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460

  何海峰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徐苏明之流是如何一天当两天用的。在何海峰到浑北这几天里,徐苏明几乎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分别赴几处的宴席,一天24小时里,徐苏明嘴里没有酒味的时间不会超过4个小时,这可不就是一天当几天用吗?
  这些话,自然没必要说出来,何海峰道:“周市长,你误会了。我刚才这样说,并不是要兴师问罪。对于你们的辛苦,我也是看在眼里的。我想说的,只是建议浑北市要改变工作方式,从一味地追求投入,转向注重投入的效率。国家投入的资金也是有限的,你们应当用这些有限的资金,完成一定的目标。不要把钱像撒胡椒面一样地花掉,而是应当集中资金,救活一部分企业,帮助他们恢复造血机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何主任的话,实在是发人深省啊。”徐苏明拼命地点着他那肥硕的脑袋,“我们以往的工作,的确是像何主任说的那样,光注意了投入,没有注意到投入的效率。以后,我们一定要转变工作思路,让国家投进来的钱,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何海峰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听到徐苏明的表态,他追问道:“徐主任能这样想,让我感到很欣慰啊。我想问问徐主任,对于提高投入效率这一点,你们计委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思路没有?”
  “我想过了,以后再向企业投钱,我要让企业领导跟我们计委签责任书,立军令状,如果拿了钱没有取得效果,就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徐苏明振振有辞地说道。
  “徐主任,如果真有这么一家企业,糟蹋掉了几百万,一个水漂都没有打起来,你打算怎么样严肃处理它的厂长呢?”林振华呵呵笑着问道。
  “这个嘛……”徐苏明语塞了,“最起码,最起码……”
  他起码了半天,也没说出后面的话来。他有待说要对厂长进行撤职处理,但又知道自己做不到。万一话说出来了,被何海峰揪住,自己岂不是把那些厂长们都给坑了?如果说是扣点奖金之类的处罚,恐怕在何海峰那里也过不了关吧?
  “徐主任,如果企业糟蹋了几百万的资金,就算你把它的厂长抓起来枪毙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损失掉的钱,也不会因此而回来。俗话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和何主任今天也见到一些企业领导人的嘴脸了,你认为他们是怕你严肃处理的样子吗?”林振华依然用笑呵呵的样子说道。
  “那……依你之见,应该怎么办呢?”徐苏明反问道。对何海峰,徐苏明不敢顶嘴,但对林振华,他可不用那么客气。
  林振华道:“凡事必须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你所说的严肃处理的办法,仅仅是事后控制,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从投入资金的开始就进行监督,在整个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同样建立起监督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金不会被滥用,也不至于成为蛀虫们的盛宴。”
  “林董事长,你说我们企业的领导是蛀虫,这个比喻不太合适吧?”周大鸣沉着脸开始抗议了,他不能让林振华这样发挥下去。林振华前面说的话都没什么破绽,但最后一句说到蛀虫的问题,就让周大鸣抓住把柄了。
  何海峰接着周大鸣的话头,说道:“小林的比喻,的确有些不太恰当。不过,浑北的一部分企业,领导班子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情况周市长也应当了解吧?”
  “这个我也所耳闻,我们市政府对此也是高度重视的,正准备开始一些检查工作。”周大鸣硬着头皮说道,在这之前,他已经听虞寒乔汇报过在浑锻压发生的那一幕了,知道何海峰的话是有所指的。
  何海峰道:“我今天在浑锻压的时候,已经向虞局长说过了。浑北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的交织。如果不能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资金,是绝对无法改变浑北企业普遍亏损的现状的。”
第474章
政策与对策
  “老徐,你发现没有,这个何海峰有点咄咄逼人啊,看起来,来者不善啊。”
  晚宴之后,周大鸣把何海峰送回房间,再与徐苏明、虞寒乔一起往回走的时候,忧心忡忡地对徐苏明说道。当着何海峰的面,他一口一个何主任,显得十分恭敬的样子。但转过身业,他可不认这个账。国家计委对于浑北市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大鸣的升迁荣辱,与何海峰是无关的。
  “我倒觉得,主要是那个林振华,实在是太嚣张了。仗着有何海峰给他撑腰,什么话都敢往外说,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徐苏明愤愤不平地说道。
  周大鸣摇摇头道:“我看事情不那么简单,这个林振华,应当是何海峰故意放出来试我们的态度的。有些话,何海峰作为中央领导不方便说,让林振华说出来,就无所谓了。你没看到吗,林振华不管说什么,何海峰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个国家计委的副主任,对下面一个小小的企业董事长,有可能这么客气吗?”
