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1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3/460

  那名外贸部的工作人员冲林振华扮了个鬼脸,林振华只好无奈地进了门。
  屋里并不只有高祖兴一个人,机械委的朱晋文也坐在沙发上。高祖兴满脸怒容,朱晋文的脸上则是一种复杂的表情,有些许的恼怒,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
  “小林有什么事吗?”高祖兴看到林振华进来,对他问道。正如工作人员说的,现在高祖兴就是看林振华比较顺眼,虽然正在气头上,但对林振华还是和颜悦色的。
  “嗯,也没什么大事。”林振华说道,“只是我们今天接触了一个华侨,他有兴趣回国投资,又担心政策多变,所以,我想替他来向部长打听一下政策方面的事情。”
  高祖兴简单地问了几句情况,然后说道:“像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告诉他,完全不必担心,我们共产党人的胸怀是宽广的。爱国不分先后这句话,过去适用,现在和将来也永远都适用。”
  “我明白。”林振华道,“我向他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他明天会到展厅来,我想请高部长亲自把这话向他再讲一遍。”
  “没问题。”高祖兴说道。
  朱晋文在一旁插了一句:“小林,你刚才说,这位乔老先生是打算和你们汉华重工搞一家合资企业,经营范围是废旧金属回收。我想知道,你们一个这么大的重工业企业,怎么搞起收破烂的业务来了?”
  林振华嘿嘿笑道:“朱厅长,您可别小看这个收破烂,收破烂也能收出大业务呢。”
  “我就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说说吧。”朱晋文道。
  林振华知道这种事情要想瞒过上级领导是不可能的。未来此事一旦能够办成,大量的二手设备将从海关入境,他不把话事先说清楚,海关是不会放行的。德国人脑子是一根筋,中国人可都不傻,谁看不出这些设备运进来肯定还能派上用场的?
  想到此,他便把自己与乔海商量的瞒天过海之计向高祖兴和朱晋文都说了一遍,高祖兴问道:“小林,你们这算是拣洋垃圾啊,这些垃圾拣回来,能用吗?”
  林振华道:“高部长,您可不知道,这些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其实旧设备回收翻新是一个非常有利润的行业,只是西方国家的人工成本太高,做不出利润来。把这些东西拉回中国来进行翻新,未来我们拿来自用也好,或者再转卖给第三世界国家也好,都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啊。”
  朱晋文道:“这个事情我知道一点,西方国家的设备更新速度也很快,有很多东西用了不久就扔掉了,其实拣回来修一修完全可以用的。高部长,你不知道,咱们有些留学生到了国外,就拣人家扔掉的旧电器来用,都是很好的彩电、冰箱之类,一分钱都不用花呢。”
  林振华道:“两位领导有所不知,有些废旧设备的回收,不但不用花钱,反而还可以挣钱呢。像西方国家的一些旧船,如果在他们本国拆解,得到的废钢铁的价值,还抵不上拆解时候付出的手工费用。结果,这些船就一直无法得到处置。如果我们愿意把这些船接收回来,人家还会给我们付钱呢,这叫垃圾处置费。”
  高祖兴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些笑容,他对林振华说道:“太好了,小林,你把这个经验总结一下,我们安排人专门调查一下欧洲、美国、日本市场上的废旧设备情况,多搞几个这样的废旧设备回收公司。让这些资本主义的废旧设备,为咱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点余热吧。”
  朱晋文对高祖兴说道:“看到小林,我就想起咱们年轻的时候啊,那时候可真是艰苦奋斗,连一颗螺丝钉都要从垃圾堆里刨出来回收利用。”
  “没错,艰苦奋斗的作风,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高祖兴总结道。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了让他郁闷的事情,他拍了拍桌上的一份报告,恼火地说道:“看看小林,再看这些败家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这是林振华第二次从高祖兴嘴里听到败家子这个词了,他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人、什么事,让一向脾气还不错的高祖兴如此恼火。他看了看朱晋文,用眼神请示自己是否可以插嘴。朱晋文给了林振华一个肯定的眼神,林振华于是小心翼翼地问道:“高部长,出什么事了,让您这么生气?”
