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281

  楚质微微一笑,并没有借机解释,或者说些卖乖的话。
  “如此雅物,落入粗鄙之人手上,简直是对它的侮辱。”触摸着百叶扇细致的纹理,沈辽眼中欣赏之意越浓,迟疑了片刻,悠悠说道:“算了,为了不使明珠蒙尘,这扇归我了,就当作是我的俸薪。”
  “什么俸薪?”楚质有些迷惑不解。
  “难道你请幕僚不给俸禄?那谁会帮你白做事!”沈辽瞥视道。
  “当然、当然。”楚质恍然大悟,连忙点头说道。
  “当然什么,给还是不给,今日怎么这般糊涂。”沈辽轻轻撇嘴,飘然起身,挥撒着宽大衣袖,悠然自得的向外走去:“有事,先回,不必送了,明日再见。”
  “睿达兄慢行,好走。”楚质扬声叫道,目送沈辽背影消失在宅院外,过了良久,确认院子再无旁人之后,嘴角突然泛起狡黠笑容。
  “睿达兄,不要怪我算计你,谁让你有个‘良心大大滴坏’的兄长,如果不是他传授我这招,我也不会这么轻易成功,没想到文通仪表堂堂的,私底下也个腹黑型男,怪不得他能考中榜眼,而我却居于人后,莫非是因为我比较纯洁的原故……”
  就在楚质想继续自恋下去时,某个衙役非常不识趣的闯了进来,幸好没有留意顶头上司的异常,非常规矩的垂头行礼道:“大人,太守有令,请大人速到州衙。”
  “嗯。”楚质点头,非常有气度的转身,朝卧房走去,准备换上官袍,一边走,心里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似乎把什么事情给遗忘了,摇了摇头,反正记忆不深的应该不是什么要事,想不起来就算了。
  ……
  时隔一天之后,还是在锦绣楼,同一间厢房内,奸商们又聚齐了,不过这回不同于以往的春风得意,众人脸上尽是灰暗之气。
  “说说看吧,大伙都探到什么情况。”章东主有气无力的说道,身上的那股沉稳气度已然消失不见。
  “查清楚了,停靠码头的尽是从外地来的货船,有二十七艘,都可载万石。”接话的人脸色也不好看到哪里去,叹息似的道:“船仓都是米粮。”
  房内突然静了下来,如同窒息一般的寂静。
  “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章东主吼不出来了,也没有这个心思吼,声音软绵绵的就如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
  “打听过了,那些船是从苏州、秀州、常州那边过来的,我恰巧认识个货商,问明了情况,才知道早在半个月前,苏秀那带就已知道杭州发展干旱之事,传言这里粮价涨得极是厉害,每斗高达二三百文钱。”
  大伙都是商人,不等他说完,也能猜测出事情的后续发展,如此高利,自然有人动心不已,反正米粮到哪都可以贩卖,如果消息是假,少赚一些或平价卖出也不吃亏,如果消息为真,那就赚大了。
  “半个月之前,干旱不是刚发生不久而已吗,灾情有多重并没人了解,我们还没有囤积粮食,那边怎么就有传言了,难道有人能掐指会算,提前知道杭州之灾会持续扩散,且十分严重不成,谁的算计……咳……”章东主声音嘶哑,怒气冲冲地叫吼起来,最后气息不稳,咳嗽连连。
第二百八十三章
名节
  古代信息传递十分不便,有时候乡里发生的事情,邻村也未必清楚,况且半个月之前,粮价根本没有波动,这几天才上涨而已,苏州那带地方怎么可能预先知道,章东主缓过气来,心里却充满迷惑、茫然,还有几分后悔。
  以往缺粮的杭州城,现在一下子涌进十几万石粮食,可以想像的是,当货商们确认杭州干旱缺粮的消息无误时,绝对不会满足于只运一船来而已,而今消息肯定已经传递回去,想来再过段时间,驶入杭州城的不仅只是十几艘货船了。
