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460

  “好,现在请汉华重型工业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振华同志到前面来,代表项目总承包方,与石油总公司签订包总承包协议!”主持大会的顾嘉骅宣布了会议的最后一个程序。
  西服革履、打扮得人模狗样的林振华带着一脸人畜无害的微笑,走到台前,向众人微微鞠了一躬,然后在礼仪小姐的引导下,走到签约桌前,与石油总公司以及江苏省经委的领导分别在一式几份的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已经荣升公司办公室主任的毕敏跟在林振华的身后,负责在协议上盖上汉华重工的公章。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同行,各位嘉宾,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大家的见证下,代表江南省汉华重型工业集团公司与石油总公司、江苏省经委签署了江北石化45万吨乙烯改造项目的协议。我们相信,有中央各部委以及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各位同行的通力协作,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地完成这一重要项目,在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林振华对着众人发表了自己的签约感言,早有事先安排好的人员在会场四周点燃了鞭炮,参会的人员们也开始热烈地鼓掌。一个个大腹便便的官员纷纷走上前去,与林振华亲切握手,深切嘱咐。至于嘱咐的那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这就不必细说了。
  签约仪式兼誓师大会结束之后,官员们都纷纷离场了,各厂的代表则迅速地围了上来。项哲带着一干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开始接替林振华,与各厂分别签署分包协议,一个以大乙烯为纽带的石油化工装备联盟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409章
姓资姓社
  南部经济导刊的总编辑唐笛这一段有些郁闷,中国整体政治气候的变化,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他现在迫切需要做出一些举动来挽救报纸的命运了。
  南部经济导刊原来是一家大报的副刊,80年代中期,唐笛带着几名据称是“有良知”的记者和编辑共同承包了这个副刊,并将其改名为南部经济导刊,简称叫南导。创刊之初,唐笛对于这张报纸的定位是传播改革思想的平台,当然,对于什么是改革思想,什么是保守思想,这个定义是由他掌握的。
  在过去的几年中,南部经济导刊因敢于说话、敢于揭黑而逐渐出名,并逐渐成为某一个思想派别的旗帜。在这一次的风波中,南部经济导刊发表了许多激进的文章,结果在风波过后,遭到了省委宣传部的点名批评。如果不是因为宣传部长与唐笛私交不错,网开一面没有深入追究,恐怕南部经济导刊此时已经关张大吉了。
  虽然躲过了关门的危险,但报纸的销量和影响力都大受挫折,原来许多企业都排着长队要在南部经济导刊上做广告,现在广告业务员跑出去挥泪大甩卖都没人捧场了。究其原因,在于原来南部经济导刊的卖点是它的激进,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现在报纸不敢再说原来那些话了,自然也就没人愿意看了。一份没人看的报纸,还能指望吸引到广告吗?
  不行,必须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目前的现状,报纸必须要抢眼球,要把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这张报纸上来,唐笛对自己说道。
  在过去,对于南导来说,抢眼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找到一条新闻线索,正说反说,都能够说出一些道道来,都能够忽悠得一帮读者情绪激动。比如说,记者在街上看到狗咬人了,就可以写一篇报道:《恶狗成患,拷问市容管理部门为何缺位》。反过来,如果看到的新闻是人咬了狗,同样可以写一篇报道:《义犬受虐,呼唤重塑人类良知》。
  玩这种语言技巧,对于南导的记者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而在那些年月里,大家最喜欢看的,也就是这样的标题。
  然而,现在的风向变了,要再像过去那样对社会现象横加指责,很容易就会过线。宣传部长已经严厉地警告过他,如果再出现过线的事情,报社的负责人就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看风向,这是作为一名总编最重要的素质。唐笛在此前要求记者们大量曝光黑幕,也正是因为那时候的口号是鼓励思想解放,媒体上的风向则是越出位就越显得有思想。但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风波刚过,全国上下对于西方思潮采取的是严防死守的态度,有些过去很时髦的言论,放到现在就非常敏感了,唐笛可不想去犯这个忌讳。
