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460

  “我觉得有道理。”洪予安点头赞同道,“不过,小林,你能保证咱们造出来的自有品牌轿车,性能不比国外品牌差吗?如果造出来的只是低档车,恐怕竞争力也不会太强的。”
  林振华笃定地说道:“毫无问题。咱们自己造的车,和国际顶级车没法比,但达到国际中等水平,替代桑塔那、捷达和富康这老三样,应当是没问题的。”
  “这就足够了。”洪予安道,“中等水平的轿车是市场最大的,如果我们要打政府采购的主意,定位也应当是在这个档次上。对了,你说的这家汽车公司,是什么地方的?他们已经拿到牌照了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此时正是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前夜,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大大小小的汽车厂冒出了好几十家,各个地方的政府都清楚,汽车是未来10年至20年中最挣钱、也最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产业,所以纷纷进军这个领域。除了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之外,国内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也看中了汽车市场这块蛋糕,磨刀霍霍地想从上面切下一块来。
  由于各地的汽车厂蜂拥而起,国家不得不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政策。所有想上市销售的汽车,都必须拥有国家计委颁发的“准生证”,否则就是黑户,是上不了户口的。江南省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造车的想法了,但打给国家计委的报告一直拖了好几年也没有批复下来,所以迟迟无法上马。
  现在听林振华说要引进一家汽车厂,洪予安自然要了解一下有关牌照的问题了。
  林振华说道:“洪省长,这家汽车厂目前还不存在呢,我的考虑是,由我们汉华和省里共同来申请牌照,然后两家共同出资兴建,你看如何?”
  “你能够拿到牌照?”洪予安问道。
  林振华微微一笑,说道:“事在人为吧。”
  “那就没问题了!省里可以和你们汉华共同来搞。”洪予安二话不说就拍板了。
  洪予安知道,林振华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他能够说出“事在人为”这句话,就说明他是有足够把握的。关于汽车牌照的事情,省里向国家计委打报告已经好几年,国家计委的态度也一直是摇摆于批与不批之间。这种事情,如果有个关系比较硬的人推动一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林振华,显然就属于这种关系比较硬的人。
  “整个项目的投资大概要多少?你们汉华能够拿出多少?”了解过有关牌照的事情,洪予安接下来关心的就是投资问题了。
  林振华道:“我们打算兴建的这家汽车厂,冲压、焊接、喷漆等各道工序的设备,都由我们汉华下属的企业提供,所以总投资会比较节省。我们初步测算,一期投资大概是15亿左右,我们汉华集团准备出5亿,其余的嘛……”
  “省里可以给你筹2个亿,念贵同志,你们市里是不是也出一部分呢?”洪予安当即表态,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了姚念贵。
  姚念贵拍着胸脯道:“我们市里也可以配套2个亿,此外,在土地方面,也可以按最优惠的价格划拨。”
  洪予安和姚念贵都知道,林振华要求省市两级政府出钱,与其说是谋求支持,还不如说是给省里和市里一个赚钱的机会,因为在时下,搞汽车几乎是包赚不赔的生意。有这样的好事,他们哪能不赶紧表态。
  “嗯,这样就落实了9个亿了,余下6个亿,我再去找人凑一凑吧。”林振华说道。
  洪予安笑道:“以你林大董事长的关系网,又是这么好的项目,凑6个亿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对了,我一直觉得你们汉华的经营重点是装备制造业,怎么也耐不住寂寞,跑到汽车市场上来分一杯羹了?”
