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460

  “你们汉华的整体发展计划会不会受到影响啊?”陈天问道。
  林振华道:“影响不大,我们原本在近期也没有打算把美国企业作为竞争对象。我们现在的头号假想敌是德国的ALK。”
  “哈哈,我发现你的胃口越来越大了,ALK比西乎公司可又大了一个级别了,我印象中,它一年的产值可有上千亿美元哦,你能吃得下来?”陈天说道,他的工作范畴本来就是与经济领域的安全问题相关的,所以对于这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情况也是多少了解一些的。
  林振华道:“ALK的实力的确很强,但这几年来,它一直都在走下坡路。不单是我们汉华重工一家,咱们国内的许多机电企业都和ALK有竞争关系,随着我们国家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ALK的市场也在逐渐被我们蚕食。我相信,再耗上一段时间,ALK肯定要被我们拖垮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企业的规模越大,往往就越难被打垮,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难处,一是企业越大,固定成本就越大,这就需要有充足的业务才能保证企业的盈利;二是大企业往往会更笨拙,要进行业务调整是非常麻烦的事情,适应市场的能力远远不及小企业。
  要搞垮一家大型企业,并不需要把它的市场完全占领,只要侵蚀掉它30%的市场,它自身的成本就足以把自己压垮了。汉华在此前挤垮西乎公司,也是这样做的,其实西乎公司直到破产之前,仍然保留着一些市场,但这些市场已经不足以支撑起西乎公司的成本,这样一来,西乎公司也就只能破产了。林振华要打垮ALK,所采取的方法也是如此。
  ALK是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涉及到机床、化工设备、发电设备、轧钢设备等等,由于技术实力雄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逐渐崛起,ALK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到了中国产品的侵袭。没错,从ALK的角度来说,中国产品的确只能对它形成侵袭,而远远达不到打击的地步。
  中国企业提供的装备,在技术水平上与ALK相差至少10年,质量上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国产品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便宜,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对环境的要求远远低于ALK的同类产品。比如说,同样是一套燃煤锅炉,中国产品对煤的品质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几乎是软硬通吃。而ALK的锅炉就要娇气得多,用户不得不花出额外的费用去对煤进行预先的筛选和清洗。
  作为软硬通吃的代价,中国的锅炉使用寿命只有ALK锅炉的一半,热效率也要低20%以上,污染更是不用说。对于富裕国家来说,当然是选择ALK锅炉更为省心,但对于亚非拉那些穷国来说,似乎中国锅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面对着中国廉价产品的侵袭,ALK不得不放弃了一些低端市场,淘汰了一些不再能够盈利的产品。这样的退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伤及ALK的筋骨,因此也没有引起ALK高层的高度重视。在ALK的高层看来,中国人还只能在低端产品上小打小闹而已,ALK作为一家装备制造业巨头,放弃一些低端产品又有何妨?要知道,高端才是利润最丰厚的地方。
  ALK不在乎中国企业的竞争,但林振华却是把ALK当成了自己下一步要重点对付的目标。他信奉水滴石穿的道理,相信只要不断地从ALK手里抢夺市场,不管每一次抢来的份额如何不起眼,最终积累下来,都足以让ALK死无葬身之地。
  “我听说,你可是一直都盯着这家ALK的,你和它之间的仇怨,恐怕不是现在才结下的吧?”陈天问道。
  林振华道:“没错,早在10多年前,我就已经把它列入我的黑名单了。最早一次,是在法兰克福装备展上,我们打算向他们订购一台电炉,结果他们居然扬言对我们禁运,从那时候起,我就憋着一口气,打算收拾它了。后来,咱们国家遇到了困难,西方国家联合对我国进行制裁,别的西方企业都是走走过场,唯有这家ALK表现最为积极。当时我就和老何说过,像这样的企业,一定得给它点颜色看看。”
  陈天点点头:“何主任倒真的听了你的话,通过国家计委搞出了一个黑名单。从那年到现在,ALK始终未能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你这一手,可是够毒的。”
  林振华微微笑了,把ALK列入黑名单,是他向何海峰提出的建议。由于ALK的确在政治上有很强的反华倾向,国家计委果真对它进行了反制裁,要求国内企业不得进口ALK的设备。当然,这样的禁令不是以文件方式公开发布的,而是形成了一条潜规则。这些年,ALK曾多次参加中国大陆的项目竞标,但每一次都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而落败了,这其中,自然是计委的暗示在起作用。