  那么,现在的风向到底是什么呢?唐笛拿着一大堆中央级的报纸反复地看着,用他的灵敏的鼻子嗅着其中的味道。
  “小张,你把新闻部的罗姝给我找来。”唐笛终于抬起了头,对自己的秘书喊道。
  秘书应声而去,不一会,新闻部年轻的女记者罗姝来到了唐笛的办公室。
  “唐总,您找我?”罗姝怯生生地问道。
  “小罗,我记得前年你曾经在江南省采访过一家被外资收购的国营企业,你当时还写了一个通讯稿,你还有印象吗?”唐笛开门见山地问道,这也是南导的工作风格,大家相互之间是不需要客套的。
  罗姝脸上现出几分尴尬的神色,讷讷地说道:“唐总,是有这么回事。我采访的那家企业,叫做江南实华电器厂,收购它的,是美国的三和公司以及江南省汉华重型工业集团公司。我当时没有经验,回来以后写了一篇偏颇的报道,受到了您和其他领导的批评。”
  罗姝的难为情不是没有道理的,她当初在江实电采访,听了孙翔云给她介绍的情况,义愤之下,便写了一篇报道,质疑外资收购国有企业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同时还揭露说,汉华重工参与这次收购活动的原因,在于其常务副总经理林振华与美国三和公司的董事长有私人交情,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内外勾结等问题。
  罗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带着满腔热情的。谁知,当她把文章提交给唐笛时,却遭到了唐笛的一通臭骂。唐笛告诉她,国有企业本来就应当要解散的,国有企业越少越好,像三和公司收购江实电这样的事情,应当大力提倡。而孙翔云这种人,则是国企的余孽,是完全不值得同情的。
  罗姝当时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江实电的这次采访,是她第一次到省外进行独立采访,本以为即使不能一鸣惊人,至少也能让人刮目相看。谁知,她得到的评语却是幼稚、保守、缺乏全球视野、没有质疑精神。这一串一串的评语让她觉得自己渺小到了极点,很长时间都无脸见人。
  如今,她已经完全接受了南导的价值观念,开始知道自己的立场应当站在哪一边了。所以,当唐笛又提起当年的采访时,她感觉到的是一种惭愧。
  “那篇报道还在吗?”唐笛问道。
  罗姝想了想,说道:“还在,包括当时的采访笔记,也还都在。”
  “事件的当事人,就是你说的那个工人,还能找到吗?”唐笛继续问道。
  罗姝道:“这个不好说,不过我知道他的名字,如果要找的话,应当是能够找到的。”
  唐笛点点头,说道:“那就好,现在我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再去一趟江南省,到那家厂子里去,不要惊动厂方,暗中接触一下那个工人,对他进行追踪采访。此外,如果有可能的话,你还要去一趟汉华重工,找知情人深入地了解一下与林振华有关的事情,然后把你原来那篇稿子进行修改。”
  “什么?原来那篇稿子还要进行修改?”罗姝一惊,“唐总,你不是说那篇稿子写得非常糟糕吗?”
  唐笛微微一笑:“小罗啊,作为一个媒体人,你要多关心时事。你那篇稿子,放在当年肯定是不能用的,和大风向不符合嘛。但是拿到现在来,就非常有意义了。现在大家都在反思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我们国家的影响,而林振华这个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代言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与党的政策相违背的,而他现在却没有受到任何的质疑,这件事不是很奇怪吗?”
  “可是……”罗姝的脑子一下子就短路了,不对啊,这难道是那个成天高喊思想解放的唐总应当说的话吗?不对,唐总一定是被盗了号了,眼前这个长得酷似唐总的人,一定是假的。
  罗姝在那里胡思乱想,唐笛已经开始给她规划开了:“这篇报道,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去写。首先,江实电为什么会垮台?就是因为受到私营企业的冲击和挖墙角,我记得你那篇报道里写到过,在江实电垮台之前,林振华就到江实电挖过人才,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罗姝应道。
  “这就对了,这不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吗?”唐笛满意地点点头,“其次,在江实电经济遭遇困难的时候,林振华明明有实力可以帮助它,但却坐视不管,一直等到它完全崩溃了,才让自己在国外的私人朋友来收购它,这不是一个阴谋吗?”
  “好像……有点阴谋论的意思。”
  “还有,明明是美国三和公司收购江实电,林振华却主动带着汉华重工的一群干部去帮忙接收,这算不算公器私用?如果收购方不是他的朋友,他会这样积极吗?”