  虞寒乔纳闷地问道:“周市长,徐主任,我怎么看不出他们想干什么啊?何主任这次来,不就是来给钱给政策的吗,他还打算搞出什么名堂来?”
  听到虞寒乔的话,周大鸣把脸一沉,说道:“虞局长,你们的工作就不能做得细致一点吗?你们带何海峰去浑锻压,见见老劳模就行了,怎么还带他们去看工人和郭贵宝吵架的事情?你知道这件事会给市里的工作带来多大的被动吗?”
  虞寒乔连忙检讨:“周市长,这件事怨我没考虑周全。本来我带着何主任他们已经打算上车回宾馆了,是袁云妹跑来说那边有工人和厂长吵架,引起了何主任的兴趣。他说要过去看,我也没办法拦着啊。”
  周大鸣哼了一声,说道:“这个袁云妹,这傻大姐的脾气怎么一点都没改啊?照这样下去,她这个河西区劳动局的局长也别当了,调她到妇联去搞妇女工作吧,反正她也喜欢乍乎。真是的,什么场合都分不清楚。”
  “这个……小袁的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河西的劳动工作比较复杂,小袁这种工作作风,在河西区比较吃得开。”虞寒乔怯怯地替袁云妹说着情,毕竟袁云妹是他的下属,平日里对他也是尊重有加的。
  周大鸣对于一个区劳动局长的任免,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轻轻叹了口气,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上,对徐苏明说道:“老徐,你替我判断一下,何海峰今天说的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徐苏明道:“据我对何海峰的了解,这个人做事属于绵里藏针,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和善,但认准的事情,就会排除困难地做下去。过去他在体改委的时候,就做过不少大刀阔斧改革的事情。至于这一次到浑北来,我觉得他应当是带着想法来的,有意要拿浑北做一个改革的试点啊。”
  “改革,怎么改?”周大鸣不屑地说道,“我何尝不想改革啊?出去一开会,人家市里的经济都红红火火的,就我这里,成了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80%的企业停产,我这张脸也没地方搁啊。可是,咱们浑北的事情,是改革能解决吗?国家不给往里投钱,光靠改革,能改出什么名堂来?”
  徐苏明道:“周市长,我从何海峰的话里听出一点意思来,似乎他是想从我们浑北的干部队伍入手,尤其是企业领导。今天浑锻压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引子,他肯定一直都想要动一动咱们浑北的企业干部了。”
  “他要改革,也得依靠下面的干部来落实吧?他动了咱们的干部,让谁给他干活?”周大鸣道。
  徐苏明道:“这就是他带林振华来的目的了。据我猜测,他是想让像林振华这样的南方企业家来接管咱们浑北的企业。今天林振华不也说了吗,他要搞事前、事中、事后持续的监督,这就是要直接插手咱们企业的事务了。”
  “没错,我也觉得他有这样的野心。”虞寒乔连忙接过话头说道。他刚才被周大鸣训了一通,正想找机会修复一下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他这些天一直陪着何海峰和林振华在各个厂子转,对林振华也算是有一些了解了。
  “林振华在调研的时候,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细节问得特别认真,几乎就像是要调过来当厂长一样。我琢磨着,他是不是真的存了要并购咱们的企业的心思。”
  周大鸣点点头道:“是这样?也就是说,何海峰这一次来,并不是单纯来给钱的,他还想把企业的控制权从我们浑北市手里拿走。”
  “拿走就拿走吧。”徐苏明倒是挺大方,“这些企业已经好几年没有上缴利税了,每年还要市里提供大量的补贴。如果像林振华这样的企业家愿意接手,我还高兴呢。他接手之后,如果能够扭亏为盈,这也是咱们浑北市的成绩。如果不能扭亏,那新的损失,可就别想找我们浑北市政府来补了,让他自己掏腰包去。”
  周大鸣道:“话是这样说,但咱们这些企业,虽然利税方面差一点,但政府有点什么事情,他们还是非常配合的。如果这些企业被林振华这样的人接过去了,以后我们想向企业摊派一点义务的时候,就要看他的脸色了。”
  “他敢!”徐苏明瞪起眼睛道,“到时候咱们一纸通告过去,他敢说个不字,我有100种办法能够治他。”
  “没错,这些企业毕竟还是咱们浑北的企业嘛,还能不服咱们浑北市管?”虞寒乔也附和道,他和徐苏明的想法是一样的,作为政府,如果想收拾一个企业,还愁没有办法吗?