  “诸位,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不想了解,我只是知道,若是再不开铺经营,仓库里的米粮只怕会发霉腐烂了。”说话的是那姓古的东主,只兄他神色漠然道:“当初听信某人之言,花费重金囤积粮食,一个子都没剩下,连买点茶盐鱼肉的余钱都没有,若是再不出手,家里老少也只能天天吃素,这叫人如何受得了。”
  “古兄言之有理,其实做生意的,也不必赚足几倍之利,有点赚头就行。”
  众人纷纷点头赞成,如今的形势,想赚取暴利肯定是不成了,况且不是每人都是专门经营米粮生意的,其下还涉及有其他产业,当初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尽快囤积米粮,他们可是舍下重本,有人是借、有人是当、有人是挪用,以每斗百二三十文钱的高价从别人手中收购,本想再过几日,能大赚一笔,可惜事与愿违,愿望成空,自然萌生了退意。
  “既然大伙都没有意见,那就这样吧。”古东主说道,根本没有征求章东主的意见,朝众人微微拱手,径直告辞而去。
  这个时候了,也没人想要商议什么对策,众人相互对望了片刻,也随之三三俩俩的离开,没有人理会还在座位上轻轻咳嗽,不停喘气的章东主,都忙着回去安排开店事宜。
  ……
  州衙,议事厅,杭州地方九县知县共聚一堂,趁着范仲淹没有到,热情友好的攀谈起来,九人之中,年纪最大的近五六十岁,最小的就是楚质,才十七岁而已,虽然由于守地之职,几人很少见面,但相互之间也不算陌生。
  毕竟同属杭州官场,公文之间时常有所往来,可谓是神交已久,难得有机会这么齐人,如果不是碍于公务在身,众人怕是少不了要举杯共饮畅谈一番,所谓的官场人脉,其实就是这样结交出来的。
  官场诡变难料,除了一两个准备致仕的官员,谁也不会知道对方能在仕途上走得多远,不过就算前程如何远大,要是没有人帮衬,那也只是孤家寡人一个,成就不了大事,要知道仕途之中,并不只有小人结党营私而已。
  欧阳修几年前写的朋党论余韵还未消除,正人君子们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只要志同道合之人,也可以结党为公,既然如此,那谁还愿意做个独夫,当然是赶快找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相互扶持,争取走得更远。
  说了大堆相互仰慕的话,几人也按照熟悉程度,分成三俩个小圈子闲聊起来,一般来说,邻县之间自然比较熟络,所以楚质与张元善就临近而坐寒暄起来。
  交流了片刻两县的政务时讯,隐晦的暗示两三次,见到楚质没有表示,张元善忍不住悄声说道:“楚知县,赴宴之事,睿达兄是如何回应的?”
  糟糕,刚才惊喜之下,忘记追问沈辽了,还不知道他是否答应呢,楚质心中懊悔,正想实话实说,却见到张元善满面的期待,顿时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口中打了个哈哈,脑子急转,想着怎么把这事敷衍过去。
  “都来了。”
  范仲淹的声音适时响起,如同天籁之意,让楚质心中惊喜之至,急忙起身行礼拜见,张元善无奈,只好暂且收敛心思,与他躬身见礼。
  “不必多礼了,都坐下吧。”范仲淹和声说道,苍浑的声音中杂乱着一丝倦意,还是与以前一样,道了句开场白,就直接转入正题:“此次请你们来,是为了修建引水渠,灌溉农田之事,按照张知县探查的情况来看,杭州各地水源充裕的大小江道共有一十三条,分布各县,水流经过之地,多为山石丘陵,且远离百姓居住的村落农田,不易利用。”
  “久旱无雨,酝酿成灾,致使各县百姓背井离乡,居无定所,我等身为地方官员,奉命治理一方,当尽守土安民之责,以报皇恩。”激励了几句,范仲淹开始分派任务:“昌化李知县负责挖掘……及……,于潜史知县负责……”