  “……”
  “问题最大的是汉华重工。这家企业我早在几年就已经关注过了,它是一家股份制企业,虽然表面上看是国有股为第一大股东,但私人股份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半数,这是典型的一家私人控股企业。在汉华重工,林振华这样一个才20多岁的暴发户几乎是大权独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搞私人王国,这是要把汉华重工带到哪条路上去呢?”
  罗姝的思想完全崩溃了,她记得唐笛的确是关注过汉华重工的,但他对于汉华重工的评价一向是积极的,他一向认为林振华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人,代表着思想解放的成就。他甚至还授意一名记者写过有关的评论,说全中国的国企里都应当出现像林振华这样的人,要把所有的国企都变成私企。
  “唐总,您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把汉华重工当成一个反面典型,是这样吗?”罗姝请示道。
  唐笛摇摇头道:“把汉华重工当成反面典型,不够刺激眼球。而且,这家企业有这么大的规模,轻易也不容易撼动。我们还是把林振华当成一个突破口比较好。”
  “啊!?”罗姝眼睛瞪得老大。
  “我想,标题就这样起吧,《姓资还是姓社,林振华现象说明了什么》。”唐笛掷地有声地说道。
第410章
叶片材料
  林振华对于正从暗处向他袭来的冷箭一无所知,在会战誓师大会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大多数时间都呆在香山脚下的汉华技术情报研究所,与云集于此的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们探讨着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
  经过来自于各企业的技术权威们的会商,大乙烯攻关项目组总共筛选出了几百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分别交给了不同的研究小组,这些研究小组的成员来自于全国数百家石化设备、冶金、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企业以及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其中既有年愈花甲的老工程师,也有稚气未消的在校研究生。为了使研究成果能够与生产制造环节更快地融合,研究小组还吸收了大量的优秀技工。
  各家加盟企业虽然在谈判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带着自己的一些想法,患得患失,但在最终签约进入联盟之后,倒也表现出了国营大企业应有的素质。参与技术攻关的技术人员们可谓个个身怀绝技,而且干起活来也有板有眼。许多研究小组都是由多个企业和院校的技术人员混合组成的,但大家往往能够很快地相互适应,形成配合默契的团队。
  汉华重工作为牵头单位,派出的技术人员是最多的。在几年前,林振华就已经开始布局大乙烯的研究了,这几年里,汉华已经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各个研究小组就是站在汉华重工的技术积累基础上进行后续研究,进展是非常迅速的。
  来自于苏联的大批技术资料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技术人员的眼睛里,那些数以吨计的资料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山。许多曾经困扰他们多年的技术难题,在这个故纸堆里都能够找到详尽的答案。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各家企业的领导都服气了,觉得汉华重工当这个“五岳盟主”,还是有它的实力所在的。
  大量的实验也同步地展开了。何海峰亲自出马与石油总公司、江苏省经委两家协商,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向项目组预付了2亿元的研究经费,支持各项技术实验。要知道,大乙烯技术攻关中的许多实验是非常费钱的,比如说,要拟合出一种材料的断裂韧性曲线,可能需要测试几百根试件,而每根试件的成本高达上千块钱,这样随随便便做一组实验下来,几十万块钱就不见踪影了。
  林振华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各个小组面临的困难,然后再协调资源去解决这些困难。在这方面,项哲帮不上他的忙,因为项哲是一个文科生,对于一般的生产问题勉强还能理解一点,涉及到这种尖端技术研究方面的问题,那就是一窍不通了。而林振华则不同,他前世的专业背景十分深厚,如今参加这样的技术攻关,虽然不能像专家们那样洞悉一切,但要听懂别人说什么,还是能够办到的。
  “低压叶片材料的选择,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这是在工业汽轮机研究组的办公室里,材料专家安子轩正在向林振华介绍项目的进展情况,“低压叶片应用于汽轮机的湿蒸汽区,需要较好的搞腐蚀能力,此外,还需要有适当的承受稳定离心应力以及弯曲应力的拉伸屈服强度。传统上,这类叶片的材料是选用12%Cr不锈钢,但张工他们提出来,目前国内这种钢材的减振性能还达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水平。”
  “张工又给安教授出难题了?你们提出来的减振性能是一个什么情况?”林振华呵呵笑着,向坐在一旁的发动机专家张逸华问道。
