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460

  “怎么,未来给谢市长的分工是管经济?”林振华问道。
  谢悠善小声说道:“没错,原来分管经济的张市长要下了,洪市长的意思,让我接他的班。”
  “恭喜,恭喜。”林振华道。
  谢悠善由衷地道:“小林,这都全靠了你帮忙啊,要不,这件事估计还会有一些波折的。对了,你们汉华重工当年招募来的那些协作厂子,这一次也表现出非常出色啊。有个什么茂乔齿轮公司,那个厂长像个农民似的,在美国一下子拿回来800多万美元的订单呢。”
  “是吗?这个老冯还真有两下子。”林振华高兴地说道。冯茂乔的茂乔齿轮公司这两年发展得非常快,业务已经不仅限于为汉华重工提供配件了。这一次听说有出国招商的机会,冯茂乔非要让林振华给他争取一个机会不可。现在看起来,他还真是有这个本事。齿轮这种东西,属于机械产品中的幕后英雄,寻常人是看不到的。但这个产品如果做好了,同样可以支撑起一家世界级大公司。
  谢悠善对冯茂乔这样的农民企业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的心思还沉浸在政府官员的视野之中。他说道:“小林,你不知道,这一次我们浔阳的招商,意义可不同凡响啊。咱们江南省不是沿海省份,外贸方面一直都比较弱。这一次,我们浔阳拿到2个多亿的外贸订单,一举奠定了浔阳作为外向型城市的基础。未来如果我们的外贸订单能够稳中有升,与那些沿海的二级城市比,也就不相伯仲了。这件事,目前已经惊动了省里,据说省里正在重新考虑浔阳在全省的经济定位呢。”
  “这样一来,是不是未来省里的投资也就会更多地向浔阳倾斜了?”林振华问道。
  谢悠善道:“正是如此。我从省计委得到的消息,省里有可能会提出一个南浔工业走廊的概念,从南都到浔阳,建立一连串的工业园区。这条工业走廊上,有未来的大京九铁路,还有章江和云梦湖的航道,交通条件良好,生态承载能力也很强。而且,从全国的工业布局来看,南浔工业走廊位于长三角工业区和珠三角工业区的腹地,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中国内陆最有竞争力的工业区。”
  “哈哈,谢市长,我看你现在的气势,不只是当一个副市长的样子了,俨然就是咱们江南省的书记啊,以后要改口叫你谢书记了。”林振华说道。
  “这个玩笑可开大了,对了,谢市长什么的,也先不要叫顺口了,毕竟还没有任命,万一传出去,给领导们留下的印象不好。”谢悠善连忙拦住林振华的信口开河,他是官场上的人,不能像林振华这样无所顾忌。升官之前提前改称呼这种事情,在官场上是比较敏感的,如果让领导听到,会认为你太轻狂,你后面的发展就堪忧了。
  “没问题,那我还是叫你谢主任吧,以后叫谢市长的机会还有的是呢。”林振华说道。
  “叫我老谢就可以了,咱们兄弟之间,哪有那么多讲究?”谢悠善谦和地说道。扯完这些闲话,他开始言归正传:“小林,我今天来找你,一则是来向你道谢,二则呢,就是需要你帮忙了。”
  林振华道:“谢主任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就是了。”
  谢悠善道:“吩咐你,我可不敢当。不过,这些事情,的确都是很棘手的,必须是你们汉华重工大力支持,我们才能做下去。”
  “呵呵,我听出来了,你这是打算打土豪分田地吧?”林振华笑了起来,其实他也早就想到了,浔阳要发展外贸代工产业,是离不开汉华重工的扶持的。当然,这也是林振华愿意做的事情,要想让中国富强,仅仅依靠像汉华重工这样的大企业是不够的,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是国强民富的必要前提。
第364章
力所能及
  在发展浔阳工业这一点上,谢悠善与林振华的想法是高度一致的。作为一名少壮派的官员,谢悠善也有着一种建功立业的愿望,希望能够在自己手上把浔阳的工业做强做大。这一次从美国拿回来2亿多美元的订单,谢悠善只觉得血脉贲张,恨不得找一支马良的神笔,直接在浔阳地图上画出几百家企业来。
  有些人一说起官员来,就想到贪污腐败,似乎官员们每天的活动就是喝酒外加数钱,其实这就是妖魔化了。像谢悠善这样的官员,无论他是出于为国为民的高尚动机,还是源于出政绩升官的私心,他都必须把自己主要的精力用在本职工作上。这些天来,谢悠善白天晚上连轴转,既要开会讨论落实出口任务,又要与企业、银行、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累得人都瘦了一圈,绝对够一个称职公仆的标准了。
  寻求汉华重工的支持,是谢悠善整个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不夸张地说,浔阳能否如愿建成一个外向型城市,主要就取决于汉华重工能够提供多大的支持力度。这一段时间,林振华在南都处理江实电的事情,谢悠善几乎一天三遍地给汉华这边打电话,询问林振华的归期,其急切的心情,可见一斑了。
  “小林,你还真说对了,我这趟来,就是来吃你这个大户的。”谢悠善实话实说了,他知道林振华是个爽快人,绕弯子是没意义的。
  林振华道:“老谢,我也表个态吧,涉及到浔阳经济发展的事情,我们汉华重工会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而为。当然,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就只好说抱歉了。”
