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460

  “你就是林振华!”岳建华这一惊可非同小可,他上下打量着林振华,从对方的脸上,他看不出一点戏谑的神色,知道这种事也的确不是可以开玩笑的,连忙说道:“哎呀,真不好意思,我刚才……没说错什么吧?”
  “岳市长,是我不好意思,其实我应当早向你做自我介绍的,实在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林振华道。
  “怨我怨我,我光顾着自己说了,也没仔细打听你的身份。你看这事……对了,林董事长,我刚才真的没说错什么吧?”
  “除了对我的夸奖有些夸张之外,其他的真没什么了。”林振华说道。
  “不夸张,不夸张,只怕还说得不够呢。”岳建华笑着说道,同时主动伸出手,和林振华握手,以示亲近。他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被林振华耍了,反而觉得林振华能够一直隐忍着身份听自己唠叨是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面子。
  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叫做有钱的王八大三分。岳建华作为一市之长,虽然也是两百万百姓的父母官,但在林振华面前,他却有一些自卑的感觉。如果换成江浙一带富裕地区的地方官,对林振华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老总虽然也会非常客气,但态度上至少是平等的,不至于如此谦卑。
  没有钱的官员,和没有毛的凤凰也就差不多少了。
  “岳市长刚才说打算去浔阳找我,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没有?要不,今天中午我做东,咱们找个清静点的地方,边吃边聊?”林振华说道。
  “那可太好了,其实这话应当是由我来说的,可是,我这不是怕耽误林董事长的时间吗?”岳建华说道。
  “岳市长,你可别叫我林董事长,你还叫我小林吧。其他领导都是这样叫我的,在你们这些前辈面前,我可不敢托大。”林振华道。
  “嗯……好吧,那我就托托大,称你一句小林吧。总听人说林振华平易近人,今天一见,果然如此。光是你那一手老茧,就对我老岳的脾气。不瞒你说,我是正宗工厂里出来的,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一个台阶都没跳过。后来离开企业,当了工业局长,这才进入政府。因为我文化程度低,岁数也大了,没什么发展的空间了,所以省里把我放到这个最穷的市里来当市长,也就是熬年头等退休了。”岳建华依然不改那唠唠叨叨的性子,这一点倒真有几分工厂老师傅的样子。
  林振华道:“那好,咱们就说定了,岳市长如果没别的安排的话,一会仪式结束之后,就坐我的车走吧,我知道一些不错的小菜馆,名气不太大,菜的味道还挺好的,难得的就是比较清静。”
  “行,我和我的秘书,完全由你小林安排了。不过有一条你可得依我,账得由我来结。”岳建华爽快地说道。
  “到时候再说吧。”林振华答道。
  整个大桥搬迁仪式项目繁多,光是出席仪式的这么多省部级领导致辞就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后还有当年参加过大桥建设的老工人、老技术人员的发言,各种作秀,林林总总,也就折腾到了中午时分。大桥正式的搬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由工人们把桥拆成一段一段的,再用巨型起重船吊运到江岸上去,水底的基础有些还需要通过爆破清除,这些事就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了。
  仪式结束之后,林振华过去和一些熟悉的省部领导见了个面,打了个招呼,随后告辞离开了。他亲自开车,领着岳建华和秘书来到了一处比较僻静的菜馆,进门找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熟练地点了几个菜。宾主以茶代酒,互相敬了一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
  “岳市长,现在你可以说说了,你打算去浔阳见我,有什么事情吗?”林振华笑吟吟地问道。
  岳建华迟疑了一下,说道:“明人不说暗话,我看小林你也是一个爽快人,我就不遮遮掩掩了。我这一趟出来,主要目的是出来化缘的,第一站,就选中你们汉华重工了。”
  “化缘?”林振华应了一声,倒没觉得太过意外。他从一开始听岳建华叫苦,到后来听岳建华说要专程去找他,就多少猜出几分了。岳建华作为一市之长,要到浔阳去见他,自然不会是出于追星的需要。政府找企业,一般来说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化缘。不过,汉华重工与荆西市无亲无故,岳建华化缘的手未免伸得有点太长了。
  “岳市长,你这个化缘,有什么名目没有?”林振华依然脸上带笑,不过笑容里的亲切感少了几分,换成了一丝戒意。
  “小林,你不要误会,我说的化缘,可不是要找你们要赞助。”岳建华涨红了脸说道。求人的滋味不好受,以他这一大把年纪,向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化缘,那种窘迫感是难免的。林振华如果在此时拂袖而去,岳建华也是毫无办法的。
  别说荆西市不过是楚天省下属的一个贫困市,就算是楚天省的省长要来向林振华化缘,也是鞭长莫及。在别的事情上,江南省的政府部门也许会念着“官官相护”的规矩,帮着兄弟省份说说话,但在向企业化缘的问题上,省与省之间是没有共同利益可言的。想想看,我们省的企业,凭什么把好处拿给你们省?这种明目张胆来撬墙角的事情,各省严防死守都来不及,哪里还会上赶着帮忙。