  张逸华是搞航空发动机出身的,如今在林振华的引诱下,已经把精力全部转向了工业汽轮机。不过,据他说,航空发动机和工业汽轮机本来就是有相通之处的,汽轮机的近亲燃气轮机有一些就是用航空发动机改造而成的。我国也曾搞过航空发动机改造船用燃气轮机的研究,张逸华自己还亲身地参与过。
  听到林振华的问话,张逸华答道:“我们目前设计的这型汽轮机,包括20级叶片,叶片的尺寸较大,在高速旋转时,容易发生共振。叶片振动会加速材料的疲劳,导致材料断裂。我们查过国内外几百起汽轮机叶片断裂的案例,发现其中80%以上与叶片的共振有关。所以,为了提高汽轮机的使用寿命,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减振性能更好的材料。”
  “12%Cr不锈钢是公认的减振性能良好的材料,可是在张工眼里,还是达不到要求啊。”安子轩无奈地说道。
  张逸华坚持道:“公认是公认,事实是事实。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过测试,咱们国家生产的12%Cr不锈钢的确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如果用现有的钢材来制造叶片,我们估计,我们的汽轮机使用寿命,只能达到ALK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林振华道,“我们搞大乙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既然要搞,我们就一定要搞得比ALK好。”
  安子轩道:“我们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们目前也正在积极研究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材料减振性能不足的原因。”
  “这应当是与钢材的微量元素配方有关吧。”林振华问道。他知道,一种钢材的型号只是反应它的主要成份,在实际冶炼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方面的性能,人们往往要在炼钢炉中添加一些微量的其他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配比,是各家炼钢企业的不传之秘,有时候人们说某些钢厂的产品好,另外一些钢厂的产品差,其实往往就是差在这些微量元素的控制上。
  安子轩道:“的确是如此,我们去钢厂了解过,我们的冶炼技术并没什么问题,主要原因应当是在微量元素方面,所以,我们已经在着手研究配方问题了。对了,在这方面,小林同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啊。”
  说到这,安子轩转回头去,向坐在自己身边的林芳华说道:“小林,跟你哥说说你们现在研究的情况吧。”
  林芳华此时已经如林振华所愿,成为安子轩的博士生了。安子轩知道她是林振华的妹妹,自然是格外照顾。而林芳华倒也没给哥哥丢人,她带着另外几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关于12%Cr不锈钢中微量元素的配方,我们目前的思路是先查阅国外资料,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之后,再进行实验。我们查阅的主要资料,就是目前汉华技术情况研究所的苏联资料。苏联在工业汽轮机制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200兆瓦单轴汽轮机就是1982年在苏联投入运行的,压力是24兆帕,蒸汽温度是540摄氏度。”林芳华对哥哥侃侃而谈。
  林振华问道:“你们目前查资料查到什么程度了?”
  林芳华道:“我们已经查了两个多月时间了,看了几千份实验记录,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了。不过,要最终形成一个明确的思路,估计起码还得半年时间。”
  林振华像是牙疼似地轻轻抽了口凉气,说道:“小芳,你们的进度是不是太慢了一点?光查资料就要半年时间,等到把材料实验出来,不得一年了?张工他们可是等着你们的材料来造汽轮机呢。”
  林芳华嗔道:“林总,你有点良心好不好?我们2个月看了几千份实验材料呢,那些材料有些还是俄语,我现在都不得不开始学俄语了。”
  安子轩笑着给林芳华解围道:“林经理,这个倒不能怨小林,资料的整理工作的确是非常枯燥和繁重的,据我所知,小林同学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休礼拜天了。”
  林振华笑着说道:“这丫头,倒是得累一累才好,工作这么紧张,我看她好像还胖了点似的。”
  林芳华道:“你这就不知道了,我是越忙就越胖的,我忙得连减肥的时间都没有了。”
  “不过,半年时间,也的确是太长了。”林振华叹道。
  张逸华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科学研究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还算幸运了,拥有这些苏联人的资料,如果没有这些资料,恐怕我们用两年、三年时间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呢。林经理,你也不用着急,材料没出来之前,我们还可以先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设计,不至于太多时间的。”
  “也只能如此了。”林振华说道,“那就辛苦各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