  过去这20年中,全球最大的装备市场就是中国大陆,ALK被排斥在这个市场之外,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是ALK日渐衰败的原因之一。
  “好吧,那我就坐等着看ALK是如何被林董事长吃掉的吧。”陈天笑着说道。
  陈天到金陵来的目的,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见小黑这个年轻红客,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工作要办。林振华来金陵,则是为了一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策划好的事情,那就是金陵长江大桥的搬迁。搬迁这座桥的目的,在于解开长江上的一把铁锁,让这条黄金水道充分地发挥作用。
  金陵长江大桥建于1968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成这样一座宏伟的大桥,其意义自然是不可凡响的。这座桥是一个时代的骄傲,在当时发行的2角钱的钞票,正面用的就是这座大桥的图像。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这座桥在设计时存在着一个隐性的缺陷,那就是桥下至水面的净空只有区区24米,这样的净空使许多万吨级海轮无法通过,从而限制了长江航运的发展。
  在过去,长江沿线没有太多需要运输的物资,尤其是没有太多的出口商品,因此这个缺陷并没有产生出什么明显的影响。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内地输往海外的商品不断增加,由于万吨轮无法到达金陵以上的河段,这些地方的出口商品只能先用船运到长江口,再从那里装上远洋海轮外运。这一个江海转运的过程,平添了大量的成本,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运输周期。
  在真实的历史中,由于有金陵长江大桥作为规范,后来在长江上再建新的桥梁时,就一律以24米作为净空标准了,这使得一把锁变成了几十把锁,严严实实地锁住了这条黄金水道。后人再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无从下手了。
  在小说的世界中,由于有林振华这样一位穿越者的先知先觉,这个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就得到了重视。那是1987年的时候,由林振华最早倡议,长江中下游各省市的政府联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长江上新建的桥梁净空不得少于40米。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从此40米净空成为长江中下游新修桥梁的规范。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未雨绸缪的安排,如今,长江上只剩下金陵长江大桥这样一座24米净空的桥梁了。只要拆除这座桥梁,万吨轮就能够一直上溯到荆楚之地,其经济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林振华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国家的财力还非常有限,拆除一座如此重要的桥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十几年过去,国家已经变得富裕了,长江上新建了几十座桥梁,就在原来的金陵长江大桥上游和下游不远的地方,都已经建起了更加宏伟的新桥。拆除老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林振华这一次到金陵来,正是来出席拆除老桥的仪式。由于这座桥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国家最终确定保留这座桥的结构,采取搬迁的方式,把它迁移到长江的一侧,让出航道。这样一来,这座桥也就失去了连接两岸的作用,仅仅成为一个纪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已。
  这个结果,比林振华最早提出的炸掉大桥的设想,可就温和多了。当然,因此而付出的成本,也是十分可观的。
  为了保留一些历史遗迹,付出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吧。
第570章
穷市长
  “我宣布,金陵长江大桥搬迁正式开始!”
  主持搬迁仪式的一位国家计委官员站在主席台上对着话筒大声地宣布着仪式的开始,一时间,鞭炮齐鸣,数以千计的各色气球腾空而起。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的领导与来自于中央几大部委的领导一起,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向桥头。
  在那里,早有工作人员预备好了崭新的大扳手,每名领导各自领了一把,然后分别走到桥上的某个位置,把扳手卡在了指定的大型连接螺栓上。
  “现在请各省市和中央相关部委领导松开大桥的第一组螺栓!”主持人大声地说道。