  林振华道:“我们的重点是在装备制造业,这一点始终也不会改变。不过,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大,回收期长,所以我们也需要一些短平快的挣钱项目啊。”
  林振华还有一件事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这个汽车项目是他的小舅子杨涛一手推动的。杨涛当年考大学上的是交大的汽车工程系,毕业后到一家国营大型汽车厂当技术员。前几年,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跳槽出来自己搞了一个汽车设计工作室,扎扎实实地开发了几款不错的车型。
  林振华在杨涛前期的研发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待到他们拿出合格的车型之后,汉华集团总部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充分的评估,一致认为可以上马。林振华随后又与在国家计委当副司长的黄冈联系了一下,询问有关汽车牌照的事情。黄冈暗示道,计委方面已经有意批复江南省提出的申请了,汉华可以借此机会与江南省合作建厂。这一次,即使洪予安不专门召见林振华,林振华也会到南都去找他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谈这个汽车厂的事情。
  正如林振华说的那样,汉华的主业是搞机床、化工设备等工业装备,但如果遇到有挣钱的好机会,林振华也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国内的汽车需求将会在几年后出现井喷,这一点林振华心知肚明,当然不会错失这个良机。
  汽车的事情暂时就只能聊到这里了,林振华和洪予安商定,下一步汉华将会和省计委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先把汽车生产牌照拿下,然后开始筹建汽车厂。至于汽车的品牌名称,林振华非常大方地表示,可以按照江南省的名称,叫做“江南牌”,这个名字叫出来还是非常响亮的。洪予安闻听此言,自然是龙颜大悦,因为这是往他这个省长脸上贴金的大好事。
  “你刚才说汽车只是其中一个项目,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项目吗?”洪予安兴奋之余,意犹未已地对林振华问道。
  林振华道:“的确,汽车只是一个项目而已。一个汽车项目,如果放到其他城市去,足够支撑起整个城市的产业了,不过放在咱们浔阳市,还是不够份量啊。所以,我们还应当有更大的胃口,要拿下更多的项目才行。”
  “你说说看。”洪予安道。
  林振华走到墙上挂着的浔阳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我的建议是,把现在的浔阳经济开发区进行重组。南边是汽车产业园;西南侧是电子产业园,依托正在建设的汉华微电子技术公司,成立200家以上的设计公司,形成一个集成电路设计园区;正西侧靠近山区的地方,划为生物制药产业园区;北边,以我们汉华重工为龙头,建立先进装备制造业园区,包括大型成套设备生产、数控机床、燃气轮机、新型材料等等。”
  “有气魄!”洪予安拍案叫好,“这才像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样子嘛,哪像现在,到处都是小手工作坊,一没技术,二没品牌,怎么看都没有一点精气神。”
  洪予安这就属于典型的得了便宜又卖乖了。他似乎忘记了,这些被他称为“小手工作坊”的出口加工型企业,恰恰是他当年当市长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当时他可是为这一大批企业而感到自豪的。如今,浔阳的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开始瞧不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了,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林振华所描述的“先进制造业”。
  “南边,西边,北边……”姚念贵的目光跟着林振华的手指头在地图上转了一圈,最后停留在开发区东边的一大片土地上,那里紧临着全国最大的淡水湖云梦湖,是整个工业区里区位条件最好的一块,可是林振华却偏偏把它放过去了。姚念贵看着林振华,诧异地问道:“林总,你还没说,东边的这一片土地,有什么好的项目啊?”
  “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最后说的。”林振华呵呵笑着说道,“这片地嘛,我的意见是,预留给南都机械厂,相信我,不会有错的。”
第590章
大飞机
  这次会谈,林振华给洪予安和姚念贵带来的惊奇已经够多了,但当他说出南都机械厂这个名字的时候,两位官员还是再次被震惊了。
  南都机械厂这家企业的名字听起来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但它实际上是江南省最著名的一家装备制造企业。这家厂子建于50年代,是全国三大战斗机生产厂之一,其生产的强击机一度是海军航空兵的主要装备。近十几年来,由于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防订货锐减,南都机械厂逐渐显现出了颓势,现在的主打产品只有一款教练机以及一些航空配件,只够勉强维持一万多工人的工资,已经不复有往日的辉煌了。
  洪予安作为省长,曾经不止一次地去考察过南都机械厂,了解厂子的经营状况。他知道,南都机械厂的技术实力是非常雄厚的,目前遭遇的困难,主要在于军品需求减少,而这个问题,是省里无法解决的。厂里也曾琢磨过利用军工技术搞一些民品开发,但尝试了几个民品之后,发现隔行如隔山,实在是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如今,从林振华的嘴里居然听到了南都机械厂的名字,而且听林振华的意思,似乎是对这家企业充满了信心,这怎么能不让洪予安感到吃惊。
  “小林,你是什么意思?”洪予安问道。
  林振华道:“在先进制造业中,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个产业,就是航空制造业。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民用飞机市场之一。而我们使用的大型客机,全部来自于波音和空客两家,我相信,国家对于这种现状绝对是不会容忍的。”
  洪予安道:“你是说,我们国家有可能会搞自己的大型客机?”
