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世界大穿越(校对)第23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6/2766

  “嘿,眼下衙门的税收收入可是一月高过一月,衙门手头有钱,才好组织工程队修路铺瞧,还有修建储水水坝等等事项,这都是好事啊!”
  “是好事不假,就是官府的手段太狠了点,街上的闲汉都被强行拉去做工了,闹得不少人家家宅不宁!”
  “你是在说你那姑妈家的小子吧,活该被抓,整日游手好闲投鸡摸狗,难道就不知道大将军对是喜欢抓这样的闲人去做工么?”
  “知道又如何,我姑妈把那小子宠上了天,这下被抓了闹腾得厉害,整天以泪洗面要我们跟着出力帮忙捞人呢,我最近都不敢回家了!”
  有关公学之事,还有大将军府的政令,以及郡县的政策等等,都是出身公学学堂,在社会上混出一定名堂的读书人,最喜议论之事。
  官府对此不仅不出手限制,反而还相仿鼓励支持,甚至还暗中支持了不少有名文人创办专属于学子们的报纸,引导舆论让新一代的中坚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
  街上热闹非凡,有出身公学学子们喜欢的聚集场所,自然也有寻常百姓八卦闲聊聚集之处,酒楼茶肆之中的八卦之风可是不小。
  尤其最近几年,由大将军府亲自培训出的戏曲团队,将一幕幕能引发深思的戏幕直接推广到县镇乡村,引发极为热烈的影响,甚至催生出了戏迷票右这样的存在,有如后世的明星大腕一般受人追碰好不风光。
  特别是极为擅长演绎言情曲目的梅花团最近来到西平,引起了一帮戏曲爱好者和凑热闹人士的追捧,各种有关梅花团的八卦小道消息,甚至某些不堪的传言传得满街都是,引来八卦群众一阵热烈讨论。
  报纸也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鲜事务,刚开始沿海只是读书人和官员喜欢看报,等到后来大将军府推广的识字运动起了成效,寻常百姓手头有了闲钱,慢慢的变成为了购买报纸的主力军。
  他们惊奇发现,通过小小的几张薄纸,便能知晓大将军府以及辖下各级官府的政策,还有一系列悠关民生的决定,让底层百姓直接了解了官府的某些具体决策,不再是官府的官吏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很多没影的苛捐杂税,就是这么悄无声息消失的。
  不消失不行啊,一旦有人向各地的监察机关举报,或者直接一封信寄到大将军府,立刻就会引起一场小小的官场地震。
  大将军林沙眼里不揉沙子,一旦被察出了问题,视情况大小直接砍头流放不一而足,总之前程尽毁不说,还得享受一番严厉招待,谁都不乐意因着那么点子百姓的血汗钱,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各地官吏的薪资可是相当之高,不仅可以满足一家过上富足生活,甚至还能有不少盈余,不是非得向百姓伸手才能过上好日子的。
  随着报纸还有监察体系的完善,凡是识字百姓都有可能监督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不管隐藏得多深的贪官污吏,不可能一点破绽都不露出。
  一旦露了痕迹,很容易就可能被一纸举报信给拉下马。谁也不乐意拼尽全力当了人上人,就这么轻易倒下了。
  大将军府实行的都是与刘汉时期不同的政策,对待官吏的态度一视同仁,虽然职务差别,却都是堂堂正正的官府正职成员,都是能领取不菲俸禄的存在。
  地方官府的官吏受到民众监管,尽管不能完全杜绝贪污之事,却也不太可能出现只手遮天的情况,百姓开阔了眼界,自然不会再那般好哄。
  随着报纸深入人心,纸张也是越发廉价,慢慢的开始出现了与官府公报不同的,专事故事性的商业报纸,同时也出现了以娱乐八卦为主的娱乐报纸,慢慢的报纸便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有人想要凭借权势全面封杀都不可能……
第2516章
改变的历史(下)
  这一日,大将军府辖下民部尚书荀或出得雒阳,前往颖川老家。
  身边有五百军将护卫,家中小厮丫鬟数十,加上礼物土产足足拉了十几马车,行走在路上好不威风。
  出了雒阳城后,立马上了又宽敞又平整的水泥官道。
  坐在宽敞豪华的四轮马车中,荀或感受不到半点颠簸,尽管心中存了事,可他依旧不得不佩服大将军在这些小事上的手段。
  也不知大将军哪弄来的方子,竟然利用最简单的火山灰,混合着黏土和沙石,弄出了劳什子水泥,在建筑和修路等工程上的用处广泛。
  一经推出,水泥便便成了各地官府纷纷争抢的香饽饽,不管是修缮城墙加固城防,还是在道路桥梁建设之上,又或者水利设施的加固上都有奇效,一经出现就成了抢手货。
  只是不知为何,大将军好象对水泥的使用相当熟悉,根本就不给地方官府乱来的机会,所有水泥全部掌握在大将军府手里,根据大将军亲自考察规划统一分配,用在什么地方,用量多少都有严格规定,等建设完成后还要经受严格检查,一旦发现质量不达标,或是其中存了猫腻,大将军可一点都没有手软的意思,不是削官罢职就是直接送入大牢,毫不手软倒是震慑了一群宵小之辈!
