于宝座上,眯着眼睛,幸福的呻吟起来。
  他抓着自己腰间,那颗象征着他身份与地位的单于印绶,重重的拍在案几上,模仿着中国诸侯王的模样,端坐己身,抬头挺胸,清了清嗓子,然后道:“寡人受命于天子,都此龙城,幸甚至哉!”
  “不过,龙城之名,颇患中国忌讳,寡人以为不妥,当更之……”
  一个中年文士模样打扮的男子拜道:“单于既有此意,臣以为,不若单于上书天子,请天子赐城名!”
  这人姓张名常,乃是夏义在长安混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挖到的谋士之一。
  也是夏义现在最重视的幕僚——此人曾经担任过汉室睢阳令,后来卷入了一件贪腐案,丢官弃职,只能回家种田。
  但他不甘心如此,于是跑去长安,想找个贵人投靠,从食客起步,想要卷土重来。
  但问题是——如今汉室的贵族士大夫们,武贵文贱。
  只爱那大丈夫,真英雄真豪杰。
  纵然是想培养谋士和幕僚,人家也希望是小鲜肉,这样更容易培养成为下一代的近臣。
  况且,这张常屁股不干净,即使有人动心,却也不愿意用他。
  答案很简单——三条腿蛤蟆或许不怎么好找,但两条腿的文人士大夫,却满大街都是。
  现在又不是战国之时,你读上几本书,就可以去什么平原君、孟尝君府上混吃等死了。
  如今是煌煌大汉,时人赞之曰:维天之命,於乎不显的大汉帝国,是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汉之命的伟大时代。
  在如此的伟大时代之中,文人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
  雕版印刷业带来了知识普及速度的大爆炸。
  现如今,连中产之家,都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了。
  曾经被视为传家之绝密的许多著作,现在,只要有钱,满大街都是。满天下绽放的各种学苑,变着花样的收学生,儒家的一些学派,还玩出来了为了抢一个良才,不惜免其学费,还给他补贴的花样……法家则提供了各种各样名目的“实习机会”。
  譬如说,某位巨头的学苑之中的优秀弟子,总能在三五年后,被师长安排到某个执法衙门或者法家官僚主政的地方官府,学习和旁观具体政务和案件的审理、判决……
  甚至连过去被视为屠龙术的兵书、地理、天文,也不再是某几个人才能掌握的专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士大夫知识分子们,情绪高涨,胸有万丈激情,一篇篇不朽诗赋,不断流出。
  人人皆以为,三代之治不远,而天下大同可期。
  颇有种历史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终结的味道。
  以至于在过去根本不可能用来评价王朝的“维天之命,於乎不显”这样称颂周公治理之下的周室颂词,也被人盖在了帝国身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38/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