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460

  “是啊,咱们不追赶,真是不行了。”岑右军叹息道。
  参观完电风扇的生产,林振华领着岑家兄弟离开老厂区,向他新征购来的那片厂区走去。这片土地现在也已经正在开发,几十幢大大小小的建筑同时开工,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林振华带着两个人走过一片建筑工地,来到了位于生产区后方。在这里,有一组建筑物已经竣工,周围围了一圈铁拦杆,使之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排长,老岑,你们看,这就是我正在建设的机床生产基地。”林振华指着那一组建筑对岑家兄弟说道。
  眼前这组建筑,包括了三幢高大的单层厂房,还有两幢三层的办公楼,周围还有一些小的辅助建筑物。所有的建筑都是新建的,而且风格统一,布局也非常和谐。
  林振华介绍道:“这两幢办公楼,是我们的机床研究中心,未来我会陆续采购一批实验设备进来。它的实验条件,会比华青大学机械系的条件还好。我的想法是,将来要让华青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常驻在这里做实验,搞研究。”
  “林经理真是有大手笔啊。”岑右新感慨道。
  林振华微微一笑:“老岑先不忙夸奖,我们进车间去看看再说。”
  三个人走进一座车间,岑家兄弟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只见在车间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20多台崭新的各式机床,有卧车、立车、卧式铣床、龙门铣床、磨床、镗床、钻床。其中起码有一半是岑右新津津乐道的数控机床,床身上印着醒目的外文字母,提示着这些机床都是价值不菲的舶来品。
  “小林,这就是你要建的机床生产车间?”岑右军不敢相信地问道。
  林振华点点头:“光这些设备,我就投入了500多万,其中还动用了大量的外汇,把我们外贸厅心疼坏了。怎么样,老岑,你觉得有这样一套装备,我们能不能跟洋鬼子练练?”
  林振华的后一句话是对岑右新说的,岑右新连连点头道:“够了,够了。有这样一套设备,是不是外国的机床厂也不过如此了?”
  林振华摇摇头道:“还差得远呢,人家的装备水平,比我这要强得多了。那些国外的机床企业,一台设备的价值就超过我这整个车间。不过,我拥有现在这些设备,搞搞机床附件,应当还是足够的。我只要保证这些附件的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就可以了。现在想玩机床整体,还有点困难。我们公司今年的利润,基本上全都投入到这些基本建设上了,可是离建成一个完整的机床厂所需要的资金,还差得很远呢。”
  岑右军走上前去,伸手摸了摸机床上的烤漆,回头对林振华说道:“小林,我没想到你的心有这么大。可是,既然你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你还在乎我一个小小的农机厂干什么?我们那点资产和你这里的资产相比,简直就是提不上秤杆的。”
  林振华道:“排长,实不相瞒,我请你们两位过来,并不是看中了你们厂那些设备。首先一点,我需要永禾农机厂的这块牌子。机床附件的生产,我想和家电生产分开。汉华实业公司的产权关系还是有些复杂化,我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永禾农机厂已经全部都在我们三个人手上了,我们的运作会更为自由一些。”
  岑右军迟疑了一下,说道:“小林,你总是对组织不够信任。不过,我理解你的担忧,上级单位瞎指挥,按一平二调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发生过一次两次了,你想有更多的自主权,也是有道理的。”
  林振华点点头,说道:“的确是这样的,现在轻化厅系统内的企业苦乐不均,有些企业已经出现严重亏损了。如果我做得太大,轻化厅肯定要劫富济贫,让我去帮助那些亏损企业,最终把我的企业也拖垮。我现在的打算是,一方面继续发展汉华实业公司,另一方面以永禾农机厂这块牌子,做另外一个产业,这样未来就有腾挪的余地了。”
  岑右军道:“没问题,小林,你需要牌子,我把牌子给你就是了。我和右新,对你来说,可能没什么帮助吧?”
  林振华一把拉住岑右军,说道:“排长,你这话就见外了。我请你过来,是想利用你的管理经验,帮我做机床附件业务的生产经理,怎么会没用呢?”
  岑右军摇头道:“我只有过管理一个小农机厂的经验,哪里管得了这么大的业务?你还是想办法找其他的人吧,浔阳自行车厂这么大的企业,难道还找不出几个好的车间主任?”