  谢悠善点点头,说道:“这个是肯定的,你们毕竟是企业嘛,没有强制的义务。”
  林振华道:“那好,你说说看吧,你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谢悠善道:“首先一点,我是来向你化缘的,我要借钱。洪市长跟我说了,你答应他,能够从汉华重工的流动资金里,拨出一部分钱建立一个创业基金,扶持浔阳的出口型企业建设。这一次,我们拿回来的一部分订单,是在我们现有的生产能力之外的,需要新建或者改建一批工厂,这样就需要很大的一笔资金了。”
  “大概需要多少?”林振华问道。
  谢悠善道:“我们测算了一下,大约需要8000多万吧。”
  “这点钱够吗?”林振华问道。
  谢悠善笑道:“林老板果然财大气粗。不过你说得对,这是我们压了又压之后算出来的结果了,基本上把现有的企业的潜力都挖掘到了极限。在新厂的投资方面,也是按最低的标准测算的,不敢大手大脚啊。”
  林振华摇摇头道:“老谢,回头我让我们公司的胡妫带几个人帮你重新算一下,他是学工业工程的,搞这个比较内行。勤俭办事是没错的,但不能缺乏远见。如果我们一切只考虑到完成这一次的订单,把生产规模、设备档次等定得太低,未来再有新的订单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投入了,这样反而是得不偿失。”
  谢悠善连连点头:“你说得对,这个问题我们回头再认真评估一下,你这边也出几个人帮我们计算一下吧。”
  “资金方面,这8000万现在落实得如何?”林振华继续问道。
  谢悠善道:“我们会同市计委、经委等部门,把各个委、办、局、重点企业等等,都找来开过会了,大家分解任务,落实了4000万。银行方面,能够解决2000万,现在还剩下2000万的缺口,就指望你们了。”
  “银行才提供2000万?”林振华道,“这也太抠门了吧?”
  谢悠善摇头道:“这2000万已经逼得市支行的王行长要吐血了。今年国家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中央下了死命令,要收紧银根,银行给我们贷出2000万来,已经是透支了,老王说他是把自己的帽子都押给我们了。”
  所谓把帽子押给谢悠善,指的是冒着被撤职的危险,这个帽子,自然指的就是头上的乌纱帽了。这位王行长这样说,其实并不夸张,因为1988年国内的经济形势的确是非常严峻,各地都在疯狂地搞建设,银行透支十分严重。
  据说,在1988年年初的时候,金融专家曾经警告说,当年的现金投放量如果超过25亿,就有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事实上,仅在这一年的前2个月,全国金融机构的现金投放就超过了200亿,全年更是达到了680亿的恐怖水平,足足超过此前三年的总投放量。
  正是由于这种无节制的货币投放,导致1988年的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118.8%的水平,并引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轮抢购风潮。人们由于担心手中的货币贬值,纷纷涌进商店抢购所能看到的一切商品。后世人们传说的用洗澡盆装酱油、买上百条棉毛裤、买几十口铝锅等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年里。
  这种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林振华是解决不了的,他作为一只穿越时空的蝴蝶,扇动翅膀所能影响的范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浔阳而已。中国经济在宏观层面上的乱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所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不是依靠穿越者的王八之气就能够改变的。
  “一下子拿出2000万的现金,对于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林振华对谢悠善说道。其实,这个额度还是在林振华能够接受的心理界限之内的,不过,他总得装出一些为难的样子才好。
  谢悠善笑道:“林老板,你就别跟我说这种话了,你们汉华重工的经济实力,我还是多少有所耳闻的,拿出2000万,对于你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林振华道:“这个和经济实力无关吧?我们的实力倒是有,但账面上拿不出这么多的流动资金。不过,如果你不反对的话,我可以考虑用实物和劳务来出资。”
  “此话乍讲?”谢悠善问道。
  林振华道:“你们需要资金,不外乎是几个方面,一是新厂房的建设,二是设备采购,三是必要的流动资金。前两项,我们汉华都可以帮忙,你就作为我们的出资好了。”
  “设备方面,你们也能解决?”谢悠善诧异地问道。
  林振华道:“老谢,你不知道吗,我们的汉华机床公司和山东的鲁中机床厂合作建立了一家汉鲁机床公司,专门生产各类机床设备的。我现在拿不出现金来,但如果你新建企业需要机床,我们是可以支援的。对了,可以采用租赁经营的方式,租上十年之后,机床就归你们了。”
