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19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21/1924

  因为,如今皇太叔既立,那自然,大家伙都成为了从龙功臣。
  于是,论功行赏,人人有份。
  执政们,纷纷从候爵,变成了公爵。
  便是出外的执政,也得到了晋升。
  张安世封夏国公、丙吉封楚国公、王莽加虞国公。
  而作为皇太叔的生父,张越更是直接晋为英王。
  南陵公主也成为了英王王后。
  此外,张越长嫂被尊为秦国夫人,亡兄被追封为秦国公,张越的三代先人,也都得到追封。
  总之,就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分蛋糕。
  大家都分到了好处,得到了利益。
  人人开心,人人高兴。
  除了小皇帝。
  但没有人关心这个小皇帝,也没有人在乎他的想法。
  在这纷纷扰扰中,前线再次传来捷报——王师克定沩水,直趋大夏故地,并土五千里,有三十五小王来降!
  这简直就是犁庭扫穴一般的速度与效率。
  到八月底,捷报再来:王师先锋克定大梁,伪魏大梁留守萧千墨引兵西走。
  于是,汉家疆土,直接来到了中亚与南亚之间的节点。
  同时也切断了卫律与李陵联系的通道。
  如此,整个身毒,已经是汉军的盘中餐。
  但打到这里,张越却及时的下令,暂时中止了进军,命令各部原地待命,同时发布命令,要求已征服地区的所有城邦、王国都选派代表,来到长安面圣。
  这其实就是要奠定下将来殖民统治的法理基础,并定下未来汉家在这些地区的权益。
  所以,张越就从故纸堆里,把宗周的朝贡体系擦了擦灰尘,挖了出来。
  然后指示御史台和尚书台,设计全新的朝贡体系。
  简而意之,就是要设计一套汉与各附属城邦、王国的分赃协议。
  而这一命令,其实也表明了汉家无意吞并葱岭以西、楚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更不会在当地实行直接统治、委派官员什么的。
  汉家只想要这些地方的资源、财富,并将之变成汉家商品的倾销地以及妹子的进口地。
  用资源、财富,来喂饱人口日益增加的汉室臣民的胃,同时,用大量的妹子来缠住那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
  让他们乖乖的上班、种地,为国家为天下发光发热。
  好叫汉室可以较为平稳的渡过,工业革命前后的危险时间。
  永始十年十一月,大梁的汉西域都护府都护、楚国公丙吉表奏长安,称使安西使团,已经抵达大梁,并带回一个李陵的答复:李陵放弃帝号,自称魏王,并请求天子册封,同时,将其领土西垂,海湾一角之土,敬献天子,为天子度假之地。
  张越闻之大喜,立刻派出自己的亲信胡建,命令他马上前往江都,并指挥刚刚建成的五艘远洋炮舰,横渡大洋,前往远西之地,接收当地,并在海滨择址建立港口。
  其名曰:镇西港!
  他更亲自以天子的名义下诏,将李陵所割让的那块海湾之地,并为汉家疆土,赐名‘远西郡’,为天子亲领之土。
  这当然是他在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谋福利!
  如此,即使未来,他的子孙的权力被彻底架空,变成今天的小皇帝一样的傀儡。
  也能凭借着那沙漠地下,无穷无尽的黑色黄金,子子辈辈衣食无忧!
第1329章
后记(1)
  汉纪两百二十五年,兴平四年七月。
  一艘黑色的战舰,劈波斩浪,在风暴中依然坚定向前。
  战舰的桅杆上,黑色的龙旗,迎着风暴高高飘扬。
  穿着绛黑色的海军军服,胸前挂满了爵位勋章的将军,走到舰桥上的甲板,然后他看到了正在舰桥上抱着手沉默的一个年轻人。
  于是,将军对年轻人行了一个传统的,只有贵族之间才会互致的礼仪——他微微作揖,身体前倾,双手合十而拜:“世子殿下,您在想什么呢?”
  年轻人回过头,看着将军,也回了一个同等的礼节,然后答道:“不瞒君候,孤方才在想……”
  “一百年前,孤的先祖与刘氏、张氏的先祖,在长安城中共同立誓……”
  “以天下为重,共尊汉室,扶保社稷……”
  “从此海内归一,天下皆汉……”
  “是为中央之国,地上天朝!”
  将军听着,肃然起敬,跟着感慨道:“开国元勋们,殚精竭虑,舍小家而用大家之义,放弃争议,以兄弟手足相待,父子叔侄论叙……”
  “这是吾等后辈所远远不及的,也是元勋们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永为后世垂记的缘故!”
  一百年前,英王世子张章、唐王李玄机、汉王刘去病,在长安盟誓,约法天下。
  以汉为天下主,社稷王。
  汉帝之位,刘氏天子禅让英王世子章,而汉帝自去帝号,改称汉王,移身毒,最后建都身毒的滨海之地,称新长安(孟买)。
  但其实,彼时的帝王之位,已经只是名誉性质的头衔。
  国家真正的权力,归于内阁与州郡大臣、贤良文学共商会议。
  而且,因为张氏虎踞神州本土,刘氏则据身毒之土,李氏唐王,居于远西之滨。
  彼此相距遥远,以当时的条件,一年也未必能有几次官方往来。
  所以,彼时三王盟誓,以兄弟叔侄论叙有关方面的地位。
  张氏为兄,刘氏、李氏为弟。
  同时,有关各方,实行自治。
  各有各自独立的军事、外交、财政、立法与体制。
  但十年后,情况就有了新的变化。
  被汉军赶出身毒,流亡海疆的卫氏,横渡大洋,泛舟于扶桑,发现了殷商遗民所居的新大陆。
  随即卫律之子卫殷率军入主扶桑,重建大魏。
  然后,卫殷遣使来长安,与汉协商,由之,汉室大家庭多了一个以殷商大陆为地盘的新兄弟、新手足。
  其后数十年,不断有贵族、遗民,泛海西走,进入新大陆,割据那些未曾被魏控制的地方。
  于是建立起了数十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候国。
  而这些国家,一方面臣属建都于大梁(纽约)的大魏,另一方面,也受长安册封,为汉臣。
  至此,大汉帝国,形成了四个主要支系组成的帝国。
  东有中国,西有大唐,南有大汉,北有大魏。
  其中,中国依然实行执政大夫议政制度,并建立健全了贤良方士与郡国两千石共商的体制。
  还修正了法律,通过《天子之法》,实行大一统制度。
  既全国服从中枢,中枢服从丞相的体制,而丞相及中枢执政,则从天下郡国两千石中选拔,每任执政不得超过两任,且不得连任。
  更有潜规则,不允许同一家族(五代以内的血缘关系)之人,连续出任执政或者丞相。
  而移于身毒的汉王,则在新长安,建立了宗周的藩王体系。
  依托着身毒海滨地区,通过控制和扶持身毒土著的土王,进儿实现统治。
  至于远西的大唐,则实行着标准的军国体制。
  唐王威权自用,说一不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21/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