  林振华道:“具体的生产管理方面,我倒是物色到了几个人。但是,排长,我还是要请你来做总的负责人。技术上你不一定是最精通的,但要论关系上,我最信得过的,就是排长你了。”
  “原来是这样。”岑右军点头道,“小林,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希望我给你当一个管家的人,是这样吗?”
  林振华笑道:“我记得批林批孔的时候学过一个故事,孔子对他的学生颜渊说,你将来如果发财了,我给你当管家。排长,你就是孔子,我就是你的学生,现在我算是有点家业了,所以,就要请你来当管家了。”
  “没问题,我一定给你做好这个管家。”岑右军爽快地回答道。他知道,要论车间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他肯定是不如专业人士的,但林振华说得对,他是林振华最可信任的人。他要帮林振华把这一摊子事情管起来。这么大的生产,没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守着,也是不行的。
  岑右新听到他们俩说得热闹,不由得有些患得患失起来。他凑上前去,悻悻地说道:“林经理,其实我对你还真是没什么用的。”
  林振华摆摆手道:“老岑,你开什么玩笑呢?谁不知道,永禾农机厂有今天的成绩,你是首功。我们的机床附件厂要发展,市场这方面就需要你去开拓了。不过,你也不用什么事都亲自出马,我会给你招聘一批业务员,你就当公司的业务总监好了。”
  “真的?”岑右新喜出望外,“林经理,你真的这么相信我?我就是一个农民而已。”
  林振华道:“老岑,你这个农民可不简单,据我所知,现在湘平省的机械系统里,你这个农民的名气是最大的,省机械厅的厅长都不见得有你这样大的名气呢。”
  “这倒也是。”岑右新不无自豪地答道。
  林振华道:“老岑,我们新的机床附件公司,目前一半的市场还得立足国内,所以,你还得再辛苦一段时间。未来如果有更合适的人加盟进来,咱们再重新考虑你的定位,你看如何?”
  “没问题,只要有更合适的人,那我就让贤,我回永禾种田去。”岑右新做出一个姿态来,他也知道林振华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林振华道:“老岑,你放心,到那时候,我肯定不会让你回去种田,你可以退居二线,不用再很辛苦地做具体事务了。你作为幕后英雄,级别和待遇等方面,都不会改变的。”
  这些丑话,的确是要说在前面的。林振华知道,岑右新的知识结构,最终必定会限制他的发展空间。最起码,当涉及到国际化业务的时候,不懂外语,不懂国际惯例,不懂法律,都会使岑右新无法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这一点,岑右新自己心里也有数,他能够做出一些成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营企业的销售人员没有他勤奋,未来如果有其他的销售人员加盟,他也就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林振华把话说在前面,又承诺了未来不会降低他的级别和待遇,这就足够了。他辛辛苦苦奋斗,不也就是图一个富贵吗?
  岑右军又想起一事:“小林,还有一件事。我们永禾农机厂,按原来的约定,是你占50%,我占40%,右新占10%。现在你一下子就投入了500多万,还不算厂房和设备,你的比例应当算大一些吧?”
  林振华道:“排长,我正想和你商量一下这件事情,不知道你们的意思如何。”
第167章
借鸡下蛋
  位于汉华公司厂区最后面的这几幢建筑,是林振华给自己准备的自留地。
  汉华公司虽然从产权关系上说属于股份合作制,而且林振华通过自己直接持股以及经由褚红阳、彭少哲等人的间接持股,实际拥有了整个公司50%以上的股权,已经达到控股的比例了。然而,在名义上,以及在轻化厅和汉华机械厂领导的印象中,汉华公司仍然是一家大集体企业,是要听轻化厅和汉华厂指挥的。
  林振华无力去抗衡这种顽固势力,在80年代初的氛围下,你要去和轻化厅大谈控股权,讲什么产权明晰之类的,恐怕结果会非常悲惨。
  事实上,汉华公司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与轻化厅等部门的扶持也是分不开的。首先,如果你不是一家集体企业,轻化厅就不可能替你去申请原材料供应。不管你设计的风扇多么高级,如果原材料供应不上,那么一切都空的。集体企业的这种身份,使汉华公司在与那些乡镇企业竞争的时候拥有了先天的优势,这一点林振华是不能否认的。
  其次,汉华公司的五叶风扇能够进入广交会,还有汉华公司能够兼并浔自厂,都与它的集体身份有关。基于这些考虑,林振华也不能自己把自己的路给断掉。
  大集体企业的身份,既是好处,也是隐患。林振华很难想象,如果未来这家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轻化厅会不会把手直接伸起来。轻化厅伸手的方式是多样的,一是可以平调汉华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二是可以派来新的领导人,把林振华挤出去。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当年并不罕见。