  古代的水利工程,不像现在有专门的施工队,而是让县衙招集民夫,通过服徭役的方式工作,有些地方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兴修的水利工程,费时耗力不说,有时还达不到要求效果,往往是修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或者勉强修好,却经济损坏,要时常修补才能正常使用。
  不过这并不能抹灭他们的贡献,毕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某方面说,其实就是一部水利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大运河……,哪怕在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长江三峡工程,依然是个热闹的话题,无数举世瞩目的大工程,都是从点滴开始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所以就算挖渠引水最后没能成功,百姓却不会有所怨言。
  “……暂且如此,你们就这样行事吧,如有什么困难,不必隐瞒,及时向本官汇报就是。”范仲淹轻声说道,有些水源处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确难以引用,自然不能强人所难,最后不忘再次鼓动:“此乃利民惠民、功在千秋之事,待事成之后,本官定然上报朝廷,为你们请功。”
  “下官定不负太守之托。”众官欣然领命道,对于范仲淹的话深信不疑。
  千里做官求的是什么?无非是为名为利而已,谁都知道挖河引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也没有多少利可图,但是这可是捞取名声的好机会,有个好名声,往往意味着容易得到提拔,所以说只要干成这事,那可是实打实的政绩,谁也抹杀不了。
  况且虽然范仲淹不再是中枢宰执,但影响力犹在,提拔一个人只是轻而易举之事,想到自己的名字可能出现在吏部升迁的名册上,不少人开始热血沸腾起来,纷纷向范仲淹拜别,准备赶回去着手实施。
  范仲淹点头应允,同时说道:“钱塘楚知县且先留下。”
  听闻这话,不少人步伐一滞,过了片刻,没有听到范仲淹呼唤自己名字,才磨磨蹭蹭的离开,目光闪过羡慕之意,而张元善更是微微失望叹气,当然不是嫉妒,而是楚质还没给人家一个明确的答复,本想出衙再问的,没想到又错过机会。
  “太守……”当其他知县都离开之后,楚质轻轻行礼,不知道范仲淹叫住自己有什么事情,心里有点忐忑。
  刚才分派任务时,楚质负责的工程比较轻松,就是疏通下西湖几个支流的淤泥,让湖水流淌得湍急些即可,相对其他人刻苦攻坚的工作,的确容易得让人妒嫉。
  但这也不是范仲淹偏爱,主要是钱塘县的地形地貌就是这样,要么就是没水,要么多水的地方成灾,而江水离最近的村子旱田起码有四五十里,途中布满山石,就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没有这个时间挖通。
  “坐到前面来。”范仲淹指着身旁的座位说道,目光掠过温和之色。
  迟疑了下,楚质轻轻施礼,上前几步,悄然落坐,腰板挺直,目视前方,呼吸尽量放缓,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
  嘴角泛出一丝笑意,范仲淹说道:“粮价上涨的几日,城中百姓对老夫……可有什么怨言?”