  官员们互相对视一眼,然后会心地一笑,开始抡起扳手拧动大桥上的螺栓。照常理来说,这些用来连接钢结构的螺栓岂是官员们能够拧动的,不过,在一天之前,仪式的主办方已经安排专人把这些螺栓拧松,又灌上油,确保官员们能够不费力地把螺栓拧下来。饶是如此,十几名官员中,还是有一半左右根本不得要领,他们或者拧反了方向,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用扳手去卡六角型的螺拴头。
  幸好,陪在每名官员身边的礼仪小姐都是受过训练的,她们忍着笑,伸出手指轻声地指点着,终于让官员们没有丢人,成功地把一枚枚螺栓卸下来了。礼仪小姐们拿出红布包,把那些螺栓细心地包装起来,这些螺栓,未来将交给这些官员带回去,做桌上的镇纸也罢,做博古柜里的摆设也罢,总之,也算是挺不错的纪念品了。
  林振华虽然是大桥搬迁的最早的倡导者,但在这样的场合里,还是轮不到他去剪彩的。这一次的大桥搬迁是由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共同出资,在大桥搬迁完成之后,五省一市还会联合进行长江航道的疏竣工作,确保主航道能够常年满足大型海轮通航的要求。拆桥的费用不算太多,但疏通航道的总投入高达上百亿元,这不是哪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完成的,只有各省联合集资才能实现。这样一来,主角自然就变成了各省市的官员,林振华只获得了一个现场观礼的资格。
  “唉,现在的官员,会用扳手的都没几个了。”林振华站在观礼台上,通过望远镜看着官员们的现场作秀,不禁摇头叹息。
  “哈哈,那是当然,现在的官员讲究的是年轻化、知识化,哪像我们过去,都是从工厂、农村选拔干部的。那时候,手上没有老茧,可是当不了干部的哦。”站在林振华身边的一位嘉宾接着林振华的话头说道。
  林振华扭头一看,只见此人大概50来岁的年龄,长得瘦巴巴、黑黝黝的,倒颇有几分劳动人民的样子,也难怪他会对那些白白胖胖的官员们心存鄙夷了。林振华笑着问道:“这位老大哥,你莫非也是企业里来的代表?”
  那位嘉宾看看林振华,似乎在琢磨林振华的身份。林振华想起他此前说的话,但伸出手,张开巴掌亮给对方看。林振华虽然是个当董事长的,但天性使然,没事的时候还是喜欢往车间和工地上凑,手上的老茧十分结实。那人见到林振华手上的老茧,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哈哈,我说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那些当官的不会用扳手呢,原来你就是抡扳手出身的啊。”
  林振华笑道:“不光扳手,车铣刨磨,电气焊,小弟我都干过的。”
  “我看你现在不像是当工人的样子吧?”那人说道。
  林振华道:“实不相瞒,现在在一个小企业当一把手,不过,平时也没少干活。”
  “不错不错,当了领导还能保持本色,这样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那人赞道,“怎么称呼啊,小老弟?”
  “我姓林,你就叫我小林吧。”林振华道。
  “嗯,怎么,你们厂子也是赞助单位?”那人继续问道。也不知道他是生来就性格外向,还是因为看到林振华一手的老茧觉得投缘。
  林振华想了想,点了点头,道:“嗯,我们厂也出了点钱。我们的厂子在江南省的浔阳市,长江航道的通航标准提高,对我们厂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出点钱也心甘情愿。”
  疏通长江航道的一次性投入极高,各省虽然态度十分积极,但要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还是颇有一些困难的。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各省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省是向企业摊派,要求企业赞助;有的省则是发行地方债,让企业和个人认购;还有的省就向银行贷款,然后琢磨着未来通过港口收费来偿还。
  江南省这些年由于浔阳至南都工业带的兴起,财政实力雄厚,倒是没有对企业下达硬性的赞助任务。但林振华觉得自己是这件事的倡导者,未来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不表示表示也说不过去,便以汉华集团的名义捐助了1000万元。这笔钱其实也不算是打水漂,汉华这么大的一家企业,在省里遇到大事的时候,必须是要有所表示的,这也算是政府公关的成本吧。
  “怎么,大哥也是赞助单位的?”林振华反过来对那人问道,既然对方称他为小老弟了,他也顺理成章地可以称对方为大哥了。他看对方也不像是政府官员,估计应当也是某个厂子的厂长经理啥的吧。
  那人叹了口气,说道:“唉,我可不是赞助单位的,我是拿着要饭盆去向企业化缘的。我们那里穷,省里给的任务少,只要求出2000万,可为了这2000万,我差点管全市的企业领导喊爹了。”
  “哦?这么说,你是政府里的领导?”林振华吃惊道,对方的话里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已经是非常明确了。
  那人点点头道:“不怕老弟笑话,我叫岳建华,是楚天省荆西市的市长。”
  “哎呀,是岳市长啊,失敬失敬。”林振华连忙欠身,做了一个恭敬的表示。
  楚天省荆西市这个地方,林振华是知道的,它位于楚天省的西南角,境内大部分是山区,只有很少的几片山间谷地地势较平。由于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当地的经济十分落后,仅有一些工厂基本上都是为当地服务的轻工企业。岳建华要在当地筹措2000万元,也的确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