  出于这样的担心,林振华决定另起炉灶,在汉华公司之外,再发展起一摊子属于自己的新业务。永禾农机厂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给了他一个机会,永禾农机厂是乡镇企业,而且又与公社达成了买断产权的协议,对于林振华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平台。
  汉华公司去年创造了4000多万元利润,林振华与汉华厂经过协调之后,决定拿出200万元来作为分红,余下的全部作为再投资,用于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汉华公司兼并浔自厂,花费了300多万,随后,又是征地、建职工宿舍、建车间、购买设备等等,把4000万花得只剩下一个零头了。
  林振华带岑家兄弟去看的这几幢车间以及车间里的设备,产权都属于汉华公司,但林振华自己做主,把它租借给了永禾农机厂。他的这个想法,叫作借鸡生蛋,等到农机厂的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利润,再以赎买的方式把这些建筑和设备购买下来,这样从法律上说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
  汉华公司现在是天高皇帝远,公司里所有的决策都由林振华一人决定。从管理制度上说,褚红阳、彭少哲、赵勇群等人也都是公司的决策层成员,但他们本身都是林振华的小兄弟,对林振华还有一些盲目的个人崇拜,谁会去干预林振华的决策呢?
  汉华厂的职工们已经被企业的高速增长给弄晕了,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经理又在实施什么新的想法。林振华给自己建起这样一片自留地,职工们也只是猜测一番而已,没有谁去质疑它的合理性。
  林振华与汉华公司之间的关系,有点一笔糊涂账的味道。五叶风扇是一种专利技术,林振华是专利的所有人,从道理上说,他应当从每台风扇的销售中提取一部分专利使用费。如果他按每台风扇提取10元计算,光去年出口的50万台风扇,就应当给他支付500万的专利费。这些钱足够用于购买车间里的这些设备了。
  但是,林振华没法拿到这笔钱,如果他提出要收专利费,等待他的估计就是公安机关的调查了。这是一个产权关系极不明晰的时代,个人从集体企业的经营中别说提取500万,就算是拿5万块钱,都会面临着无数的口诛笔伐。
  既然无法从法律上拿到自己应得的专利费用,那么把这笔钱变成设备,再以租借的方式用于发展自己的产业,应当不算不合理吧?林振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解释。
  后世的学者总是纠结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资本家们,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原罪。如果要用今天的法律和市场规则来解释,那么这些人毫无疑问是有原罪的。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还原当年的场景,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本身也是不完善的市场规则的受害者。
  林振华急于要另起炉灶,也是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如果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挣的钱能够光明正大地属于自己,那么后续的发展也就没有障碍了。永禾农机厂恰好就是一个这样的企业,这本是他无意之中布下的一颗棋子,现在到了用它的时候了。
  岑家兄弟在看过林振华的车间之后,就已经明白自己的地位了。他们起家的时候,靠的是林振华借给他们的资金以及无偿提供的技术,即使是现在这个已经有些兴旺迹象的农机厂,相比林振华正在缔造的这个大企业,也是微不足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拥有的股权比例,自然也就应当大幅度地压缩了。
  经过一番互相谦让的谈判,三个人最终达成了协议,林振华拥有永禾农机厂的85%股权,岑家兄弟则拥有15%的股权。在这15%中,岑右军坚持要与岑右新一人一半,他认为,岑右新对于企业的贡献,已经比他这个厂长要大得多了,如果占股比例太低,就不合适了。
  虽然股权从50%降到了15%,岑家兄弟俩还是知道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他们贡献的只是一个农机厂的牌子而已,而得到的,却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大企业中15%的股权。岑家兄弟俩都相信,有了这样好的基础,这家企业未来几年内发展到几千万资产是完全可能的,届时他们手里的15%股权,就对应着好几百万了。
  林振华不是一个贪婪的人,他的人生哲学套用一句后世的广告词,叫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需要企业的控股权,因为唯有如此,他才能够放手去实施自己的想法。但具体到股权的比例,他并不在乎,让自己的朋友多分享到一些创业的果实,又有何妨呢?