  周大鸣道:“这么说来,何海峰和林振华不管怎么折腾,对咱们也都是有利无害的了?”
  虞寒乔道:“也不完全是有利无害,看何主任和林振华的意思,如果他们要接手咱们的企业,估计企业里的干部,他们肯定是要全部换掉的。像郭贵宝这样的干部,享受的是副厅级待遇,一旦被他们换掉了,咱们怎么安置啊?”
  “这倒是一个麻烦事。”周大鸣道,“这些企业里的干部,有的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几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下子给抹掉了,也让人觉得寒心啊。像郭贵宝,平时和政府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咱们如果连这样的干部都保护不了,以后谁会给我们做事呢?”
  关于什么是好干部,什么是坏干部,几个人心里都是有一个标准的。郭贵宝在企业经营方面没什么本事,但在与市政府拉关系方面,做得却是非常到位的。周大鸣等人平时都没少从浑锻压得到好处,诸如要个车、设个饭局之类的,基本上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情,郭贵宝立马就会让厂里的秘书安排得妥妥贴贴的。人心都是肉长的,郭贵宝对大家这样殷勒,如果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大家把他抛弃了,以后其他人还会继续这样奉承他们吗?
  “这件事,再和何海峰商量吧。他要安排人来接手咱们的亏损企业,咱们举双手欢迎。但咱们企业里原有的干部,要尽量留用,哪怕在厂子里担任一个副职也好吧?强龙不压地头蛇,他们难道真的想一棍子把咱们的人都打死吗?”周大鸣说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基本上就把大政方针敲定下来了。在他们看来,何海峰要让林振华并购浑北市的企业,他们是完全可以支持的,甚至可以把并购费用压到最低。但在企业干部方面,要尽量争取让原有的干部留任,能继续当一把手自然是最好的,最不济也应当混个常务副厂长。
  当然,关于这些想法,周大鸣还得去向市长、市委书记进行汇报,这么大的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做主的。
  对于何海峰等人未来一些天在浑北市的调研,周大鸣也对徐苏明和虞寒乔进行了认真的交代,吩咐他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要让何海峰看到他们想让他看的东西,看不到他们不想让他看的东西。虞寒乔今天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此时自然是把胸脯捶得山响,扬言绝不会重蹈覆辙。
  就在周大鸣等人商量着如何应付何海峰的时候,在何海峰的房间里,也正在召开考察组的工作会议。分头到各企业去进行调研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回来了,大家凑在一处,交流着各自调研的心得。
  虽然各人来自于不同的部门,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所有人都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浑北市要想重新崛起,各级领导的观念更新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从上到下的领导都抱着一种“等靠要”的想法,再多的钱扔进去,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的。
  “我们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好几年时间了。但据我们在浑北市这些企业的调研来看,这些企业的产权非常不明晰,政企不分,企业厂长的作风与政府官员毫无区别。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情况,我担心浑北市企业的脱贫难以完成。”黄冈这样总结着自己这些天来的观感。
第475章
两个困难
  听到黄冈的话,何海峰和林振华对视一笑,看起来,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解决当地企业领导班子的问题,光往里投钱是没有用的。
  何海峰问道:“黄冈,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黄冈道:“何老师,我认为,必须启动企业的破产重组进程,让那些长期停产的企业直接破产,然后由社会资金对其进行兼并重组。重组之后的企业,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与各级政府脱离隶属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经营自主权,避免因为政企不分而重蹈覆辙。”
  “你好大的口气啊,这么多大中型国企,你说一句破产,就直接扔掉了?”何海峰故意地说道。
  黄冈自然知道何海峰是在考量他,他微微一笑,说道:“这么多国有企业,能够留在国家手上,当然是最好的,毕竟它们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像现在这种状况,企业缺乏活力,而国家又没有有效的措施能够让企业起死回生。与其这样半死不活地拖着,不断消耗国家的财力,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把它们推向市场。也许,它们在市场中还能够获得新生呢。”
  “我赞成小黄的看法。”来自于经贸委的一位叫俞菊英的女处长说道,“我们这些天在调研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感觉到了这一点。这些老企业身上带着的国企烙印太重了,我们所到之处,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都在盼望着国家伸手帮助他们,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需要自己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现状。”
  机械委的一位处长吴德铭也说道:“俞处长说的情况,我也深有体会。比如说吧,有些企业里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我们调研的时候,许多企业职工都向我们提到了这一点。但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举报,或者不站出来做斗争的时候,大家的回答都是说,企业是国家的,既然国家都不管,他们又何必去管。”