  “你看看我们刚刚统计上来的这个单子吧。”高祖兴把桌上的报告递给了林振华。
  “我合适看吗?”林振华接过报告,先怯怯地问道。
  “看吧。”朱晋文道,“本来对你这一级干部应当保密的,不过,你也不算是外人了。看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林振华这开始翻看手里的报告,原来,这是一份中国代表团在装备展上采购设备的统计表,上面列着各省市区以及各部委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引进项目的汇总。他翻着翻着,不由得也血往上涌,怒火中烧:“什么!整整52条彩电生产线!这帮人想干什么呢?”
  “这还只是这次装备展上的订单呢。”朱晋文轻声地说道,“包括此前各省市和各部委单独与外商签订的协议,今年一年,咱们全国要引进130条彩电生产线,形成年产8000万台以上的彩电生产能力。”
  “开什么玩笑啊!”林振华嚷嚷道,“年产8000万台?咱们全国才不到3亿个家庭,这相当于3年时间我们就可以在全国普及彩电了。国内能有这么大的购买能力吗?”
  关于各地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的事情,林振华在国内也有所耳闻,但他听说的,只是一些个案,不像高祖兴、朱晋文这样能够站在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现在听到这样的数据,让他也觉得有触目惊心的感觉了。
  “要不怎么说这些人是败家子呢!”高祖兴听到林振华的话,大有找到了知音的感觉,“不光是这52条彩电生产线呢,还有20多条冰箱生产线,10多条摩托车组装线。总之,什么东西挣钱,大家就一股脑地往上扎,也不怕重复建设。都说咱们国家的外汇短缺,咱们辛辛苦苦,靠着卖石油、卖煤炭才挣来这么点外汇,这群败家子就这样糟蹋!”
  “这个,咱们外贸部难道不能干预一下吗?从总量上控制一下,量力而行嘛。”林振华建议道。
  高祖兴说道:“我这不正在和朱司长商量吗,我请他们机械委出面来协调一下,最起码,同一个省就不用引进两条生产线了吧?还有,已经有生产线的省市,也不应当再引进第二条线了吧?”
  朱晋文摇摇头道:“事情哪那么容易啊。现在讲究简政放权,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各地方现在拥有了独立的投资权,人家想投什么项目,我们只能提出意见,但不能代替人家进行决策。现在各个地方政府都看中了彩电这个大市场,都想从这个市场上抢利润,别说我们机械委管不了,就是计委来了,也是白搭啊。”
  “那就只能让他们引进了?”林振华很白痴地问道。
  “还能怎么样?”高祖兴道,“我们外贸部也管不了,现在外贸权也下放了,各地只要有外汇结余,他们想怎么用,我们是管不了的。一个个都是封疆大吏,省委书记亲自到外贸部来谈判,一说就是某某项目是关系到本省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你让我们外贸部怎么敢拦着?”
  “好家伙,130条彩电生产线,这建成之后,市场上的彩电该比白菜还便宜了吧?”林振华说道。
  朱晋文叹了口气,说道:“如果这130条线能够建成投产,也就罢了,毕竟还能生产出东西来。而事实上,这130条线根本就不可能全部建成。”
  “为什么?”林振华有些意外。
  “你以为有生产线就能够建一个彩电厂了?最起码,需要搞基建吧?要搞基建,钢材、水泥都是约束,今年全国的新开工项目非常多,钢材和水泥的供应肯定要吃紧的。”朱晋文说道。
  “这倒也是。”林振华点点头,他的汉华重工也在搞基建,他知道钢材和水泥是如何的短缺。幸好他们还有出口创汇项目在支撑,省里优先保障他们的基建需求,否则,他的化工设备基地根本就不可能如期建成。
  “还有第二点,130条线如果投产,一年元器件的需求是多少?目前国内的元器件厂商根本提供不了一年8000万套彩电需要的元器件。尤其是彩电玻壳,国产玻壳连1000万套都保证不了,这就意味着我们每年需要进口7000万套玻壳。”朱晋文说道。彩电生产不归机械委管,但朱晋文毕竟是高层领导,对于相关的数据也是了如指掌的。
  林振华心念一动,问道:“那么,冰箱呢?是不是压缩机也该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局面了?”