  林振华道:“我们集团的情报部门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从三个方面论证,认为国家必定会在10年内启动大型客机项目。
  首先,大型客机是一个一年上千亿美元的大市场,我国目前虽然一年用于进口飞机的支出仅20多亿美元,但未来几年内,完全有可能会增长到上百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国家不可能不重视。”
  “嗯,言之有理。”洪予安道。
  林振华继续说道:“其次,大型客机的研发,能够带动新材料、新工艺、大型机床等若干个领域的科技发展。大型客机的制造,也能够带动起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条。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业国,就不可能放弃大飞机这个产业。”
  姚念贵道:“这个我知道,我在西雅图参观过波音飞机的总部,那里简直就是一座飞机城啊,有无数依托波音公司而发展起来的企业,这就是你所说的产业链吧?”
  “还有第三。”林振华举起三个手指道,“大型客机可以改造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大型军用运输机等等,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国防安全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基于这三个理由,再结合我国经济实力、工业积累等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国家在10年之内,必定会开始着手启动大型客机项目。”
  “小林,你们汉华的眼睛可真是够毒的。”洪予安感慨道,“大概两年前的时候,我就听说你们和南都机械厂在搞合作,是不是和这件事有关系啊?”
  林振华笑道:“洪省长有所不知,我们汉华谋划这件事,可比两年前要早得多了。早在8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就收编了当年搞运十飞机的科研团队。我们汉华汽轮机公司的总工张逸华,就是搞航空发动机出身的,他现在正在搞的燃气轮机项目,和航空发动机也有很深的渊缘。
  你刚才说的我们和南都机械厂的合作,是我们两家在联合进行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预研,这个项目就是由张逸华总工牵头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且得到了航空总公司的认可。未来国家要上马大飞机的话,发动机项目肯定是会落到我们身上的。”
  “你这么一说,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国家如果要搞大飞机的话,放到南都机械厂倒的确是最合适的。”洪予安把林振华前前后后的话联系起来一琢磨,还真琢磨出点味道来了。
  国内有点规模的飞机制造厂有四五家,南都机械厂也是其中的一家。在所有这些飞机制造厂中,南都机械厂是唯一一家濒临大江大河的,这就使得南都机械厂拥有了其他厂子所不具备的一个优越条件,那就是水路运输的便利性。
  大型客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许多大型的部件,诸如机身、机翼、发动机等等,这些部件往往是由不同的协作厂分别生产,最后再运到总装厂进行总装。要运输这些大型部件,最好的手段就是水运,因为水运基本上不受部件的尺寸影响,而无论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对于部件的尺寸都是有严格限制的。
  南都机械厂目前的厂址是在南都,距离黄金水道还有一段路程。林振华提出,把南都机械厂迁到云梦湖畔,这样大型货轮就可以直接依靠企业的自备码头,把各地生产的部件运送过来。凭借这样一个地理优势,如果省里再多提供一些其他的支持,不愁国家不把大飞机项目放到浔阳来。
  当然,林振华有这样的信心,还取决于浔阳现有的工业基础。继1.5万吨大型自由锻机建成之后,两年前,汉华又一鼓作气,建成了国内首座8万吨模锻机,这也是全球最大的模锻机。为了保证强度,大飞机的许多结构件都是需要在大型模锻机上锻压成型的,有了汉华公司的这台大型模锻机,相当于给大飞机落户浔阳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此外,张逸华领导的团队过去几年一直都在攻克燃气轮机的难关,突破了许多关键性技术。据张逸华称,这些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大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林振华没打算让汉华参与飞机整机的制造,但如果能够拿下航空发动机,那可是利润极其丰厚的啊。
  “这真是太好了!如果咱们国家的大型客机生产基地能够落在浔阳,那浔阳可就是举世瞩目了。”洪予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小林,你觉得这件事,能有多大的把握?”