  不过说来,水泥这玩意当真不错,对道路桥梁等建筑加固作用明显,按照大将军的说法,起码能维持数百年的使用周期。
  能不能维持数百年,荀或不知道也不关心,不过在水泥开始充塞各种建筑之中后,确实方便了许多这是事实。
  就比如官道,用水泥修建和没用水泥差距极大,单单出行的舒适度而言,水泥官道便完胜之前的碎石土路。
  只是可惜,大将军不知出于何种考量,一直不放开水泥的制作工艺,同时对于大将军府掌握的水泥作坊,也有了严格的规定限制,每年的水泥出产数量有限,各地官府为了在基础建设上用上水泥,简直抢破了头。
  每每想起那帮官员为了争夺水泥份额,恨不得卷起袖子大打出手,荀或便忍不住一阵轻笑,他这个民部尚书可是被纠缠得不轻。
  不过他也理解大将军的难处,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却是万万不能起头的,不然遗祸无穷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水泥这玩意好是好,火山灰虽然不是随处可见的沙石,却也并不难寻,只是有一桩不妥之处,那就是生产水泥时会对附近水源造成极大污染,一个控制不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记得当初他带着一干民部官员寻到大将军,希望大将军能开放水泥生产限制时,大将军如此跟他们说道。
  不仅如此,大将军还特意带他们到附近最大的一处水泥生产工坊查看一番,那里布满粉尘的恶劣环境,还有流经附近变得浑浊青灰的河流,他和手下民部官员顿时无话可说。
  当然,就是有如此不便之处,大将军府的水泥工坊,依旧迅速开遍了治下八州之地,每年的水泥产量却是一增再增!
  而因此形成的一整条产业链,包括原料收集,生产,运输还有减缓污染等等一系列环节,养活了数以十万计的工人,就算水泥有再多危害,此时除了大将军谁都没胆子喊停!
  不过大量使用水泥很快就见到了效果,主要的州郡官道变得更加宽敞平整,无论走路还是走车的速度都有提升,而且对鞋子和车轮的损耗也没以往那般大。
  还有大型河流水利工程,像是堤坝和蓄水坝之类的玩意,比起以往可是要坚固无数倍,也已经经过了河水泛滥时的冲刷考验。
  不仅如此,农田水利工程用上了水泥后,也基本摆脱每隔几年就得整修一番的麻烦。
  可以说,水泥的出现,对大将军府治下八州的方方面面,都有极大促进。作为民部尚书,荀或对此深有感触。
  只是,很奇怪的是大将军府把水泥用在很多方面,每每规划设计都相当不错,不仅应用于当下,就连以后可能出现的变动都考虑到了。
  可是在最重要的城墙修缮方面,大将军却是吝啬之极,甚至连一丁点份额都舍不得分出,这就让荀或等人十分不解了。
  “城墙有什么用,看起来高大坚固,却是经不起一流高手的连番轰击!”
  大将军的回答也是叫人无言反驳:“再说了,眼看着涌入城市定居的百姓数量越来越多,以前所谓的大城市都有些不堪重负,以后少不得要将城市的规模向外扩张,难道连城墙也一起扩张么?”
  “这样的工程量太过浩大,以眼下大将军府的财政实力,也就雒阳和各州守府之城能够做到,没什么太大意思!”
  “等过不了几年,可能城池的范围又得继续扩张,到时候新修建好不久的城墙,是不是又该扩建了?”
  “有钱也不是这么糟蹋的,我倒是宁可不要城墙这样的玩意,也不想以后把大笔银钱都浪费在不断扩建的城墙之上!”