  “如果不是找赞助,那你说的化缘,是什么意思呢?”林振华问道。
  “我想请你们汉华重工到我们荆西市去投资。”岳建华说道,“投多投少无所谓,最关键的是,我希望你们能够把一种观念带到我们荆西市去。我们分析过了,我们荆西市的贫困,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因素,是我们可以改变的。要改变这种主观的因素,就需要像你小林这样的能人啊。”
  岳建华这样说的时候,眼睛里透出了一些诚恳和急切的神色,林振华看在眼里,心下也不禁一动。从刚才的交流中,林振华能够感觉到这位老岳是个实诚人,否则也不至于被发落到全省最穷的一个市去当受气包。岳建华如此低三下四地求着自己,这让林振华觉得很是不忍。然而,岳建华希望他帮的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他无法一时冲动就答应了。
  “岳市长,你这可让我有些为难了。”林振华把弄着手中的茶杯,慢条斯理地说道:“我们汉华重工毕竟只是一家企业,我们做什么事情,还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岳市长这样凭空说一句,希望我们去投资,那么我们的投资回报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回报,即使是我同意了,恐怕我们集团办公会议也无法通过的。”
第572章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岳建华摇了摇头,说道:“林董事长,真抱歉,我也不知道我们能够给你们什么回报。从政策上,我们可以给你们所有的优惠,减免税、无偿划拨用地,别人能给的优惠,我们都能给。不过,我知道这些对你们都没有吸引力。因为其他地方也能给出这样的条件,而他们的地理条件,比我们好出10倍都不止。”
  林振华不吭声了,既然岳建华自己也清楚这一点,那他还需要多说什么呢?现在他倒反而希望岳建华索性向他要点赞助了,比如资助建立几所希望小学啥的,出个百八十万,林振华也不会皱一下眉头。其实汉华现在每年用于助学、扶贫之类的投入,也是有上千万的,在做慈善方面,项哲的观点和林振华很一致,都觉得企业应当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但投资则是另一码事了,它不但涉及到资金的投入,还要牵扯到和管理方面的精力投入。在涉及到投资的问题上,企业必须是唯利是图的,谁愿意把钱投入到像荆西市这样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恶劣的地方去。
  岳建华从秘书手里接过自己的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了一叠皱皱巴巴的纸,递给林振华,说道:“小林,在你拒绝我的要求之前,能不能请你看看这些东西。”
  “这是什么?”林振华一边接过纸张,一边问道。
  岳建华道:“这是我们市上一次小学作文竞赛的优秀作品,我专门从教育局要出来带在身边,林董事长如果不忙的话,可以看一看。”
  林振华一头雾水,不知道岳建华让自己看这些小学生作文用意何在。他随手翻开一篇,只见上面这样写道: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吃,一个人住,一个人想事情。爸爸妈妈说,他们去南方挣钱,挣了钱就可以回来盖大瓦房。我不知道盖大瓦房有什么用,房子不是我的家……老师叫我们好好学习,说我们成绩好了,爸爸妈妈就能放心了。可是他越这样说,我就越不想好好学习,如果我的成绩很差,爸爸妈妈就不会放心了,他们就会回来看我……”
  看着作文纸上的那稚嫩的笔迹,林振华忽然觉得眼睛有些潮湿了,他知道这篇文章里写的是什么,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就是西部农村里非常普遍存在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农民离开故土,前往沿海去务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达2亿人的农民工群体。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务工地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住在工棚里,所以根本无法带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同出门。那些被留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就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几岁的孩子,常年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那种孤单的感觉,林振华是能够体会得到的。他和杨欣如今也经常出差在外,每次回到浔阳家中的时候,女儿林菲都会粘着他们不放,尽情地索取着他们亏欠的父爱和母爱。事实上,林振华和杨欣在家里陪女儿的时间还是不少的,与那些一年甚至两年才能回一次家的农民工相比,他们在家的时间要多得多。想到自己的女儿,林振华对于写这篇作文的孩子顿时生出了无限的同情。
  林振华忍住了落泪的冲动,继续翻看着后面的那些作文,小作者们的文笔参差不齐,但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思念父母、渴望阖家团圆的心情却都是同样的强烈。林振华看了十几份之后,终于看不下去了,他放下那一堆作文纸,抬起头看着岳建华,问道:“岳市长,你让我看这些,有什么用意吗?”