  心中一震,楚质侧头看向范仲淹,口中连忙道:“太守何出此言,以城中现在的情况,粮价上涨实属必然,百姓岂会有什么怨言。”
  “你才上任几天,就学会了官场中欺上瞒下的那套,若是让济川兄知道,小心挨他的尺子。”范仲淹说道,言辞看似厉害,却没有丝毫严厉之音,语气反而有点像慈祥的长辈在教育小辈一般。
  楚质不好意思的讪笑起来,目光落在范仲淹身上,略微观察片刻,心中有些莫名酸楚。
  此时的范仲淹身穿绯红官袍,身腰笔直如同一棵苍松,满面红光,看似精气神十足,然而龙白的须发末稍微微曲卷,显得有些凌乱,本应炯炯有神的双瞳,却泛着黯淡之色,眼圈附近有些微的红肿,显然是睡眠不足特有的模样。
  “即使你不说,老夫也能猜测得出来。”范仲淹轻叹说道:“想老夫一生爱惜清名,不想在风烛残年之时,却晚节不保。”
  楚质知道,范仲淹承认自己爱惜名声,其实也是有根据的,少年时的范仲淹曾经写过一首诗中自抒抱负:“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非谓钟鼎重,非谓箪瓢轻。”同时,他慨叹道:“风尘三十六,未作万人英。”以此看来,出身贫寒的范仲淹很想出人头地,而且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了。
  对于范仲淹的爱名、近名,当时颇有些非议,范仲淹入官的举主晏殊就曾告诉过他,说有人议论他好奇邀名,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说范仲淹务名无实,而另一位宰相王曾,也说过范希文未免近名之类的话。
  不过楚质却明白,对于范仲淹的爱名、近名,除了有人出于恶意攻击之外,不少人却是误解了,在楚质来,一个人看重和爱惜自己的名节、名誉,立身扬名,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一个人能爱惜的声名,就算是在沽名钓誉,但也起码不会做自毁名誉的事情,对谁来说都是件好事,应该加以提倡才对。
  况且范仲淹提倡注重名节,可以说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拨乱反正,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王朝更迭转换频繁,士大夫往往转仕几朝,如自命长乐老的冯道,就历仕四朝十君,而宋朝取代后周之后,后周就有一批士大夫成为宋臣。
  在宋初的几十年中,贰臣充满了朝廷,当然,对于当时所谓的贰臣,在舆论上也没有什么非议,后来,范仲淹痛感五代以来士风浇薄,道德沦丧,决定以身作则,振作士风,砥砺士大夫名节,才有重名之声。
  “在下官看来,太守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乃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一世之师……”楚质快速的引用大堆后人评论范仲淹的话,随后说道:“况且……”
  “停。”还没等楚质况且下去,范仲淹连忙打断,神情有些古怪:“你刚才那……溜须拍马的话,是谁教你的?”
  眨了眨眼睛,楚质指天立誓道:“这绝对是下官肺腑之言……”
  要知道在中国,一个改革家,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后,往往会非议甚多,以致盖棺难以论定,然而,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却是个例外,无论是在宋代,乃至后世,对于范仲淹的评论绝对是赞誉有嘉,像这种纯粹的伟大人物,楚质当然是敬仰之极。
  况且这件事情范仲淹也是出于好意,是为了大局,才涨粮价的,只要再一段时间,楚质相信百姓都会明白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根本不必有晚节不保的担忧。
  “看来济川兄书信所言皆是事实,有时滑赖不堪之辞果真不虚也,不过你也不必如此安慰老夫。”范仲淹摇头轻笑道:“老夫固然爱惜羽毛,却知何为大节,绝不会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由此可见,范仲淹的近名,是建立在高度事业心之上的重名,好的是大名大节,而不是出于个人目的的出风头,因此,他在生前死后,留下的名都是一种正直之名,此外,当这种注重个人名节对朝廷利益有所妨碍时,范仲淹肯定是舍已而取大。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不宣而散
  范仲淹出身贫寒,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因生计无着,带着他改嫁,过着一种寄人篱下的贫寒生活。青年时期,范仲淹在山间僧舍读书,非常贫困,将一小盆粥冷冻之后分成四块,放一点韭菜和盐,就是一天之食。
  然而,在登进士第入仕之后,范仲淹的境况便顿然改变,政治地位且不说,仅从经济收入看,当他还仅仅是大理寺丞、秘阁校理这样的小官时,一年的俸禄已经非常可观,也可见宋朝对士大夫优礼政策之一斑。
  自身地位的强烈反差,幼年时的雄心壮志的得以舒展,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切,造成了范仲淹浓厚的报恩思想,所以才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不过,范仲淹报恩,对象并不只是皇帝,而是以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方式来报答朝廷对他的恩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宋代朝廷与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而且是非常直白的诱人以功利,明确提出一个人的身分与地位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的。
  不可否认,利,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诱惑,但古代的书生士子并不都是唯利是图之人,自古以来,在他们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不过,这种责任意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许多时期里,使许多士大夫得不到抒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