  高祖兴点点头:“现在国产冰箱的压缩机一半以上来自于进口,如果这20多条生产线再投产,压缩机的短缺局面会更加加剧。如果加大进口量,这就意味着国家的外汇又在浪费在这些配件上面了。”
  “国家在这方面,真的没什么调控政策吗?”林振华试探着问道。
  朱晋文道:“我刚才和高部长商量了一下,回去以后,我准备向我们主任汇报一下,争取与外贸部一起,向中央报一个文,要求实行玻壳、压缩机等主要配件的进口配额制,一年就限制进口这么多,你即使有外汇,我也不允许你多进口,唯有如此,才能煞住现在这股乱投资的风气。”
  “那不是意味着那些彩电厂和冰箱厂要停工待料了?这个损失也是非常大的呀。”林振华提醒道。
  “慈不掌兵。”高祖兴道,“我们不是没有向地方政府发过相关的提示,可是我们怎么说,人家也不听,现在只能让事实来教育他们了。”
  “真是太乱了。”朱晋文摇着头,“都说搞商品经济好,我看还是计划经济更好。计划经济下,最起码大家不会这样乱来吧?”
  高祖兴道:“老朱,你这个提法可不对啊,和中央文件相冲突了。咱们就事论事,商品经济还是要搞的,不过,咱们毕竟是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嘛。”
  林振华觉得脑子有点晕,作为一个后世来的穿越者,他天然地认为计划经济是僵化的,不合时宜的,只有市场经济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好制度。可是,听二位官员这样说,似乎计划经济也有它的优越性,最起码不会导致这种同时引进上百条彩电生产线的错误吧?
  “小林,我和高部长今天说的这些,你自己听听就行了,不要外传,明白吗?”朱晋文也反应过来了,想起眼前有一位基层的小干部,这些高层的牢骚,还是限制在高层之内为宜,让基层的同志听去,影响不好。
  林振华呵呵笑道:“二位领导放心吧,我听话从来都是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记不住的。这种国家大事,有你们领导关心就足够了,我只关心我们那个小小的汉华重工就好了。”
  朱晋文点点头道:“小林,国家大事,还是需要关心一下的。说实话,也就是你还太年轻了,应当在基层再砺练几年。如果你年龄再大几岁,我真想把你调到机械委来,像你这样的人才,我们非常需要啊。”
第239章
大人物
  第二天,乔海老先生如约来到了中国展团的场地,林振华把他介绍给了高祖兴。高祖兴与乔海深谈了一个多小时,彻底打消了这位海外华侨的疑虑,乔海当即表示,将向中国投资500万美元,与汉华重工建立一家合资企业,厂址自然是选择在浔阳。
  至于马杰他们看中的那一院子废旧设备和零件,乔海答应,作为见面礼,全部免费送给汉华重工,而且全额负担从德国到中国的海路运输费用。林振华好说歹说,乔海才答应这一趟运输的运费由汉华重工来承担。
  双方抢着付钱的这种举动,也只有在中国人之间才可能发生了。从德国把这批设备运回浔阳,海上运费要一万多美元,但即使是卫景文这样吝啬的人,也没有为这笔钱而觉得心疼。随随便便修复一台机床,这一万多美元也就赚回来了。
  后面几天的展览,热闹程度已经不如此前了,许多交易都进入了签约的阶段。高祖兴带来的几名外贸部工作人员成天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不过,大家即使饿得胃疼,也是欢天喜地的。据高祖兴拿到的汇总报告显示,这一次整个展团签下的订单接近了4亿美元,这其中还不含如南苏丹锡雅部落这种尚不确定的业务。
  在此期间,还出了一件比较敏感的事情。快要闭展的那天,几位来自于苏联的采购商走进了中国展区,向朱晋文打听有关机械加工方面的问题。这几个苏联人中,有一位领头的,英语说得不错,但对于机械懂得不多,另外两人显然是专业人员,但英语又不行,把一些概念说得颠三倒四的。
  朱晋文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无奈何,他只好从林振华手里把卫景文借了过去,这位老先生早年是学过俄语的,功底不错。卫景文和苏联人聊了几句,脸色就变了,连忙找了个借口,出来向林振华报告。
  “小林,你看到那几个苏联人没有?”卫景文小声问道。
  “看到了,怎么,他们要买什么设备?”林振华不经意地问道。他刚才的确注意到了有苏联人到展区来,不过并没有多想什么。
  “他们在打听做复杂曲面加工的设备。”卫景文说道。
  林振华也不由得心中一凛:“复杂曲面加工?他们是干什么的?”