  谢悠善笑道:“林老板,你可真是精明到家了。这相当于你借钱给市政府,然后这些钱还必须用来买你的设备,你是两头赚钱啊。”
  林振华道:“你这可就是把好心当成驴肝肺了。我们汉鲁机床公司现在可是集国外技术和国内军工技术于一身的,我们的设备可不愁销路,你不想要,以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谢悠善道:“我要,我肯定要,回头我让各单位报一下需求,看看哪些是你们能够提供的,咱们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了。机床的事情,就这样说定了,但资金方面,你还是得帮忙。你如果不给钱,今天我就不走了。”
  “呵呵,不走没关系,我管饭。”林振华说道。
  玩笑归玩笑,林振华当然不可能真的不掏钱。经过一番讨论,林振华最终同意,由汉华重工向浔阳市政府提供1000万元现金,以及价值1000万元的各式设备,用于扶持一批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此外,汉华重工还将派出一批管理人员以及熟练工人,负责指导这些新兴企业的生产与日常管理。
  “这一次,市政府推出了新政策,鼓励各单位的干部职工踊跃下海创业。这次我们拿回来的订单,由市政府进行招标发包,任何人只要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承接这些订单。这个政策出来以后,许多委办局里的机关干部都被吸引了,甚至还有处级干部申请停薪留职来办企业的呢。”谢悠善感慨地对林振华说道。
  “现在是全民下海的时代嘛。如果抓住一个机会,说不定就能够做成一家大企业,发展前途,不见得比在机关里当干部差呢。”林振华道,大概是觉得这话在谢悠善面前说不太合适,他又赶紧补充道,“当然了,像谢主任这样年富力强,处于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发展前途当然比我们在企业里强得多了。”
  谢悠善道:“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应该转到企业去做事。在政府里,掣肘的事情太多了,还是企业好,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大得多。”
  林振华自然不会把谢悠善的这番话放在心上,以谢悠善目前的发展势头,未来做到一个副省级的位置上去也是有希望的,说什么转到企业去做事,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
  “对了,老谢,你有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问题。”林振华又想起一事,忍不住提醒道,“这么多的出口订单,你现在只是解决了生产问题,未来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问题如何解决?”
第365章
黄金水道
  “什么,炸掉南京长江大桥!”何海峰看着林振华,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这已经是林振华与谢悠善会谈之后一个多月的事情了,这一个多月里,林振华一直忙忙叨叨地在各地奔忙着,着手解决浔阳的水运交通问题。
  工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从陆路条件来看,浔阳算不上一个交通便捷的地区。贯通南北的大京九铁路要在几年后才能通车,目前,浔阳只能通过一条南浔铁路连接中国南方的东西大动脉——浙赣铁路,运力相当有限。至于说到公路,就更不靠谱了,当年全中国的公路等级都非常低,根本支撑不起海量运输。更何况,公路的运输成本高得惊人,除非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否则光运费就能够把你的竞争优势彻底消灭掉。
  林振华选择在浔阳建设汉华重工,看中的就是浔阳濒临长江的特点。长江是世界级的黄金水道,水量是莱茵河的6倍。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一条长江相当于17条京广铁路”的说法。水运是所有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按综合成本计算,长江水运的成本相当铁路的1/2,相当于公路的1/6。
  此外,水运还有陆路运输所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那就是能够运输特大、特重的物品。如果要通过公路或者铁路运输一个1000吨重的部件,车辆、路面、桥梁承重能力等等,都是死结。但对于水运来说,1000吨不过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而已。