  岳建华道:“林董事长,我拿这些孩子们的作文给你看,是想告诉你一点,我们荆西市大概200万人口,却有10万以上的留守儿童,他们每天过的,就是这上面写的那样的生活。因为没有父母管教和照顾,各种事件频发,有些孩子甚至很小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老实说,我原来就打算在市长这个位置上混日子,熬资历,不想折腾了。可是这一次教育局长把这一叠作文交到我的办公室,看过之后,我觉得……我失职啊!”
  说到这里,岳建华的声音有些哽咽了,他不好意思当着林振华的面落泪,只能停下来,以便让自己的情绪稍微平静一些。
  看到市长动了感情,秘书胡培全连忙插上话来,以免冷场。他介绍道:“林董事长,我们岳市长把这些作文带到了政府办公会上,我们所有的市领导看过之后,都落泪了,一致提出,必须大力发展我们荆西市自己的产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让孩子们不会离开父母。
  这一次,岳市长就是出来找投资商的,我们非常需要像汉华这样的大企业到我们那里去投资建厂,我们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比你们浔阳都要低得多,你们如果去投资的话,肯定能够有收益的。”
  “不,谈收益是没用的。”岳建华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之后,打断了胡培全的话,对林振华说道:“林董事长,算成本和收益账,我算不过你们这些企业老总。我想,如果在荆西投资有收益的话,你们肯定早就去了,也用不着我出来化缘请你们去。我只是想替这些孩子们求求你们,就算是可怜可怜我们荆西市的10万留守孩子,你们就给我们一些机会吧。”
  “这……”林振华的心开始松动了。
  岳建华道:“林董事长,你可能觉得我是在唱高调吧?现在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拉投资,什么样的手段都使出来了,我现在做的这一套,估计别人也都用过,不外乎就是打感情牌嘛。可是,我要告诉你,我做所有这些事情,和我个人的政绩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我今年已经是58岁的人了,又没有学历,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升一级的。这件事做得好,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做得不好,出了什么差错,我反而会晚节不保,连想顺利退休都办不到了。”
  “那你是何苦?”林振华脱口而出道。
  岳建华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啊。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当到今天一个地级市的市长,总得给自己留下一点值得纪念的事情吧?我当一任市长,治下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老百姓离乡背井,骨肉分离,我以后退了休,心里怎么能够安宁呢?”
  有个叫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曾经提出,人的需求是分为五个层次的,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个人总是先追求最低层次的需求上的满足,当这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无论是一个普通百姓,还是身层高位的官员,在满足自我需求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异。一个普通人如果衣食无忧,就会开始要求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以及成就某方面的事业。官员其实也是如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说法,并不完全都是官员们的虚话,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希望做出政绩以造福百姓的官员,毕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像岳建华这样的地方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已经没有什么升迁的希望了,成天混吃等死自然是一种生活态度,但为百姓谋一些福利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谁不想在自己任期届满之后,能够得到一个好官的评价呢?
  林振华在心里默默地思考着岳建华的话,琢磨着其中是否有什么作秀的成分。岳建华知道林振华的想法,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轻轻地呷着茶水,等待着林振华对这件事作出最终的答复。
  “岳市长,涉及到企业投资的问题,我无法独断。不过,岳市长介绍的情况,的确让我很难拒绝。不管岳市长说的关于你自己的想法是真是假,看到这10万留守儿童的份上,我们汉华无论如何也是应当做一些事情的。这样吧,你们荆西市有没有关于招商引资的详细资料,如果有的话,请给我一份,我带回去和集团总部的领导们认真研究一下,看看具体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林振华最终这样说道。
  “太好了,小林,真是太感谢你了!”岳建华喜形于色,他知道,林振华这个表态,说明他已经答应到荆西去投资了,至于投资的多少,又是另当别论。对于岳建华来说,能够把汉华重工这块牌子请到荆西去,就算是很大的成功了,有了这块牌子,再要去吸引其他的企业,也有了依据了。
  岳建华这一次出来就是来招商引资的,自然不可能没有携带相关材料。胡培全拉开自己的公文包,从中拿出一份装订得很整齐的材料,递给林振华。林振华接过材料,又拿起那叠小学生作文,对岳建华说道:“岳市长,如果你允许的话,这些东西,我也想拿去复印一套,回去请我们集团总部的领导们也看一看,你看如何?”
  “完全没有问题。林董事长,我们回去之后,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希望我们能够很快在荆西见面!”岳建华热切地说道。
第573章
行路难
  “鸟道千寻盘竣岭,螺峰两面夹雄关……郁市长,咱们前面还有多远?”