  林振华笑道:“这件事的把握性大小,可就是取决于咱们江南省的决心了。现在国家估计是正在筹划这件事,咱们江南省应当积极地向国家提出申请,并且把一些工作做到实处。比如南都机械厂方面,可以主动地更新设备,创造条件,这样让国家看到我们的决心和积极性,考虑布局的时候,自然就会倾向于我们了。”
  “好!”洪予安坚定地说道,“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等我回南都后,会马上安排省政府成立一个大型客机项目工作组,专门负责向国家各部委开始公关活动。小林,你们汉华在这件事情上,可要和省里保持高度的一致,听说你们和科工委方面的关系非常密切,到时候一定要去吹吹风,让科工委多关注关注咱们江南省。”
  “那是一定的。”林振华爽快地回答道。
  洪予安此前因为浔阳招商引资效果而不好而带来的郁闷终于烟消云散了,林振华给他勾勒出来的蓝图,让他看到了浔阳发展的新思路。单纯依靠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浔阳未来的发展必须来自于质的改变。汽车、电子、成套设备,甚至于大飞机,这才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带所应当拥有的产业。
  洪予安也清楚,要做到所有这一切,无论是江南省还是浔阳市,要付出的努力都必然是非常巨大的,最起码的一点,要把大量目前还在上缴税收的落后企业淘汰出去,就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此外,如果淘汰掉落后产业之后,新兴产业一时无法到位,地方财政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不过,洪予安毕竟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官员,他也深知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如果按照林振华的建议,江南省实现了产业升级,那么他作为一省之长,将会获得一份令人艳羡的政绩。反之,如果升级失败,江南省的经济受到影响,则他有仕途也就会变得黯淡无光了。在保守与奋进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念贵同志,你们浔阳市政府要抓紧时间,根据振华同志提出来的设想,制订浔阳市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并且尽快加以落实。”洪予安对着姚念贵说道,“你们要把这一次的产业调整,当成浔阳市的二次创业来对待。不要舍不得砸烂家里的坛坛罐罐,所有不符合浔阳市发展方向的传统型、污染型企业,要全部搬迁出去。打扫干净屋子,准备欢迎新的企业入住。”
  “请洪省长放心,我们浔阳市有决心、有能力完成第二次创业,使浔阳市跻身于现代化城市的行列。”姚念贵尽力地站直身体,大声地向洪予安表着决心。虽然他那硕大的肚子稍微有些影响形象,但那份决心听起来还是颇为真实的。
第591章
重大技术装备
  “我为浔阳市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大致就是如此……”
  面对着一张浔阳地图,林振华介绍完了自己此前几天在浔阳市政府向洪予安和姚念贵所提出的建议,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坐在汉华重工集团总部的会议室里,这是他的主场,坐在一旁的,都是他的属下,是集团以及各大分公司的高管们。
  董事长讲完,就该轮到总经理发言了。项哲轻轻咳嗽了一声,接过林振华的话头,对众人说道:“林总刚才介绍的是浔阳的发展思路,其实和咱们汉华重工的发展思路是高度相关的。浔阳下一步的发展,是要进行产业升级,正如林总转述洪省长的话,叫做二次创业。咱们汉华重工,也面临着二次创业的问题,要从一家国内大型企业,发展成为一家跨国的大型企业。”
  “老项,咱们早就是跨国企业了吧?”化工设备公司的总经理方延武笑着说道,“我们化工设备公司的工地,已经覆盖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这还不算跨国企业?”
  “都是亚非拉国家吧?”项哲笑着反驳道,虽说是集团办公会议,但会场上的气氛一向是非常轻松的,这是林振华一直提倡的议事风格。
  方延武道:“老项,这个可不能怪我们,现在化工设备市场本来就集中于亚非拉国家,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的化工行业是处于收缩状态的,你不见ALK也是拼命在打海外市场吗?”
  “可是我们的技术水平呢?”项哲道,“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主打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只有ALK的一个零头。”
  方延武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嘛,咱们毕竟还拿到了中低端市场,比过去可强得多了。”
  项哲点点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毕竟作为一个后起国家,咱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拿到订单,就已经很容易了。不过,前两天我和振华讨论过了,咱们需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向前跃进一步,到高端成套设备市场上去和国际巨头们斗一斗了。”
  “这一点浑锻压做得不错。”林振华指了指坐在自己对面的甄子飞,说道:“子飞在这方面功不可没,从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就很好,设计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加上成本优势,一下子就把西乎公司给挤出局了。现在全球汽车冲压生产线的市场方面,我们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汉华最早收购浑北锻压机械厂,是出于响应国家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号召,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帮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何海峰的忙。当时汉华在浑北市收购的企业有10家之多,花费的资金不多,但收编进来的企业总计有3万多职工,甚至超过了当时汉华集团本身的人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