  “拉倒吧,我算个什么市长啊。”岳建华自暴自弃地说道,“我们荆西市一个市的产值,比不上你们浔阳一个企业。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能换的话,我宁可不当这个市长,到浔阳哪个镇去当个镇长,也比现在舒服得多啊。”
  林振华道:“岳市长这话可有些夸张了,我们浔阳市也不过是占着长江之利,经济发展得稍微好一点而已。”
  “小林,你这话可不对,占着长江之利的城市多得很,光是长江中游,十几个地级市有吧?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像你们浔阳一样发展起来呢?”岳建华非常认真地反驳道。
  “呃……”林振华有些语塞了。浔阳这十几年的发展,的确是超乎寻常的。浔阳至南都之间的“浔南工业带”,如今已经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齐名的三大三角洲经济区之一,这的确是长江中游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至于浔阳能够获得如此巨大发展的理由嘛,林振华自然是最清楚的。
  “小林,你们浔阳的发展,有两个原因。”也不知道是不是当领导的时间长了,岳建华有点好为人师的性格,他扳着手指头对林振华说道:“第一个原因,就是你说的,长江之利。浔阳的交通条件,是地利,这是浔阳能够发展的基础。”
  “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时,也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了吧?”林振华笑着问道。
  “天时肯定是存在的。”岳建华道,“不过,这个天时,对于大家都是共同的,浔阳也好,我们荆西市也好,都是一样的。我要说的原因,是另一点,是人和。”
  “嗯,人的因素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林振华道,“浔阳的工业基础不错,有不少熟练工人……”
  “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你们浔阳出了一个人,你应当知道是谁吧?”岳建华故意地卖着关子。
  “呃……”林振华再次郁闷了,他用脚后跟也能猜出岳建华说的是谁了,可是他没法直言不讳地承认,只能装着傻道:“你说的是……咳咳,浔阳的人太多了,我猜不出来。”
  “你的本家,汉华重工集团的董事长林振华啊!”岳建华瞪大了眼睛说道,“你在浔阳做企业的,总不会连林振华都不知道吧?见没见过是一码事,听总是听说过的吧?”
  “好像……也许……应该……”
  林振华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了,人家当着你的面,在不知道你是谁的情况下夸你,你说你该如何回答呢?非要反驳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凡人,未免显得太虚伪了。欣欣然地接受对方的夸奖,则又显得太不谦虚了。最关键的是,在此前他没有及时地通报自己的姓名,现在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实在是尴尬之极。
第571章
化缘
  “你们浔阳能够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主要的功劳,就是林振华。”岳建华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们总喜欢说能人成能事,别的能人,能够带活一个企业、一个村,最多是一个镇,可是你们浔阳的林振华,一个人就带活了一个市,甚至带活了你们半个江南省。这样的能人,那才是我老岳最佩服的。”
  “岳市长,你这话,咳咳,稍微有点夸张了。据我所知,林振华也就是创办了一个汉华重工,而且也不是靠他一个人。现在管理汉华重工的,是他们的总经理项哲,那可是美国回来的管理人才。”林振华只好见招拆招,然后琢磨着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就是林振华。
  岳建华大不以为然地说道:“你说的什么美国回来的人才,也许很出色吧,但那都是将才,林振华是帅才。这将和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林振华的贡献,也不仅仅是创办了汉华重工,我听人说起过,现在浔南工业带的很多企业,都是由汉华扶持起来的。
  你可能比较年轻,不太了解情况。早在80年代的时候,林振华就在浔阳搞了一个招募供应商的活动,明着是为汉华重工培养供应商,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孵化器,现在你们浔阳有很多大企业,都是那个时候被汉华招募过来的。”
  “岳市长对我们浔阳的事情,真是了如指掌啊。”林振华苦笑道,听岳建华这样一说,林振华也觉得自己对浔阳的发展贡献挺大的。人家老爷子把这些前因后果都研究过了,自己再想反驳,就真的虚伪了。
  “怎么样,你也承认了吧?”岳建华得意地说道,“我这趟来金陵,参加完长江大桥的搬迁仪式之后,就准备到浔阳去走一趟,见见林振华。你有没有什么关系,能帮我引见一下吗?”
  “呃……岳市长,你不用去浔阳了……不瞒你说,我就是林振华。”林振华讷讷地说道,人家把话说到了这个程度,自己再藏头藏尾的话,实在是太耍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