  林振华站在一处陡峭的山崖边,眺望着对面山上刻着的一副对联,对陪在他身边的荆西市副市长郁平问道。
  “直线距离不超过30公里,至于路途嘛,还有100多公里吧。”郁平答道。
  “这么说,今天天黑之前,应当能够赶到市里?”
  “必须的,要不山里也没法住。天黑以后,呆在山里有危险的。”
  “那就走吧……这里的风景真的不错。”林振华留恋地看着眼前的大好河山,感慨地说道。
  在他们的身后,停着十几辆越野车,有林振华他们自己开来的车,也有荆西市政府派下山来接应他们的车。从车的档次上,不难看出,荆西市的贫困并非是挂在嘴上的。林振华他们开来的,都是三菱、丰田等牌子的进口车,一辆车的价值就是四五十万。而荆西市政府开来的,则是长城等国产品牌,不过是十多万的车子。在其中,林振华甚至还看到了三辆久已未见的帆布篷面的老吉普,要知道,这种车在发达地区已经基本被淘汰了。
  林振华与岳建华在金陵见面之后,一回到浔阳就把岳建华的要求提到了集团办公会议上了。他原来以为集团的高管们会对到荆西投资的事情心存抵触,谁知大家在看完那些小孩子的作文之后,一个个眼圈都红了,反而回过头来劝说林振华,建议向荆西市伸出援助之手。
  林振华这才发现,自己的管理团队里原来都是一些多愁善感的宅人,像岑右军这种本来就出身于大山里的干部自不必说,即使是项哲、胡妫这些海归,也都颇有些悲天悯人的气质。当然,感情归感情,作为集团高管,他们还是有起码的理性的,大家都认为,汉华有义务帮助荆西市发展起自己的产业,但这种帮助不能是完全单向的馈赠,而是应当尽量让汉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回报。
  “荆西市交通不便,工业区位条件极差,虽然富有农特产品、煤、铁和有色金属矿藏,但这些原材料与我们公司的发展关系不大,尤其是矿产资源,即便能够开采出来,也很难运出山去,所以经济价值不大。我们如果到荆西投资建厂,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胡妫在集团办公会上指点着荆西地图向众人介绍道。
  林振华道:“我和荆西的领导交流的时候,他们提出来说,他们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极低,说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大家是怎么想的?”
  “低到什么程度?”项哲问道。
  林振华道:“据他们说,他们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工资只有300多块钱,加上各种各样的福利在内,能够拿到400块钱以上的,就算是不错了。仅有的一些工厂里,工人的工资平均在200元左右,如果再心狠一些的话,一个月给100块钱也能雇到人。”
  “100块钱?”众人都咂舌了,要知道,当时全国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在800元左右,像汉华这样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平均工资早已达到2000多了,这还不算各种非货币的福利待遇。浔阳有一些企业招收学徒工,给到500块钱的工资,都算是很坑人的水平了,荆西居然还有1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标准。
  “咱们如果要去荆西建厂,肯定也不是为了让当地人拿一个月100块钱的工资吧?如果真是这样低的标准,他们肯定还得到沿海去打工。其实咱们汉华就有来自于荆西的农民工,他们就是为了多挣一点钱才跑出来的。”项哲说道。
  “100块钱有点低了,但我们如果给到300,或者400,应当就算是高薪了吧?我听说荆西的生活水平比较低,蔬菜、肉类的价格都不高,300多块钱已经能够生活得非常不错了。”林振华道,“即使按300块钱的工资计算,整个劳动力成本也比在浔阳要低得多了。”
  “可是这样低劳动力成本的产品,如果运出山来,光是运费就足够把成本优势给冲抵掉了。”家居公司的总经理彭少哲提醒道。他的家居公司所生产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借助于比欧美低得多的劳动力成本,加上因依托长江而十分低廉的水运成本,家居公司才具有了竞争力。如果运费上升的话,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本是没有竞争力的。
  胡妫点点头道:“少哲说得对,荆西的这种交通现状,决定了在那里发展的产业必须是高利润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对运输的需求少,这样的产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否则,即使我们赔钱为他们输血,什么时候我们不再补贴了,什么时候这些企业就垮掉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逐渐把投资荆西的设想完善起来了,至于最终能够做哪些产业,则还需要到荆西去实地考察才行,此外,还需要与荆西的地方政府充分沟通才行。会议结束后,林振华便带着胡妫出发前往荆西了,带上胡妫的目的,在于他是一个工业工程专家,在项目评估方面是绝对的权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