  “别说什么城墙重要之类的屁话,眼下除了边境城市之外,八州腹地的环境再平和安宁不过,要是哪地官府对管好地方治安没有信心,那就直接换有能为的上,大将军府现在的人才可不少!”
  想起大将军的某些古怪念头,给他感觉很是荒谬不可思议,可细细思来却又不乏道理,最后往往都是大一干属官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好在大将军行事没有太过荒唐,或者说没什么荒唐可言,有些举动可能叫人看不太懂,可时间一长就慢慢看出味道来了。
  果然不愧是文武全才的大将军,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将中原之地,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治理得蒸蒸日上远超秦汉。
  有时候想想,就是所谓的三皇五帝治世,也比不上眼下中原之地的繁华气象吧?
  除了水泥之外,还有座下的四轮马车,也是大将军吩咐手下工匠做出的玩意,对于出行还有货运流通方面都有极大帮助。
  比起以前的两轮马车,四轮马车的面积更大,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乃是这几年最为时兴的出行工具。
  像是荀或这样的民部尚书,都有大将军府特别定制的官样四轮马车配置,无论出行,办公还是休息都相当得宜。
  有他们这些大将军府高官作为榜样,下面的地方豪强,巨商豪贾,甚至稍有些家资的人家,都会购上一辆大将军府工部治下车坊造出的四轮马车,无论是作为身份表现还是用作实际都相当不错。
  就一点不好,木制车轮在平整的水泥路上行驶还成,一旦到了碎石土路上那真是颠簸得要命。就是在水泥路面上行驶,对于车轮还有路面的磨损也是相当厉害的。
  所幸工部的能工巧匠,弄出了草杆编织的外轮,能够减缓车厢震动和车轮的磨损,只是每隔数十里便得换一套新的草织外轮,难免有些烦琐不便。
  当然,这点子不便,对于富贵人家,还有他这样的高官没什么妨碍,但凡只要是出行道路是水泥铺就,一般都会用上四轮马车,这是最近几年的流星趋势,并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迹象。
  荀或一行浩浩荡荡数百人,又有满身精悍的军士护卫,一看就是大官出行,路上行人商旅纷纷避让。
  所幸水泥官道确实宽敞,能并排行驶六辆四轮马车,倒不至于会将路上行人商旅挤下官道惹人厌恶。
  话说大将军也不知是什么想法,之前修建水泥官道时,不是没有属僚提议弄出驰道,官道还有民道出来,不过却被大将军直接否决,没有额外花费精力弄这些虚头巴脑的玩意。
  按大将军的说法,想显摆身份地位,用不着如此刻意为之,你要是能叫旁人一眼看出不凡来,那才是真正的高人一等,在这些小细节上玩这样的手段,没什么意思还浪费。
  也是这个理,城外的水泥官道,平时又有几个官员行走,白白空耗一段路面不用,简直就是浪费。
  荀或当民部尚书已经习惯,什么事情都得好好计算一番,觉得好的便民的自然支持,像是这等专门为面子浪费的事情,还是算了吧。
  所幸大将军不是那等喜好排场面子的,只要是利民之策,基本上都不会打折扣实行下去。对于某些想要依靠溜须拍马幸进的官员,只要不做得太过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却是没有被那一篇篇好话迷昏了脑袋。
  倾趟在柔软的靠枕上,身子随着马车微微起伏,手上拿着一卷最近出版的陶公商卷,一边漫不经心翻阅一边想着有的没的。
  这些年大将军府治下的变化实在太大,大到他这样的才智之士,都感觉有些不真实,每每出城都能有这种清晰之极的感受,就是不知其他同僚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触?
  半睡半醒间,一行已抵达二十里外的一处驿站,随行管家在询问了他的意见后,一行便哗啦拉进了驿站占下了好几个院子……
第2517章
新出的状况
  荀或没想到,竟然在雒阳城外二十里的驿站,遇到了刚刚从外地公干回来的工部同僚郑浑。
  这位真真了不得,家祖乃是一代经义宗师,父兄也都是士林赫赫有名之大儒,当然眼下随着中原官学兴盛,声势不如以往鼎盛,却也是叫读书人敬佩的儒门之家。
  这位不仅在儒学经义上学有所成,竟还对工匠杂学颇有涉猎,进入大将军府属官行列后,很快就因有特长独特被塞进工部历练,没几年就熬出了头,如今算是工部的实权司官,专职一应新鲜器具打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6/2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