  “哼,建国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说干部和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翁,可是事到临头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主人翁的?”何海峰轻轻地说道,他有多年地方工作的经验,对于大家所说的情况,也是心知肚明的。
  黄冈道:“这就是产权不明晰的结果了。过去,企业里不管创造了多少价值,最后都是被国家无偿拿走的。反之,企业如果出现了亏损,国家也会出面来补偿。这样一来,对于企业里的工人和干部来说,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福利是没有关联的,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关心企业的好坏了。”
  “看起来,大家的意见非常统一嘛。”何海峰道,“那么大家认为,这些企业应当如何兼并重组呢?要不,黄冈你还是先说吧。”
  “好吧,那我就抛砖引玉,说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指正。”黄冈说道,“我建议,在浑北市选择20家企业进行破产重组的试点,如果试点能够取得成功,再推广到浑北市其他的企业,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所有企业。
  破产重组的步骤是,首先,对企业现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评估,将其净值作为国家持有的股份。然后,向社会募集不低于这个水平的资金,作为社会股份。这样一来,企业就变成了股份制企业,国家只根据所占有的股份从中获得收益,其经营权由大股东,也就是社会资本的持有者来掌握。”
  何海峰道:“你这种思路,也并不新鲜了。浑北市过去也曾经提出过,但问题在于,没有社会资本愿意接手这些企业。”
  黄冈道:“这个问题我了解过,社会资本不愿意接手,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于企业负担太重,光是退休工人工资,就足以把社会资本拖死。其二,则是这些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太过于紧密,社会资本担心在接手之后,与政府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难以分清,最终导致企业不得不承担大量的社会责任,导致不堪重负。”
  何海峰满意地点了点头:“黄冈,干得不错,了解到了不少情况。既然存在这些问题,你认为你的方案又如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
  黄冈道:“我的想法是,老国企要想获得新生,必须把社会负担完全甩掉,让它们与那些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等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这些老国企的退休人员,必须全部与企业脱钩,他们的退休金,应当由政府承担下来。”
  “黄冈,你有没有发现你导师的脸都被你吓白了。”林振华在一旁调侃着问道。
  “怎么?”黄冈不解地问道,他还真的扭头看了何海峰一眼,似乎并没有发现何海峰有什么异常的样子。
  林振华道:“整个浑北市,有100多万退休职工,按1个人100块钱的退休工资来算,一个月就是1个多亿,一年少算也是15亿。如果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一年就是几千个亿,何主任不害怕才怪呢。”
  黄冈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本来就是国家必须要负担的支出。这些退休工人在过去所创造的价值,都已经交给国家了,现在他们老了,养老问题自然是需要由国家来承担的。我们过去没有建立起这笔养老基金,现在也到了补课的时候了。”
  何海峰道:“黄冈说的情况,也的确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难题。91年的时候,国务院出台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要陆续建立起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对于在此规定之前退休的职工,还是按照传统的办法,由企业承担职工的退休金。照黄冈刚才的设想,是要把过去的退休职工也纳入这个体系了。”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是国务院决定的主要精神。照小黄这个思路,那就是老人也要用新办法了,这中间的政策衔接,难度非常大啊。”俞菊英插话道,她搞过一段时间的职工养老改革工作,对于这个问题深有体会。
  黄冈道:“何老师,俞处长,我提出来的,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事实上,浑北市的大多数企业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停产企业占了80%。这些亏损、停产的企业,都是由银行贷款来解决下岗工人和退休工人工资的,这不也是国家在支付这些钱吗?我认为,全国的政策如何确定,可以从长计议,但在浑北市,可以先开展一个社会化养老的试点,把企业的退休人员全部甩出来,让企业轻装上阵。”
  “如果是光在浑北市这样搞,倒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嘛,这件事就得要何主任来拍板了。”俞菊英说道。
  何海峰苦笑道:“搞这样一个政策倒也不难,我回头和辽宁省以及浑北市的领导同志商量一下,问题应当是不大的。但让浑北市政府把全市的退休工人工资负担下来,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呢?这一点,刚才小林也提到了吧。”
  黄冈道:“资金的问题,初期先由国家来承担,咱们这一次到东北来,不是带了一笔减亏脱困资金吗?这些资金可以先用于这个方面。此外,还可以由银行提供一部分贷款,其实这不过是把原来贷给企业的贷款转给了政府而已,银行的负担并不会加重。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抓紧完成企业的改制重组,一旦企业起死回生,就能够给政府提供税收了,届时这些退休人员工资也就有了稳定的保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