  随着汉华重工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林振华日益感觉到了长江水运带来的便利。汉华的主打产品是化工机械和设备,那些重达几十吨、直径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大罐子,就是通过长江上的货轮运输出去,再漂洋过海,抵达亚非拉各国的目的地的。汉华家居公司的家电、自行车等产品,以及未来江实电的电冰箱等等,也都是装入集装箱,通过浔阳的港口外运的。
  如今,除了汉华重工之外,浔阳本地也在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意在将浔阳建设成为一个外向型工业基地,而这就对浔阳的水运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浔阳市的各位领导,诸如洪予安、谢悠善等,也都是有经济头脑的,对于长江水运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了解。众人在一起商讨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别的地方是“要想富,先修路”,而对于浔阳甚至整个江南省而言,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长江水运,并且将其延伸到省内的主要河流章江,这样一来,全省中北部的经济就能够被全部带活了。
  这一段时间里,林振华和谢悠善搭伴,忙活了两件大事。一是敲定了浔阳港的扩建方案,包括建设一个5000吨级集装箱泊位,预留后续建设新的大吨位泊位的空间。二是与位于长江口的上海港签订了一个江海转运的协议,由浔阳港运出的集装箱,先通过江轮运抵上海港,然后再移到远洋海轮上,运往世界各国。
  与上海港的联络,顺利得异常。当年浦东还没有开发,长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远不及珠三角,长江中游更是没有多少外贸企业,长江航运处于非常冷清的状态。听说浔阳方面希望与自己建立长期的江海转运协议,上海港区的领导可以说是求之不得。林振华原来预想,对方最多愿意和自己签一个五年的协议,谁知对方一开口就答应了20年的合作,价格方面也优惠得让林振华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作为一个从21世纪穿越回来的人,林振华清楚20年后长江上的运输会繁忙到什么程度,虽然他并不知道届时租用泊位、货场之类的价格会涨到哪个水平,但他深信,上海港今天与他签下的这份协议,在20年后,将被上海港的全体职员斥为“丧权辱国”。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林振华听到这样的一个说法,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南京长江大桥,对于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而言,恰似一把铁锁,死死地扼住了长江的咽喉,成为阻碍长江水运发展的重大瓶颈。
  自武汉以下的长江主航道水深可达7米,平常可通行5000吨级的轮船,丰水期更是有可能通行万吨海轮。然而,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净空只有24米,在丰水期,别说万吨轮,连3000吨级的轮船都无法从桥下通过。结果,整个长江航运就被南京长江大桥分成了两截。大桥以下可以走万吨轮,大桥以上最多只能通行5000吨轮船。
  别看轮船吨位的这一变化,它导致了远洋海轮无法直接上溯到武汉,长江中游的进出口物资不得不通过江海转运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运输,这其中增加的成本和时间是无法估量的。
  “没错,必须炸掉南京长江大桥。”林振华坐在何海峰的办公室里,斩钉截铁地说道。
  也就是何海峰了,换成一个对林振华缺乏点了解的人,恐怕是受不了林振华这种异想天开的言论的。何海峰苦笑着说道:“小林,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南京长江大桥是南北交通咽喉,每三分钟通过一列火车,每五分钟就有两列火车在桥上对开。别说炸掉这座桥,就是停运一个小时,造成的损失也是以百万计算的。”
  林振华道:“这一点我知道啊,可是,为了南北交通,就卡断了东西交通,这是哪来的道理?”
  “东西交通不是还没有被卡断吗?你说的大桥妨碍航运的事情,我也听一些人说起过。不过,目前长江航运并不紧张,而京沪铁路的运输压力是非常大的。为了打通长江水道而炸掉南京长江大桥,这种话也只有你敢说了。”何海峰说道,“小林,你不会是跟我开玩笑吧?”
  林振华换了个口气,说道:“我当然知道现在要炸掉南京长江大桥是不可能的,不过,关于长江航道的保护问题,应当提上日程了。我想向国家提出一个建议,未来长江中下游新建的过江大桥,净空必须在40米以上,以免重蹈南京长江大桥的错误。这个想法,不算是很离谱吧?”
  何海峰道:“你知道不知道,桥梁的净空提高,会使得造价大幅度上升。目前长江中游有几个城市正在酝酿修建过江大桥,但资金都非常紧张。如果再提高净空,他们根本承受不起。其实,既然南京长江大桥已经是既成事实,那么在南京以上的江面上,再提高桥梁的净空已经没有意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