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4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9/1924

  心里面更是埋怨不已:“朕当年封禅泰山,巡幸天下,随驾大臣文武数以百计,为何无人提醒朕要盟誓天地?”
  在他看来,若是早有人提醒他,应该盟誓天地,立下大愿,再践此大愿,就能与三王五帝并列。
  说不定这会他都已经得到了上苍的赏赐,登仙成神也说不定!
  搞到现在,他都六十好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再想要巡幸天下,封禅泰山也没有那个力气了。
  真是……
  想到这里,他就道:“朕若遭遇爱卿二十年,则大事成矣!”
  说着就垂头丧气,感慨不已。
  “陛下何故沮丧?”张越见了,立刻恭身‘鼓(忽)舞(悠)’道:“太公望八十岁遇文王,尚且能佐武王伐纣,开周之世,陛下既受命于天,如今醒悟天命之职,岂言晚矣?”
  “且夫,三代之治,也非一代人之力,夏之政始于禹,至少康之时,终臻大成;而商之政,始于汤,历伊尹之政,盛于盘亘;周之治始于文王,经武王、周公,至于成康之时,方至与极!”
  “然,禹、汤之神灵,迄今垂于天地,此岂非天之赏?”
  张越很清楚,他必须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样的信念根植到公羊学派的年轻人心里。
  不然的话,这些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中二气息一发作,就会嚷嚷着去找新王了。
  在事实上来说,王莽之败,也是败于这些人的激进和急切之中。
  看看王莽改制的政策和内容就知道了。
  这货根本就不是在改制,而是在放卫星!
  在西元前放卫星,只能有一个结果——灰灰!
  更何况,王莽改制的时候,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根本不足以支撑他的改革——甚至不足以支撑他所罗列的改革中最小的一项——均田地。
  王莽难道不知道,他的改制不可能成功?
  但他能有什么办法?
  那四十八万多曾经联名上书王太后的人在盯着他。
  所以,王莽也是没有办法。
  想到这里,张越就深深吸了口气,道:“臣先师董子有曰:事在强勉而已,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强勉己身,克重重险阻,终于王天下,今陛下坐拥天下,海内孺慕,威加四海,若能顺天志,泽人民,建大功,焉知不能如三代?”
  在这里,张越又加了私货。
  而且掺杂的是墨家的私货!
  按说这种事情有大风险!
  儒墨就是两个对立面,两个极端,水火不容!
  不过,在他之前,董仲舒已经这么干过好几回了……
  在事实上来说,董仲舒的公羊思想中,墨家思想的影子随处可见。
  譬如天人感应与谶讳之说,就带着浓厚的墨家‘天志’‘明鬼’思想的影子。要知道在先秦时代,儒家基本上是不谈这些的。
  无论是孔子、子思、子夏还是孟子、荀子,一脉相承,对于鬼神的态度一直是‘敬而远之’。
  到董仲舒,就融入了阴阳家的理论和墨家的主张,用儒家的语言讲出来。
  此外,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之中,还能看到非常明显的名家影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羊学派与其说是一个儒家学派。
  不如说它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骨,用百家理论武装起来的怪物。
  是故,公羊学派里各种山头林立。
  不仅仅有着董越、褚大、赢公、吕步舒等董系学者。
  还有着一大堆其他诸子百家混进公羊学派内部的大能。
  譬如说,夏侯始昌先生就是以阴阳家混进了公羊学派,靠着灾异说扬名的名为儒生,实为阴阳家的大学者。
  他的侄子夏侯胜更进一步,将尚书也纳入了其中,发展出了‘大夏侯学派’。
  还有张汤,以法家入公羊,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法家系统。
  更有主父偃,用纵横家的方法来阐述公羊之说,也算是一个成就了。
  不止如此,张越甚至还听说了,有墨家的门人,也自诩自己是公羊学派的儒生,只是不被承认而已。
  但,却也有的官做,还有好几个混的不错的。
  总之,诸子百家,那些不甘衰亡的人,纷纷都打过混进公羊学派,借个马甲的想法。
  而董仲舒在世的时候,对这些事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鼓励、默许。
  也正是如此,公羊学派才能有今天的声势和体量。
  而这也给了张越整合公羊学派,制造了大量障碍和困难。
  除了董系外,其他各个山头,都有着自己的算盘与想法。
  许多人甚至只是借个马甲穿穿而已,实则根本不鸟董仲舒,甚至不认同公羊学派的很多理念。
  是故,张越只能借机,慢慢的掺私货,希望可以借君权来为自己张目。
  如今看来,他的努力效果很好。
  至少当今天子是全盘接纳了。
  就听着这位陛下点头道:“强勉!强勉!昔年董仲舒曾与朕有言于此,朕还不明其意,如今听卿之言,朕豁然开朗!”
  强勉思想,算是董仲舒发明的。
  其最开始其实只是用于治学,但这几十年下来,早已经被公羊学派应用各种领域。
  现在,张越更进一步,打算将之引入施政、治政之中。
  其实是要打着强勉的旗号行荀子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只是荀子的思想对于统治者来说过于敏感,所以要包装一下。
第362章
夏侯始昌的惊讶
  车轱辘咕咕的响动着,端坐在安车之上,今年已经年近七十的夏侯始昌,满头白发,身形消瘦,腰背皆弯,看上去似乎已是风烛残年。
  但那双似乎永远充满着智慧和温暖的眼睛,却在无时无刻的鼓励着他的弟子、门徒们。
  让人如沐春风,情不自禁就生出孺慕之情。
  作为《春秋公羊》学的专家,兼《尚书》界的研究大能。
  夏侯始昌虽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春秋公羊》教育,不是董仲舒和胡毋生这两个主要公羊学派支系出生的。
  但是……
  他曾拜入济南鸿儒伏公门下,得授《洪范五行传》,而授他《洪范五行传》的伏公来头很大,其乃太宗名士,儒门精神领袖伏生之后。
  此人地位,相当于公羊学派的公羊寿,是汉季尚书学派的祖师爷。
  仅仅是他保存了《尚书》,使其能重见天日这一功劳,就足以让人顶礼膜拜。
  太宗在位时,曾敬为国老,遣晁错为弟子,从其受《尚书》。
  是故,夏侯始昌虽然没有董仲舒、胡毋生那么有名,但在公羊学派的地位一点都不低。
  在董仲舒去世后,他就成为了公羊学派内部的领袖之一。
  连当今天子也异常敬重其学问、品德,任为昌邑王太傅。
  “老师……”一个儒生捧着一副简书,恭身来到夏侯始昌的车驾前,拜道:“长安来信!”
  “拿来……”夏侯始昌抬起头,轻声说道,他是鲁人,所以口音里有浓重的鲁音,听起来和天下盛行的雅语有些格格不入,大约就像后世的广东人讲普通话,听着有些含糊。
  但他并不打算改——虽然其实他可以讲一口纯正的关中雅语。
  然而除了面见天子以外,其他所有时候他都是以鲁音与人交谈。
  因为,对于所有鲁地儒生而言。
  鲁音不仅是他们的骄傲,更是他们用来提醒和警示自己不要忘记使命的象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9/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