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8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1/1924

  与之相比,牺牲一点暂时的利益,似乎也就可以接受。
  毕竟,这可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只要完工,子子孙孙都将受益无穷!
  所以,只犹豫片刻,朝臣们就纷纷出列,拜道:“臣等附议!侍中之议,臣等皆以为,甚为可取,愿陛下采之!”
  这就让一直在旁旁听的太子刘据和长孙刘进,啧啧称奇了。
  虽然不是很懂,这一番操作是如何实现的。
  但现实就是,貌似张子重提出一个超级计划。
  但,不知道为何,按照旧例,类似这样的计划,本该在朝野议论争辩数月,然后通过说服和协商,逐步才能达成一致的事情,转瞬之间就得到了朝野一致认可。
  这不封建啊!
  要知道,当初,天子打算在朔方屯田,移民实边,可是经过了漫长的拉锯和谈判。
  当今天子又打又拉,又动用暴力,狠狠的教育那些反对的士大夫,才终于逼迫朝野达成一致。
  这就让刘据和刘进,都是好奇了起来。
  尤其是刘据。
  到现在为止,张越提议的两个工程,都是利国利民,而且得到了朝野一致认同。
  在刘据看来,这就是明摆着的政绩啊!
  这让这位汉家储君的心脏,开始砰砰砰的跳动起来。
  如果……
  “孤可以得到主持这些工程的机会,那是不是可以挽回人望和民心?”刘据在心里暗自思索着。
  李禹一案,对他的打击,无比沉重。
  不仅仅导致了整个太子系彻底洗牌,更让自己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这才有了今天,刘进上殿,参与旁听之事。
  这也他在无奈之中,不得不拿出的下策。
  既通过刘进来挽回声望,维系地位。
  特别是让刘进来帮他挽回在士大夫舆论之中的声望。
  让天下人都能够安心,不用畏惧,他成为惠帝第二。
  但,作为储君,刘据当然不愿意就此沉沦。
  他也是有理想的,也是想要做一番事业的!
  更想向天下,特别是他的父亲、母亲和祖先证明——他这个太子,并不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昏庸之主。
  不过呢,刘据虽然很激动,但,当了数十年太子,他还是学会了矜持的。
  稍微观察了一下局势,看了看自己老爹的神色,他决定稳住,再看看。
  至少,也要等下朝后,与自己的幕僚智囊商议一下,看看此事是否可行,然后再决定行动!
  吃了过去偏听偏信的亏后,刘据现在已经变得无比小心谨慎。
  事无巨细,都会尽可能的与幕僚智囊们再三讨论和商量。
  而且,他不止会和一个人商量,他会尽可能的找那些可以信得过的人,多次讨论,听取不同意见。
  就像他请求天子,准许刘进与他一同上殿,旁听政务,就是他与张贺、王沂等幕僚讨论多日的结果!
第668章
抉择(1)
  端坐于御座上,天子颇有兴致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然后微微起身,道:“既然群臣皆以为,张子重所议甚佳,那这引淮入汴、引洛入汴及越池围水之事,皆如此议!”
  群臣立刻集体俯首拜道:“圣明无过陛下,臣等谨奉诏命!”
  张越心里面,此刻已经是美滋滋的,难以自抑了。
  为什么?
  因为,汉室王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之中仅次于秦帝国的信守承诺的帝国!
  民间一诺千金,士大夫们,为了一个承诺,也能抛弃所有!
  至于国家?
  那就真的是非常有契约精神!
  对于契约的遵守,甚至已经刻进了骨髓之中。
  当初高帝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哪怕到了现在,甚至到了西汉王朝灭亡之前,都是铁律!
  于是,就出现了汉书和史记之中,那一串因为伤人、杀人而被诛、被罢的列侯外戚。
  于是,就有了西汉版的‘私人领域神圣不可侵犯’。
  所有人都获得了在自己的家庭宅院之内以及其他代表自身居所的移动设施,如车马、船舶之中拥有无限自卫权的许可!
  谁敢侵犯,那么‘当场格杀可也’。
  这一传统,甚至连东汉王朝也继承了。
  至于很多人诟病不已的刘邦过河拆桥,功成名就后就‘屠杀’功臣的事情。
  那也是很讲信誉的!
  证据就是几乎所有高帝功臣之中的失国者,无不是因为谋反、乱X、大不敬、残虐等罪名而GG的。
  就连吕后杀韩信,都是萧何骗进宫里面,关进暴室里,用竹签杀的!
  为什么?
  因为刘邦曾经亲口许诺韩信:天不杀、君不杀、铁不杀。
  所以,吕后和萧何才要绕这么大一圈。
  骗他进宫,关进暴室悬垂之室的笼子里,用白布遮住,吊起来,然后将竹子削尖,派宫女们持着上前刺死!
  这样韩信就处于上无苍天,下无大地,且是死于宫女用竹签所杀,就连命令也是吕后自己亲自下达!
  完美的规避和避免了可能有伤刘邦信誉的问题。
  所以,汉代特别喜欢讲故事。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指的传说,而是曾经确实发生,并且存在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例子。
  每每有事,皇帝决定做某些事情,就需要请御史大夫或者尚书令,援引这些祖宗们的‘故事’,以此做法律依据。
  这大体类似于米帝的循例法。
  因为以前有过这样的事情,所以现在,可以援引它作为审判和判决或者制定某些政策的依据。
  而这些历代先帝们的‘故事’,就好比米帝的宪法修正案。
  已故的廷尉、御史大夫,杜周当初就很形象的形容过汉朝的这种特殊制度。
  他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著是为律,后主所著疏为令!
  汉律就是建立在一代代君王的修改和完善的环境下。
  每一次修改,就像是一次全新的诠释。
  而如今,就是一个全新‘故事’的开端,一条类似宪法的全新政策的诞生。
  往后,再有这样的事情,就有了依据。
  就像张越要援引高帝的授田令和商君的垦草法一样。
  未来再搞大型基础建设,就必须从这个政策的基础上出发。
  除非,当今天子或者未来的某位天子,下定决心,想要废黜这个制度,但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天子本人下定决心,还需要和今天一样,通过大朝议的形式,得到群臣认可!
  对张越来说,这就是成功!
  成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1/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