  除了股权关系之外,还有一些事情也是需要解决的,林振华把岑家兄弟带回自己的办公室,接着安排其他的事项。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原来永禾农机厂的那20多名工人的安置问题。岑右军清楚,他的20多名职工,技术水平并不过硬,而且大多数年龄已经比较大,发展潜力不足。让他们去操作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实在有些浪费。
  在经过讨论之后,大家决定先维持在永禾公社那边的现状,由老工人陈金福带着那20多人承接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业务,让大家自食其力即可。
  接下来就涉及浔阳这个工厂的工人来源问题了。林振华当然可以征调一些原来浔自的熟练工人到机床车间来工作,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容易使机床车间与汉华公司的其他业务形成交叉。而这种交叉一旦形成了,未来要想再摘清楚就十分困难,这也是林振华要请岑右军来当生产主管的原因。
  “我们乡镇企业的做法,是从国营企业里聘用那些退休的工人。小林,我不觉得你是怎么打算的。”岑右军说道。
  林振华点点头:“这也正是我的想法。我已经暗地里做过调查,浔阳这边,以及南都那边,都有不少从国营企业里提前退休的工人。这些工人的技术非常过硬,身体也还很好,完全能够承担正常的工作。我的想法,把这些人以优厚的待遇请过来,形成咱们机床附件公司的技术核心。”
  “这件事我来办。”岑右军自告奋勇地说道。
  林振华呵呵笑道:“排长又要去招兵了。”
  岑右军道:“小林,你的身份在这放着,如果你出面去招人,人家就会说是汉华公司在招人,这对于你很不利。而我去招人就没问题了,我是永禾农机厂的厂长,招聘一些退休工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林振华道:“我也正是这样想的。排长,这样吧,招人的事情,由你全权负责,聘用人员的待遇由你决定,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太亏待他们。这些人都是咱们国家的宝贝,也是咱们机床附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你给再高的待遇,我都没有意见。”
  岑右新插话道:“林经理,这个事情也不要太过分,你宁可先把待遇谈得低一点,以后再慢慢地加,这样大家就会觉得你对他们很好。如果一开始就把待遇谈得很高,以后就没有余地了。”
  林振华连连点头:“老岑说得对,我和排长都是那种不会跟人侃价的人,老岑平时多提醒我们一些吧。”
  “学徒工方面,也要尽早考虑。”岑右军道,“退休工人只能用上几年时间,他们的技术得有年轻人接下来才行。”
  林振华道:“没错,我们必须形成梯队。不过,这个问题我也已经有所准备了,我在丰华建了一个技校,目前已经有将近200名学员了。我准备把第一期的80名学员调过来,充实到车间里去,跟着老师傅们学徒。等到这边的业务逐渐稳定之后,我还打算在浔阳再建一所技校,定点为咱们公司提供后备的技术工人。”
  “对了,文勇现在怎么样了?”岑右军问道。
  林振华道:“文勇表现非常出色,他在汉华厂跟着一位叫彭刚的师傅学了一年铣工,现在已经转到数控机床上去了。这孩子,一年时间里愣是背下了5000个英语单词,现在已经能够阅读英文的说明书了,不过听和说的能力是一塌糊涂,说出来的英语怎么听怎么都是永禾方言。”
  “这也相当不错了,这孩子从前哪学过英语啊。”岑右军道。
  林振华道:“我已经通知他了,过两天他就会到浔阳来,我会安排他到机床公司来当个青工班长,希望他能够用他的精神影响其他的年轻人。”
  “太好了,咱们的事情就这样说定了,我明天就开始工作。”岑右军迫不及待地说道。
  林振华道:“不急不急,排长,你还是先花几天时间把家安顿一下,毛崽转学的事情,我已经让王均贤去帮忙办了,你过两天就带他去小学报名吧。”
  岑右军感激地说道:“小林,你考虑问题真是太周到了。本来我的想法是让他们母子几个留在永禾那边就好了,我一个人过来就行。”
  林振华道:“古人说得好啊,不带家眷,必是诈降。现在农村的条件还是太差了,我这里既然有条件,还是让嫂子和毛崽、伢崽提前成为城里人吧,浔阳这边的教育水平,怎么也比你们永禾公社要强吧。嫂子现在病也治好了,我的意思是,未来就让她到公司里做点事情,不图挣多少钱,主要是让她尽快融入城市的生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