  卫景文道:“我很怀疑他们和刘所长是同行,他们问的问题,和我们上次搞那个仿五轴加工的问题有很大的关联。”
  林振华有些诧异:“他们怎么会向我们来了解复杂曲面加工技术呢?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苏联的机械加工能力都不比我们差啊。”
  这里有一个情况是林振华所不了解的。苏联的重工业水平总体来说是很强的,但在某些方面还有短腿,尤其是精加工方面,存在着不少瓶颈。为了提高机械加工水平,苏联曾经尝试着要从西方获得一些高精度机床,并且因此还闹出了一起所谓东芝事件。
  苏联通过秘密交易从东芝公司获得了几台五轴机床,并没有完全解决军工系统在机械加工方面面临的难题,而要从西方国家获得更多的装备,难度又非常大。在这个时候,上海的间谍传回来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军方有一艘潜艇正在进行海试,潜艇的噪音低到了90分贝以下,也就是低于海洋的背景噪音了。苏联军工部门由此分析,中国人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解决了螺旋桨的复杂曲面加工难题。
  这次法兰克福装备展,苏联方面派来了两名军工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他们工作的,是苏联克格勃在西欧的负责人皮尤津。他们本来的目的是在装备展上与西方装备商接洽,看看能不能再钻钻空子,弄到一些高级机床。谁知,转悠了几天也未能得手,西方那些厂商都严格地执行着巴统的限运政策,拒绝向苏联提供先进装备。
  在路过中国展团的展区时,皮尤津想起了间谍带回来的情报,便带着两名技术人员走了进来。他并没有打算从中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装备,但他想探一探中国人的口风,了解一下中国人到底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以至于能够解决潜艇螺旋桨的加工难题。
  “小林,你去见见他们吧。”卫景文说道,“我不知道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
  要说起来,卫景文的岁数比林振华大了一倍都不止,可是在涉及到这种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卫景文就完全是一个小学生了。林振华虽然年轻,但有着后世带来的历史阅历,见识反而比卫景文更多一些。
  林振华随着卫景文来到苏联人面前,卫景文向苏联人介绍道:“各位,这是我们汉华重工集团的副总经理林振华先生,你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我想请他来答复你们。”
  林振华的目光从几名苏联人的脸上掠过,当他看到皮尤津时,不由得心念一动,此人的形象,林振华实在是太熟悉了,鹰钩鼻子,隼一般的目光,还有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后世的林振华在电视上见过他岂止一次两次。
  “请问先生,您怎么称呼?”林振华问道。
  “我叫皮尤津。”皮尤津答道,他此时的名气并没有后世那样响亮,因此也没有意识到需要隐姓埋名。
  果然是他,林振华用崇拜的目光看着这位日后的风云人物。就是他,在十几年后,执掌了俄罗斯的大权,用铁一般的手腕整顿俄罗斯的内政外交,让濒临崩溃的俄罗斯又重新振作起来。虽然对于此君的功过有种种评说,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在未来的俄罗斯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无论如何,现在也得接上这条线,林振华在心中暗暗地想道。
  “我们都是乌拉尔机械联合体的工程师,我们在生产中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非常想和中国同行交流一下。”皮尤津这样说道。
  林振华暗自觉得好笑,如果没有穿越者的金手指,他说不定还真会被皮尤津骗过了。这位仁兄不愧是克格勃精英,明明是说瞎话,眼睛里却透着一种让人感动的真诚,林振华甚至怀疑他是不是练过传说中的摄心术。
  “皮尤津先生,我们非常有兴趣与苏联同行交流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林振华装模作样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3/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